周末,儿子的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 先是运动会,然后游览动物园,本以为和国内差不多,就是大人孩子一起热闹热闹,没想到这一天下来,还真受益匪浅。 因为我是纯粹自然派,挺抵制圈养动物,总觉得把人家从大自然关进小小一方天地,虽然从此不愁吃喝,但没了自由,不老人道的。所以儿子三岁多了,从来没进过动物园,更甭提看马戏什么的。但来了加拿大,学校的活动不好意思不参加,所以跟娃爹一起,带着孩子硬着头皮去了。 在动物园,儿子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围栏里的小牛、小马、小羊,她兴奋不已。 “妈妈,这只小羊的尾巴怎么是粉色的呢?那只怎么是绿色的呢?”大概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饲养员将小羊的尾巴染得五颜六色,很是醒目,儿子很好奇,不停地指着小羊说着比划着。 小羊们闲庭信步,一会儿溜达过来,一会儿溜达过去,每次从他眼前走过,他都会兴奋得哈哈大笑,半个多小时都保持一个站姿、一个状态,乐此不疲。 “去前面看看吧,还有好玩的。”我想将他拉走,因为我站得实在乏味,在这几只羊中间真找不到什么兴奋点。 儿子不动,不理我。 “走啦、走啦,就这么几只羊有什么好看的,前面有大狗熊。”娃爹也沉不住气了,过来拉他。 儿子还是不想走,索性蹲到了地上,俩眼直勾勾地瞅着小羊,刚巧又有一只溜达过来,紫色的小尾巴左右摆动,他乐得不停地拍着手。 我们俩无奈,大眼瞪小眼。这时,一直在后面和其他家长聊天的老师Jane突然快步走了过来,问:“你们有什么事吗?” “没有,就是想去前面看看。”我说。 Jane忽然严肃起来:“你们不可以这样干扰他,这非常不好。” 我俩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Jane似乎看出些什么,进而解释,“作为家长,你们有无数个理由将孩子带走,但你们为什么不问下,他为什么要留下?” 一句话,我哑口无言。 是啊,作为家长我们总有千万个理由要把孩子带走,但很少有人去问问孩子为什么想留下,也许他就是想看看小羊们转来转去在找什么东西,也许他想听听小羊们的叫声,也许他想知道小羊要走多久才会休息,也许他想弄明白小羊吃草时怎么那么享受…… 抑或,他根本没任何理由,就像再多呆一会儿,但家长总是着急忙慌,总希望孩子能多见识一些,多了解一些,好像买了门票进来,不看完所有动物就没完成任务,好像不把园里每个角落踩过,就对不起这大半天的时间。 “你总是在催他,你破坏的不是他一次的观察机会,而是他将受用终生的注意力,这是非常珍贵的。”Jane说,低龄孩童是一种“沉浸型”生物,特别容易被当下环境影响,完全沉浸在即时的环境中,而在他精神高度集中时,无论他是在读书,还是在游戏、观察,家长不停地干扰打断,就很容易将他完整的专注力破坏,而一旦孩子自由散漫的习性形成,再想改变难度堪比登天。 恍然大悟啊! 我阿姨是天津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担任过很多年班主任。她总是说,现在的孩子不是不够聪明,而是太自由散漫,反应在低年级小学生身上,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家长会上老师家长互相吐槽:上课坐不住四处踅摸;开小差儿;在家写个作业跟椅子上有钉子似的,一会儿站起来一回,找笔、找本、上厕所;干什么都没长性,明明是自己选的兴趣班,就是坚持不下来…… 熟不知,孩子珍贵的注意力可能早就在不知不觉间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破坏掉了!最恐怖的是,这份破坏还包裹着“爱”的外衣。 去年春节是在国内过的,儿子喜欢肯德基的儿童餐,其实不为吃什么,就是很喜欢套餐里送的玩具,现在的商家也真是会做生意,甭管送点什么不值钱的玩具,总是一搞就一套,五六个算少的,有一个小黄人玩具,一套十二个!小孩子就总惦着凑齐这一套,有时我糊弄他说已经齐了,这个小小人儿会理直气壮地指着满马路的广告宣传画告诉我:“少这个!我没有这个!“ 所以那段时间我们总是光顾肯德基,大堂的一角有一个淘气堡,供孩子们免费玩。每次去都能看到至少五六个学龄前的小朋友,在里面玩着乐着,但每次也都能看到多位老人在外面候着。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儿子也在里面玩,小朋友们商量着从淘气堡的一端跑到另一端,爬到滑梯上溜下来,看谁最快还不摔跤,大家都很high。有一个大约四岁左右的小男孩,是奶奶带来的,奶奶左手酸奶,右手水果盒,平均每30秒喊一次:“牛牛,过来喝酸奶。”“牛牛,吃块苹果,还有橙子,奶奶都给切好了,快来!”“牛牛,你不理奶奶啊,不听话了啊,奶奶不爱了 啊!” 就这样,叫牛牛的小男孩,在奶奶不断的呼唤下,一会儿来喝一口酸奶,一会儿来吃一口水果,一会儿又跑过来告诉奶奶热不热,不断中断着游戏,不断分散着注意力…… 现在想来,在这一场游戏中,少喝一个酸奶,少吃一口水果真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吗?其实一切兴趣爱好,都是从幼年中每一次玩耍、每一段观察中累积而来,我们总要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他去体验什么叫投入。 当孩子正在认真地看动画片,家长跑过去哇啦哇啦说总看电视眼睛坏啦,听故事机多好。 当孩子在大口大口地吃饭,家长跑过去说,多吃两口菜,小心一点,别弄得满桌子都是。 当孩子在聚精会神地翻绘本,家长说别看这本了,都看多少遍了,看妈妈新给你买的这个…… 如此云云,试问如果是你,连续体验被频频干扰,那感觉会很痛快吗? Jane告诉我,低龄孩子的注意力尤其需要家长小心保护,只要不是高危活动,都要允许并且鼓励孩子去尝试,在一次次探索中去发现他的兴趣所在,然后定向培养,即便暂时没有找到兴趣,也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做事专注力和持久性,而这将让他受益终身。 对于小孩子,他的生活和娱乐通常都是由我们家长决定,而家长的判断标准往往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有没有用”。 “看动画片没用,要看就看也得看学习型节目。” “乱涂乱画没用,爱写爱画咱就去学书法、油画。” “疯跑疯玩没用,喜欢运动咱就去报班,游泳、篮球、跆拳道……” 我们家长总是用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做的事,却不知道如果你强行让他去做的事情并非他想做的,那他就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就只剩恶性循环了。 对于孩子,加拿大的幼儿教育观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功利性,甚至鼓励孩子去做“没用”的事,也许孩子暂时不能完整地看完一本书,但却能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建好一座沙堡;也许孩子无法坐定学习钢琴,但却能连续多日专注地观察蚕蛹化茧;也许孩子画不出完美的图画,但却愿意在花园里流连,乐此不疲地去栽花种草,记录一粒种子、一棵树苗的每日变化…… 这有什么不好吗?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哈佛、耶鲁,清华、北大,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高级官员,但”社会”这台庞大的精密机器上,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高材生啊?也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工薪族,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不好吗? 再说你又怎么知道,这些看似没用的爱好中,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酝酿栽培出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一位杰出的动物学家;一位出色的园艺师呢? 其实在华人世界里,我在动物园里经历的那一幕,每时每刻都在很多地方重演,Jane讲得非常正确,对低龄小孩来说,全神贯注地做 一件事,远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不要去管他看到什么,蚂蚁也好,老虎也罢,这个看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那投入的、旁若无人的状态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训练——他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静下心来,调动眼、耳、口、鼻甚至肢体各种感官去随着那个兴趣走;再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经过大脑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再运用他能调动的一切语言去复述给你听,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还忍心去拉他走,干扰他吗? 那天在动物园,儿子最终在羊圈门口流连了两个小时,直到他自己说走,我们才离开,但扭头就又被兔子吸引了,又在兔子窝那转了一个小时,一家子花了好几十加元进了趟动物园,一共就看了六只羊,四只兔子,是不是很搞笑? 但回家后,儿子对于小羊和兔子的描述令我惊讶,他清楚地记得每一只小羊尾巴的颜色,还给它们都取了名字,能惟妙惟肖地学起他们走路的样子,叫的声音,知道哪只小羊爱在哪个位置吃东西;还能学着兔子的样子蹦来跳去,知道哪只兔子跳得最远,哪只兔子最懒惰…… 细细想来,去趟动物园,能如此深入地去了解一两种动物,不就已经是目的所在了吗?值啦! |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2-3 22:44 , Processed in 0.133506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