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tag 标签: 现实生活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首届世界华语诗歌大会“召开
远山的南 2015-12-2 13:23
”中国首届世界华语诗歌大会“召开
“中国首届世界华语诗歌大会” 的召开 话说诗歌的娱乐性,群众性和严肃性 11 月 13 号到 15 号,我参加了在中国镇江举办了“中国首届世界华语诗歌大会”,大会得到了镇江市政府,中国诗歌界专业研究单位,一些文化企业和不少著名诗人的参与和支持,整个筹办大气,细致,形式多样,气氛热闹。 作为一个大型的诗歌大会,必须围绕着诗歌的本质,它的活动意义和哪一个方面的主题展开。参加这次大会,让我感受到当今中国诗歌氛围的某些新特征。诗歌,作为一个越来越“大众”化的文学活动,如何认识它存在的现实状况,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诗歌活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十分热烈”四个字来形容。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这话,是如实恰当的。诗歌这个名词的“明亮”度,似乎更具备诱惑力,甚至成了一张打开自己的名片。有人把诗歌说成了文学的最高表达,当然比一部长篇小说更有难度;有人把诗歌比作号角,唤醒一代人的“关键词”;甚至有人把写诗的人描绘成有“奇特”特质的人。诗歌到底有多难,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自居“诗人”,登台亮相? 诗歌的存在已经是历史的丰碑了,真正好的诗歌曾经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成为格言与精神,今天,铺天盖地的诗歌现象,显然表达了诗歌的另外一种特征。 首先,诗是什么,不再具备严肃性。写几行诗,不管形容词如何重复重合重迭;不管文字如何空洞飘然苍白;更不管创作的规则灵性认知,几多情绪,几笔潦草行文,就自我感觉美美了。这是今天的一片诗群。这样的现象也没有什么不好,大家玩诗,娱乐诗歌,诗情生活,理当认可。只是群起的诗潮情,并非文学的诗歌,并非真正的诗人写作。有些可悲的是,把写几首诗歌的情绪,上升为自己的沾沾自喜,高帽自带,以诗人自居,就实在没有必要。 其次,诗歌活动也可以成为具备商业炒作的“平台”。中国日益关注的“文化产业”,已经在某些人炒作为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名片,诗歌也毫不例外,通过诗歌名人名家,宣传诗歌的地缘文化和氛围,搞地方省会,国家和世界的大框架,重在形式气氛和收入,开阔商业“新口岸”,诗歌活动成了气氛和手段。 第三,诗歌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群众娱乐活动的“形式”,展示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流的平台。因为诗歌本身“艺术”的特质,通过诗歌展示文艺,表演和娱乐多类形式的功能。例如,公益朗诵,歌舞史诗,诗歌音乐剧等等。 从目前中国呈现出的诗歌活动的多样性和“实用”主义的特点,正确认识诗歌“现象”,的确也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要从三方面把握和认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要承认现实生活中,全民诗歌现象的存在,也包括这种存在的“浮躁情绪”,这是中国当代文学活动中的新“现象”。容许和更多的理解,才能客观认识诗歌的现状。 另一方面也要承认诗歌活动的娱乐价值,把娱乐的诗歌和严肃的诗歌创作划分开来。接受诗歌本身存在的多样特征,轻易排斥或否定也是不可取的。 最重要的是发杨诗歌的纯粹特质,严谨写诗的精神仍然需要坚持下去,这是所有诗人的真正使命。无论是专业诗人和献身于生活的诗人们,都必须积极努力,写出不魁于时代的好诗歌和作品。
个人分类: 文学,诗歌|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小心“鱼”吃了你
热度 1 远山的南 2015-9-21 22:35
(网上图片。) 小心“鱼”吃了你 网上流传着一个小学生写的作文,也像一个日记(见上文)。短短一百多个字,写出了当今中国现实生活的人间心态。让我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小学生,原本该是稚嫩的心灵,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鱼”是文章的主题,在路边见到一条活鱼,是捡还是不捡呢?捡到一条鱼如同抓到一只鸟,多么开心的“奇遇”,至少可以回家在父母面前炫耀一下,还有小鹏友也一定羡慕不已,再说,煮了吃了,也是开心和难忘的事情。如果我的童年,一定会这样想,也这样做的。 可惜,这孩子想到的事情,完全出乎我们意外。他首先想到的是:把鱼带回家,有鱼还要油,还要厨房,进而想到还要找个媳妇来做,媳妇来了就会带她娘过来。更可悲的是,小小孩子想的那么遥远,多了丈母娘,要娶她姑娘一定要开条件,要房,要车,要钱。我的上帝啊,小孩竟然从中突然醒悟了,这鱼不能吃,连要都不能要,拿到手上也要扔了,胆怯的孩子说,房价跌的这么厉害,是开发商扔的,吃了鱼,就上了大当。连同他自己的未来也想了进去。 孩子的想象力之“丰富”,这样世俗,这样露骨,这样实际,让人惊叹。文章里寓言着那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哲理,似乎讲着轻信就会受骗的道理,小心“鱼”吃了你。 读这篇短文,首先看到的是孩子面对的教育。 少年是人生最纯粹和天真地时代,他们的向往充满着美丽,单纯,自然,可惜这个孩子的心里,却完全被社会的乌云弥漫,他的美好世界变得那样世故可怕。他在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中,到底获得了什么?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似乎背离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失去了属于他们的美好世界。 显然,这样的教育深受着整个社会的影响,拜金主义一旦成为社会的“时尚”,人性的本质就会被摧毁。文章中虽然保留着孩子心态的某些情结,从一条“鱼”简单地想开来,可是,他童心的未来物质世界竟然如此可怕,这和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直接有关。短文用词精炼,没有废话,句句直击主题,看得出写文章时,这个孩子的想法已经很“透彻了”,就像已经思考过的。读短文,还让我想到了和他时刻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他们是如何向 孩子传播成长和未来的信息,孩子的社会生活空间在怎么的一种压抑状态,对他而言,未来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是扒开了纯真心灵的“污染”和疼痛。说实话,在海外生活近三十年,西方被认为是金钱主义至上的国家,从他们孩子的心里,也很难找到这样“卑怯”的童心,即使要向往人生,很多的孩子,是在选择着“我要做什么”和“做我自己的事”。 人,毕竟是精神的,而童年的精神是最美好的,读这篇短文,除了很难接受以外,也为这孩子的心态难过,更让我们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担忧。童心的扭曲,孩子的未来将会怎么样。 这篇短文写的也够讽刺和幽默,出自孩子之手,很像时代路标上画下的涂鸦,只是让我们过来人读了,被吓了一跳!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习俗文化”与移民生活
热度 1 远山的南 2015-3-27 20:20
“习俗文化”与移民生活
(图片:手机拍摄。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国家。) “ 习俗文化 ” 与移民生活 关于“习俗文化”与移民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移民作为一个迁移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义上的“社会”问题。这是因为:迁移带来的不同后果,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等。受到历史文化影响最深的“习俗文化”是移民生活最难改变的部分。 一般的来讲,“习俗文化”,是指那些传统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延续着历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穿着,说话,习惯和风俗方面,是极难改变的部分,它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一方面。例如饮食习惯,这是最直观的现象。按照中国人的饮食理由,只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味道,这是产生于味觉的“自然”感受,中国人叫它舌尖上的文化。我过去一直就认为,中国菜饭的受人宠爱,是无需解释和说明的,因为你去尝尝品品,就有正确的回答。出国以后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吃东西是用什么来吃,完全出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喜欢用舌头来吃,可惜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吃法,有的是用习惯来吃,有的是用传统来吃,有的是用颜色来吃,有的是按照文化来吃,有的甚至是经验来吃,似乎舌尖的味觉是由精神来决定的。而且,在我们看来很不健康的吃法,却让人家长的牛高马大,十分健壮;在我们看来毫无味道之谈,人家却吃出了营养和自然风格,这些说明一个问题,“习俗文化”的根深蒂固,是非常难以改变的,是产生于文化的根源之地,民族的传统。所以,在移民生活的很多地方,尽管一代人传习了另一代人,仍然,有相当多的移民,其习俗意识依然如旧,对新文化,新风俗保持着抵制的态度。 “习俗文化”能需要发生改变吗,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思索。我们移民多年了,我们的生活完全在加拿大的环境里。也就是说,新的生活观点和文化意识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多了第三只眼,当我们开始认识新的问题时,是否也该多出一个新的理念,而这个理念该是更独立的,更自我的;该是文化的多元上的思考。这是用通俗意义上讲到文化意识的变化。不过,生活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没有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另一份成长中的“文化”,他们习惯于过去,把原生文化(祖地)当作新生文化的“使命”,坚持祖地文化的具体特征,表现在习俗的坚守上面,根本忽略对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和接受,包括积极的参与和学习;习惯于过去的经验,拒绝新事物的融合,习惯于历史的承接。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习惯”,特别是很多受过很好教育的文化人,甚至很年轻的人,他们按照或被迫按照家庭的源俗,把自己当作一种“附属”的部分力量,走在“过去”的老路上。”根据历史的经验,我感肯定地说,“习俗文化”是一个人类学上的根祖问题,如同文字决定了你的文化根一样,是无法消失的情绪。 我说“习俗文化“的改变,并非文化否定。而是该以加拿大主人的姿态面对生活,站在一个成长的角度去理解新生活,看待过去的旧习惯与生活。我们的国家充满着自然和真实的精神,我们的文化是那样的多元和向上,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学会自然,真实和客观的看待现实,学会成为“本地人”,用本地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用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去看待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8 23:46 , Processed in 0.031957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