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蒙城华人网 标签 蒙特利尔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蒙特利尔

相关日志

分享 魁北克的冬天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9-5-2 10:21
魁北克的冬天
魁北克的冬天 文/姜帅 最近闲来无事我便在家里整理以前写过的文章,忽然发现我写过的所有文章里竟然没有一篇文章是关于魁北克的冬天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每到冬天我的思绪也随着气温骤降而变成了“思想的寒冬”了呢,要不是最近连绵不断的大雪,恐怕不知何时我才会提笔写一写这里的冬天了吧。然而,对这个有着半年的冬天的地方来说,冬季似乎是它的代表季节,多少人一想到加拿大魁北克,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打一个寒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在这里度过冬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在魁北克生活过。是的,这里的冬天是漫长的,从十一月底的第一场雪一直到早春四月都可以算是冬季。每次提到魁北克的冬天,我的心情总是无比的复杂,这种复杂感不是简单的喜或者悲能够解释的清楚的。正好借此机会不妨给各位讲讲我脑海中的魁北克的冬季。 熟悉这里气候的人都知道,当第一场雪下过之后,天晴的日子就越来越少,天空中总是乌云密布,当一阵冷风吹过的时候总是会夹带着几片雪花,这时,我们就知道肯定要下雪了。也许,当你不经意的看向窗外时,外面已是漫天飘雪,仿佛在一刹那间路上,草地上 ,屋顶上,树枝上都已经勾勒出了白色,那种纯白填满了整个世界。有时,雪是慢慢飘洒下来的,那鹅毛般的雪悄无声息的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雪花在天空中飘过的轨迹随着风向的变化变幻出那一道道柔美的线条。又有时,那雪细的像一颗颗沙砾,伴随着刺骨的北风打在行人的脸庞上。特别是那些迎着风行走的人们,风刮到脸上冻得人呼吸都感到困难,使人感觉似乎要窒息,还有那被雪粒子打的睁不开双眼,脸上除了生疼之外什么都感觉不到,因为整个脸部肌肉都被冻僵了。 魁北克的雪有时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落地即化,如果你仔细的盯着每一片雪花去看,在它们落地瞬间就消失不见了,仿佛之前你看到的是一片片白色的幻影,唯有当它落在你的脸上时,那皮肤上的一点冰凉才会提醒你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又有的时候,它们会铺天盖地而且没完没了的下个几天几夜,它们占领着大街小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时候,居住在靠近马路的居民们都会时不时听见路上有大型车辆的马达声,伴随着沉重的马达声还能听见一种重金属摩擦地面的略微刺耳的声音。这些都是市政派来的扫雪车,负责把马路上的积雪推向两侧的人行道,并且给街道撒盐防止路滑。在每一个下大雪的天气里,这两种声音会不断的飘荡在城市的上空,因为这是它们的舞台,而整个世界仿佛就像是观众席上的看客一般都安静下来把舞台留给他们表演。 跟很多没有在北美经历过冬天的人所想的不同,但凡下雪天,温度一定是不会太低的,要说天寒地冻的极寒天气,那一定是大雪过后的第二天。那一般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太阳照耀在白雪上,像是把本来在地面上沉睡的白雪唤醒一样,变得格外刺眼。整个世界由于白雪的反光性,仿佛被太阳照的更亮了。如果你是在一个开足暖气的屋子里,看到这样妖娆的红装素裹的世界,心情也会像屋外的天气一样变得非常开朗。因为之前的雪暴你可能已经有很久没有见过蓝天了,更别说是阳光了。那种见到了久违的阳光的喜悦瞬间涌上心头,更何况当你站在窗前,那阳光射进屋里照到你身子上的时候感觉还很温暖,甚至还有些许炎热,但在这看不到尽头的冬天这种炎热感会令你感觉特别舒服,你的心情就如同沙漠中饥渴的行者看到远方的绿洲一般,迫不及待地想飞奔上去。可正当你穿好羽绒服,准备出门去好好享受这个晴朗的天气时,在推开门的一刹那间,那种刺骨的寒冷会把你一下子拉回到现实。是的,冬天远远没有结束,而你所看到的晴空和你脑海中想象的温暖天气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一种绝望在你心中蔓延,你渴望的春天还是那样遥遥无期。此时,你多么想回到房间里,喝一杯热巧克力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情获得一丝安慰,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已经不能回去了,外面的积雪已经到你膝盖这么高,你往远一点的地方看去,人行道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由扫雪车“修筑”起的一道一米多高的雪墙。你往更远的地方看去,只见几个人正围着一辆车做着什么,那些人手里拿着雪铲在汽车附近挖着什么。你定睛一看,那辆车的一大半已经被雪墙覆盖住了,那些人正奋力的在汽车前后拿着手中的雪铲给汽车清扫出一条路来,使其能够从雪堆中开出去,你一定会很同情那辆车的司机,虽然隔着车窗你看不到那个司机的表情,但从那辆车不断在雪地中原地打转的后轮胎和时不时左右摆动的前胎来看,那辆车的车主此时一定很着急吧,也许他上班就要迟到了。尽管进度很慢,这些拿雪铲的人依然吃力的挖着。而这时你也反应过来了,你也要和这群人一样把自己的汽车从雪堆中挖出来。那些已经把汽车开出雪堆的“幸运儿”还要当心马路上的暗冰,也许一个不留神,方向盘一打滑或者是一个刹车刹不住,车祸就酿成了。 对于那些没有汽车的人来说,虽然免去了挖车之苦,但有更严峻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需要克服的寒冷先暂且不提,光是那凛冽的寒风就能让你透不过气来,那风还会把周围的积雪吹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团团光亮的白雾,那白雾伴随着呼啸的狂风在天地间随意游走,顿时,天色明显的暗了下来,好像那团白雾把太阳的能量一样吞噬了一般。当这阵风过去之后,一切又都尘埃落定,还是那个寒冷的阳光明媚的天气。除了寒冷和风,行人们还得注意脚下的路。行人道上要么已经彻底被积雪吞没了,要么就是有几个深浅不一的几行脚印,你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步履艰难的往前走,一边走心里一边默默地感谢着这些素未谋面的“先行者”们,若是没有他们,自己就好像航行在没有边际的汪洋大海中,或者好像是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在危机四伏的南美丛林里开辟一条新的路。然而,当你辛辛苦苦的走到公交车站时发现那里已经有很多人在等车了,本来就不大的等车棚被挤得水泄不通,有的人宁愿忍受着寒冷也不愿挤在这狭小的候车棚里。看来这里已经很久都没有来过一班车了,可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呀。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远处开过来一辆公交车,众人纷纷抬起头齐刷刷的看着那辆车慢慢的靠近,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的走出候车棚,慢慢的向马路边移动。 那辆车快到站了但却没有要减速的意思。当那辆公交车开到众人面前的时候,公交司机和等车的众人有了个眼神上的接触,紧接着,只见那公交车司机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身后,意思是他的这辆车已经满载了,让等车的众人搭乘后面那班车,然后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开走了,留给众人的只有那渐行渐远的马达声和北风的呼啸声。车站上的所有人看着远去的公交车,有人对着远去的汽车摊了摊手,骂了几句。人们又回到了那个小小的候车棚里,低下头,尽量避免风直接对着自己的鼻腔吹,然后期待着下一班车能早点到来。 这样的天气对孩子们来说又是另一种样子了,他们可能是唯一的一群希望雪一直下下去,而且下的越大越好的人群,因为雪暴很可能导致学校停课,这就能给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供他们玩耍。你时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扫雪车临时堆积起的雪堆上嬉戏打闹,那寒冷好像跟他们无关似的。雪堆高的能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市政还来不及把它们运走,就这样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只见几个孩子三五成群的在雪堆上爬上爬下,有的还从家里拿来雪橇供伙伴们玩耍,只见他们几个爬上雪堆,轮流坐上雪橇,再由一个孩子把雪橇推下去,就这样乐此不疲的重复着这个大人们看似无聊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愉快的玩上一整天。每一个驻足观看孩子们玩耍的大人们心里也免不了有着千万般感慨,曾几何时,自己也曾和眼前的这群孩子一样,期盼着冬天的到来,盼着圣诞节的礼物,盼着元旦的聚餐,当然也盼望着能遇上大雪暴,然后等着学校发布停课通知。只是现在,这一切已经和自己无关了,现在要马上赶回家去扫雪,不然地面一旦结冰那雪就不好扫了,还要趁着天亮得赶紧去附近的超市买点干粮,不然的话万一遇上大风把电线吹断导致停电,那家里就没什么东西可以吃的了。想到这,那些人也都匆匆忙忙继续低头赶路了…… 这便是魁北克冬天最好的写照。以前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记得在唐人街遇到一个我父亲的朋友,那人说什么也不愿在魁北克久住,问其缘由,他只淡淡的说了句:“这边冬天太冷了。” 当时我只是简单的理解成他所说的冷仅仅是温度低,可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后我才发现,这个“冷”包含了太多太多。这个“冷”包含着对春天的渴望,包含着冬天开车上路时方向盘打滑时的恐惧,包含着电视台播报着未来几天将有数十厘米积雪时的无奈,包含着在极寒天气下还得外出工作生活时的绝望,当然也包含着那些能说的和不能说的,以及那些说不出口的情感,怎么能一个“冷”字了得!
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未若柳絮因风起
热度 1 红叶园地 2019-3-21 11:55
未若柳絮因风起 文/马新云 三月八日清晨,韫珠所乘的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蒙特利尔机场上空盘旋。透过舷窗看到蒙特利尔的上空一片铅灰色,飞机上的天气预报说这里正在下雪。 离开北京时也是三月八日,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暖洋洋的天气给了她一个明亮的心情。时差造成了大洋之上的穿越,日期重回三月八日。蒙特利尔这样阴沉着脸,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韫珠不安地思索着。 飞机缓缓降落,跟着人流,她很快取了行李。走出机场映入双眼的是白蝴蝶般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未若柳絮因风起”,韫珠忍不住叹道。这样晶莹的北国风光,当年在东北见过,那年韫珠特意去赏雪,雪花的漫舞曾让她痴迷。现在自己自投雪网,不是为了赏雪,但雪花的确给她带来了好心情。 身穿月白色的风衣,足蹬月白色的长统靴,银白色的长丝巾随风荡起。不是天仙,又会是什么人能这样寒洁。韫珠一幅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站在等出租车人群中,远远近近的目光都转向了她。一手扶着行李车,一手抱着她的琴盒,古琴那是她的宝贝。不会有人接她,她已经有了出租屋的地址,网上预付了房租,乘出租车直接组进去就行了。 网上租的这房,如此简陋是韫珠没有想到的。好在供暖不错,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暂住一周,她相信一周内会找到合适的住房。打开行李,铺上自己的被。厨房有洗涤液,用自己的小毛巾擦拭了一遍桌子椅子和灶台。水烧开了,她沏好茶,打开琴盒,先弹上一曲阳关三叠。西出阳关无故人。韫珠是有故人的,然而故人今何在? 大学的第二年,江南有一场雪,韫珠情不自禁地雪中起舞,他脱口而出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只因这一句,她追随了他两年。后来他到蒙特利尔看雪去了,看雪的半年后便杳无音信。 饮完茶,头脑也清醒了,韫珠要去采购所需的物品,还要找新的住处。阴沉沉的天,感觉不出是白天还是夜晚,疲惫的她,简单的晚饭之后早早入睡。 不知道睡了多久,身上一阵刺痒将她惊醒。以为在梦中,摸摸刺痒之处发现了小疙瘩。独身远行的第一天,韫珠不敢大意,赶紧开灯探个究竟。发现自己的腿上胳膊上,前胸后背上都起了小红疙瘩。是过敏了?自己又不是过敏体质,记忆里还没有过。初到这里水土不服?自己又没在外面乱吃东西,小心谨慎地煮了鸡蛋面条,加了一颗小油菜还特地煮得烂烂的。手机上已经按蒙特利尔的时间调过,刚刚12点,怎么办?起身准备去厨房喝水,猛然发现墙壁上聚集了一些小黑点点。是虫子?虱子?臭虫?她想起了张爱玲的那句话,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蒙特利尔的三月大雪下了两天,韫珠到达后的第二天便太阳高照。阳光在厚厚的雪上闪着耀眼的光,天气晴朗,空气清爽。韫珠却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大清早她就敲开了对面住户的门,想了解一下情况再处理问题,那是自十二点以后,她就开着灯在地板上一直坐到天亮的问题。 一对小夫妻打开了门,他们仅比韫珠早到一天。墙上那些咬人的黑点点是臭虫,他们也被咬了一晚上,然后有人给了他们一支笔,在墙上地上到处都划了道道,说是可以杀死臭虫。他们昨天找到了新的住处,一会就搬走。还说,这些免费提供的床铺家具,据说大多是拣的。喜新厌旧的老外,在搬家时只带走简单的行李,余下的旧家具就被换了新主人,新主人多数是出租屋的老板。臭虫自然留给了新的住户。小夫妻将那支笔给了韫珠。 当天韫珠也找到了新的住处,是Concordia大学附近一栋新楼的一个单元,新楼是预制板的,不是木质结构,应该不会招臭虫。扔掉了自己的被褥,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抱着琴盒搬走了。 韫珠考取了Concordia University夏季开课的音乐合成课。韫珠大学所学专业是建筑,那是建筑专家的爸爸要求的。韫珠的爱好是美术和音乐,这次的选修课是她自己的主意。 当年,在Concordia University 的圣诞年会上,韫珠的演出节目是古琴曲“平沙落雁”,背景图画是韫珠自己画的,雪雁起落,翱翔天地之间,以动漫的形式演绎。她一袭银白色的长裙拖地,搭在肘上的水袖垂腰,灯光所聚之处,宛若雪雁起舞。一曲弹罢,掌声四起。 韫珠重弹一曲“阳关三叠”,背景图是她自己正在挥毫泼墨,纸上墨痕侵蕴处垂柳飘逸,灰瓦客舍中青衿书生对坐,饮酒,题诗,相送的路上长揖作别,短亭长亭,一拜再拜。一幅幅水墨画,一气呵成之时,琴声戛然而止,天作之合。 演出后的第二天,韫珠接到一个新的微信添加申请,微信名“未若柳絮因风起”。韫珠刹那间涕泪如河。 “未若柳絮因风起”只有一句留言,“精彩依旧”。是演出?还是人?不需答案,韫珠的问题是留在心里的。 其实韫珠已经得到了他的确切消息。来蒙城看雪的他一路不顺,据说是他命里缺金,他做了一位千金小姐的夫婿,入住千金小姐家族的生意,此后便不再缺金了。 雪花如此的易损?我偏不信。我偏要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姿态,搅动起蒙特利尔一场不一样的风景。最初的尝试,在音乐会上,韫珠做到了。
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冬季里听春之声
蒙城文苑 2019-3-14 10:35
冬季里听春之声
冬季里听春之声 文/江月 几个月前儿媳为我在大贸买了一盆蝴蝶兰,那美丽的一串紫色花儿开了两个月便谢了,此后我便每周一次地浇水灌溉那几片绿叶。邻居看见了说:“蝴蝶兰只开一次花,你再浇水也没用的,不如丢掉它,到明年春节再买一盆”。真的吗?上网查了一下,却说可以伺弄它继续生长的。我信以为真,便继续认真管理。上个月初一天,我去给它浇水,分明听它好像噗的一声,似乎告诉我什么,也许那只是水渗进土里冒出气泡的声音。我低头细瞧,果然在几层对生叶子的夹缝里,翠绿绿地冒出了一片尖尖的嫩叶。我有一只耳朵患老年性耳聋,但这片嫩叶顶着冬季钻出的事实分明是春之声。 一个周六,我去佳华学校办事,在走廊里听到从一扇扇门缝里传出来孩子们用中文朗诵儿歌的稚嫩声音。我知道蒙特利尔的中小学都是英、法双语教学,可是中文在哪学呢?原来这里是学习中文的途径之一。我踮起脚尖透过窗户朝里面望去,一张张生气勃勃的孩子脸是大多数华人面孔和少数的老外面孔的集合,他们都在欢快活泼地学习。有的教室在颂读古诗,有的教室在画画涂色,有的教室在做算数题,有的教室在做游戏……看着户外校园和街上白茫茫的飞雪,如鲁迅的诗:包藏焰的雾,旋转且升腾。身旁温暖的教室内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正补充着他们渴望或他们父母渴望他们学习的中文知识。我的心一下子被此情此景打动得暖暖的。也许这些老师只是在教李白杜甫,也许这并没有大的建树,我却认为它意义非常,因为他们在传播中华文化。这些园丁在一点一滴浇灌这些幼苗,一面让华裔小朋友不要忘记自己祖先母国文化,一面帮老外小朋友学习一点他们喜欢的另一种文化。孩子们正展开雏鹰的幼小翅膀在努力拥抱对方文化、拥抱世界。嗨,我这不也是在冬季里听到了春之声吗。 元旦放假,儿子的朋友夫妇携孩子来访。聊了一会儿天之后,大家楼上楼下地参观这所公寓的公共设施。在地下室活动室,孩子们玩了一会儿乓乓球,又去弹琴。一首《空中之城》主题曲在10岁男孩的细长手指下叮叮咚咚如春水流畅泄出,令正在活动室玩的几个人侧目相看。他的父母告诉我他们8岁的小女儿的画作也可去参加某画展了。从5岁开始学弹钢琴和学画画都是孩子们自己喜欢自己选择的,并不是父母为他们选的业余爱好,完全不用强迫他们学习。 要说“春苗”孩子们的生长,我的几个朋友的孙辈们都好生了得。有一天乘车时,一路上听到涛姐不无骄傲地对我讲起她的14岁的外孙女,让我惊愕无比。孩子是在蒙城出生的,从小就兴趣广泛,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涛姐说那孩子可以蹲在地上对一个小虫或一片树叶看上半天。于是她的父母在她学龄前就给她买了一台显微镜,让她去微观世界研究她感兴趣的东西。上学后她不仅学习优秀,还单枪匹马挑战独唱比赛获奖,她组织的小乐队在学校演出得风生水起;她业余时间还自己报名参加了政府举办的救生员资质培训班,每一科成绩都获通过,只因为今年才14岁没到法定年龄而没发给她证书。一旦到年龄取得证书,她便有资格去救助溺水者或街上突发病倒者,以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了。刚过去的2018年放暑假期间,孩子的父亲征询她的意见后给她报名去美国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暑假少年班。“14岁的孩子要求去研究人类基因?”我惊讶地问道,“是呀,她自己选的课题”涛姐回答我。……我想到我周围的万姐和亓大姐等,她们的孙辈在蒙城成长起来,都取得了各种不菲成绩。 哲学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在今年这个冬季里,我听到了我周围那么多生长的声音,于我几乎是一场听觉盛宴——春苗拔节的声音、幼苗生长的声音,天天向上的声音,我这个中国退休教师内心的快乐不言自明。
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圣诞雪花
红叶园地 2018-12-6 13:15
圣诞雪花
圣诞雪花 文/婉冰 来加多年,过了多次圣诞节,其中一个圣诞节至今难忘。那是一个飘雪的圣诞,洁白的雪花扬扬洒洒,下了一天一夜。雪花把世界装饰得晶莹洁白,圣洁神秘,好像童话世界。在那样的日子,应一位法国朋友的邀请,我们家参加了他们的家庭圣诞晚宴。 晚宴是在一个饭店举行的,好多家庭都聚集在那里。乐队伴奏,人们载歌载舞,纵情美酒佳肴。按照西方的习惯,各自点餐与买单。我们是安妮邀请的,女主人坚持要为我们付账,盛情难却,只好入乡随俗。我们和热情的魁北克人度过了一个浪漫温馨的夜晚。 和安妮相识是巧合。我刚来不久,搬到她家附近,我喜欢美丽的风景,所以选择了他们那个小区租了房子。搬家那天,房门一直开着。我们先把沙发搬进来,放在客厅,然后收拾其它东西。一只小黄猫溜了进来,上了沙发,端坐在那,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它仿佛是这里的主人,悠闲自在,令我喜欢。 中午,一位气质高雅的女士走了进来,法式长裙,瘦瘦的身材,深邃的眼睛。她热情地拥抱我们,她说住在隔壁的院子里,弟弟也住在这个小区,以后我们就是邻居和朋友。当天很忙,我把一大堆清理出来的拉圾用袋子装好,顺手放在住房的墙边。晚上出来时,一大堆拉圾都被转移到小仓房后边隐蔽处。收拉圾那天,我起来得并不晚,但我的那堆拉圾已被整齐地摆放在临街的路旁。刚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有些忐忑不安,安妮的热情和友善让我心里感到阵阵温暖。 安妮七十多了,天性热情开朗,怎么也看不出有这么大年纪。她在大学任教,丈夫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夫妻俩都是搞教育的。安妮养了两只猫,一只就是第一天迎接我们的特使露西,另一只是小白猫叫杰米。露西性格温顺,它好像执行公务似的,每天早晨准时送我们上班,晚上又欢天喜地地迎接我们回来。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它,我常在门口放些猫粮喂它。露西也成了我家的座上宾,它经常不回家,在我家过夜,刚开始安妮还找它,后来知道它在我家里,半夜再也不找它了。杰米却和我们保持着距离,总在远远的地方默默地站着,从来不和我们亲近。 我常把被子晾在房后的院子里晒太阳,有时赶上下雨,安妮就帮我收到屋子里。安妮的孩子不在身边,我们搬来后,她非常高兴。那时很多时光我都是和安妮一起度过的。她家有一个大花园,种了许多花,我们坐在树下的摇椅上,边喝咖啡边赏花。安妮喜欢中国文化,能讲很多中文。她说认识不少中国学生,常跟他们一起学讲中国话。到她家里,我要带上法汉词典,不懂的词,现查。我们时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并因此大笑不止。她先生做的咖啡很好喝,我是从那时开始喝咖啡的,现在还依稀记得那个味道。 她家的客厅布置得非常典雅,沙发和厨柜古色古香的。客厅的墙上挂着西方名画,厅堂里摆了一些盆栽。她家经常高朋满座,安妮作为女主人和召集人,总是热情洋溢地招待大家。在她家,我近距离地接触到魁北克人,他们的教养、文明感染了我。安妮家的沙龙文化气息,仿佛把我带到十八世纪的法兰西。她家的书房摆满了书,她拿出一些画册给我看,其中有长城、王府井,西子湖的垂柳和莲花。在安妮家,我喝到了家乡的绿茶,偶尔还用中国茶具。她说都是学生送的,她和很多中国学生有来往并结下了师生情谊。安妮说她想多学习中文,多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以后和先生到中国北京和苏杭二州等地去游览。 我常请他们吃中国菜,他们最爱吃东北风味的饺子。安妮说她特别喜欢中国花茶,我答应下次回国时给她带上最好的茉莉花。 她是位豁达的老人,聪明睿智,开朗乐观。她爱劳动,凡事亲力亲为,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她种植了很多花草,她常劳作在花丛中,那样子,真像塔莎·杜朵。她的孩子们经常回来和她共度周末,院子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晃一年过去了,圣诞节后,我准备回国探亲。和安妮分开,我感到难过,安妮也很激动,临别时,她抱吻了我,并送给我一件小礼物,小礼物奇形怪状的,大概是个吉祥物或护身符吧。回国后,我常常想念安妮和露西,并想象回来时露西迎接我时那种欢天喜地的样子。我给安妮准备了很多礼物,其中有她最喜欢的中国茉莉花茶。 春暖花开,我返回加拿大。当天晚上没有看到安妮和露西,第二天也没有见到她们。先生告诉我,安妮得了心脏病,住院没几天就去世了,她丈夫和露西都让女儿接走了。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我呆若木鸡,想到和安妮相聚的日子将永远不在,我心如刀割,眼泪刷刷地落了下来。 过去花草锦簇的庭院冷冷清清,随着安妮的离去,一切都变了模样。我再也没有看到露西,却常见到杰米,它留在安妮弟弟的家里。杰米还是远远地望着我,不和我亲近。 不久,我搬离了那里,搬离了那个给我带来喜悦和哀伤的地方。 不知是有缘还是无缘,我和安妮这么幸运地相遇,竟然这么快速地分离,暂短的时光,留下的快乐和痛苦,却永远无法忘记。如果安妮还健在,我们一定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和安妮结识,我才明白,友谊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她那善良的天性、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情趣,都令我欣赏。安妮走了,那些美好的愿望,万里长城、王府井大街、西子湖畔……成了她无法实现的梦。 那个飘雪的圣诞,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每逢圣诞节,那多姿多彩的闪烁霓虹,那玉砌银装的白色屋宇,让我感慨。在圣洁无暇的天地之间,在那童话般的飞雪世界里,我喜欢凝神遥望银白色的天空,不知天国里的安妮,这时是否也在遥望她曾经生活过的银装素裹的世界。 圣诞雪花漫天飞舞,好像诉说着我对安妮的的思念,好像传送着我对一位天使般善良美丽夫人的感激和祝福。
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大学实验室里的华人学生
蒙城文苑 2018-11-29 13:02
蒙特利尔大学实验室里的华人学生
蒙特利尔大学实验室里的华人学生 文/叶琦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教育重镇,市内的几间大学在整个北美亦小有名气。而我们华人又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当然,华人学生的身上也承载着我们未来的希望。我一直都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做研究工作,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学生自然也就成了最密切接触和观察的对象之一。学生不仅是实验室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最有规律的“流动”的一群。每年就会有一批一批的进来,同时,又有一批一批的毕业离开。就像俗话里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喜欢学生,我喜欢他们的年轻活力,甚至包括他们的某些程度的幼稚。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我的曾经;也能看到我们华人在西方科学界的未来。而且,正是学生们身上所具有的“稚嫩”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可能无法估量的未来。这就好比人体发育过程中,幼稚的原始干细胞就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可以成长为坚硬的骨头,柔软的皮肤,简单的指甲,复杂的大脑等等。而已经成熟的细胞,大多数就丧失了分裂分化的能力。 也许是我们华人更注重孩子教育的缘故,来实验室的华人学生明显的高于其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所经过的,每每想起,个个都活灵活现;桩桩件件,历历如在眼前。 写出来,也许可为我们蒙特利尔华人孩子的教育问题以作参考。 学生林淑华是第二代移民,她高挑的身材,清秀的五官,飘逸的秀发,健康的肤色,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美女。闲谈中得知,她父母和许多第一代移民一样,开着一家餐馆。家中三个孩子,哥哥在BC大学当医生,姐姐在蒙特利尔作律师,这大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父母在子女专业教育上的成功。 她生长在蒙特利尔,有着流利的英法双语。她坦言自己既不喜欢医学,也不喜欢律师,而更爱工程,因而大学主修的是生物医学工程。像她的哥哥姐姐一样,三个孩子的专业选择并没有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完全是他们各自的喜爱,这不能不说做父母的明智。 淑华聪明而且勤奋,作为intern,每天除了上课就来到实验室,常常是我们下班时,她才开始自己的工作。从阅读文献起步,到实验室操作的基础训练,学的既快又好,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个独立的project。 她为人谦和又非常诚实,记得有一次会议报告,她的一个实验完全失败,在一个多因素条件影响下的实验,报告者通常不免都会有很多合理的“托词”,而她坦诚这一切均是缘于她误将高浓度贮存液当作了稀释后的工作液这一低级错误所致。“我想我此后的一生都不会在犯这个错误了”,她总结着。 与此相近的一件事,是全实验室公用的一台仪器故障,她报告了是因为她自己操作使用不当,而且还具体的分析了她错误使用的准确步骤,从而使得故障很快的得以排除。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因为使用者众而成为一个“糊涂账”,不得不请设备制造公司派来技术专家维修,花费不菲而且费时冗长。“管中窥豹”,她的品行操守就在这小小的“一砖一瓦”中建立,从而赢得了全实验室的首肯和尊重。 天道酬勤,四年大学一晃而过,她作为共同作者发表了两篇论文,还作为主申请人拿到了一项美国专利,加上她优秀的GPA分数,对于一个本科生,这成绩无疑是非常亮眼的。就在实验室想挽留她继续在这读博士时,她已经拿到了包括康奈尔在内的几间大学的博士录取,并且都有不菲的奖学金。就这么一天天看着他的成长进步,我的心中不免为我们华人下一代的杰出而骄傲和自豪。 张远是来自于一个英语国家的华人学生,但他显然不是一般的普通学生,他可是这所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考虑到加拿大医学院录取的高度竞争性,尤其是每年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国际生的极小比例,无疑证明了他的杰出和与众不同。 他高高的个子,棱角分明的脸庞,一身流露着干练和英气,眉宇间有着同龄孩子少见的坚毅和敏锐。乍一看,有点像青年版的刘德华。上完大学本科又毕业于医学院的他,明显的有着有别于其它学生的成熟。而他来到实验室的唯一原因是在住院医生位置的match中没有拿到自己喜欢的医院,他又不愿意屈就于其它不中意的医院。所以,来到我们这间在本专业基础研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的实验室读取博士学位,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进入理想医院的竞争力。 他的博士课程成绩优异,实验进展非常顺利,加上他和善的为人,在实验室里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进入第四年,一篇论文已经发表,两篇更好的论文已经投寄,而这期间在本专业的各种国际会议上,他的工作也为自己下一步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直到那件事情的发生。 整个事情的起因,源于他后三年的科研是和实验室一位新来的助理教授比尔为主的合作项目。做出的两篇文章已经投寄专业杂志,但是,比尔和作为实验室主管的张远导师发生了严重分歧而离职,并进而在英国一家医学院拿到了教职。实验室主管在文章修回后又补充了部分实验,并将比尔在一篇文章中的署名从第二作者调换到了后边,而另一篇干脆将其从作者中移到了“鸣谢”之中。 比尔自觉不公,愤而分别投书杂志和医学院申诉。当医学院专门机构来人调查时,张远站在了导师的对立面,他认为比尔作为主要研究者,的确应该保留论文中原有的署名,这自然和他的导师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导师对他劝说无果,随后因争议转而撤销论文。张远也一气之下离开而转入了另一家实验室。因而四年苦读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作为没有直接参与的旁观者,我很难确切的了解其中的孰是孰非,但是,眼看着就要到手的博士学位付之东流,在理想的“正义”和世俗的“功利”之间,取舍和拿捏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沉重。高下对错,见仁见智,张远的选择,叫人深思。 实验室的华人学生,写不完的话题,抹不去的记忆……
8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回忆蒙特利尔的第一场雪
蒙城文苑 2018-11-20 20:47
回忆蒙特利尔的第一场雪
回忆蒙特利尔的第一场雪 文/ 李东霖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回想起,刚来蒙特利尔遇到的第一场雪就下得很有气势,漫天的飞雪飘了整整两天,地上积起厚厚的一层雪,整个城市骤然成为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中国由于环境原因,好久不见这么大的雪了,傍晚踩着雪回家,感觉很有几分新鲜。 被雪覆盖的蒙特利尔更像一个大村庄,一座座漂亮低矮的房子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看起来温暖甜蜜,让我不禁想起很小时候过年的感觉。那时候过年是大事,穿新衣服、回农村老家,也经常是在飘雪的夜晚。 除夕之夜,在橘黄灯光下,家家户户端出各种美食。这对孩子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种美好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 后来的过年,一年比一年更无聊,即使回家,也会抱怨寒冷带来的生活不便,尽管条件比儿时已经好多了,但还会感觉有几分不适应。没想到来到异国他乡,一场雪竟让那种久违的感觉突袭而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窝在温暖的房间里,突然想起若能有一两知己一起饮酒聊天,会多么惬意。 本觉得这想法在现代社会太嫌奢侈,也就我这般无聊的人,才会生出这般无聊的想法。谁知浏览同在昔日同学的QQ空间,发现她居然也发出同样的感叹:“此时此刻,我想和三两知己在屋里煮上一壶梅子黄酒,浅斟慢饮;或者沏一壶上等红茶,细细品,谈谈心。”酒、茶、知己,看来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心结。 最终我和室友用中国的方法庆祝了蒙特利尔的第一场雪:火锅加红酒。尽管我固执地认为花雕或者米酒更为合适,但想想中西合璧也没什么不好。酒酣饭饱,感觉何等畅快。 回忆起小时候,每年冬天总要写关于雪的命题作文,我记得经常会有这么几句,“早上起来打开门,发现地上白了、房子白了、树也白了、整个世界都白了……”作文中洋溢着兴奋与喜悦。然而长大了,我想再加上一句,“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却是几分苍凉。”看来境由心生。 和朋友聊起这场雪,我第一次很自然地用了“incroable” (难以置信的) 这个词用来形容蒙特利尔的雪天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秋月圆人难圆
蒙城文苑 2018-9-25 11:36
中秋月圆人难圆
中秋月圆人难圆 文/叶琦 清凉秋风起,一片落叶黄。漫步在蒙特利尔街头,感受着片片秋色,心里知道,中秋节就要来到了。 中秋是我们华人特有的节日。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重视。大概也只要华人对月亮赋予了如此多的寓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早已深入人心。中秋节日由来已久。历史上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歌赋多不胜举。中秋赏月圆,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惟其如此,对于我们这些移居海外,远离故乡,远离亲人的人们,就更多了一层含义。 宋代范成大曾作水调歌头曰“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感叹其远离故土,漂泊不定的生活,不能在中秋时节与家人团聚的惆怅。作为海外华人,我们更何尝不是如此。回想几十年来从美国,欧洲到加拿大,在国外生活的几十年里,几十个中秋依然令人难忘,常常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初刚去美国时,第一个中秋节是靠写信与家人“团聚”的。那时候,整个大学大概有二百多中国人,信件几乎是当时所有人与国内家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现在说起来可能难以想象,那时的信件不是通过邮局,而是等有人回国时,大家便蜂拥而至,每人手中都拿着写好的信件,有的还不止一封。这样回国的人常常有一挎包的信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省下那可怜的邮资---现在可能会感觉可笑的钱数,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中秋的信,国内家人收到时可是早已“过期”了。那时,虽然不是“烽火连三月”,但是,说“家书值万金”确不为过。 当然,后来也有打电话贺中秋的时候,但是,那是多么的不易啊!首先,当时国内的家里是没有电话的,即便是在大学。那时的大学里,有电话的好像只有校长和党委书记。所以,家人必须先到邮电局。而在哪个几百万人的大城市里,只有市中心的邮电局有所谓的电报电讯大楼,在其大厅的一侧,有八九个可以打长途电话的站位小隔间,而其中可打国际长途的仅有两个。 现在说起这样的景象,在目前快速进步的国内,好像是谈论中世纪的古经一样,尤其是在自豪感爆棚的当下,更显得极度的不合时宜。直到去年去古巴旅游,在其所谓的五星级酒店里又见到了那似曾相识的电话隔间。顿时好像时光倒流,叫人恍如梦中。 那时,国内的家人先要从学校一大早赶到邮局,保证能拿到电话间的号。才能有可能接收电话。而这一切,都要事先通过信件的联系约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也就因为如此,电话是轻易不能打的,即便是中秋。况且,那一分钟两个美元的话费在当时是何等的奢侈。 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已是坐二望一。与之相伴随的,是联系手段的日新月异。得益于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从早先的电话,到现在的微信,不光文字上的交流,连语音,视频等,随时随地,易如反掌,万里之外,近在眼前。在某种程度上说,遥眺万里若比邻。的确,这些无疑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但是,它仍然替代不了和亲人中秋团聚的真实。 蒙特利尔到国内的直达航班,倘若不去考虑时差的因素,可以说是朝发夕至。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着种种的无奈。我们选择了国外,也就等于选择了与国内亲人们的分离。像早先在国内时那样周末骑着自行车就可阖家团聚的情景,早已经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在中秋节里的思念与牵挂因而也就与日俱增,其中最牵挂的当是父母。 我们二十年前一来就给他们申请了家庭团聚移民,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梦想成真,和父母团聚在蒙特利尔。住在为他们而来专门新买的大房子里,我们说过了超过在国内几十年间与父母交流的总和的话语,我们走访了连我们自己也未曾去过的好多地方,我们品尝到了母亲烹饪的美食那久违了的味道,我们看见了每日里下班回家时窗户里那温暖的灯光,更有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年的中秋节…… 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长久——海外大环境下语言不通的隔绝感;在当时可遇见的同龄华人的匮乏;对周围生活环境的陌生和无助;尤其是对尚在国内的五个儿女,连带众多的孙子孙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热络大家庭氛围的思念,很快的抵消了我们在这儿所能提供他们生活的所有“优点”,连我们所喜欢并自认为对他们老人有益的“安静”也被代之于他们无可忍受的“寂寞”……所有这一切的叠加是他们心中的天平无可挽救的偏向了国内。而此时我们的挽留更可能加速了他们会被“劫持”在这“洋”环境里,永不能回去的“恐惧”,并进而坚定了他们快速回国的“义无反顾”…… 他们终于回国了。回到了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见到了他们由于出国而更加思念的孙子孙女们,他们高兴了,而把思念留给了我们。想到我们办理移民的不易,曾经的我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我们也终于没能盼到他们的“回心转意”,反而,这么多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在他们对国内生活赞许的同时,不时夹杂着对我们国外生活的微词,甚或不屑。而恰恰是这些,反倒使我放心了——他们是真幸福了,这不就是我们当事给他们办移民的初衷吗?只是,我们又重新回到了一年一度秋风劲,品味中秋苦涩时的从前。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裹挟在蒙特利尔的秋风里,故园东望,遥寄心愿,父亲母亲,中秋快乐!
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盛夏,寻一夏幽凉
蒙城文苑 2018-9-8 11:48
盛夏,寻一夏幽凉
盛夏,寻一夏幽凉 文/姜帅 今年七月,气温好像异常的高。本来六月份的时候以为今年夏天会是一个凉爽的季节,没想到一到七月份,太阳才发挥除了它真正的威力,气温也开始攀高。据说因为高温在魁省还死了人,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里是有些许庆幸的,因为,我当时人不在魁北克。当然我不是为了逃避高温天气才去的外地,而是因为学习需要,我便到了安省的一个小镇里的一个大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英语进修课程。 小镇坐落在离尼亚加拉大瀑布30分钟车程的地方。小镇不大,13多万的人口,即使是在白天也显得特别安静,现在又是暑假期间,学校里就算在平时除了我们这些从外地过来进修课程的学生之外也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干净,安逸,简单,随和,便是我对这里的评价。在学校宿舍后面有一大片空地,当地人把这里称之为是一片生态自然保护区,其实实际上就是一大片荒地,荒地里有着一人高的芦苇,遍地开满了不知名的白色小花。在那里,有个不起眼的小土坡,坡不高,但那高度足以能看到远处宽广无比的安大略湖。天晴时,站在坡上眺望远方,在地平线上能看到到远方有一座城市的轮廓,那就是加拿大第一大都市多伦多市。相比起喧闹不堪的多伦多,这里更像是远离凡尘俗世的世外桃源。正是这里,让我的心在这个浮躁不堪的七月盛夏,寻得一处阴凉。 我离开蒙城来到这里,其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所谓的远方, 因为心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大学里修课,就算我真的读进了万卷书,还是得要行万里路才能继续修行。是啊,平日里都是为生活和学习所奔波,可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而恰恰就是在这么个不起眼的小镇,我找到了这两样东西。在这里,我能更好的放空自己的心灵,因为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举目无亲,连结交的朋友也都是这两天才刚刚认识的,这样才能让我什么都不用去想,什么都不用去挂念,或者说可以尽情的让自己的心沉静在这美好的光阴里,就像徐志摩的那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里描写意境一样,一切如真似幻,似梦又不是梦,到后来连读者都分不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了。 当然,这不是说我是在分不清梦和现实的情况下,每天浑浑噩噩的挥霍着大好青春年华,只是觉得有更多的时间去审视自己,在时光里与自己对视,在一片宁静中与自己交谈,倾听内心的声音。用更多的空间来扪心自问,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最真实的,因为它们来自内心。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吧,人一旦真的静下心来就会想明白许多事情,看透许多人。也会在此时,才明白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也会知道我们平日苦苦追寻的东西是否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 还记得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土坡吗?每当傍晚时分,我都会站在那里眺望远方,眺望着地平线上的多伦多市,眺望着夕阳刚刚落下去的那片丘陵,眺望着天边的那一片绯红。是的,每当那时我会感到无尽的孤独,但那孤独并不会使我觉得反感,因为那一刻,我会任由自己的思绪随风飘荡,它们漫无目的的在遨游在天际,想着那些遇到的和从未遇见的人,那些现实发生过的和梦中发生过的事,甚至是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是的,那一刻,我是自由的。我虽然只是站在一个其实不怎么高的土坡上,但我能感觉到全世界都在自己的脚底下。古人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不代表站的越高就一定能望的越远,因为高处不胜寒,站的越高其实越容易迷失自己。想望尽天涯路,就得独自上高楼,在孤寂中不被任何人打扰,也不能被任何琐事所困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审视自己的灵魂,当我这样做时,我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因为我释怀了。 在这个浮躁不堪的盛夏,不妨给自己放个长假,不为别的,只为给自己的心寻找一处清幽。
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日本文化就是这样悄悄地攻占了蒙特利尔
xianren 2018-8-3 18:19
日本文化就是这样悄悄地攻占了蒙特利尔
今天早晨,一个偶然的机会去蒙特利尔岛上吃早餐,好奇地去刚开业两天的日本起司蛋糕店去看看情况。没想到,上午九点不到(开店营业之前),蛋糕店的门口已经排起人龙,并且前来排队的人正在不断赶来。有朋友讲下午排队要等两个小时才能买上。 开店前就排队买日本起司蛋糕的蒙特利尔人 一个门面很不起眼,坐落在蒙特利尔市中心的一个破旧的巷子里。这个日本蛋糕店,就这样悄悄地在蒙特利尔火了起来。 两年多前,这家蛋糕店在多伦多市中心开第一间店的时候,笔者就曾经站在寒风中等了近一个小时才买了一盒起司蛋糕(每人限购一盒)。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这家蛋糕店添置了制作设备,迅速在大多伦多地区开了十几间店。同时,把店开到了温哥华,今又开到了蒙特利尔。 其实,日本本土最有名的起司蛋糕店并不是这个品牌。(据最新消息,日本本土那间最著名的起司蛋糕店,不久前已经在多伦多开店了) 喜欢日本美食的朋友会发现,就在最近这两年,蒙特利尔由日本人开的餐馆(居酒屋、拉面馆、烤肉店等)悄悄地增加了好几家,有的在市中心,有的远离市中心。生意都很不错,有一家拉面馆,几乎每天都排队。 十多年前,就有不少中国移民讨论如何把青岛啤酒引入加拿大人均饮酒量第一的省份魁北克,至今未见有起色,除了少数的酒吧和餐馆和SAQ以外,市面上基本上看不到青岛啤酒有售。 但是,也就在这两年,日本啤酒Sapporo攻占了魁北克的市场,从量贩店(Costco)到便利店,到处都能看到日本啤酒在大量销售。 日本的饮食,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蒙特利尔,并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欢迎。 日本的服装品牌“优衣库”和百货品牌“ 无印良品 ”,就在这两三年先从多伦多登陆加拿大,然后把店开到加拿大的其它中心城市。据“蒙城华人网”两个月前报道,“ 优衣库快来蒙特利尔了 ”。 一家在中国小有名气的来自广州的某上市商家在蒙特利尔市中心开了一家小商品店,商家以“厉害了,我的店”的口气在全加拿大的中文媒体上造势声言在全加开店300家。按照加拿大的常规商业版图,作为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第二多)蒙特利尔至少得开50家(最保守估算),最后到底能开几家,大家也不必计较当真,来自浮夸国的你我都懂得。有趣的是,这家店里卖的基本上都是山寨日本的小商品。这到底算是中国商家为弘扬日本文化做贡献呢?还是利用日本文化赚钱呢?别管那么多,在正牌的“ 无印良品 ”还没来开店之前,能挣一个是一个。 今天又逢“蒙特利尔OTAKUTHON动漫艺术节”开幕,在唐人街附近的大街上看到了几组本地年轻人拿着自己制作的道具穿戴着人物服饰向会展中心走去。这个动漫展一年一度已举办了数年,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本地喜爱日本文化的年轻人Cosplay。 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都在想,“孔子学院”在这个城市里办了很多年,怎样看不到有人扮着“孔子”或者“花木兰”甚至“功夫熊猫”出现呢? 每年8月中旬的“蒙特利尔日本文化节”更是人潮涌动,来自蒙特利尔的众多日本文化谜聚集在那里品美食赏Japon祭沉浸在日本文化之中。 日本文化以美食、动漫、服装和百货为载体就是这样悄悄地攻占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却几乎看不到他们用“攻占味蕾”“震撼登场”“厉害了,我的X”来文宣行销。 八十年代,一位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到日本走访了数月之后,写了一本书《日本第一》,当这本书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惊惶失色,他们诚惶诚恐不想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而引人注目,他们要低调再低调。 当中国所有媒体(包括自媒体)大谈特谈日本失去了二十年正在走向衰落的时候,笔者先后八次去日本旅游,从大都市到北海道的乡村,一直都是欣欣向荣,没有任何衰败的迹象。在中国人高喊自己“崛起”的时候,日本人却不断说自己“沉没”。就是在中国媒体集体唱衰日本的同时,日本更多的商家却悄然地拓展到了世界各地。从北美这个日渐没落的法裔城市-蒙特利尔-就可见一斑。 在东京或者大阪街头,当行人绿灯亮起的时候,那黑压压人群悄无声息过马路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这个不善声张默默做事的民族,其攻占世界的力量就是“无声”。
1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皇家山下
蒙城文苑 2018-7-16 22:35
皇家山下
皇家山下 文/雷冠华 我与蒙城结缘,或者说我对蒙城的认识与了解,是始于皇家山下。那还是2007年的秋季,外孙西蒙即将诞生的时候,我们从东方的中国第一次踏上蒙城的土地,当时我们就住在皇家山下一个极富欧洲风情的小区内的一栋高层公寓里,从那里步行到皇家山只需五六分钟时间,到麦吉尔大学只需五分钟。小区里大多是两到三层式样别致的欧式建筑,住的多为在麦吉尔求学的国际留学生。女儿在麦吉尔求学时就租住在这里,为的是上学方便。我们来了之后,他们将原来租住的三楼的套间就让我们住,他们在顶层又租下了一套更大的房间供他们一家三口住,怕小外孙晚上哭闹影响我们休息,真是难为了他们一片孝心。 我们是晚上到达蒙城的,第二天一早去顶楼找他们,打开门一看,窗外赫然矗立着一座美不胜收的山,让人为之惊艳,没想到闹市区,咫尺之间,竟然有这么一座神奇而美丽的仙山。女儿告诉我,这就是皇家山,是蒙特利尔的名片和象征。 由于住的近,我们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走近皇家山,了解它,结识它。慢慢我们才知道它的设计者与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同为一人,是北美的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山虽不高但很有特色,就像我故乡的岳麓山。两相比较,竟然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点,自然的美加上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给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和历史的厚重。真应了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描述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皇家山有北美最富盛名的圣约瑟夫大教堂,这个前后耗时36年的大教堂享誉世界,每年来访的信众多达200余万人次。而岳麓山则有历史悠久的古庙两座,至今依然香火缭绕。皇家山下有加拿大最著名的麦吉尔大学,还有巴黎之外最大的法语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几所大学,岳麓山下则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还有几所著名大学都在山下。山不在高,自然风光宗教的灵气和厚重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这些闻名遐迩的名山,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外孙西蒙小的时候,我们常用婴儿车推着他在皇家山巡游,沿着那迂回上升的登山步道往山上走,葱茏的树木,清新的空气,啾啾啼叫的各种鸟儿,让我们身心轻松,只缘身在此山中。时而会遇到友善的人们,他们精力充沛的在山道上或跑步或骑车,健身锻炼,有时还会遇到威武帅气的骑着大马巡逻的骑警,他们也会友好的与游人打招呼,一切都显得和谐温暖,没有空山不见人的寂寞与恐惧。山上还有一个小湖,名叫海獭湖,湖中许多野生的水鸟在自由的游动,让你仿佛又来到了水乡。周末有时我们也推着西蒙在山下游荡,这样就没那么费力耗时。草地边林木下,常有麦吉尔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练习乐器,悠扬的小号或欢快的小提琴乐曲回荡在天地间,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感觉,真是一种免费的艺术享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山西侧草坪边有一处雕塑,每逢周末黄昏,那里的空地上总有一群非洲裔的青年在演奏击鼓,那极富热情的激越的鼓点让人仿佛来到非洲某个部落,那或激烈或高昂的乐曲让人振奋,从小对乐曲和节奏极为敏感的小西蒙也受其感染,禁不住在婴儿车里手舞足蹈起来。 我们住的小区里除了在麦吉尔深造的各国留学生之外,也有不少在麦吉尔攻读或研究的国内同胞,同一栋公寓里就有好几位,因为同为国人,孩子年龄也相仿,慢慢也就彼此熟悉了。但后来,因为彼此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也就散落到世界各地去了。我记得有一个去了澳洲,三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欧洲,还有的回国发展,当然,更多的是依然留在美丽的蒙城,继续自己的事业。多年以后,不管他们在世界何地,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在皇家山下的那段岁月。 2010年之后,女儿他们在西岛买了自己的房屋,因而也就搬离了那令人难忘的小区,但皇家山下的岁月,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我依然记得那充满情趣的上山小道,那茂密丛林中的啾啾鸟鸣,那拖儿带女穿行在公寓之间翻寻垃圾寻找食物的浣熊,那皇家山上金十字夜晚的闪闪灯光,那熟悉的皇家山下的暮鼓晨钟,那散落在世界各地努力奋斗的华人朋友。 后来,当年出生在皇家山下维多利亚医院的小西蒙告诉我,蒙特利尔有三个标志性的东西,是这座城市的代表,一个是皇家山,一个是圣约瑟夫大教堂,还有一个是奥林匹克公园,我告诉他中文里面把这个叫做地标。没想到蒙城的三个地标,我们曾经住过的小区附近就拥有其二。 万物有灵,山亦有灵。皇家山,有空我们会去看你的,一如去见老友,或者说去朝圣。去拜会那段曾经的岁月。
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满地可成了满地坑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8-5-25 15:51
满地可成了满地坑
满地可成了满地坑 文/轩西 中国古人有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看来,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Montreal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得名则亦源于这个小岛上并不高的皇家山, 法文Mont Royal。皇家山,多么美丽的名字。这里既有欧洲大陆的人文风景,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特别到了深秋,漫山的枫叶确实“红于二月花”。所以,最初登陆于此的广东移民,根据粤语的发音,把她呼为“满地可”,亦不失其优美。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满地可,由于其街区道路的满地坑洼,被人戏称为“满地坑”。 满地可,在北美可以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最初是法裔于1642年在这里建立起殖民地。从她的开埠至今,已有将近500年历史。去年她刚刚庆祝了建城375周年。后来英法战争,法国战败,整个魁北克也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精明的英裔人逐步将满地可打造成了一座国际大都市。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博会和夏季奥运会相继在此举行,她的发展可谓达到了顶峰。它的大量基础设施,都是完成在这个年代。之后,由于法裔民族主义高涨,大量英裔人士出走,它的发展日渐式微。 现在,市政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维持正常运转都已困难,更不用说大兴土木了。如今我们使用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四五十年前,寿命已到,因资金缺乏,年久失修。即便偶尔有一点资金过来,也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要被贪腐之手拦截。所以,每逢市长选举,道路问题就成了双方互相指责的焦点。 我还记得,当Trembley竞选连任时,竞争对手把满街道的坑称之为“Trembley之坑”。如今,Tremblay 、Coderre都已退休在家,Applebaum已被判监,作为戴着首任女市长光环的Plante女士已然登上历史舞台。但除了提高地税,到处贴上封路和改道的标志,弄得驾车一族怨声载道外,道路的坑洼依旧。 本人升斗小民,只关心还房贷、车贷和子女上优质学校的问题,政治太高大上,乃肉食者谋之,至于独立问题更是避之不及。但道路问题,关系到我的出行,我也得在意。也就是这满地坑的道路,着实让我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二月中旬,本人驾车行驶在九圆大道上,由于想避开一个小坑,而陷进了大坑,损失了一个冬胎。于是,我不得不冒着违法的风险,提前三周换上夏胎。 过了两个月的四月中旬,又是在九圆大道,我那提前服役的夏胎,又陷进了一个大坑,又一胎报废。前一次是白天,为了避小坑而陷进大坑,这一次是晚上,有光线不好的因素。在满市有15年驾龄的我,则可是第一次被“坑”害了,而且还是连续两次。有人建议我找市政府诉赔,但需报警、找证据,费时费力,小民只好出血了。 钱是自掏腰包,但牢骚还是要发一下的。我想,要改变这种道路满地坑的状况,本可以通过改进市政冬天的撒盐工程来避免。但任何政党都有一己之私,现今的Plante女士也无例外,因为市政撒盐可以为后续的补路创造就业机会,买到选票。若撒沙,则断了补路者的财路。于是,只好市民的腰包再次被掏,车行的老板则笑弯了腰。只是满地可,依旧还是满地坑;惟请各位驾驶者小心为上,别重蹈我的覆辙。
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四季行走蒙城中
蒙城文苑 2018-5-3 14:22
四季行走蒙城中
四季行走蒙城中 文/秦月 俗话说“百人百性”,表示各人喜好不同。我爱散步,那份闲散自在,那种无拘无束。早先住在城外的小岛上时,散步就是在各处街巷,以至于周遭的农田果园,乃至附近的湖光山色之中。 自从儿子一家去了BC,并把他们城里的房子给了我们,我就搬到了“真正”的蒙特利尔,变成了朋友们笑称的“城里人”。与此同时,我散步的范围也就从乡下换成了市内,连上下班也弃车步行。这步行一年下来,看到了蒙特利尔的风景万千,世事万象。 春天里,迎着朝阳,穿街走巷,信步由缰,街道两旁片片青绿,那是刚从严冬里返青的小草,仔细端详时,就会看见每枝顶端的幼小嫩芽。路旁的大树,也发出了早春的枝叶,拱出地面的郁金香,毫无疑问是蒙特利尔最早的“报春使者”,庭院中的梨花,苹果以及各种叫不上名称的花木含苞欲放。。。。真想不到,在整日里驾车飞逝而过的街巷中,当低下那高昂的头颅,用自己的脚掌一步步的“触摸”这大地,当收回那每日里被红绿灯和Stop sign所占据的目光,轻轻俯首,就可看到如此诱人的春色,甚或能“嗅”到哪春天的味道——那是一种融合了各种娇嫩的草尖,树芽,花叶的淡淡清香,以及严冬过后土壤解冻所散发的泥土清香的混合。她会钻进你的鼻孔,顺着呼吸道“长驱直入”,一路到达肺泡,所谓的沁人肺腑,当是如此吧。有了这样赏心悦目的“鼓舞”,你会不仅为以前没能如此细致,从容的体验过城市春色而后悔,而且更为步行的这种“意外”收获而欣喜,顿时,好像脚下的步伐更加的有力了。 步行在蒙特利尔的夏天是最好的体验,这里虽然夏无酷暑,但是可能是因为空气中较少悬浮物的关系,阳光里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强,直接的暴露于烈日之下很容易会造成皮肤烧灼伤,喜爱庭院活动的我对此是深有体会。这也成了我夏天步行上下班的担忧之一,因为毕竟单程10里路不是一个很短的路程。但是,当我真的卖出了双脚,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了——夏天的蒙特利尔街道简直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浓荫步道”,路两旁的合抱大树那厚厚的树叶,遮蔽了阳光的的浓烈,在树荫下行走,只感到凉风习习。看着这些大树,心想它们的年龄也许比我都老。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些为这座城市带来浓荫,带来绿色的人们。 我一来蒙特利尔就买了房子,一买到房子就知道城市规定院子里的树是不能砍的。后来我才知道,不光政府,民间也有“护树”的组织,比如在蒙特利尔就有一个“古树协会”,其成员都是些爱树人士,专门监督和保护这些大树,并成功的让一些市政工程避免对大树的破坏。回想自己以前开车时,还会时不时的抱怨这些树叶挡住了街道的名称,或者是停牌。现在,走路了,才体会到它们的好处,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吗?我对自己曾经的偏见和自私汗颜。我也在心底里向大树道歉。 如果说行走在蒙特利尔的夏季就是在享受一片碧绿,那秋季的所呈现的就是满目的斑斓。各种各样树木的叶片随着气温的降低而改变着各自的颜色,其中最著名的当是枫树——加拿大的“国树”。顺路看过去,光是枫叶的大小差异就足以让人吃惊,它们有的大如手掌,有的竟然小似蝶翼,形状也是如此的不同,叶片上的“分支”有的很宽大,好像加拿大国旗上的那样,有的纤细如丝,好像一簇竹叶。我从来不知道蒙特利尔竟然有如此多种类的枫树,一查才发现,在这座城市里不同的枫树有上百种之多!想想看,这样的一个大家族,当他们的叶片在秋天里依其各自的固有速率逐渐变淡,变黄,变粉红,鲜红乃至于深红时,那将是一幅多么色彩纷呈的画面!是的,在秋天的蒙特利尔行走,可以说是人在画中走,车在画中行,置身于这般美丽的秋色之中,想不醉都难。 假如还有人喜欢在蒙特利尔的冬季里步行,那就是我。可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蒙特利尔冬天凛冽的寒风,厚厚的积雪,尤其是极低的体感温度,都会使室外行走成为一种近乎痛苦的事情。不错,我必须承认,在这个问题上我无疑是人群中极端的少数。我爱雪,我不怕蒙特利尔的寒冷,我爱魁北克的冬天,连我妻子都说我,“你生下来就应该是在魁北克住!” 冬天里,皑皑白雪借着上苍之手,一瞬间就将整个蒙特利尔装点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将你熟悉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你的面前,会使人有一种莫名的激动。阳光在白雪的折射下变得更加亮丽而刺眼,天空也因此似乎是更加的蔚蓝,雪花可能是吸收了,或者是滤过了往日里无处不在的噪音,冬天的街道感觉是宁静了许多。厚厚的冬衣包裹起来的躯体在行走时更容易发热,这时,吹在脸上的寒风也成了急需的凉爽。深深的吸一口那因为寒冷而变得有了“棱角”的空气,能感觉到它从鼻腔,经气管一路“沁人肺腑”般的清凉历程。眼看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会在你的眼前羽化成一缕淡淡的“白云”,随风而逝,这的确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冬天的大街上明显的空旷了许多,有时很长一段距离里是只有你一个人,你感觉你拥有了整个大街!冬天的行走会快速的消耗体力,它不仅活络了我因为久坐办公室而“滞胀”的血液循环,更有助于“剔除”我每日过度营养所堆积的脂肪…… 行走街巷使我能更从容的体验这座城市,能零距离的感受蒙特利尔的生活。每天看见等校车的学童,推着孩子上幼儿园的母亲,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步履缓慢的散步老人,一幅活生生的市井画面。身边跑过的小孩,使我想起自己的孙子孙女;从快步穿我而过的青年身上,我看到了我的曾经;弯腰驼背的老人,使我看到了我的未来。我们的是这座城市的居住者。我们也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步行吧,趁我们还能走动时,在魁北克,在蒙特利尔的春夏秋冬。
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春天
蒙城文苑 2018-5-3 12:23
蒙特利尔的春天
蒙特利尔的春天 文/史历 早春,据可爱的“土拨鼠预测”。这漫漫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很快就要到来。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个寓言就像世界杯赛足球比赛期间著名的预测者章鱼保罗一样,大家为了尽快结束加拿大这漫长而寂寞的冬季,吐吐槽,发发牢骚,娱乐一下自己心情,只是为了好玩而已。 但是,据当地的朋友说这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圣经里也都有记载。在欧洲中世纪的基督徒都要在这一天过“圣烛节”。圣烛节是春天的开始,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二月二日冰雪仍然覆盖着大地,就算冰雪已经融化,天气仍然是又湿又冷的,这是一年中最沉闷的日子了。但这确是异教灯节的最好时机。 这时春天已经悄悄开始了,也许早在冬季下了厚厚的大雪的时候,我就看到地下小草的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所以,在春天之前,小草已经发芽,树木的新叶已经开始孕育生长。那时候聪明的劳动人们观察到,冬眠的刺猬在每年的这一天出来觅食,它们的行为决定春天是否很快到来而总结出来这个经验。 后来,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大量欧洲移民至此,对北美的漫长的冬季很不适应,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会早早期盼着春天的脚步很快到来,所以就沿用了圣烛节的习惯,找了当地的土拨鼠来代替刺猬,预测未来的天气。 每年的二月二日,当天一早起来,如果土拨鼠出来觅食。它们也很聪明,看见自己的影子就会知道接下来的天气很冷,很快返回自己温暖的窝里继续冬眠。将来的六个星期都不会有好天气,这一年中就会有两个冬天了。反之,如果它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它们就不会担心天气,解除警戒出来继续到处觅食,说明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四个季节的第一天都可以做相反的天气预测,四个至日则可以直接预测天气。这是个很奇妙的现象,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季节的转换是有时间性的,动物们比人类敏感,它们会提前感知环境变化。如果那天是阴天,那是冬天做的最后挣扎,之后就很快暖和起来。如果那天是晴天,冬天还要继续新的一个寒冷的轮回。 清晨很早醒来,散步在无人的街上。望着这里阴郁的天、白茫茫的雪,心里一片怅然。希望太阳能够依然明媚,祝愿我们祖国的春天会早早到来。
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初到蒙城的第一个邻居
蒙城文苑 2018-4-15 21:02
初到蒙城的第一个邻居
初到蒙城的第一个邻居 文/秦月 人生中的“第一个”总是印象深刻,这也包括第一个邻居。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更不要说在海外生活,这邻居还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最贴近的“窗口”。回想起近二十年的蒙特利尔生活,曾经的邻居们一个个浮现在眼前。而其中第一个邻居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大约二十年前,我们刚来蒙特利尔就买了房子。搬进新家的第一天,一开门,“哈罗,你是新来的邻居吗?欢迎欢迎。”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马路对面的邻居老头。只见他有六十开外,虽然一头华发,但腰板笔直,一身得体的衣着看上去干净利落,语音中气十足,说话间就大踏步地走了过来,热情的握手寒暄。 “我是麦克,你的邻居”,他自我介绍道。谈话中得知他是CN(加拿大国铁)的工程师,已经退休了,和老伴两人住在这里。“我们可是这儿的老住户了!”他笑着说。 在听到我们美国和欧洲的生活经历后,高兴地与我分享着他相似的体验。他的热情和健谈,立刻拉近了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消弭了我们初来乍到的陌生。“真是一个好邻居!”我在心底里说道。 次日再见到他时,还没来得及我开口,他就给我们讲了我这房子的情况,并专门介绍了蒙特利尔住房应该注意的问题。虽然我们在美国,欧洲也住了快十年,但是自己买房子还是第一次,他的介绍可真是“及时雨”般的受用。 几日后,老两口受邀来我家吃饭。麦克给我带来一瓶葡萄酒,老太太给我老伴买了一盆花。更有意思的是,老头拿出了一张照片,“这就是当时的“森林大街”,他指着那张略已泛黄的黑白照片说道。我们一看,照片的中央是一条施工车辆在荒草地上压出的“道路”,路旁就是他家正在施工的房子,而背后则是茂密的树林。“我们是这条街道的第一家,”他说。“你们的是第二家”,顺着他的手指,我们看到了刚开始的地基开挖。照片记录着历史,看着如今窗外的车水马龙,感受到了所谓的沧海桑田。“难怪你知道这么多我们房子的事,”我说。他接着介绍了他所知道的前房主的保养和改造等等情况。在后来参观我们房子的过程中,还一边看一边讲解要注意的问题,从天花板到地下室,从卧室到壁炉,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令人感动。 从此后,日每相见,闲谈问候。而且剪草务花,水管地漏,我几乎是事无巨细,都向他请教,而每次他都是耐心指点,不厌其烦。当他知道我们的医学背景和所从事的医学研究后,不时的与我们讨论诸如他的关节,心脏的问题等等。后来,还介绍我们认识了他们来访的儿女和孙辈。 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他开始给我谈论他对魁北克独立问题的看法。也许是因为他们一生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虽然他们两口都是地地道道的“魁北侉”,但是,他是一个强烈的“联邦主义者”。他常从不同角度分析“魁独”的起源,批判“魁独”主义者的狭隘和无知。虽然我们作为“局外人”,一时间难明就里,但是,说他是我认识“魁独”的“启蒙者”当不为过, 这同时也是我对Canadian politics的初次体验。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联邦选举时节,麦克竟然特地按响了我的门铃,一脸认真的试图说服我们投票给联邦主义者候选人,而不要投给“魁独”分子。看着他平日里少有的严肃样子,我笑着告诉他我们尚未入籍,还没有投票权时,他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失望,喃喃的转身走下了台阶。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不免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他显然是在为他所爱国家可能的分裂而担忧,并尽可能的做出他自己认为“负责任”的努力。同时,也给我们因为多年海外生活而早已淡化了的“政治觉悟”激起了一丝涟漪。 与麦克的热情相对照的是,我们右隔壁住着的是一对在我看起来年龄与我们相仿的白人夫妇,只是和我们上大学的儿子相比,他们那三个从学龄前到姗姗学步的孩子们显然是小了些。每次相见,他们都是很有礼貌的打招呼,并总不忘教导孩子们给我们说“嗨”。男主人还告诉我他是电子工程师,他们是德裔…… 日子就这么安静的过着。直到有一天,我在报箱里收到了他们的来信,很是吃惊。打开一看,原来是告诉我们他俩下周日将要“结婚”,可能来宾会带来一些“噪音”,请求理解,先表歉意云云。虽然我们也在海外多年,对于先有孩子再结婚的事情早有耳闻,但是,真的发生在眼前,在我们已经自认为“熟悉”的隔壁,还是觉得有点为他们的“耐心”而佩服。 那日的“婚宴”并没有带来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噪音”,倒是他每天早上披着晨曦跳入他后院泳池时的一声“吼叫”,更像是金鸡报晓般的高亢和准时。难得的是他每年的游泳起始于雪花飘飘的冬末春初,一直持续到又见雪花的秋末冬来。在寒冷的魁北克,如此不同一般的“长时间”游泳,究竟只是来自于对这种运动的喜爱,还是源于德意志民族的认真,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没有问过。在我家的左边,隔着厚厚的hedge, 住着的是一对并不比麦克两口年轻的白人夫妇。在那一圈密实的雪松包围起来的院落中,不但看不见任何活动,竟然也难以听到任何声响。令人不能不为其安静而佩服。 几年之间数得出的几次见面,唯一的交流是“嗨”的问候。记忆中我只有一次听见老两口间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曾问及麦克,他也是不置可否,摇摇头而已。“真是安静的老人”,我常想。 “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我们儿子大学毕业,考上了医学院,我们开始了来魁北克后的第一次搬家,也就不得不离开了我们在蒙特利尔结识的第一批邻居们。同时,辞“旧”而迎“新”,有家的地方就有邻居。
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尼克母亲的故事
蒙城文苑 2018-3-29 10:56
尼克母亲的故事
尼克母亲的故事 文/秦月 我的同事尼克是一个在蒙特利尔出生的“魁北瓜”。他比我大两岁,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主要是母亲把他养大。他的母亲已经年过八十,喜爱独立的她选择住进了一家很好的养老院,而尼克经常去看她。一个周末,我们两人一同去探访老人。他母亲虽然满头华发,步履已显缓慢,但依然腰板硬朗,慈祥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只是因为轻度的老年痴呆,身边的事情不时的遗忘,刚说过的话常常不记得了,反复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这个年龄常有的唠叨。除此之外,那敦厚的英语,不紧不慢的述说,坐在她的身边,听着听着,有时仿佛和自己的妈妈一样。很容易发现,尼克是她的骄傲。也是她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小到大,成长的脚步产生了一个个故事。而其中尼克讲述的一件事则使我印象深刻。 那是尼克上完初中时,朦胧加上少年的叛逆,他没有了方向,留上了长发,交了几个爱玩的朋友,整天背着吉他疯。高中他是不想上了,但要做什么,倒还从来没想过。当时在他看来,有吃有喝,没有压力,也不需要干什么,就是有得玩就好。尼克的这些表现自然让妈妈看在眼里,当然,他根本就没有想瞒着她----我的生活,用她管! 一直在做labor工的妈妈终于在一个夜晚严肃的和他谈起上学的问题。在听了他的想法并规劝无效后,“孩子,”母亲问,“那你靠什么生活?”尼克瞪大着眼睛,“我又不花钱!”他几乎是在吼叫着,对着母亲。“奥,我知道了,你是想这水是自动的,电是每天就有的,房子是不要钱的,那----吃的喝的呢?”母亲轻轻的问他。“我能吃多少?我能花几个钱?” 尼克不仅满不在乎,而且更是理直气壮的喊着。痛楚迅速占据了母亲的脸庞,但这些丝毫不可能改变尼克的态度----恰恰相反,正在火头上的他狠狠的做出了一脸的不屑。 短暂的沉默以后,“那好”,母亲说,“儿子,如果你继续上学,我供你。” 母亲看着他,“如果你决定不上学,你就要自己养活自己”。“还想住在家里,”母亲一字一板的说,“你就要交房租,水电……” “什么?” 尼克叫道,“住在自己家里还要钱?” “是的,孩子,”母亲说,“Nothing is free” 尼克的火大了,“我搬出去,我自己住!我自己挣钱,这学,反正就是不上了!”拿起自己的行囊,起身就出了家门,随手“叭”的一声,狠狠的甩了一下门板,扬长而去。 随手就来到了他的一个“哥儿们”家,说明了情况,“就住我这儿,没问题!”小兄弟拍了拍胸脯,搂着他进了屋。“真是铁哥们!” 尼克有着几分自豪。不知道这哥儿们是怎么给家长说的,好吃好喝的供着,请来劲。他毫不费力的在一家杂货店找到了一份给现金的零工,心中更是得意。不几天,哥们一脸的不自在,尼克知道,这儿住不下去了。“这儿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尼克毫不在乎的领起背包,大踏步的走了出去。他拿着打工的收入,又加上从包里翻出早先从家里捣腾出的钱,在一条烂街的拐角,找到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下室,信誓旦旦的向房东保证绝不拖欠房租。不知是那位老太太出于心底的怜悯,抑或是对他看上去诚实的信赖,地下室就租给了他。转眼间,到了月底,是该交房租的时候了,尼克翻开了所有的衣服口袋,也凑不够房钱,有一天没一天的零工收入,除去吃喝用的——这些他从来没认为是要花‘钱’的东西,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纵然是曾经温和的房东老太太这时也不再能容忍他了——尼克没了自己的住处。 他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的口气一样的坚定。他跑回家敲门没人开,想起来自己还有钥匙,掏出来却怎么也打不开,原来钥匙已经换了。自尊使他没有再敲门,又到了另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知道了他的“事迹”,早先很铁的哥们,却也只答应让他睡一晚。 接下来的时间里,尼克很快就‘消耗’完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储蓄”。而他打工的“本领”和老板们在尼克看来近乎“刻薄”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他的“收入”连自己的三餐都难以为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尼克走投无路了。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你要上学了吗?”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嗯”,尼克的回答轻微到连他自己都不能确认是否能听到。但是,妈妈听到了。“回来吧,我的儿子。”妈妈的声音充满了深情。 就这样,尼克回到了家里,妈妈又换回了原来的门锁。尼克也就回到了依旧的校园,但是,那段极其短暂的“休学”经历已经使尼克不再是原来的尼克,社会的课堂显然给了他远多于课本上能得来的知识。他没有了曾经的浮躁和轻狂,他拥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沉稳和理性。他知道了单身母亲的不易,更多了和妈妈的交流,也自觉的帮妈妈料理家务,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他的转变使母亲感到了温暖,笑容重新爬上了她那疲惫的眉梢。当尼克捧回全“A”的成绩单时,他看到了妈妈那满脸的幸福。 在那以后,尼克一路走来,上完大学,念了博士,成家立业,在国立研究所工作,并在一间大学当兼职教授。“如果没有妈妈当初的坚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尼克看着母亲对我说道。一直似乎在听着儿子讲故事的老人一手轻轻的拍打着她儿子的手背,一边说:“秦先生,你知道,换门锁那次是我一生中做过的心里最痛的一件事!”她拍拍自己的心口,好像还又回到多年前的夜晚。“他在敲门,一声声,就像一记记重拳砸在我的心上!”她喃喃的说着…… 是啊,普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爱法就因每位母亲的不同而异,这不仅反映了母亲的人生态度,它更是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惟其如此,正确的母爱更显珍贵。我心里说。
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守护与陪伴
蒙城文苑 2018-3-29 10:48
守护与陪伴
守护与陪伴 文/雷冠华 我们第一次踏上蒙城的土地是在2007年8月25日,至今已经十年有余。虽然中途也回国小住过,但·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蒙城度过的,夸张点说,可谓蒙城十年了。 最初来蒙城的动机其实很简单,我们唯一的孩子将初为人母,作为父母过来帮衬她一下理所当然。更何况我们都已退休,在国内也无所事事。更得过来帮忙了。我们到蒙城后的第22天,外孙西蒙才呱呱坠地,兴奋之余我们也确实可以帮他们一把,姥姥可以用她的经验示范并指导女儿如何照料这个软不拉几又粉都都的婴儿,我则可以分担些零碎家务。闲来无事,用婴儿车推着西蒙在皇家山下到处转转,带西蒙接触外面的世界。但女儿女婿是极度自强自立的人,随着西蒙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再到上学读书,需要我们插手的时候越来越少,所有的事情他们都能自己搞定,我们就从帮衬变成了陪衬。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守护与陪伴了,守护女儿一家幸福甜蜜的生活,陪伴小西蒙一天天茁壮成长。日后当西蒙长大成人,在他关于少年时期的回忆中,除了父母的悉心呵护之外,还有姥姥姥爷温馨亲切的守护与陪伴。 十年的守护与陪伴,西蒙已从懵懂婴儿长成了一个十来岁的翩翩少年,从一个关注大人口型学习发音的幼儿到如今可以滔滔不绝的向我们讲述他所接触和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的学生,他讲述的内容可以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习俗到南美亚马逊流域的雨林奇观,从埃及的金字塔到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从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到伦敦的大本钟,涉猎广泛五花八门。小小年纪,跟随父母,他的足迹已多次到过古巴海滨,墨西哥坎昆,美国的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费城,还回过中国北京。这些阅历增长了他对世界的了解,也激发了他探寻未知世界的兴趣和信心。 自从女儿他们为了西蒙上学搬到另一个学区之后,原来的三层小楼就只有我们两位老人独自居住了。但每到周末,女儿他们都会带西蒙过来与姥姥姥爷团聚,在他们就像回娘家,在我们就是共享天伦之乐了。每次团聚,西蒙总有讲不完的一周见闻,我们总是洗耳恭听。他还会预设一些课题,与姥姥姥姥一起完成,如做手工,做游戏,等等。而我们也会提前准备一份菜单,尽可能的做出一桌丰盛且美味的饭菜来犒劳一周未见的他们。甜蜜与幸福在这种看似不经意中得到体现。 平日里闲来无事,也曾跟老伴谈起是否回归故里的话题。在国内有熟悉的环境,有故旧朋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有弟子三千,遇事也能找到帮手,但那终归只是友情。唯有在蒙城我们才有浓浓的亲情,才会享受到天伦之乐。而且这里无论是环境食品安全,具体到衣食住行的指标,都是国内难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有女儿他们的精心照顾,有甜蜜温馨的亲情陪伴,我们真的是在享受幸福晚年啊。 最初登陆蒙城时我们刚过花甲,十年之后我们已年逾古稀了,人生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十年呵!而且我们在这里陪伴女儿他们的同时,也是他们在陪伴父母。近年有一句最煽情的话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曾感动得许多人热泪盈眶。我们现在享受的就是女儿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直到我们慢慢变老。如果我们回归故里,万里相隔,万一身体出现点状况,害得女儿他们还要额外担心,甚至飞来飞去,反而平添不少麻烦。不如就在咫尺之间,看得见,听得着,随时可以互相照料。如此看来,我们最后的结论自然就是继续坚守,继续守护与陪伴下去。 我常想,何谓亲情,解释起来也许深奥,展示出来其实简单,亲情有时就是一种温馨的守护,亲情就是一段温暖的陪伴!
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鸽缘风波
红叶园地 2018-3-22 11:59
鸽缘风波
鸽缘风波 文/古沙 回国归来,我家阳台上筑了个鸽子窝。鸽子窝用树枝围成圆形,中间还有些细软。两颗白色鸽子蛋晶莹剔透。很快,鸽子抱窝开始孵蛋了。这般美景,我哪里找去? 老伴说:“鸽子来咱家搭窝,说明咱家风水好。” “是呀,”我说,“鸽至呈祥嘛。” 鸽子悠然自得地生活在我身边,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份与鸟的情谊。每天,我观察鸽子的生活,我欣赏鸽子亲热的画面。这时,我想起丰子恺先生一幅漫画上的题诗: 几处双飞燕,衔泥上药栏。 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 古人爱鸟写鸟,诗情画意。今我爱鸟,也是“莫教惊得去,留取隔帘看”心情。从此,这窝鸽子也成了我的呵护,我不惊扰鸽子;成了我的牵挂,每次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阳台边看看鸽子。鸽子亲密热吻;鸽子抱团睡觉;鸽子嬉戏亮翅;鸽子轮流孵蛋。多么幸福的一家。与鸽子为邻是我的缘分。鸽子给我带来很多的乐趣。 天气冷了。鸽子蓬松起羽毛御寒。老伴打开纱窗去阳台上,两只鸽子也不飞走。唐诗写: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我家居住条件不算好,但鸽子不嫌还是来了。鸽子的这份情意我很珍惜。鸽子性情温顺,寓意吉祥。《辞海》曰,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每有大的庆典或活动,如国庆、奥运会放飞鸽子是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古有诗: 家住夕阳江上村,一弯流水绕柴门。 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燕养子孙。 古人也爱鸟。今我阳台虽小,能不借与鸽子养育儿女吗?爱鸟护鸟,保护自然。我是在做好事。 不久,在寒风中鸽爸鸽妈把雏鸽孵出来了。乳鸽是两只瘦小、无毛、黑皮肤、模样丑陋的小家伙。鸽子爸妈精心地呵护着小鸽子,不辞劳苦轮转出去找吃的,嘴对嘴喂养着。小鸽子一天天长大。观察鸽子愉悦着我心情。随后,我写了一篇《鸽至呈祥》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一天朋友来,我让他参观鸽子。朋友欣赏后随口说,家里让养鸽子吗?我说,这鸽子不是我养的,是它们自己求宿找上门来的。再者说,我也没喂过它们,怎么能是我养的呢?小鸽子刚孵出来那么小。天冷了,我也不忍心赶它们走啊。 一天,我门上夹了个纸条,上写不要养鸟。我按地址找到写条人,说明鸽子是它自己飞来的,我没有喂养。等小鸽子长大会飞了,我再把它们赶走。事就这样过去了。看着小鸽子一天天长大。长羽毛了,会亮翅了,漂亮了,会跳上栏杆了。鸽爸妈更辛苦地寻找食物喂养着。这是我一辈子对鸽子观察最细致,最有收获的时日。鸽子一家也是“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景象。阳台上的鸽子虽然是一景,但也有弊。鸽子乱拉屎,有些脏;鸽子天不亮咕咕叫,妨碍人休息。 这期间,有人敲门,来的是两个外国人。进门他们说了句什么我未听清,俩人径直走向阳台。原来,他们是冲着鸽子来的。他俩对着鸽子窝拍照后问,你们吃鸽子肉了?我一听事态严重,解释说鸽子是自己来我家筑窝的。小鸽子还不会飞,驱逐出去它们会死的。我又说,说我吃鸽子肉是在撒谎。谁见我们吃鸽子肉?请出示证据。 不做坏事心不虚,我理直气壮地表达我的怨气与冤情。老外私下里嘀咕了一会儿说,不要养鸽子,你知道吗?我连声说OK,OK,I see(好好,我明白)”。政府检查人员走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刚来加拿大时我就听说,老外们好告状,说是法律意识强。诸如不打理草坪,在阳台上晾衣服,打孩子等都会有人告。今天我算是领教了。一点小事直接找我说不就行了,至于告到政府吗?告状人无中生有地说我吃鸽子,这不是诬告吗?老伴说,所幸没有把咱告上法庭,就算不错了。 又一段时间过去,小鸽子都会飞了。一天,我挥舞着扫帚于心不忍地把鸽子赶走。鸽子飞走,但多次又飞了回来了。最后,鸽子一家不再来了。 可爱的鸽子,你们一家现在哪里?
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远行
蒙城文苑 2018-3-15 11:19
远行
远行 文/雷冠华 有这么两句话,看似互相矛盾,一句是古人说的,“父母在,不远游。”,另一句据说是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那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的,“人,应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然而,这两句看似互相矛盾的话,在我们与女儿的人生轨迹中,却出人意外的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17岁之前,女儿一直在父母身边寸步不离,是典型的中规中矩的乖乖女。转折点在17岁,那年她被保送去北京上大学,从此开始了她独自闯天下的漫漫人生路。因为她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高飞,我怕她一时难以适应,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我自然不放心让她一个人远行,于是专门请假送她提前去北京,一是让她熟悉一下完全陌生的大都市北京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二是让她适应独自应对一切的情景。所以,我在她那所大学的招待所住了十来天,陪她在北京城里到处转转,也让她熟悉即将生活四年的大学校园。当我告别她返回故乡时,心中有一丝不舍,也有一点不放心。当时是九十年代初,国内流行的是高林生演唱的那首《舍不得你的人是我》,听着北京城到处播放的这首流行歌,心中又平添了些许离愁和伤感,但回望女儿,她却表现得超乎我想象的洒脱与淡定。我当时就想到,孩子大了,是父母该撒手放飞的时候了。 大学毕业,她留在北京一家很不错的单位工作。北京虽离家一千多公里,但每逢寒暑假,我们依然可以去北京与她相聚,她也可以借出差之机回来看望我们。可在京工作五年之后,她又毅然辞职远行,这次飞的更远,飞到大洋彼岸,来到蒙城的麦吉尔大学留学。她是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目送她远行的背影。但孩子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理解支持,不能掣肘阻拦。 学成之后,她留在美丽的蒙城继续发展,再后来她也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我们也已退休,赋闲在家,为了兼顾既坚守自己的理想,又能照顾父母,作为独生子女的她又将我们移民到蒙城这美丽的城市。早几年,河南一位年轻女教师为了自己的理想,毅然辞职,辞职报告有这么轰动一时的句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没想到因为女儿的远行,我们竟然也能远涉重洋,在晚年能来看看这精彩纷呈的世界。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自己的眼界与视野,有超乎物质需要的追求与理想。人各自有各自的活法,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种活法,安土重迁固守家园也是一种活法,像诗人海子那样,“我有一间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一种活法。每个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只关乎自我,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选择远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能走多远,才走多远。 远行万里,来蒙城十年,我们见识了以前不曾见识的世界,这世界远比以前想象的更大更精彩,我们也享受到更丰富更精致的生活。远行对我们而言,所得远超所失。我们很欣慰,晚年还能享受这般精彩的生活,能增长这么多的见识。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想到因为女儿的远行,我们能经历和收获到远超以前所有的一切。看来,那位宇航员说的没错,人,应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不同于以往的农历年
蒙城文苑 2018-2-20 12:35
不同于以往的农历年
不同于以往的农历年 文/叶琦 隆冬大雪日,正是过年时。每年都过农历年,二零一八却不同。首先,与以往大多数年份农历年是在跟随圣诞节的元月不同,今年,由于华人传统历法所特有的闰月,一直到了二月份才是我们过年的时间。这样难得一遇的时间上的“拖后”,使人似乎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的新年不再是西人圣诞节的“附属”,而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尽管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比如法定的假期,抑或在西方主流社会的真正认可。 本来,自从我们选择了国外生活,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自动“选择”了不再可能与早先在国内时一样的过年。在西方,当西人们在热热闹闹的隆重过他们的“年”---圣诞节时,我们国内的亲人们还全然没有节日的感觉,我们远离了亲人,虽然我们在这里也准备了大餐,也烤了火鸡,但是不可能有“过年”的亲人们远来享用,来团聚。而当我们真正的“年”到来时,我们在这不光没有假期,也没有了文化的根基,没有了应有的气氛,没有那浓浓的“年味”。——没有了置办年货的忙碌,没有了你来我往的拜年,没有了孩童磕头拜年给红包的喜庆,没有了小孩打红灯笼穿街走巷嬉戏的热闹,没有了乡下老家杀年猪的围观,甚至没有了合家团聚的机会,就连国内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守岁时,我们也是大白天的上班时间……所有这些无疑是我们海外生活不可回避的“副作用”。 虽然不能像国内过年那样热热闹闹,但是随着这么多年在国外的“生枝散叶”,曾经的俩口加儿子也已壮大到了儿媳,和孙子孙女,一到“年关”,回家团聚,儿子儿媳喜拜年,孙女孙子绕膝跑。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加上亲家,还有妹妹一家,也是“洋洋洒洒”一张大桌子也坐不下的一大家子人了。可是,今年不同,儿子一家搬去了BC,亲家也随行去了。妹妹家也是女儿成家,搬出单过,从今年圣诞开始,他们出外旅游度假。这样“三下五除二”,就只剩下我们老两口,瞬间成了“空巢”,虽是多了清静,却是少了热闹。真真正正的有了个不一样的新年。好像人生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刚结婚时两个人的日子。只不过,这一圈可是太大了,四十年的时间跨度,几万里的距离间隔。曾经的小伙姑娘,变成了老头老太,曾经的朝气蓬勃,到现在夕阳西下。 扳指头一算,我们都已是六十开外的“花甲老人”,把我们叫爷爷奶奶的孙辈们已快成了“一打”。二零一八是我们步入六十岁后的第一个新年。仅这一点,就注定了今年的与众不同,我们都不可能会有第二个六十岁了,虽然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在延长。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六十岁的人过世了,就是理所当然般的自然,要当喜事过的。 今年也是我们儿子正式工作后的第一个新年。儿子经过四年大学本科,四年医学院,再加上五年住院医生的训练,最后拿到加拿大专科医生证书,并进入BC大学医学院工作,真是实属不易,儿媳也是念完电脑学士,硕士,在蒙城的法国和美国公司历练数年,现供职于BC省政府,很不简单。古人说“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他们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做父母的,看见半生心血,春华秋实,孩子们学业有成,并开始用专业所长服务和回馈社会,同时也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和基础,所见所闻,不免令人欣慰。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的勤勉和成功,也足以告慰我们在天的列祖列宗,也为我们海外华人增光添彩,这不也是我们当年出国的由衷吗。 孩子去BC后,将他们城里的房子给了我们居住,我们从郊外的“乡下”搬到了城里,成了朋友们笑称的所谓 “城里人”。随之而来的,我们“丧失”了“架上累累悬瓜果”的田园生活,住到了高楼顶层的复式单元,两面墙体全是玻璃,外加超长的阳台,据高临下,夜晚里,天空繁星点点,脚下万家灯火,就像广告词里说的“无敌美景”。楼下室内的活动中心,GYM,泳池,桑拿,SPA一应俱全。我们将去年还种菜务花剪草地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今年的健身锻炼。而且,儿子和儿媳支付了一切费用,让我们连个电费单子都看不到,怕我们嫌贵心疼钱。我们真正成了被儿女照顾的老人了。孩子孝心难违,我们也就欣然接受。这也成了我们在城里新房的第一个新年,不一样的新年。 新年到来之际,也是我们当初历尽“文革”浩劫,考入大学的四十年。遍及全球的同窗追今抚昔,都不免感慨万端。大家除了聚会庆祝,网上“群里”更是联系热络,嘘寒问暖。喜庆之余,也不免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去世。人生如此,又能如何?,如果像常说的那样,“人生如戏”,我们就已经经过了开场,高潮,现在该到了“谢幕”的时候了。与此相对应的,年前,我妹妹的女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给家里又生了个胖小子,添丁加口,扩枝散叶,素来是喜事,同时这也是给我们带来的最好新年礼物。两相对照,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耳边渐闻故人去,眼前只见新人多。” 新年里最难过的事当是高堂老母。她罹患了老年痴呆症且已很快就认不出儿女后辈。当初我们一来加拿大就给父母办了移民,但当他们“登陆”以后,因思念国内的五个子女及其众多的孙子孙女们,受不了西方的语言隔膜和文化差异,硬是回到了国内。我当时的观察感觉主要是父亲想回去,而母亲还是接受这儿的生活的。一想到国内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尤其是广日持久而且日益加重的雾霾,其PM2.5的微小颗粒,不仅可以透过肺部的气血屏障,更是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进入大脑,就在内心产生深深地自责,怪自己当初没能坚持到底,常想如果母亲生活在这里,会不会就可能不会患病,或者至少延缓发病,也或者纵然有病也会很轻。直到年前与国内妹妹谈及至此,才被告知我母亲当时也是“急的发疯”,冬天里“隔着玻璃整天看”。“大雪中,外边一个人的没有”,“只是,她不说给你,怕你生气……”这个消息能使我的内心有些许小小的释怀…… 窗外皆白色,瑞雪兆丰年。新年里,让我们献上衷心的祝愿,希望父母平安,姊妹健康,孩子快乐,诸事顺遂,从遥远的加拿大魁北克,从寒冷的蒙特利尔。
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今天又下雪了
蒙城文苑 2018-2-15 12:17
今天又下雪了
今天又下雪了 文/茶且 今天又下雪了,走在路上时不时还打滑,连路都不能踏实地走,那又怎么可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呢,可惜了。如果今天我走运,不会毫无防备地摔一跤,那就容许我为自己庆祝一下吧,为自己尚未死亡的小脑细胞而骄傲,也为自己还未衰老的腿脚而喝彩。这个城市如女人一样善变,多事儿,唯一能持之永恒的就是它冬季的长度和烦人程度,都能和永不停工也从未开工的施工队比较了。可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自从某年的第一场雪,它就留步于此,每年十月左右苏醒,很久很久都不愿睡去,时长足以让人谈四五段难忘的冬日恋情。 几年前的我对于冬天还是充满期待的,但自从防雪的手套放不下我的手之后,我对这个季节就慢慢失去幻想了。我知道,我再也不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滚雪球,滚一路,到家门口堆一个胖乎乎的雪人。 我也不能再找到一个可以尽情撒野的操场,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冰雪堡垒。偷偷躲在城墙背后,等待反击的机会,抓一把刚落地的雪,使尽最大的力气扔出去,然后直击敌方的要害。这些小乐趣如今都变成了儿童的专利,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大自然的规律吧,我们会渐渐对很多事物都失去新鲜感,随之而来只有对锁事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甚至厌恶。这一点从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有人说这是从少年转变成大人的必经道路,因为压力大,所以怨气大,这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确实,我们变麻木了,多少的新奇可能都再也引不起我们的兴趣,她说因为晚上还要洗碗,你说白天还要赚钱。慢慢,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避免一切麻烦,因为烦心事已经够多了,这恐怕就是成人世界的经典借口吧。 我在想,如果大人都学会怎么热爱这世界,那是不是我也不会在这里用文字吐槽冬天,而是会赞美赞美这个季节。说说屋檐吊挂着的冰棍,下起来那么认真的雪,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还有摸起来毛绒绒的帽子。然后想想在玻璃上冻结的雪花,会被冻彤红的脸颊,会帮你把冻僵的手捂暖的他,以及开了暖气在家等你的爸妈。这些微小的细节一直充斥着我们每次的冬季之旅,有人会遗忘,也有人会把美好收藏在记忆深处,永不抹去。 记得那年的冬日,我躺倒在雪地里,挥舞着双臂,笨拙地用双手双脚画出一个个人形五角星,多么幼稚的行为,现在想想却挺羡慕的。手套、围巾、雪裤、外套还有不太美观的雪靴,一件件的物品遮住了我全身上下,把我包裹地严严实实,就只剩下我的半张脸坚挺在冷风中,毛织围巾上方漏出一双稚嫩的眼睛,卧倒的时候,正好可以呆呆地望向天空。 晚上十点,还未归家,那时年仅十岁的我在冰天雪地中玩地不亦乐乎。而当年还无一丝白发的母亲,就因女儿的一句请求,在家附近的小公园陪着她玩了一晚,小女孩总是乐此不疲。不知道因为什么,或者说忘记了为了什么,我那时笑得很开心,这是属于我的记忆,冬日里的一丝暖意。 说实话,冬季在我眼里顶多算个视觉的享受,雪从天上飘落的那一秒,这个城市美的很纯净,但这并不包括降雪之后大街小巷里累计的脏泥。就算是眼睛的天堂,我也不能原谅冬天给我体感上的折磨。 不得不承认,这个季节可以很美,但冰雪之地绝对不能让我流连忘返,可能那些爱雪人,爱冰雪奇缘的小孩子会喜欢,所以说这一点我比不了,虽然我以前也是那样, 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理由就可以爱上一件事,一个地点,也包括一个人。曾经的曾经,就让它跟着今天下的白色雪花,被下一场大雪所覆盖吧。 今天又下雪了,回家吧,熬一锅热气腾腾的浓汤。你一碗,我一碗。
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铲雪与扫雪
蒙城文苑 2018-2-15 12:07
铲雪与扫雪
铲雪与扫雪 文/张廷华 室外零下27度。蒙特利尔的严冬到了。 这两天,蒙城的雪一场大似一场。隔着双层玻璃窗,我看见铲雪车在楼前的停车场、在马路上忙碌着。高轮大力车斜横着刮刀,推着马路上的积雪轻轻松松地把积雪堆一批批地推在路边的草地上。草地的雪山有3米多高了,雪还在下着。履带推雪小车沿着路肩开得轻便灵巧。小车一路过去,人行道上的积雪立即被推向路里侧堆起一道雪墙。小车后面挂着个漏斗,随即把大粒盐巴和小石子撒在身后的人行道上。盐粒是促雪融化的,小石籽起防滑作用。随后,一辆吞雪巨龙张着血盆大口把路侧堆起的雪堆不停地地吸进肚子里,随即高高地扬起吹到同步开来的运雪大卡车里运往远郊。加拿大雪多,铲雪全是机械化。大雪在大机械手里像一件玩物任由摆布。 “加拿大铲雪机好先进啊!”老伴赞叹说。 “是啊,”我说,“咱河南下雪不多,铁锹、扫帚倒还能对付。加拿大有铲雪公司,负责为咱楼前清理积雪。这是因地适宜。郑州没有专门的铲雪公司,也是因地适宜。” 我上班时,郑州清理积雪叫“扫雪”,全是人力。每逢下雪我单位都组织人力扫雪。职工有的拿扫帚,有的拿铁锹。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不一会也就把积雪清理到路边了。这是义务劳动。 童年我生活在农村。儿时那年代我家乡冬季下雪比现在多。常常是天明我醒来,就已经听到妈在院子里的扫雪的声音了。听说下雪我高兴,忙穿衣服起来把屋门打开。哇,大雪悄无声息地下了一夜。白皑皑的积雪已悄悄地把院子全覆盖了。雪花不分贫富家,照样把我家院落粉饰一新。房檐下冰柱耷拉着有一米长,晶莹剔透。 妈见我起来要我接着扫雪。积雪少我用扫帚扫。那时没有手套御寒,扫雪常常把我的手冻得又红又疼。院子里的积雪我把每所房屋的门前都打扫干净。而后,我扫雪到大门外。手脚冻僵了,我用手捂在嘴上哈哈气,下面在地上跺跺脚继续扫雪。 我家住村边,出大门我要扫很远的雪才能与村里人家的路衔接。一次铲雪到一光寡孤独老人家门口。我想帮帮老人家,就把路一直铲到他家的二门口。为老人铲雪我受人表扬。心高兴我在老人前院的树下堆了个雪人——孙悟空。孙猴形象虽粗燥,但也吸引小孩来孙悟空身边玩耍。两位老人家看见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喜欢雪。瑞雪滋润大地,白雪给我遐想。雪那么洁白、那么晶莹、那么纯净。雪花是美玉无瑕的象征。 儿时看到雪,我想得最多的是雪要是白面该有多好啊。我就可以吃白馍了。小麦面为白色,是细粮。家乡人称小麦面为“白面”或“好面”。童年时我常吃杂面窝窝头。能吃个白面馍馍那是我恒久的渴望。一天,我读到李白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抛在青云端。一时心血来潮,我仿照李白这首诗在日记中写了一首 《雪疑》: 儿时看见雪,疑是下白面。 兴来吞一口,冰得哧牙怨。 老师赞扬我写的这首小诗,给我鼓舞。 “雪是个好东西啊!”农村人这样说。田里的雪融化后,土壤滋润、松软,有利于麦苗生长。故有“瑞雪兆丰年”之说。 在我移民即将来加拿大前,老伴担心蒙城寒冷有畏惧情绪。我安慰说,寒冷地方的人自然有对付寒冷的办法。来到蒙特利尔我发现这里到处暖气好,冬天我一点儿不受罪。 中国有句俗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听起来消极、自私。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管闲事,做事情明哲保身的人。而事实上,在村民扫雪的过程中我看到,大伙儿清扫积雪是自觉且相互关照的。 望着眼前的雪村景象,我常想起了不少写雪的古诗: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雪的韵味,总是滋润着我的心田。
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零散而又温馨的记忆
红叶园地 2018-1-31 20:44
零散而又温馨的记忆
零散而又温馨的记忆 文/婉冰 在离威灵顿大街不远处的法裔居民区里,我们买了一处生意。这里人口密集,客源稳定,平常来买东西的,大多数都是居住在周边的客人。十几年下来,我们和周围的邻居相处得非常融洽,每天你来我往,进进出出的,感觉很热闹,也很开心。 刚接店时,一位中年女士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常出现在店里,小男孩名叫德尼,他还有哥哥姐姐。他们一家人每天要往我们这里跑无数次,不长时间,就混了个脸熟。小男孩淘气,乱喊乱叫,还乱动东西,因此我们不得不加以制止。对于我们这种不太客气的做法,这家大人从来都没有嗔怪过,还是照常带着孩子过来买东西。他们的理解、大度和宽容,使我心生感激。 小男孩渐渐长大了,越来越讨人喜欢。慢慢地,他自己能过来买东西了,经常买的是饮料和糖果,有时我也会拿些好东西给他吃。长大了心眼多了,他开始和我耍小技俩。比如有一天,他走进来对我说:“夫人,今天我过生日,六岁了,给我一个生日礼物吧!”我拿块巧克力给他,并祝他生日快乐。第二天,德尼又来了,他煞有介事地把头一天的话重复了一遍,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他七岁了。一天就长了一岁,大谎弥天,我哭笑不得。我没有给他糖,并告诉他我不喜欢撒谎的孩子。这一招不好使,他不用了,又换了一招。记得那次德尼自己进来,表情很凝重,转悠了半天,最后在客人买东西时赶紧拿块巧克力塞进兜里。我没有放过他,让他付钱,他没有钱,悻悻地走了。还有一次德尼轻手轻脚地溜了进来,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对先生说,你看,德尼一会就要偷东西了。果不其然,他拿了一瓶饮料迅速地放进外衣兜里,结果被当场抓获。这是当时我们常陪小孩子玩的一种游戏,是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德尼有钱的时候,他的表情和动作绝对和平时不一样。有一次他攥着一张十块钱的纸币跨进门来,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简直不可一世。他买了平时最喜欢吃的冰淇淋和巧克力,不大一会,就把十块钱全都装到肚子里去了。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富人的霸气,是与钱俱来的,区区十块钱,竟能让一个小孩如此精神振奋、神采飞扬。我惊叹:金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和神奇! 德尼渐渐长大了,知道攒钱了,他把硬币拿到到我这里换成纸币,从五元到十元最后换到五十元,我给他准备了一张崭新的五十元大钞,德尼放在钱夹里,到处向人炫耀。现在德尼已经十四岁了,有一天他穿着一件冰球运动衫,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进来。我下意识地仔细打量他,过去那个脏兮兮的小男孩真是长大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个眉宇间散发出一股阳刚之气的棒小伙。他发育得特别快,已窜过我肩膀了。我意识到,居高临下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恐怕过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要对德尼抬头仰视。 邻居有一位先生,相貌英俊潇洒,记得有一天,高高大大的他拎着一个小小的提篮走进来。他把小提篮放在柜台上,我看到里边躺着一个小小的婴儿,刚满月,是女孩。女婴可漂亮了,粉红粉红的小脸蛋,像芭比娃娃。他是我们忠实的客人,每天都要来,来时就把小篮子放下,供我们观赏。这时我们会停下手头的事情,围着篮子逗小孩玩。小女孩叫莎莱特,从来不哭,不睡觉时总是笑,每次小篮子进来,都是属于我们的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刻。后来莎莱特长大了,坐小车了,再后来自己会走路了。先生喜欢她,总把她抱在怀里,教她说中国话,她跟先生叫中国爷爷,跟我叫中国奶奶。店里经常备有新鲜水果,莎莱特喜欢吃苹果,想吃时就来拿。我们是她的苹果园,她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苹果公主。 一次在路上碰到苹果公主,她张着两只小手跑过来,跟我要苹果,一下子就把我逗乐了。她爸爸赶紧告诉她,奶奶这儿没苹果,苹果在超市里。在孩子心目中,我像棵苹果树,总是挂满了成熟的果子。还有一次,是冬天,连续好几天下大雪,店里的水果都吃完了,雪太深,路不好走,我没有出去买。那天莎莱特过来好几次,都没有拿到苹果。先生接班时,我冒雪去给莎莱特买苹果,晚上她真的来了。虽然我在雪地上跋涉很辛苦,但想到莎莱特有苹果吃了,心里还是觉得挺高兴的。 时间长了,周围的客人,很多都成为朋友。大家常把做好的东西送给我们吃,也有人把菜园中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甚至大蒜送给我们。菜园里种的菜真好吃,比在超市里买的有味多了。 有一位客人在乡间有农场,种磨菇。他常到那里去工作,经常送鲜蘑、干蘑和蘑菇罐头给我们,我们吃不完,就送给朋友。有一次这位客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们的乡间别墅度周末。到农村散散心,该多好哇,我最喜欢农村的风景了!我真想看看磨菇园到底什么样子,还想亲手去摘摘磨菇。遗憾的是生意离不开,没有去成。 买生意前我们时常出去玩,有时也和当地老外朋友一起出去。有一位老外朋友在湖边有度假屋,他约我们去钓鱼。记得那天是周末,我们带着女儿一起去的。路途很远,我们去的很早。朋友和他的两个男孩子跳下水去,从湖边草丛中推出几条小船,分配给我们家一条。他们还准备了钓鱼竿和鱼饵,领我们到湖水深处垂钓。我从来都不喜欢钓鱼,那天,我一直坐在小船上看风景。蓝蓝的天,蓝蓝的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在蓝色的世界里,我尽情地享受阳光和清风的沐浴,觉得心情无比的清静和安宁。钓完鱼,我们到湖边用餐,享受湖光晚宴的乐趣。记得那天吃的是烤鱼、烤肉,还有沙拉、水果、浓汤和面包。当时气氛特别好,席间,大家尽情地唱啊,跳啊,这就是魁北克人,浪漫、豁达、乐观的魁北克人,我喜欢他们。遗憾的是那天我没有吃饱,原因不详。仔细想来,可能是有点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对西餐还吃不太习惯,反正回家又补了一顿。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我能吃西餐了,脸也大了,再和朋友一起出去,肯定不会再挨饿。 原来我们的外卖客人中,有一位猎户,他经常同几位朋友出去打猎,吃住都在山林里,出去一次大约几个星期。我看过他们围猎时的照片,很神气,威风凛凛的。他们出没在森林中,以天为被,以地当床,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景啊?记得在儿时常听到的一首歌,是讴歌中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游猎生活的歌曲,其中有几句歌词至今还依稀记得: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深林,深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岭打也打不尽。这首歌激昂粗旷,非常感人。但那漫山遍岭的獐狍野鹿已是过去时了,现在早就应该没有了。 这里出猎需要买打猎证,有关部门对打猎行为做了具体的规范,详细的内容我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动物保护名单中在册的是绝对不能打的,另外对数量和大小也有限制,违反规定要处以罚款。猎人朋友常常把战利品送给我们分享,肉都是加工过的,冷冻后用塑料袋封好。记得有野猪肉、野牛肉、鹿肉,还有野兔和山鸡等等。鹿肉我不敢吃,因为我喜欢梅花鹿。野猪肉挺好吃,用红焖的方法做的,没发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 我不是素食者,但是让我亲手做一些事情,我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这辈子和很多活动无缘,比如打猎和钓鱼。我有位朋友在温哥华住,她最大的爱好就是钓鱼,她常常和我讲鱼儿咬钩时的那种兴奋和惊喜,可惜我始终找不着感觉,因为我根本就不想去找那种感觉。 零零散散的往事,很难忘记。回忆象一本相册,打开看时,那些过去的情景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令人感觉亲切,温馨而又美好。
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岁末年初再回首
蒙城文苑 2018-1-25 21:35
岁末年初再回首
岁末年初再回首 文/秦月 2017已近岁末,2018快步走来。每年进入十二月份,校园里都会有些特有的变化,今年也是一样,除了气温较往年“温暖”些——是啊,上旬都快过完了,不仅还没有见过雪花,白天里气温都还在零上。不过,这并没有能阻挡时间的脚步。 尽管还未见到正式的书面通知,大楼的各个大门上已经被贴上了醒目的告示——十二月二十四号到明年元月四号大楼关闭。显然这就是今年圣诞的放假schedule了。我们楼内一层的保安前台也摆上了一颗小小的圣诞树,上边的灯光在向过路的人们一闪一闪的“眨眼”。系上秘书办公室的门上也已挂上了圆形的花环——他们几乎每年都是有点“迫不及待”的“early bird”。 实验室的技术员小姑娘杰妮刚刚去了别的单位工作,以前这个时间总是由她张罗着从家里拿来圣诞歌曲的各种CD,在实验室里播放,“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每日里圣诞的乐曲就会在空中回荡。今年实验室里没有了歌声,明显的少了往年的“热闹”,凸显了多出来的“清静”。虽然都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家说起来,每个人的脸上总还是有一点若有所失的感觉——一个略微不同的圣诞节。 也因为圣诞节接近岁末年初,人们就和新年一起庆祝,所以总是说“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我们华人旅居海外,入乡随俗,圣诞节过新年也就成了每一年的盛大节日。不过,我们还有一个自己农历的新年,这样,每年我们就有可以过两个“新年”。节日总是不嫌多,“好事成双”更快乐。 岁末回首,过去的2017年,首件大事当推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包括“与众不同”的魁北克在内,欢庆的气氛遍及全国。的确,当我们环顾世界,饥馑,灾难甚或战争不时在搅动着人们不安的神经,值得庆幸的是,加拿大还是一个平和,平安的国度。这个国家以其广袤的国土,丰沛的资源,包容理性的社会(哪怕也有着寒冷的气候),多次在国际宜居国家排名中名列前茅。我们当然希望在以后的150年里还能如此,尽管这样的愿望也许有些“奢侈”。 “Nothing is perfect”。先是元月末,在宁静的小城魁北克市,有人在清真寺里持枪横扫,当场打死六人,伤十余人,死者包括位于市内拉瓦大学的教授,而凶手竟然是该大学的国际政治学系的年轻大学生!消息传出,举国哗然。看来专业上的“学问”并不能自然而然的消弭心中的恶念。 接着四五月份,洪水肆虐魁北克的许多地区,造成两人死亡,两千多人被迫撤离家园,蒙特利尔市宣布全市进入紧急状态。飞机航拍的画面在电视上播放,难以相信就在眼皮底下,如此熟悉的街道民房会变成泽国一片。连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父亲也从电视上看到蒙特利尔发大水的消息,操心不已。看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确是不可忘却的要务之一。 大约是两个月前,大量非法移民从美国一路北上,越境进入魁北克,一时间成为主要新闻,越境者人数之多,说“蜂拥而至”亦不为过。最厉害时,蒙特利尔市政府还不得不腾出奥林匹克体育场,专门用来紧急安置越境移民。看着这些人扶老携幼,踏冰卧雪的画面,不仅让人唏嘘不已。 2017年蒙特利尔又有了新市长!市政选举前,当时的市长似乎是信心满满,不曾想“阴沟翻船”。女候选人异军突起,巾帼不让须眉,一举翻盘,成功当选,成为蒙特利尔历史上第一位女市长。前任市长败选后宣布退出政坛,看来确实心灰意冷,但民意如流水,又能如何?新市长“进得厨房方知热”,原来高喊的粉线地铁和公交费减价 也都降低了调门,“当家才知柴米贵”,也是不假。终究新市长及其团队能力如何,能否为蒙特利尔带来新气象,人们拭目以待。 我们的小家庭也有了大变化,由于受聘于UBC大学医学院,在去年圣诞节后第二天,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飞赴BC。同时,他们把城里的房子给了我们住,所以,我们就不得已卖掉了郊外小岛上的住宅,搬到了城里,“被”当上了“城里人”。那场景还感觉新鲜如初,宛如昨日,其实马上就一年了。 去年圣诞节,孙女在家里给我们表演Christmas song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歌声似“余音绕梁”。今年我们去BC休假,儿子儿媳给我过生日,就由孙女和孙子,主唱加“和声”,表演了”Happy birthday”,令我心中幸福满满。圣诞节到了,他俩要通过视频给我们唱“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我充满了期待…… 岁末回首,新年将至,向所有蒙特利尔华人朋友恭贺圣诞,新年快乐!
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秋到蒙城醉人间
蒙城文苑 2017-11-23 11:40
秋到蒙城醉人间
秋到蒙城醉人间 文/江月 秋天到了。心中想着 “菊花开,菊花残,寒雁高飞人未还”的诗句,为别让孩子牵挂,去国内数月后,10月初我又回到蒙特利尔。在机场大厅等待取行李的滚动传送带旁,身边两个来自福建的女士问我:“大姐,你是长住在蒙特利尔的吗?”我说:“是呀”。她们接着就急切地说:“我们是第一次到这里来旅游的,刚才在飞机降落时,从空中就看到了蒙特利尔的秋天好美呀,五颜六色的,你说我们该到哪里去看枫叶最好?”看着她俩微醉的神色,我答道:“在蒙特利尔看枫叶的地方非常多,市内的皇家山公园、老港,郊外的翠湖山庄、欧卡公园都是好去处。”她们又说:“我们只能在这里呆两天,然后还要去多伦多和温哥华玩……”我建议她们不妨找可一日游的旅行社去郊外,而在市内也随处都可以看见秋天的枫树,它们色彩斑斓,并非一起变红的。从这专程来看枫叶的两位女士心驰神往的笑谈中,我看到蒙特利尔秋色着实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着一种强烈的诱惑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神灵给蒙特利尔秋天的时间长度如春天的时间长度一样地吝啬。一般来说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中下旬,就这二十来天个把月吧,所以要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秋光。枫树满城的蒙特利尔,那树叶经过一个夏季的烘烤就在这期间开始渐渐变色,若遇雨则迅速凋零。走在大街小巷里,你仿佛置身在一幅幅秋叶如瀑的水彩画中,浪漫的艺术气息包裹着你前行,嗅着秋天的气息,能不自觉微醺?晴朗的日子里,漫步公园或郊外,天空总是像刚刚水洗过似的蔚蓝清澄,白云一片一朵、一丝一缕都娇洁得令你想到优质棉与婴儿脸。林中的秋景更是别具一格地神秘而宁静。高大、直立而茂密的树林,秋色尽染。微风吹过,那红的、黄的树叶就像一阵阵的流星雨在阳光下斜斜地华丽丽地飒飒飘落,会令人蓦地想起“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的诗句。空地依旧绿草如茵,而林间则落英缤纷,踏着黄叶铺就的松软的小路,像走在弹性的厚地毯上,舒服宜人。身临如此这般秋景能不常感“晓风残月酒醒迟”。有林就有湖、有湖就有水。姑娘的明目如秋水:望穿秋水、蒹葭秋水、秋水盈盈……足见秋水之迷人。仰望高天白云、呼吸着野外清爽空气,远眺秋叶如虹,近观秋水微澜,能不使人陶醉?秋天的蒙城像上苍赐给人间特有的美酒,蒙城的秋光更胜春光,特别地养眼、悦心、怡性,品秋香,能不令人沉醉? 半个月前我的蒙特利尔华人大家庭外语学校的同学们组织了一次去JEAN-DRAPEAU公园秋游。夜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气定神闲地秋游的影集似觉“众人皆醉我独醒”。“老”同学、老朋友们迈着他们特有的步伐,潇洒地慢慢地欣赏秋的味道。一会儿,他们去了那网状大球形的自然博物馆,一会儿他们到圣劳伦斯河边看河对岸沿河红枫衬托下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和深蓝如绸的河水,一会儿在草坪上枫树下集体野餐、打扑克,还有的同学去了公园附近的卡西诺赌场,一睹本地老人在金碧辉煌赌场中的博弈。在秋光中,“老”同学、老朋友们留下许多合影和个人的“倩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那一份独爱的秋色,由于自知个人的年龄也在秋季夕阳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家都格外珍爱它,玩得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上周末,阳光灿烂。我的儿子儿媳约了他们的朋友们和家人一起来到ANGRIGNON公园,赏秋色,吃烧烤。十几个年轻人带了三个小烤炉,一大袋木炭,架起羊肉串、鸡胗串和大虾等食物,边喝啤酒、饮料,边吃烤串,还边用随身听播着流行音乐、有两个男女青年吹起口琴、弹起吉他。还有人带了帐篷来,简直像来过日子似的。孩子们奔跑着,欢叫着,和周围华人或老外的小朋友们融入一道玩。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打羽毛球和玩飞碟。吃饱了,玩累了就跑帐篷里,躺在妈妈准备好的小被褥上睡着了。我本来就没有倒好时差,看着这秋天公园里的一幕幕酣歌醉舞,如置身世外,心旷神怡。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孩子们对我的照顾,既如梦如醉又恐长醉不醒(一笑)。 秋天来到蒙特利尔,枫叶如霞,秋景瑰丽,男女老少都醉了,游客和住民都醉了,秋到蒙城醉人间。
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七月流火
蒙城文苑 2017-8-31 10:46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文/风轻阁 七月流火,又到了做梦的时候。 连着几天梦见相同的少年,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他躺在废墟里发的表白短信被我收到了,可惜我手中的手机不是我自己的;他将我从丧尸群中救出,但后来我才知道他要带我去和他的女朋友碰头;他站在我们初见的地方拉着线放风筝,而我就是他放的风筝。他将我越放越高,直到我看不清他熟悉的脸。每一次我都惊醒,每一次我都期望梦是真的,哪怕他的心真的有所归属。我太久没见过他了。我可能是疯了。 季节更迭是我神经最为敏感的时候,容易做梦,容易伤春悲秋。滂沱大雨清凉了炎热的城市,也把无忧无虑的夏天,拉得离我愈来愈远。我重新做回了悲伤的人。放纵的夏天才应该是我的梦。 立秋那日,我莫名地特别伤感。我边感受着真切刺骨的秋意,边发消息给朋友说,夏天要过去了呢。 十六岁的夏天,是我一直特别期待的一个夏天,现在却已顺着我的指尖迅速地溜走。我细数了这个夏天发生的事情,发觉自己基本依旧碌碌无为,无一正经计划被完成,狐朋狗友倒是通过网络结交了不少,我也花费了许多时间和他们聊天,若是同城,那还会一起跑到市中心逛街,从Guy-Concordia逛到老港,或者反着逛回来,逛着逛着,城市就变小了,气温就变凉了。 我和朋友说,我现在好想哭。我总感觉我把什么东西丢在了这个夏天。我都还来不及看清是什么,夏天就带着它跑了,就像火车走远了我才发现把帽子丢在了站台、就像风吹走我发梢上的花带、就像那些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在我不知不觉中离开了一样,我的十六之夏,也随着七月流火走远了。 八月一天我和网友逛街的时候,在离唐人街不远的广场上有位老先生正弹着吉他。那天我们聊得特别尽兴,饮了冰沙吃了布丁,走得天都暗了,酒吧都热闹了起来,城市昏黄色的光照亮了街道。网友走过去问老先生,能不能借用一下吉他,他想为我弹唱一首《大鱼》。我们就是因为这首歌而在网上相识的。“怕你飞远去,怕你离我而去,更怕你永远停留在这里。”他向老者询问的时候我逆着光站在树下,他转头冲我笑了笑。我差点就哭出来了。 今年是加拿大150周年,老港有一场特为此制作的水幕电影Avudo,电影呈现了这座岛从印第安人的地盘变成玛丽城再变成蒙特利尔的过程,影片真谛大概就是,纵然城市相貌变了,居住的人换了,可这条圣劳伦斯河没有变,而放映着这部电影的河水也如同千万年前一样,始终如初。 说到永恒,我想起有流星雨的那晚午夜,我在一个爱好天文的网友的逼迫下披上了衣服,跑到空无一人的球场上溜达。那天刚下过雨,看台上湿漉漉的,我一个人穿着单薄的衣服躺在地上将近半个小时。我很冷,可当我望着满目的星光,感受静静的空气时,有一瞬间,我忘记了一切琐事,我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宇宙。如此一个永恒的宇宙,而我正独自拥抱着它。这感觉妙不可言。 那日我和大鱼先生在粉红色的天空下看河,看河对面的岸。我当时在思索,这个世界从过去到未来还有多少个粉红色的天空,面前的蓝色缎带从西到东还要漂浮几个春秋,时间的长河里还会有多少个这样的七月流火。这些自然的灵魂见证了我从小女孩到大女孩的全部过程,可它们自己却从未老去。或许等我六十一岁那年七月流火的时候,粉红色的天空,深蓝的圣劳伦斯河,古老的蒙特利尔岛,还能是我十六岁这年看见的样子。 又或许,我根本活不到六十一岁。不过虽然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年轻的人。我相信在我弥留之时,仍然会有人在和陌生人一起看粉红色的天空和深蓝的河水,他们仍然会在路过老城时停下来听老者弹唱民谣。仍然有人,会因为七月流火,而莫名感到悲伤。 呐,十六岁这年七月流火,我做的最可怕的一场梦,是外面下着暴雨,我爬起来拉开窗帘,发现他就站在落地窗外静静地看着我。可我触不到他。我看着他消失在漆黑一片的雨夜里。然后我就醒了,泪流满面。
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结婚纪念日的记念
蒙城文苑 2017-8-31 10:39
结婚纪念日的记念
结婚纪念日的记念 文/雷冠华 周末,照例是女儿带着外孙来我们住处与我们团聚共度周末的日子。七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当我打开房门迎接这母子二人的时候,与以往不同的是外孙西蒙的手里多了一个制作精良的蛋糕,家里几个人都不是这个月生日,我问这蛋糕的来历,西蒙用他固有的简洁语言告诉我,“因为结婚。”。我问“谁?”西蒙答”你们。“我一时惊诧莫名,真有些感到无地自容。结婚纪念日,当局者竟然浑然不知,我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是呵,我们或许记住和恪守了太多的人生要义和众多的社会责任,却不经意间往往忽略了身边最需要感谢和关照的最至亲的那个人。 回忆起来,今年是我们结婚的第四十一年了。”流光容易把人抛“,当年的青春容颜,而今成了白发满头的老头老太太了。有人把七年当作婚姻存续的一个考验周期,号称”七年之痒“,我们的第六个”七年之痒“即将过去,接下来将是第七个第八个”七年之痒“。我们四十多年都风雨同舟的走过来了,还需要那么多考验吗? 说来我们从认识到今天已有五十三年了,半个多世纪了,我们认识交往十二年后才结婚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维系和支撑这个小家,彼此支持彼此关注已然成为了彼此的习惯。但结婚纪念日给对方一声感谢一个问候是不应该忘记的。 在国内时忙于工作忙于养家忙于各种琐细的事务和应酬偶尔忘了还情有可原,但现在闲居蒙城,生活安逸,身边天天在你旁边转的就是这个你最亲近的人,你却偏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忘了给她一个致谢,我真应该感到自责。 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年轻人,决定将一生与对方一起过,这是一个重大而慎重的决定。夫妻在一起相处,比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夫妻不仅是相互守护最长久的两个人,也是彼此照料帮助最多的两个人。一方有了点小成就,第一个送上祝福的一定是对方;一个偶感不适,最先为你端水递药的一定是对方;就像那首歌唱的”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的人,也必然是对方。 说起支撑这个家庭,妻子付出的远比我多多了。我们结婚时两地分居,妻子在省城一个中学当老师,我则在湘北一个小县城的工厂工作。抚育女儿照顾老人全是妻子一个人承担。妻子是个责任心极重的人,教育工作不能误人子弟,她总是全力放在学生身上,她的工作年年都受到表彰。还要兼顾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那压力可想而知。可没想到她那柔弱的肩膀竟然蕴含那么大的能量,她两方面都兼顾都很好,工作有声有色,孩子茁壮成长。 我远在异地,遥望比承担的多,付出比关注的少,真难为了她。而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虚拟的革命激情比现实的浪漫情怀强大的多,甚至将浪漫当小资,被抵制被嘲笑。我没有给妻子送过玫瑰花巧克力,没有跟妻子过过情人节,说来惭愧,我没特地在这一天给妻子送过像样的专门的礼物。我将柴米油盐当作居家过日子的常态,独独缺了可贵的情调和情趣。 定居蒙城这些年,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女儿用她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祝福,也是对我的提醒和教育。我希望以后的这一天由我自己来表达,由我主动来表示。珍惜对方,珍惜身边这个与你共同抚养下一代并陪你共度一生的人,尽自己所能照顾她呵护她,让她今后的每一天都健康平安幸福快乐,这是责任,更是义务。 夫妻朝夕相处,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一点矛盾和争吵是不可能的。如何处理出现的矛盾和争执则需要智慧和艺术。两个人结婚走到一起,不是简单的加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一,这个二分之一就是要各自收起二分之一的个性和锋芒,兼顾对方的个性和锋芒,包容,求同存异,暂且搁置争议,学会即时放下,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家庭是个需要讲理又不必分出是非对错的地方。就像那首《约定》所唱的“我们约定,一争吵立即就喊停,,,,,,,,我会好好的爱你,傻傻爱你,不去计较公平不公平。”对方已经将她的一生都陪着你了,你就要用你的一生来证明给她看,让她知道她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看走眼。 古人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以生死相许”。生死都可以相许,难道还不能包容点小是小非?我跟妻子不是性格互补型的,我们都有些锋芒,但关键时刻都有所收敛,都懂得谦让和搁置,所以一路走来,有小争执小矛盾,但很快云开日出,安好如常,因为我们彼此都深爱对方,都感激对方的付出和陪伴。 四十一年我们携手走过,老伴,真心谢谢你!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我们还将携手相依相伴走下去,度过金婚,度过有生之年。老伴,人生有你作伴,终生无悔。有你作伴,是我此生最大的收获。
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草莓熟了
蒙城文苑 2017-8-24 10:04
草莓熟了
草莓熟了 文/白云悠悠 蒙特利尔的夏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进入六月中旬,郊外很多农场对游客开放,草莓、樱桃、蓝莓、覆盆子等不一而足。开车出去走到广阔天地,亲临自然,享受明净的空气,无意是最快乐的活动。本周正逢加拿大国庆放假,我们约上几家情趣相投的朋友,男女老少蠢蠢欲动,带上准备好的野餐食物,兴高采烈的直奔农场果园。 一路上阳光灿烂蓝天白云,路边的田野与丛林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来到蒙特利尔南岸附近的一个农场,农场大门指示牌上用法语写着FRAISE(草莓),热情的农场主笑吟吟地接待着我们,发给我们装草莓的小篮子,向我们讲采摘时注意事项和采摘的方法,并大声告诉我们:敬请大家尽情采摘和品尝,摘来的草莓按重量计量,1.5$/磅。 我们一行人兴冲冲地走到田地里,孩子们走在最前面,一个个像脱了缰绳的小马驹,跳着、蹦着、欢笑着,拿着小篮子跑到草莓地里,摘下草莓就立刻塞进嘴里,一颗又一颗,篮子里的草莓不见增多,只见个个嘴里塞的鼓鼓囊囊,新鲜多汁的草莓把一个个小嘴染成红色。 我也是第一次摘草莓,走进地里才看见草莓田像麦田一样一垄一垄连成一片,人走在两垄之间左右都可以搜寻采摘。我找了一行看起来草莓比较成熟多的地方弯下腰来,草莓的叶子很好看,肥厚碧绿,充满着生机,一簇簇绿油油的叶子下面藏着一串串颜色不一的果实,有的青青的小小的还没长成,熟透的草莓是深红色透亮无比的,让人见到不由得垂涎欲滴。我也像孩子一样亟不可待摘下草莓品尝起来,酸甜可口新鲜美味。加拿大盛产草莓,每个农场的草莓品种也是各式各样,听农场服务员讲 Sable, Clé des champs, Chambly, Jewel都是很好吃的品种,Honeyoye是个头最大的,可以被用于烘焙和做果酱,Kent 是最好吃的种类,不论哪一种,都会让你吃后回味悠长。我看不懂哪种草莓是什么品种,只要看着又红又大又容易采摘的统统放进我的口中和篮子里。不多时我们每个人的篮子里都是满满的,大家高兴地提着篮子跑到树荫下的大棚里休息聚餐。 在蒙特利尔很多农场主为了招揽顾客很是人性化,专门设置了露天桌椅,供大家休息聊天和野餐。小朋友们还有游乐区和动物区,滑滑梯、拖拉机、稻草堆,迷你小马都是他们最喜欢玩的。小贝比们爱在滑滑梯上爬上爬下;男孩子们喜欢拖拉机,他们坐在车上雄赳赳的好似神气的拖拉机手一样。还有一个活动就是骑小马和喂动物,孩子们在农场服务员带领下哒哒哒地骑着小马,一圈又一圈不愿意停下来。动物区里有老牛、肥猪、山羊、兔子、鸡,鸭等,孩子们喜欢动物,最愿意近距离的与它们接触。平时在家里他们只能从图片上、电视里认识鸡呀、鸭呀,现在可以看见活生生的真实动物,还能亲自抓把青草和食物喂喂它们,听听大公鸡嘹亮的喔喔喔的打鸣声音,摸一摸小羊柔和的皮毛,别提一个个多么高兴了。 夕阳西下,一天的采摘游玩也要结束了,我们满载着自己劳动的果实快乐地踏上回家的途中。这一天孩子们在田园山色中享受了大自然的恩惠,在尽情的游玩过程中认知了真实的小动物,而我们这些大人们也在体验农庄生活中重温一下自己的童年。其乐融融!
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夏日随想
蒙城文苑 2017-8-24 10:00
夏日随想
夏日随想 文/ 水云山人 初到蒙特利尔正是夏天,听来接机的朋友说一场大雨刚过,晴空万里,白云朵朵像是天上的羊群,不远不近,淑女般温馨地欢迎远道而来的欣喜而又孤独的异乡人,绿草红花碧水白云中迷漫着清香。那时异乡人感觉白云好柔美,恬淡而悠闲。年轻的心被看不见的目标诱惑着,渴望着激昂,速度与力量,无暇静静欣赏白云。白云只是笑而不语,并没有给孤独的异乡人过多的提示。 那时遇见的来自国内的华人,有的刚登陆才开始在学法语,有的正在读研究生,有的比较幸运一来就在大公司里上班。那时来的人大多没有什么钱,有的一家人最多只有一万加元,就开始借钱开起了杂货店。那时花两三百加元就可租到地铁周围的房子,那时捡家具的人不少。不像现在一来就能买独立屋。 十余年过去了,一起读研究生,做博士后的人,有的回国成了知名的专家教授,有的去了美国的公司,经历了市场的跌宕起伏。有的留下来成为了旅游公司的老总,房地产经纪,投资专家,私营企业家。蒙特利尔也渐渐成为异乡人的第二故乡。 微信使很多距离遥远,几十年未曾联系的朋友重新联系上了。而在同一个城里曾经夏日一起看烟花节,龙舟赛,爵士节,嬉笑节的人,不知何时开始虽在同城,却遥远到不知隔了几个星球。 一个周末,一道闪电划过蒙特利尔清晨灰蒙的天空,雷鸣像是从千年前的古战场上传来的击鼓声,此起彼伏,持续不断。雨珠仿佛奋勇争先的战马,达达的马蹄声,在风中传送。这样的天气不由得令周末安排了户外活动的人犹豫不决,今天的活动是否要继续。担心的人在微信中里商量着。镜头宛如从千年前穿越回到如今,风吹散了漫天的乌云,太阳露出娃娃的笑脸,白云就像天空草原上的羊群,悠闲地散步。 夏日的蒙特利尔一如从前活动络绎不绝,在某个场合突然见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曾经常常在一起,有欢笑,有哭泣。不知何时一个转身彼此消失于热闹的人群里,不曾思量,也不曾淡忘。在蒙特利尔这个说大也大,说小的也小的天地,多年仿佛绝迹了。 偶然重逢自是一阵寒暄,说些过往的人与事,原来不少过去常来常往的朋友也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多年未见。各自忙忙碌碌忘记了时光飞逝。谈着走着在活动中走散了,四顾了无踪影。竟然忘记了彼此加个微信。仿佛从一个梦里刚醒过来。留着喜悦与欣慰。没有太多的遗憾。即使下次又能重逢在某个街角。依旧不留微信,仍然像梦中醒来。陌生的面孔如云般涌来,带着微笑,变得熟悉,一转身又如云飘去。留下淡淡的花香,在时光里萦绕。
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在蒙特利尔学法语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7-5-25 11:37
我在蒙特利尔学法语
我在蒙特利尔学法语 文/锦鲤 时光如白驹之过际,转眼间,我来到蒙特利尔学习生活竟然也有两年时光了。在这两年里,我完成了从十四岁到十六岁的蜕变。初来乍到时的青涩懵懂也渐渐被阳光自信所取代。每每回顾这两年的变化,总是不免反思感慨一番,感慨多了,也有了将它们付诸于笔下的冲动。趁着2017年的新年钟声还没有完全敲响,我写下了这篇小感悟,当做是给辛勤养育我的父母,孜孜不倦教诲我的所有老师,以及十六岁的我的一份新年礼物。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经济,金融,商业与文化中心。尽管英语在北美大陆中占有支配地位,但魁北克省作为十六世纪法国人锐意建设的“新法兰西”,北美第一个法殖民地,还是成功地保留了法语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该省最吸引人和最迷人的地方。 登陆不久,根据魁省教育局的安排,我进入一所离家较近的法语公立学校就读欢迎班。 在欢迎班学习法语非常轻松,因为只设有法语,数学,体育与美术课。其中,法语课占的比例非常重。刚开始时,班上同学的法语基础都是为零,大家都用英语交流。 欢迎班里的学生,可谓是鱼龙混杂。从12岁到17岁,因为大家法语水平相当,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法语课。不过,所有人数学水平真是参差不齐,老师只好把所有学生分成三组,分开授课。 种族多了,矛盾自然也就显露出来。当时正是菲律宾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争执不断,兴风作浪的时候。那些刚来到加拿大的菲律宾小移民们,英语都说的不错,可能是因为美军在菲律宾设立了太多军事基地的缘故。个别同学还有一点儿“爱国心”,偶尔会无端挑起和中国人的摩擦。 记得有一回在体育课上打羽毛球,中国女生弯弯拿了仅剩的最后一只羽毛球拍,另一个小菲律宾人Mark就不乐意了,嘴里咕哝道:“Stupid Chinese.(愚蠢的中国人)。”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弯弯没抢没争,怎么就惹到他了呢?但是,告诉老师,老师也早已见怪不怪,怎么办呢?于是,我随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另外两个菲律宾女生:“虽然菲律宾与中国在领土上有争执,但是Mark这样做非常不恰当。现在,我没有告诉老师因为我不希望把事情闹得更大……”那两个女生立即表示说Mark是Stupid Child(蠢孩子),叫我们不要生气。后来,Mark也向弯弯道歉。 在国外留学,如果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千万不要做一只沉默的羔羊,一定要学会合理地,柔中带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经过在公立学校近半年的法语学习后,我考入了当地的一所私立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蒙特利尔第一所非教会创办的法语私立学校。听曾经在这里就读的中国同学说,校园内洋溢着轻松,自在,和愉悦的学习氛围。 可谁知道,第一天上课时,我就深刻明白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发现,我在欢迎班学的那点法语,论及程度,根本不及这些本地孩子的一半。 首先是老师的讲课速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个速度真的是飞快。老师讲的话,简直一大半都像泥鳅一样“哧溜”地一下滑过,在脑海中再也找不到了。换而言之,我听不懂,也无法吸收老师在讲台上讲的那些知识。我向老师,同学们请教问题的时候,或是因为口音,词汇的缘故,一般我都要重复第二遍,甚至三遍,他们才能明白我想表达什么。 当时,我感觉和本地同学交流十分吃力头痛,简直是有障碍。可以说,我一点也不自由。因为我无法表达出我对某件事的看法,我想要干什么,等等。那种感觉非常痛苦,就像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人一样。 “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对自己说,“我来加拿大是为了求学,学知识的,怎么能因为一些语言的问题而轻言放弃呢?” 幸好,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数学优势一天天地显露出来。这得感谢国内数学教育打下的坚实的基本功。就是因为数学优势,转机出现了。 在一场省际数学竞赛中,我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名次。当我得了奖回到学校,我发现同学们都开始对我刮目相看起来。 他们开始主动和我说话,向我请教数学题。这些和本地同学的交流,极大地增加了我的自信。班上最漂亮的女生甚至还主动邀请我去参加一个Party(聚会)。 我开始学会渐渐了解,探索,克服文化差异,融入当地社会。 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明白,无论来自哪里的人,都喜欢和有能力的人交往。学习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也是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丢失了自信。有了自信,会是愈战愈勇。 回顾这两年,我因为上课听不懂而哭过,亦因为法语高于平均分而笑过。但哭过笑过后,我依旧勇往直前。现在,很多报道对留学生都抱有一种不屑,可怜的态度,觉得他们是用父母的钱荒废青春,浪费生命。可是,能挺过语言关,化除文化差异,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这需要一颗坚强,不气馁的心,和强大的自制能力伴随左右啊。
2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惊艳始于初见,美好却是永恒
蒙城文苑 2017-5-1 11:48
惊艳始于初见,美好却是永恒
惊艳始于初见,美好却是永恒 文/ 姜帅 二月末的一个夜晚,我驾车行驶在繁华大街上,心中正疑惑为何路面全是湿的,竟然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心想就算是雪全部融化成水也不至于把整条街打湿吧,难道是……下雨了?就在此时,洒在车窗外的雨滴似乎印证了我的猜测。 要知道,初雨对长期生活在北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惊喜,因为这就代表着大雪封城的日子就要过去了。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啊,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小雨时节。谁说唯有落雪总无声,唯有落叶总无痕,初雨的性格是羞涩的,不然也不会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描写了。我似乎已经看到,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气温转暖,大地复苏,万物生长,草长莺飞,一切又生机勃勃。 冬天的过去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对我个人来说这也意味着我在这异国他乡又度过了一载。一转眼,来到这个城市已有12年了。中国人讲究个万事圆满,即12年就是一个轮回。随着春天的来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时,雨下的更大了,我便将车停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街角,半躺在座椅上,任由雨点肆意敲打着车窗,眼前本来依稀的雨滴瞬间变得密集起来。远处的灯光被雨水晕开变得模糊一片,早已分不清是车灯还是路灯,甚至我已不知道此时身在何处,这种感觉似真,似幻,似梦。正好,我有时间回顾这12年来的种种,也可以好好的回忆那些过往了。 初来乍到,这里正值七月盛夏,似画惊艳,可以说正是人间四月天,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田园般的生活吸引着那时充满活力的我,早起漫步公园,夕落静依小院,夜晚星辰做伴。华灯初上时河边走一走,侧耳聆听远处教堂的晚钟。雨过天晴时窗口望一望,抬头寻找一道瞬间即逝的彩虹。 时光零零散散,郁金香落了几遍,最初的惊艳早已化为了习惯,当初的感慨也变为一个个现实的目标。最初的惊艳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无非是谋生的技巧罢了。 这些年,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一直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看遍了多少曲终人散,看遍了多少人走茶凉,最终天涯各安,才深知人生得一知己实在不易。只有看尽了人情冷暖后,才会变得越发沉默。会莫名的喜欢一首歌,不是这歌曲有多美,而是这个词感觉在写自己。也会每天夜深人静,他人早已入睡之时,一个人翻看着那些优美的词句,看到感同身受之处,不由得鼻孔一酸,双眼却已无泪,心中一阵战栗,然而,这种感觉终究挡不住突如其来的困意,便只好捧书而眠。寂寞的人,也么也不想说,只有这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这些年,抱怨是这么的多,曾有过多少不如意,夜不能眠,仅仅是为了生活上的一些琐事,现在都有些不愿提起或早已忘却。也只有经历了北美的烈阳,秋凉和冰封的洗礼后才学会把最美的感受藏在心间,就像一杯余香袅袅的清茶,含一口清苦在嘴里,岁月的美就如茶叶一般永远沉淀在杯底。或像一篇篇墨迹未干的诗行,把心里的美,一笔一划,拼成那半阙瘦词,岁月风干了书纸上的墨水,同时也让宣纸变得泛黄。这才领悟,初来乍到时的美从来就不曾消退过,只是埋藏的太深,早已经忘了多久没有触过。人生何必只如初见,既然选择了来到蒙城,那就是与这有缘,且行且珍惜吧! 虽然外面的雨还在下着,但在这间小小的汽车内彷佛早已云淡,风舒。我得感谢这场不期而遇的大雨,给了我一方净土,在这里,在这一刻,岁月静好,云淡风轻。 往事就像那过眼云烟在我脑海中飘过。看遍了山川大河,北美的大好河山后,我只想静下心来,感受那细水长流的温暖。
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四季蒙城
蒙城文苑 2017-4-17 11:00
四季蒙城
四季蒙城 文/雷冠华 蒙城之美是全时段的,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么春之美在于生机勃勃,夏之美在于绿荫如盖,秋之美在于五彩斑斓,冬之美在于冰清玉洁。 蒙城的春季脚步轻盈,似乎是转瞬之间,春天就来到了你的面前。每年4月末5月初,当冰雪甫化,青草就钻出地面,很快就铺成一片绿茵。各种花草树木,经过了一冬的蛰伏,好似养足了精神,铆足了劲的绽放各自的精彩。鸢尾花刚长出的叶片中间很快又抽出了彩色的花蕾,丁香花的花蕾甚至等不及叶片长好,就出现在枝头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司春女神用她那神奇的魔幻之力,妆点着这美丽的大千世界。随着迅即到来的春的脚步,小松鼠又欢快的在枝头跳来跳去,大雁也鸣叫着划过长空,从遥远的南方飞回蒙城的家,各种鸟儿和小动物都忙碌着经营自己春天的家。春天是一个令万物都欣喜兴奋的季节,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们也可以抓紧时间,重新布局自家的园地,施肥下种,打造一个全新的花园。 夏季的蒙城则是绿荫如盖,绿的草地,绿的森林,绿的河畔,绿的公园。绿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这么多绿色植物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该产生多少氧气啊。此刻你若置身户外,感觉道呼吸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甚至还透着一丝绿意。整个蒙城就像一个大氧吧,生活在其中,清爽无比。夏季是个适合健身的季节,你可以从容散步,你也可以骑车穿行在森林湖泊之间,欣赏着这美若仙境的自然风光。 蒙城的秋季绝对是一年中色彩最为丰富的季节,山川树木都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置身其中,真的如梦如幻。秋季又是个适合旅游远足的季节,你若有空驱车去郊外,映入眼帘的全是一幅幅色彩缤纷的油画。大自然就像一个造诣高深的油画大师,信笔挥毫,随意泼墨,浓墨重彩的将大地山川描绘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你如果爱好摄影,你只要打开镜头,不用取景,随意按动快门,都能拍出一幅幅可以传世的油画精品,美不胜收。 冬季的蒙城则是冰雪的世界,到处一片银白,冰清玉洁,宛若童话世界。色调虽略显单一,但大道至简,简有简约的美,单纯简洁,典雅高贵,没有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离,简洁而从容。这时你若置身户外,就像来到了一个水晶般的世界。雪压冰封之下,也并不是了无生机,许多的生灵正在冰雪之下养精蓄锐,酝酿着来年的生机。而且冬季蒙城人的生活一点也不单调,你甚至可以享受到别处无法享受到的丰富生活。你可以去滑冰,去冰钓,如果你具备一定水平,你还可以开车去远郊参加高山滑雪迎着冷冽的清风从山顶沿着雪道飞驰而下,任山风在耳边呼啸,享受那从天而降的感觉。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蒙城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文化体育生活,如国际电影节,国际烟花节,国际爵士音乐节等等,还有一些颇富盛名的国际体育比赛,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蒙城是个有独特品味独特个性的城市,生活其中,身心愉悦。 在蒙城住久了,我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个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的城市,就像喜欢我那远在东方山青水秀的江南的故乡。实际上,我已将蒙城当作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蒙城,我爱蒙城的四季。
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的下午两点
cyprustiger 2017-4-2 20:59
来蒙特利尔已经5个月了,今天是头一天坐下来写写东西,脑袋里其实什么也没有,本来想谈谈天气,但是也就是今天才有了一点春天的气息,明天又要冷下来,我已经很不情愿的习惯了这个漫长的冬天,非常想念坐在户外喝啤酒的日子。想想上一次在patio喝酒好像已经是一百年前了。
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南岸华人行动起来,向Leduc市长说不
redneck 2017-2-27 08:23
蒙特利尔南岸华人行动起来,向Leduc市长说不
这是Leduc市长与开发商一起对Brossard全体市民的又一次强暴和掠夺 ( 点击请看 ) 这两天,Brossard市华人正在热议,关于市政府要通过一项市级法律,授权市政府可以增加市政税为一个过街天桥筹资,平均分摊到每家高达$1750元。 如果这个天桥,是建在住宅区,学校旁,为了市民方便,在市政资金确实不足的情况下,市政府要市民掏腰包,或许还值得商榷;但是,如果这个天桥是在商业区,为了商业目的,那么这个天桥要市民们掏钱,那就是市政府的不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天桥的由来。 现任Brossard市长Leduc年届70多岁高龄,或许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为市民服务的来日不长,也或者是因为今年要市选换届,于是这位老市长加快了市内土地开发规划的步伐,在去年底急忙宣布了一个宏伟的市政开发计划: 投资10亿多元的大项目-Solar Uniquartier ,这个位于30号与10高速交口位于C区一侧的商业开发区与隔10高速相望的大型商业区Dix30是同一个开发商(或者是同一个Owner)。据说这次筹资建设的天桥,就是为了把这个两个大型商业区联结在一起。这个天桥的建成,必将是为了增加Solar Uniquartier的商业价值。Brossard市政要动用市政法规来强制全体市民为这个商业项目买单,无异于是对全体市民的强暴和掠夺。 图中右下方就是连接两个商业区的天桥,天桥图中的这一端是投资10亿元开发的大项目,另一端是Dix30 在华人微信群里有人说建这个天桥为了方便C区的市民,那么请问一个问题,如果在C区街口的那家Petro Canada油站的一个油泵坏了,住在C区被这个油站所方便的市民是不是应该掏钱来修理这个油泵? Petro Canada油站的油泵,跟即将建立的这个天桥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天桥,与其说是为了方便C区的市民,到不如说是为了方便穿梭与Dix30和Solar Uniquartier两个商业区的购物消费者,是开发商增加其物业价值的一个利器。 十几年前,经这位Leduc市长之手,把南岸C区这一大片土地(以 Grande Allee, Chevrier,Lapiniere, du Quartier为四个边界)以200万元卖给C区商业住宅的开发商。在这个开发商准备将区内的一大片原生态林木绿地的高尔夫球场毁掉开发商业住宅时,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和强烈反对,有公民组织发起了签字和两次游行示威活动后,市政府迫于压力,以1000多万元从开发商手里回购了高尔夫球场的一部分(这部分仅占200万卖出那块地的大约六分之一),而这回购部分多数地块是不适合开发住宅的废地,市政府标榜用这块地为C区市民建一个公园。 当魁省反贪部门调查这个土地低卖高买的案件时,Leduc市长说,这是当时市议会的决定。 让我们来看看Brossard市议会都是什么人,在12名市议会成员中,10人是Leduc市长为首的党的党员,1人是独立议员,反对党只有1人。Leduc市长这些年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市议会来贯彻执行其决定,对Brossard市民予取予夺,几乎遇不到任何抵抗。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次Leduc市长为首的市政府提高物业税来为商业区修天桥的市政法规提交市议会讨论,必通过无疑。 华人微信群里有人说这次签名抗议活动,是反对党在忽悠,我们可真得感谢这个反对党的忽悠,否则当木已成舟之后我们还蒙在鼓里。 请各位华人记住,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在今后的选举中,只有投给反对党,才能在市议会讨论关乎市民利益的市政议会上才有人为你的利益抗争。如果使一党独大,你的利益只能被执政党所宰割。可别再让政客们用一个对你微笑、一个与你的合影这些廉价的所谓“对华人好”来掳获你那颗幼稚的心。 在反对党只有一人,无法在市政议会上保护你的利益的时候,在这个公民社会里,只要大家联合起来抗争,就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 各位不要忘记,请在2017年2月27,28日,3月1日带上你的驾照或者证明Brossard居民的其它文件,到Brossard市政厅签名抗议。
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南岸华人行动起来,向Leduc市长说不!
admin 2017-2-27 08:19
蒙特利尔南岸华人行动起来,向Leduc市长说不!
这是Leduc市长与开发商一起对Brossard全体市民的又一次强暴和掠夺 这两天,Brossard市华人正在热议,关于市政府要通过一项市级法律,授权市政府可以增加市政税为一个过街天桥筹资,平均分摊到每家高达$1750元。 如果这个天桥,是建在住宅区,学校旁,为了市民方便,在市政资金确实不足的情况下,市政府要市民掏腰包,或许还值得商榷;但是,如果这个天桥是在商业区,为了商业目的,那么这个天桥要市民们掏钱,那就是市政府的不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天桥的由来。 现任Brossard市长Leduc年届70多岁高龄,或许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为市民服务的来日不长,也或者是因为今年要市选换届,于是这位老市长加快了市内土地开发规划的步伐,在去年底急忙宣布了一个宏伟的市政开发计划: 投资10亿多元的大项目-Solar Uniquartier ,这个位于30号与10高速交口位于C区一侧的商业开发区与隔10高速相望的大型商业区Dix30是同一个开发商(或者是同一个Owner)。据说这次筹资建设的天桥,就是为了把这个两个大型商业区联结在一起。这个天桥的建成,必将是为了增加Solar Uniquartier的商业价值。 图中右下方就是连接两个商业区的天桥 在华人微信群里有人说建这个天桥为了方便C区的市民,那么请问一个问题,如果在C区街口的那家Petro Canada油站的一个油泵坏了,住在C区被这个油站所方便的市民是不是应该掏钱来修理这个油泵? Petro Canada油站的油泵,跟即将建立的这个天桥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天桥,与其说是为了方便C区的市民,到不如说是为了方便穿梭与Dix30和Solar Uniquartier两个商业区的购物消费者。 十几年前,经这位Leduc市长之手,把南岸C区这一大片土地(以 Grande Allee, Chevrier,Lapiniere, du Quartier为四个边界)以200万元卖给C区商业住宅的开发商。在这个开发商准备将区内的一大片原生态林木绿地的高尔夫球场毁掉开发商业住宅时,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和强烈反对,有公民组织发起了签字和两次游行示威活动后,市政府迫于压力,以1000多万元从开发商手里回购了高尔夫球场的一部分(这部分仅占200万卖出那块地的大约六分之一),而这回购部分多数地块是不适合开发住宅的废地,市政府标榜用这块地为C区市民建一个公园。 当魁省反贪部门调查这个土地卖高买的案件时,Leduc市长说,这是当时市议会的决定。 让我们来看看Brossard市议会都是什么人,在12名市议会成员中,10人是Leduc市长为首的党的党员,1人是独立议会,反对党只有1人。Leduc市长这些年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市议会来贯彻执行其决定,对Brossard市民予取予夺,几乎遇不到任何抵抗。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次leduc市长为首的市政府提高物业税来为商业区修天桥的市政法规提交市议会讨论,必通过无疑。 华人微信群里有人说这次签名抗议活动,是反对党在忽悠,我们可真得感谢这个反对党的忽悠,否则当木已成舟之后我们还蒙在鼓里。 请各位华人记住,要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在今后的选举中,只有投给反对党,才能在市议会讨论关乎市民利益的市政议会上才有人为你的利益抗争。如果使一党独大,你的利益只能被执政党所宰割。可别再让政客们用一个对你微笑、一个与你的合影这些廉价的所谓对“华人好”来掳获你那颗幼稚的心。 尽管反对党只有一人,在反对党无法在市政议会上保护你的利益的时候,在这个公民社会里,只要大家联合起来抗争,就能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
0 个评论
分享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蒙城文苑 2017-2-13 16:40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文/秦月 魁北克的二月依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月在蒙特利尔更是一片冰天雪地,然而,寒冷的气候并不能抵挡人们心中的火热——那是因为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Valentine‘ Day)。 有关情人节的传说源于公元三世纪,那时,古罗马暴君Claudius当政,为固其王权,连连征战,烽火连天,狼烟遍地,一时多少生命,化为累累白骨。但使君王意,哪管生民苦。为补兵员,暴君下令,不许谈情,禁止结婚,凡是青年男子,都须从军作战,以效君王。自此,夫妻生离别,情侣俩分开,君王“三宫六院”日,百姓生离死别时。然而,暴政难禁爱情。德高望重的修士Valentine,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生胜拆散,于是勇敢的轻身而出,违抗君命,为求助的情侣秘密的主持结婚典礼。消息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求助。 很快,被暴君知晓,将Valentine修士打入大牢,最终折磨致死,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对抗暴政,献身爱情的Valentine修士,每年的2月14日就成了追求真爱的情人节。 情人节在我们年轻时没听说过,那时国内是极权政治时期,独裁者指鹿为马,翻云覆雨,不断开展各种政治“运动”,整天“不断革命”,日日“思想斗争”。升斗小民,为人所驱,唯有小心谨慎,以求平安,任何与“资产阶级”有关的可都是弥天大罪-----光“情人” 这两个字就足以有牢狱之灾,遑论过情人节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出国了。美国欧洲一路走来,几十年就过去了,转眼间到加拿大也已十几年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也已经成了花甲老人,当上爷爷奶奶了。 人闲了,有了更多的时间,以前有些不曾顾及的而在身边滑过的事情,现在就有了机会去留意,去体验,比如这情人节。 这几天,蒙特利尔可以说是满城飞红——大到shopping mall,小到便利店,都增加了玫瑰鲜花的销售。大街上,巴士里,地铁旁随处可见手持玫瑰的年轻人。在白雪的映照下,手中火红的玫瑰,与他们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交相辉映。一束玫瑰,在人海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红点。但是,这被持在手中的红点,随着人的行走在移动,在跳动。而且点点成丛,透过巴士及地铁窗户,点点殷红似乎被车辆的快速行进拉成了长长的红线,在裹着一身厚厚冬装的人群里,在白雪皑皑的大街上,它们显得是那么的鲜艳夺目。 情人节的玫瑰,是冬天里一颗颗跳动的心,是严寒中一丛丛燃烧的情,一束束,一行行,一片片。在它们面前,寒风似乎停止了呼啸,立即变得柔和;冰雪似乎开始了消融,马上化为春水。也许,玫瑰的数量并不重要——一枝,一叶,一束,一丛;红色的浓淡也没那么要紧——殷红,鲜红,粉红,甚至于淡红,有这份情就有了一切,有这份心就足够了。看着这些手持玫瑰的年轻人,真为他们的幸福而高兴,而感动。 看见他们,回首以往。老两口几十年携手相伴,经历了大半生 的人生旅途,从中国到美国,从欧洲到加拿大,几十年的忙碌,已经修成正果----儿子成家立业,作专科医生,儿媳如女,子贤女孝,孙辈绕膝,其乐融融。现在有了闲暇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能坐下来,第一次过老两口的“情人节”。 人老了,就不再有年轻人的浓烈。“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之间已经不需用太多的语言, 而更多的是一种心心相印。所以,老两口的情人节是宁静的守望,是双眸的交融,是饭后递过来的一杯热水,是出门前帮你扣上的一个纽扣,是散步时双手十指的相握,是踩空时腋下的一个搀扶,是开车时前后左右的观察照应…… 是的,光阴如水,我们老了-----我们已经从曾经的中流击水变成了岸边的静海观潮;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群中匆匆的行进者,变成了街道旁休闲椅上坐着的悠闲观望客。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的责任,不再有那一个一个的deadline ,虽然我们仍会为他们的努力加油,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为他们的挫折惋惜,更为他们的相爱默默的献上情人节的深深祝福。 情人节是一个两心相悦,相爱的有情人的节日,是一个向所爱的人表达一份情,一份意,一份牵挂,一丝温暖的节日。我们送上衷心地希望——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美梦成真;望所有青年佳偶都情意绵绵,生活美满,望每对中年夫妻都情投意合,夫唱妇随;望每对老年伴侣都情深依旧,相濡以沫。 人之间多份情意是好事。对父母有骨肉之情;对兄妹有手足之情;对配偶有恩爱之情;对子女有舔犊之情。对生活经历中的每一位人,茫茫人海,相遇是缘,有情有义,幸福美满。可惜,我们人生的前半部生活在畸形政治下的不断“斗争”中,几千年中华文化教人为善,培养情意的优良传统被蹂躏,被批判,致使善抑恶杨,灵魂荼毒,贻害后世。好在万恶终有尽,神州扫雾霾,浩劫过后,情回人间。更可喜我们负笈海外,安度晚年,也有暇回首体味这情人节的感受。
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冰天雪地去游泳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7-2-9 12:19
冰天雪地去游泳
冰天雪地去游泳 文/薛开震 这里说的不是冬泳,而是冬季室内游泳,是到蒙城的一家YMCA,那里有室内泳池,每天都有免费游泳的场次。2016年底、2017年初,我在儿子家住,那里离YMCA较近。我有时步行,有时乘公交车前去游泳,每次游泳后都感到身心愉悦,特写下这篇文章,谈谈我学会游泳二十年,已经击水四千里(平均每年游150次,每次700米即1·4里,每年游210里,20年游4200里)的心得体会,与喜欢游泳以及准备学游泳的读者交流一下。 笔者是在1996年(55岁)才学会游泳的,以前一直没有条件与机会,根本不会游泳,还以为自己没有水性呢。1995年下半年,开封市西区要建一个水上乐园,园内要建一座大型的玻璃钢水滑梯,我负责水滑梯的设计。1996年夏天,该水上乐园开业后,游客众多。公园老板赠送给我一个可以常年游泳的免费卡,以示感谢。 有了这个机会,我便开始学习游泳。先借了一本教学游泳的书,按照书上所说的规则,在浅水区实践。我先学抬头蛙泳与仰泳。一个星期,我就先学会了仰泳。仰泳成了我最喜欢的泳姿,而且我后来摸索出了多种仰泳泳姿共12种,包括仰泳倒游。每次游泳,我的仰游程都占一半,开封的一位泳友有一次见到我去泳池,竟然戏说:“仰泳大师来了!”。学会仰泳后,接着很快又学会了蛙泳,自由泳。书上说,以标准蛙泳的泳姿连续游400米才算学会游泳。我达到这个标准后,才到深水区去游泳,以确保安全。接着,又学会了踩水、深水慢跑、水中静卧、水中瑜珈等。60岁那年还学会了蝶泳,虽然泳姿不够标准,一次只能游50米,但是总算是蝶仰蛙爬四种泳姿都学会了。游泳是最好的水平运动、有氧运动,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游泳成了我的健身首选。学会游泳后,每次出差、旅游,我都要带上泳具,在不少城市游过泳,还在湛江、青岛、大连的海滨浴场游泳,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影响和鼓励下,我的老伴、弟弟、妹妹也学会了游泳。我还把自已的游泳心得写成文章,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与泳友交流。游泳的确有益身心健康,还有助睡眠、有助思维、有助于读书写作。 2002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加拿大蒙城看望女儿,住处附近就有公共室外标准泳池,办个卡即可免费游泳,真是太好了!那年夏天我几乎每天都去游泳。天凉后又转到不远处的室内泳池免费游泳。冬季冰天雪地,我和老伴也一同步行前去室内泳池游泳,虽然天寒地冻,却是身心愉悦。 那次此后,我又来蒙城两次,每次都会坚持游泳。其间与老伴在蒙城参团加东三省游,那次旅游中我第一次在大西洋海滨浴场游泳,非常开心。 2011年初团聚移民到蒙城,现已经住了6年,每年都坚持游泳,每年要游泳一百多次,2016年就游了189次,去的最多的泳池就是一家YMCA。在那里还结识了一些新朋友。这6年间,女儿还领我和她妈先后到古巴、墨西哥与哥斯达里加七日游,都是住在海滨旅馆,我每天都要下海游泳,海面风平浪静时,我还仰卧水面静漂一会儿, 让我深感学会游泳的乐趣。是啊,若是不会游泳,这三次七日游的乐趣岂不是要大打折扣了嘛! 最后附上四首写游泳的打油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以搏一笑。笑一笑十年少嘛! 一,《学蝶泳》:老夫聊发少年狂,年届花甲学蝶泳,不为比赛与表演,只求一个好心情。自订目标五十米,磨练多日终成功。蝶仰蛙爬都学会,江河湖海游一程。 二,《深水慢跑》:深水慢跑也是游,双臂两腿拨清流。蓝天白云喜开口,绿树红花笑点头。春夏秋冬皆可泳,风雨霜雪任自由,烦恼忧愁尽抛去,边泳边舞放歌喉。 三,《水面静卧》:仰卧水面好安祥,胜过总统豪华床。闭目冥想闻心跳,睁眼望天观鸟翔。天人合一有顿悟,愉悦身心驱邪狂。动登高山静漂海,仁智双全谱新章。 四,《冰天雪地去游泳》:冰天雪地去游泳,YMCA好温馨。各种泳姿游一游,静卧瑜珈真开心。击水秉笔相助益,常年坚持似有神。已经击水四千里,细读深思只求真。
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蒙城文苑 2017-2-9 12:09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文/枫叶 圣诞节过后的冬日里,宁静得叫人沉闷。窗外,雪在纷纷扬扬的下着,从楼上的卧室的窗户下去,地上已经积雪盈尺,而这雪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街道上,市政的铲雪车不时呼啸而过,发出隆隆的声响。对面邻居门前停车位上的车,已经被雪完全覆盖,连窗户也看不见了。远处的田野也是一片洁白,这正是一幅典型的魁北克冬天的画面。 在魁北克漫长的冬天中,雪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一般年份,到十月过后,落叶秋风,气候逐渐变冷,早来的薄雪就开始降临,虽然大多落地不久即被融化,但它却是冬天开始的宣告。同时,伴随着昼短黑长的变化,时钟调后一个小时——冬季时间也就开始了。在蒙特利尔,进入十二月后,一场场大雪就会接踵而至,不多久,整个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花。 我喜欢雪。喜欢它的无声无息——不像雨点击打屋顶的噼啪作响,喜欢它的轻盈缠绵----不似雨点伴着重力加速度的急促。我喜欢在下雪时仰面朝天,去看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去迎着那悄然而下的雪花,看着他在我眼前飞舞,在我身后飘落;去体验它在我脸上融化时的一丝凉爽。我想,雪是上苍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它装点了原本萧瑟的原野,它更给了我们内心的宁静…… 我爱铲雪。在蒙特利尔,因为入冬后不再溶化的雪不断的蓄积起来,越来越厚。街道两旁,家家门口停车位两侧的高高积雪成为这里冬天特有的风景。而铲雪也就成了蒙特利尔冬季里每家每户的主要工作之一。有的付费给专业铲雪公司,有的装备有铲雪机,而我,就喜欢用雪铲自己铲。几年前,儿子和儿媳就张罗着要给我买个铲雪机,只怕把我累着,孩子们的好心让我倍感温暖,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对于我来说,铲雪不像是劳动,而更像是休闲。 雪后的夜晚似乎总是非常的安静。晚饭过后,少有人迹,如梦似幻,这是我最惬意的铲雪时间。伴随着雪铲嚓嚓的声响,我的全身得到锻炼,血脉更加流畅,浑身变得温暖,而吸入的冷气馨人肺腑。铲完雪后,感觉到好像把一整天坐办公室蓄积的污秽都随着呼吸和汗水排到了体外。 我爱踏雪。蒙特利尔冬季的郊外,大雪覆盖了一望无际的田野,一片片树林,一座座小山。挑个晴朗的日子,穿上雪鞋(snow shoe),戴上墨镜,无拘无束,信马由缰,除了雪鞋和雪的摩擦声,安静的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我爱看滑雪。冬天里,蒙特利尔周边的众多滑雪场,摩肩接踵,人头涌动,很多是阖家出动。长短不等的滑雪道,或陡峭,或平坦,给滑雪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高手沿高山滑雪道如行云流水般的飞驰而下,初学者在练习场战战兢兢的蹒跚而动。而我们最喜欢看的是孩童,那幼小的身躯,踩上贝贝滑雪板,裹上厚厚的滑雪服,在爸爸妈妈的引导和呵护下,像大熊猫般憨态可掬。不过,偶尔会见到小小的“高人”,他们也敢从大人们的高山滑雪道上飘然而下,收放自如,正是艺高人胆大,英雄出少年。虽然我们并不滑雪,但是每年冬天必去滑雪场,只喜欢坐在山下的大厅里,捧上一杯热咖啡,透过那巨大的玻璃窗,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幅幅充满亲情的画面——是我们冬天最感惬意的事情之一。 此外,公园里,房屋旁,一切有斜坡的地方,大雪都都会使它成为冬天的乐园。大人们领着孩子,在洁白而柔软的雪地上,牵着五颜六色的滑板蹒跚而上,然后坐上滑板顺坡而下,欢声笑语回荡在天空。在我们家旁边,就有几处斜坡,坐在房子里,看着这些场景,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我爱看滑冰。冬天的蒙城,大大小小的溜冰场是另外一些个好去处,耀眼的灯光下,溜冰场上挤满了人,各种姿势,各种花样,令人目不暇接,像一场活生生的冰上芭蕾。 我爱冰钓。在蒙特利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冬天也派生了一项特有的冬季休闲活动——…… 是的,蒙特利尔的冬天是寒冷的,但更是多姿多彩的,是充满活力的。我爱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总想把你留住
红叶园地 2017-1-10 10:37
总想把你留住
总想把你留住 文/一叶扁舟 今年的夏天来得缓慢,慢得令人焦急。夏至已过数周,依然有乍暖还凉之感,人们却无力呼唤暖风迅速吹遍北国。 而今年的秋天去得晚, 晚得令人陶醉:人们陶醉在五彩缤纷的枫景里 , 陶醉在花期延迟的芬芳中。尽管秋风一阵阵袭来,如彩蝶纷飞的树叶飘散在林间、田野,铺满小巷、大街,人们还是用各自的方式想把今年这格外浓艳的秋色留住。 那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赏枫景区里,人头攒动,游人各显神通,身背各种长枪、短炮的相机,和手机配自拍神器,对着美景咔咔按下快门儿,还嫌不够,有人还动用了航拍小飞机,上下飞舞着从各种角度拍摄,恨不能把枫景吞噬进镜头,把最美的瞬间扫进屏幕。 总想把你留住。 记得那一年,一场秋雨过后,我在温哥华市区发现了一株枫树赫然于松柏之夺人眼目,其叶形状清秀,尖细分成三叉的叶子上,每一片都呈现出红、黄、桔交错的颜色,纹路不同,天然成现代艺术画,令人浮想联篇,讴歌无数。 想到来年我们全家将返回蒙城,我就情不自尽地拾起落在地上几片完好无损的枫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凉干保存在书里。幻想着待我翻开书籍,定能看到当年艳丽的枫叶,把温哥华雨后的秋景留住。 定居蒙城的头一个秋季,我在洒满阳光的书房里整理书架时,看到了夹着枫叶的那本书。想到要见当年的那片枫叶时,我怦然心跳,把书捧在手上,轻轻翻到夹放枫叶处,抽出枫叶的刹那间,我惊愕无语:除了枫叶的形状,其叶子的颜色已经荡然无存,风采全无,唯有枯黄一片。 尽管我知道,任何植物脱离了根茎脱水凉干保存都会变色,但我想留住的不是枫叶标本,而是心底深处温哥华的那片秋色。 总想把你留住。 但无论我们拍了多少秋天的照片,也无论我们摄了多少秋天的录像,留下的是对秋的点滴记忆,却留不住秋季,和它绚丽的颜色。无论我们保存了多少醉人的枫叶,都失去了它的气息和本色。 年年枫景如画,岁岁彩照迷人,却留不住秋色长住。 就算今年秋天延迟,十一月上旬还有北美印地安夏天的暖意,我站在幼儿园后院儿的户外运动场,沐浴着阳光,看树叶在逆光里闪亮时,情不自禁地说:“真想把这秋色永久地留住。” 我的同事友好地对我说:“今秋特殊,让我们多享受几日温暖,而这秋色你不可能永久把它留住。” 不仅留不住秋色,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也是顺从了自然规律。我们总想留住的,只是一个生命过程,一段生活经历。一片叶子能留住的是外形,却不是其实质。 总想把你留住。
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冬天
蒙城文苑 2017-1-9 11:46
蒙特利尔的冬天
蒙特利尔的冬天 文/水云山人 蒙特利尔的冬天是个常客,年年来串门,无论你喜悦也好,忧伤也罢,只要你还住在蒙特利尔。蒙特利尔的夏天像南美的桑巴舞,热情奔放,令人陶醉。秋天更是多姿多彩,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有了冬天与夏秋天的对比,蒙特利尔的冬天免不了有跳地铁的悲剧发生。灰蒙的天空,阴冷的西风,黝黑的枯树,这样单一的风景与夏秋的五颜六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赏心悦目自然为忧伤沉重而取代。定睛于这样的景象,再加上有不顺心的事,难免有人无法走出自己划定的困境。人有时是否比树木还脆弱?树木早已适应寒冷而孤寂的冬天,树木有何精神压力?相反人倒也可以从树木年年的返老还童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人岂能不更珍惜生命? 在蒙特利尔不觉已度过十九个冬季,回首来时路,不觉惊奇。想起曾经冬季的早晨花费一个多小时,一撬一撬地铲雪,挖出雪中的老爷破车。后来有了车库,不用再铲车了。夏天赛太阳的后阳台,冬季常积满了雪。一撬一撬地铲雪,也是一种不错的冬季运动。 二月踏雪爬上皇家山观景台,一路上遇着身材窈窕的滑雪人,紧跟主人的可爱的小狗,依然是灰蒙的天空,寂静的雪林,冰封的圣劳伦河,依稀的远山,不同的是一切又鲜活起来了。 漫步到老港,街道上人虽不如夏天多,依旧可见人烟。一杯咖啡在手,观赏着自然的画作。靠近港口的水都已结了很厚的冰,冰雪节正热火朝天地飞舞着,年轻的心跳,飞速的运动,使宁静的冬季像沸腾的开水。 虽然最冷时能到零下三十度,但在室外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室内比江南的冬季还是要舒服得多。不少的南方人也爱上了滑雪,从高山上如鸟儿样轻盈飞下,是何等的畅快。冰钓小屋里亲朋好友,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与火锅的美味。 你也许在寒冷的冬夜等过公交车,风有着刺骨的威力。你也许战战兢兢地走过溜冰场样的小路,摔倒骨折就差一厘米的距离。也许你经历过97年底98年初的那场冰灾,整个房间像冰箱,所幸政府有临时的避难居所和食物。 蒙特利尔的冬天忽然问:“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为何能在这漫长的冬季里长期呆下来呢?!”你将如何回答呢? 对于冬季我们能变的自然环境极其有限,但我们的适应能力发生了变化。像冬季一样的外界变化,我们是否也能很快地调整适应呢?!
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寻找12月22日从北京到蒙特利尔AC477航班41E乘客。
Sue2016 2016-12-23 18:50
寻找12月22日从北京到蒙特利尔AC477航班41E乘客。如见信息请加我微信sue-chenyi,有事找您,谢谢!
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问候中传递的温暖
蒙城文苑 2016-12-15 12:59
问候中传递的温暖
问候中传递的温暖 文/秦月 想起早先在国内时,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同事朋友就近在咫尺,父母老人兄弟姐妹也不很远,常常见面,似乎连刻意的问候有时也显得多余。 但是现在我们偏居海外,远离故乡亲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氛围中。举目之处,皆是陌生面孔,宁静之中,也就平添了些许孤独。可能也惟其如此,来自陌生人的问候,尤显珍贵,一丝一缕,倍感温馨。 我家一侧临街,对面是高尔夫球场,马路和球场之间还有一条人行道和一个双向的自行车道,因而每日往来之人甚多,这无形中也就增加了我们的“曝光率”,而家中养的两只小狗就更是两个忙碌的“宣传员”,每天都在“提醒”着过往行人的关注。 平日里,两个小家伙常在院中奔跑玩耍,篱笆外边的世界,似乎永远是它们的喜爱。街上的一人一物,无不引起它们浓厚的兴趣,假如有了自己的同类“朋友”经过,那更是喜不自胜。高兴起来,除了上蹿下跳,东奔西跑,有时自然免不了“吼”两嗓子。每当此时,一边制止,一边心中总不免有一丝愧疚,就感觉像自家孩子对人“吐唾沫”一般的失礼,也常思量人们对此可能的“不满”。 直到一个春日的早晨, 一位中年女士从对面人行道上横穿大街, 来到院外,隔着篱笆,一声“Hello”, 我心头一紧,想着这抱怨者终于出现了。谁料想她一脸堆笑,寒暄之后,告诉我她非常喜欢我家这两个小家伙。接着她不停的夸这它们是如何如何的可爱等等,我赶快解释它们有时的“失礼”之举,她却笑着说:“Oh,That’s their job” 。我们随之一阵欢笑。她说,我一直想告诉你,今天终于见到你,我特意要转达我的问候,也想让你知道我是多么的喜欢它们……她走了许久,我依然沉浸在她那“问候”的温暖之中。 陌生人的问候常常是在不经意的时间。因为种满了葡萄的缘故,夏日里的篱笆总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绿衣,这一道“绿墙”也隔开了院内的花草与院外的行人。一阵风吹来,绿叶翻滚,从院内看出去,路上的行人随之一隐一现,若有若无,常常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想外人看我亦如是。但是,厚厚的篱笆墙似乎并不能隔阻热心的问候。不时间,时常有人停车相问,夸奖这绿色篱笆赏心悦目,低碳环保,也有人咨询如何种植,方能如此郁郁葱葱,硕果累累…… 一日,有一对年轻夫妇,特地上门问候。对我说他们是刚搬来岛上不久,新房后院尚未收拾好,他们过来只是要告诉我,他们在原来的住处,也曾是花草满园,葡萄满“墙”,现在,也要“如法炮制”。遇此如此“志同道合”的来访者,当然少不了更多的交流,葡萄的品种,枝条的修剪,浇水施肥,阳光雨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谈笑不觉时间过,脚痛方知站立久…… 陌生人的问候当然并不总是隔着篱笆,问候的“暖流”也常常有自然的延伸。有时候从篱笆的葡萄谈起,转而进入后院“切磋”架子上的葡萄,进而传授如何用葡萄制作果酱的“诀窍”,或者制作果冻的“秘籍”……。洋洋洒洒,谈兴浓浓。 遇到喜爱种菜的“同道”,摘一只蔬菜放入口中品评一番,或采一个蜜瓜切而尝之,交流一通。妻子的花园中的一簇簇花卉也常常吸引一群“爱花”者造访,送来问候,送来赞誉…… 陌生人的问候有时十分的“异乎寻常”。一日,我正在后院“忙活”,听见有人隔着马路在打招呼。走出篱笆,见 是一对老年夫妇。老头一头华发,但高大的身躯,笔直的腰板,告诉着他的健壮,女士也是鹤发童颜,一脸堆笑。他们看我走进,连连发问:“Are you Italian?” 想来是老眼昏花,看见我一篱笆上挂满串串葡萄,便想到我会是意大利人。奇怪的是,当我走过马路,一直到了他们俩面前,他们依然很认真地问我可是意大利人,这让我忍俊不禁——难道我这张中式面孔还不够地道吗? “我是意大利人的亲戚!”我笑着说。原来老两口是意大利裔,也爱种花种菜种葡萄。 当得知我也酿酒时,话匣子更是打开了,临走还念念不忘告诉我别忘了去他们介绍的酒厂,尤其是那里从意大利进口的各种家用酿酒设备……那份热情,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那日相见,已逾数载,时时想起,不免举目四望,但再也未见老人, 不知两人可安好。也常常默念,希望好人长寿。 中华文化,强调内敛,很多时候,羞于表达。陌生人之间,就算遇到欢喜之事,看到赞赏之举,也多半是内心赞许,较少主动过去告知我们的感受。随着自己一次次的接受了这么多陌生人的问候,体验到这种问候和交流带来的温暖,也慢慢地“见贤思齐”。穿街走巷时,看见谁家院落中花繁叶茂,遇上了也送上几句问候,几声赞扬。短暂的交谈,就拉近了彼此间心理的距离。 一日散步时,遇见马路对侧的人行道上的老人,手拎一塑料袋,散步的同时,顺手捡拾路旁草地上的垃圾,我在问候的同时,举起双手大拇指,以示赞许,他也举指回应,随之会心一笑。片刻之间,温暖就在两人之间传递…… 人都是一样的。英语说:“People are people.”汉语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算陌生人之间,彼此问候,互相鼓励,传递的是温情,是爱心,是“正能量”。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陌生人的问候,随意而难忘, 所传递的温暖,常在心头荡漾……
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合影不等于参政
丁果专栏 2016-12-15 12:48
合影不等于参政
杜鲁多参加富豪私人晚会接受政治捐款的风波越闹越大。就联邦自由党来说,这种在他们看来合法的捐款晚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传统。他们把这种捐款晚会从多伦多开到温哥华蒙特利尔,上台一年已经有八十次,一次十万的话,就是八百万,有的还远不止这个数字。总理把八十个晚上贡献给捐款者,他还有精力处理国政大事? 特鲁多在多伦多参加有钱中裔的家宴 问题是,华人富豪也是这种晚宴的主角,而且被花文媒体批评成总理的“政治提款机”。他们大部分人参加晚宴,目的不明确,或许只是为了一张合影。这难道是参政吗? 这些富豪有财经力量,有参加社区工作的热情,也对社区捐助有贡献,如果参与政治的路走对了,在加拿大的影响力远远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更不会如此被卷入一场风波。已经参与政治的华裔政客,要指导这些后来的富商,以“开大门、走大路”的方式提升华人参政的能见度,而不是有意无意把他们变成“政治提款机”,遭媒体围剿,不但自己形象受损,也让华人社区遭遇“池鱼之殃”,另外还被自己捐助的政党和领袖在背后耻笑偷笑。或许,这些与总理合照之类的东西,在中国的国情里可能会“兑换”成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利益,但对华人在加拿大的参政议政,肯定是有害无益。 因着这些宴会风波,中国富豪在加拿大的声誉已经“日落西山”,政客们在私下拿到这些“提款机”的政治捐款后,非但不办事,甚至在讨厌华人的民粹主义肆虐时,毫不足惜地将这些富豪抛弃,甚至将华人抛弃,用政策来迎合那些民粹主义,这在今天的卑诗省,可以找到活生生的案例。 希望通过政治捐款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这本来没有错,也是西方民主社会中的常态,但华人富豪却走错了路。“政治提款机”的定位只能遭人耻笑,非但不能提升个人和华人社区的影响力,甚至产生了与捐款者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果。
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深秋
蒙城文苑 2016-12-1 12:29
深秋
深秋 文/马建强 蒙城四季皆有其可恋的地方,而我却独爱深秋。 蒙城的深秋仿佛是一幅伟大的写意画。色或浓或淡,皆随情所欲,却相得宜彰。街道上,枫树中间夹杂着别样的树,红的似火的枫叶间隔搭配有黄色的残叶,在阳光照耀下,立体感十足。 蒙城的深秋除了色浓,音也重。风烈的日子,天地间仿佛在演绎着绝妙的交响乐。树枝似琴,落叶似跳动的音符,风宛如一位善舞的歌手。风撩动着树枝,串串的音符从树枝上掉落,飞舞在天地间。风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自然的声音总是如此动听。风骤停,叶缓缓落下,曲终但旋律依然回响。 无风的日子,落叶洒落在地上。偶尔有松鼠跑过,发出嘘嘘的响声。有勤快的人,将地上的落叶扫成一堆一堆,因叶色深浅不同,又疏密有异,煞是好看。突然心生感动,这片片的落叶仿佛一个个有故事的人,叶子的颜色不同,每个人的故事也不同。故事虽不同,却共同组成了这个精彩的世界。 秋日也是自由的。风自由地刮,叶自由地飞舞,阳光也自由地穿过光秃秃的树枝洒落在地上,地上闪烁着斑驳的光影。 蒙城的秋日更是快乐的。天高云淡的日子,一张桌,一壶茶,坐看大雁南飞,将忙碌的心情沉淀下来,融合在属天的静谧之中。闲情所致,心,亦安然。
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雁悠情
蒙城文苑 2016-12-1 12:22
大雁悠情
大雁悠情 文/张廷华 蒙特利尔大雁多。人雁和谐,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春秋季节里,每天早晚在公园晨练,总有大雁与我相伴。天亮时,天空传来“嘎嘎”的叫声,抬头我欣赏大雁飞行的姿态与阵容,或一字形,或人字形。大雁团队,井然有序。大雁常绕个弯,便展翅滑翔,拍打着翅膀纷纷落在我身边的草地上。 古人云,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这景象我看得见,从中我受到启示。看大雁飞翔降落姿态是我美的享受。大雁落地警惕地巡视四周以确认安全。大雁看我晨练,表现出很友好的样子。接着大雁弯下脖子,放心地吃草。这不是一道动人的风景吗? 大雁长途飞行很劳累,落地吃草喝水,恢复体力,补充体能。大雁适应环境与气候变化生存在大自然中,大雁不屈不挠,精神顽强!看着身边的大雁,我有爱怜之意,亦有恻隐之心。一群大雁与我近在咫尺,那是我美的享受。观赏大雁,我如痴如醉。大雁相信人不会伤害它,表现对人亲近。公园里晨练人很多,没有一个人去惊动大雁。人与大雁和谐的环境给我带来好心情。 蒙特利尔山是座美丽的城市,山清水秀。蒙特利尔好绿化,林木花草满眼春。蒙特利尔环山建在岛上,河水绕城。蒙特利尔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雁把蒙城作为迁徙中转站。这就是蒙特利尔的大雁众多的原因吧? 加拿大的鸟不怕人,足见加国自然环境好,鸟保护得好。 雁,人称大雁,也叫鸿雁。《辞海》曰“雁”:水鸟名,嘴微黄,脖子长,背褐色,翼带灰色,胸有黑斑。雁体型较大,故称“大雁”,也区别于小燕。我对大雁最早的认知是在童年:大雁飞行排列成行。春天大雁向北迁徙,秋天向南飞去,大雁是候鸟。大雁群飞为什么要排成队呢?这是童年困惑我许久的问题。物理学流体力学,老师讲大雁飞行时说,跟在领头雁身后飞行,空气阻力减小,飞行节省体力。我不明白的是,大雁怎么会懂得并运用这样的科学道理呢?自然界很奇妙! 中国的鸟怕人。见人接近鸟会飞得远远的。所以在国内,我没有近距离接触过大雁。我原以为大雁像鸽子、乌鸦是吃虫子和谷物的。我原想大雁是不会游水的。移民来到加拿大,近距离接触大雁我看到,大雁主要是吃草的。在河边我看到大雁脚趾有蹼,有大雁在水里游着,原来大雁是会游水的。 一次,在圣劳伦斯河畔我吃面包时,几只大雁甩着鸭子步把我围了起来。大雁那眼神,那亮翅,那“咯咯”的叫声,我知道大雁期待我给点施舍。丢给大雁面包碎片,一只大雁不去吃却“咯咯”叫个不停。一只体形较小的雁跑来啄吃了。大雁的母爱我看得真切,也很感人。我小孙子一手拿着饼干喂大雁,另一只手抚摸着大雁的小脑袋。我立即举起相机,拍下了人雁温馨共处的特写照片。 蒙特利尔皇家山湖边,路易斯湖畔,圣劳伦斯河岸,很多的绿地公园,是大雁最多的地方。在激流岛上,我看到大雁妈妈领着一群黄绒绒的雏雁在觅食,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观看。大雁生儿育女,景色迷人。 在家乡,我听一长者说,大雁是情侣鸟,双双从一而终。如果一只大雁死去,另一只大雁就永不配偶。这就是“孤雁”说法的来历。大雁爱情忠贞,令人敬佩! 历史课上,老师讲“鸿雁传书”的故事。说汉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漠北牧羊。汉昭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说汉天子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缠有苏武书信。苏武终于回到汉朝。苏武磨难,长达19年,气节感人。后来,“鸿雁”成了书信的代名词。 有人问我,大雁是益鸟还是害鸟?尽管我说不来,但是我爱大雁。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春来秋去望雁飞,大雁悠情暖心扉。 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大雁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心情。
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初来乍到时的上班“旅程”
蒙城文苑 2016-11-24 21:10
初来乍到时的上班“旅程”
初来乍到时的上班“旅程” 文/秦月 尽管已经搬离南岸十多年了,但仍然时不时的回忆起那段快乐的时光,闲暇时,所经历过的景象会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仿佛又不自觉的置身于那初来乍到的南岸小城。 住在南岸的几年里,每天都坐公交车上下班。早出晚归,坐在巴士上,听着发动机的伴奏,透过车窗,外面的景色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在展开,在移动…… 早晨起来,坐上巴士穿行在大街小巷,车窗外,朝阳映照着上班的车流,路旁有背着书包在等待校车的学童,黄色的校车是早晨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行道上有散步的老人,有晨跑的青年,庭院中可见嬉耍的小狗和忙碌的gardener……市井生活一天的开始就活生生的涌入眼帘。 各条公路都向着一个方向汇聚----香普林桥。每天上班时间,每一条路上长长的车流一眼看不到头,在巴士上,看着金色的朝阳洒落在各色的小车上,像一条条彩练,在慢慢的移动,他们在开上香普林桥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等待的时间可能要远远超过正常行驶所需的时间。虽然顺着朝阳望去,河对岸的蒙特利尔Downtown清晰可见,但常常“可望而不可及”。 这时巴士的优点开始显现,它在上下班时专门留出的巴士专用道上呼啸而过。这对于我,不仅仅是少了自己开车的操心,更重要的是我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去欣赏车窗外的景色。 巴士在香普林桥上行驶,圣劳伦斯河感觉就在脚下,宽阔的河面一片碧绿,阳光下波光粼粼,水面上泛起淡淡的水汽,如云似雾。远处的水面上白帆点点。码头上高高扬起的起重机吊臂与停泊在老港的游轮交相呼应。香普林桥上横跨航道的部分是桥上的最高点,桥下曾经是连接美加两国水上运输的黄金水道,虽然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繁忙,但不时还能看见巨型货轮缓缓驶过,宽大的甲板以及高高的船岛清晰可见,船上的各色集装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那高耸的烟囱似乎垂手可及。大桥左侧圣劳伦斯湖的远方更是水天一色。 隔河遥看蒙特利尔Downtown,朝阳已经给它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在蓝天碧水之间,分外亮丽。而蒙特利尔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提供了最好的视觉效果-----从圣劳伦斯河边到市内最高处的皇家山,高度逐渐增加,使各条横行长街分隔的一排排高楼拾级而上,这样,原本在大多数地方都会是平面的景象,顿时被赋予了更强的立体感,一眼望去,美不胜收。 当差不多要欣赏完这幅蒙特利尔的全景立体画时,朝阳已将我们送进了Downtown,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上班人流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晚上下班时,随着西边落下的太阳,乘坐的巴士已经调转了方向,就像早晨是“朝阳送君去”一样,现在是“晚霞伴君归”。在经历了钢筋水泥森林里忙碌的一天以后,坐上巴士驶出Downtown,开往空间开阔,空气清新的南岸。这时窗外的景色又有了别样的不同。 当巴士行驶在沿河大道上,从这个角度远远看去,河面上的香普林桥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连接两岸。隔河遥望南岸,房舍树木,依稀可辨。在驶下香普林桥之前,从桥上的最高点再看南岸,居高临下,如俯视鸟瞰般的感觉,绿树红瓦,炊烟渺渺,虽然与Downtown仅有一水之隔的距离,但是,进入南岸使人顿时感到豁然开朗。 这时如果猛然回首,再看一眼刚刚离开的Downtown,一定会为展现在眼前的景像所赞叹不已----火烧般晚霞的背景更加烘托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要是到了深秋时节,整个城市已经是万家灯火,许多高楼上的彩色霓虹灯也闪烁不停,使蒙特利尔的夜景更加妩媚。同时,这幅绚丽多彩的夜景图都被倒映在宽阔的圣劳伦斯河面上,这样水中就出现了另一座倒置的蒙特利尔。而且,因为从巴士上观察的角度关系,水面上那一座座灯火灿烂的楼房倒影,似乎被拉得更长,倒映的灯火也在河水的微波荡漾中上下跳动,如海市蜃楼,令人如醉如痴。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车窗外的风景也随着时光变换而各有不同。春天的窗外,春风荡漾林换绿;夏日的窗外,绿树浓荫花争芳;秋天的窗外,秋色斑斓令人醉;冬天的窗外,玉树琼花雪皑皑…… 时光如水,岁月更替。一眨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变成了年逾花甲的老人,从孩子的爸爸成了孙子孙女的爷爷,也从曾经的忙碌进入了人生难得的闲暇阶段。蓦然回首,当初纵然日日奔波,天天忙碌,却也未曾缺失心灵的宁静。 是啊,静下一片心,窗外即有美景;闲出一份情,无处不是雅致。不是吗?
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带时差追枫
红叶园地 2016-11-17 13:12
带时差追枫
带时差追枫 文/一叶扁舟 今年九月下旬,我回国为母亲庆贺八十寿辰,把返程机票定在了十月下旬。翻看着挂历上十月红枫呼之欲出的醉人景色,丈夫用略带遗憾的口吻对我说:“看来今年你将错过赏枫叶时节”。 我心想,定居蒙城这二十几年里,我们每年秋天都踏秋赏枫,不差这一次吧。我不以为然地笑笑,用手拍拍丈夫的肩膀,忙着办理回国事宜。 候机时刻,从落地窗看湛蓝的天空,和灿烂的太阳,以及远处绿树间跳跃的黄叶,想到隔天就踏上黄土地,赏北京金秋十月的美景,我禁不住心跳加快,脑海里浮现出昔日在京城踏秋的场面。 在飞机降落首都机场的轰鸣声中,我拉开窗帘,看到灰蒙蒙一片浓雾,来不及辨别是雾还是霾,我随人流走出了机舱。站在落地窗前看到白日顽强地挂在云雾里,唯独望不见秋的颜色。 也许蒙城的秋天来的比北京早,也许北京的秋天定要十月才如约而至,我无暇顾及心里的惆怅,匆匆赶往太原——我的故乡。 记得临出发前,同事问我:“你家乡的秋天美吗?”,我笑着答道:“美!当然美!虽然没有红枫,但北国的秋天各有各的美!”。然而,北京的十月几乎每天都被雾霾包围着,我最终没能在天放晴时看到她着秋装的那份多姿多彩,带着说不出的痛楚,登上了返回蒙城的班机。 飞机到达蒙城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多, 我推着行李走到接机口张望时,湛蓝的天空下,只见丈夫身披阳光向我走来,远处的树叶已经红黄交错,呈现一派深秋风光。 我们相拥在万道金光里,他兴奋地对我说:“今年枫情比往年推迟了两周,你回来还能追个尾巴”。我按捺不住心头的渴望脱口而出:“明天,咱追枫去!” 第二天清晨,我带着时差跟丈夫去追枫。 从Farnham到Rougemont ,从Sutton到Vermont,一座座被枫林染红的山岭,宛若枫叶筑成的长城。特别是在Vermont巧遇深秋雪后枫景奇观,更是令我仰天长叹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却原来枫景这边独好! 驱车行走在起伏的公路上看枫峦延绵,停车驻足赏雪压枫叶,当我脚踩深秋第一场积雪,扑向半树叶落却依然笑傲苍穹的枫林时,方知晓,我内心追的不仅仅是枫景。 那满山遍野的枫林,无论霜打雪压,顺时应势,气势磅礴地挺立在山岭,无声无息地任狂风暴雨袭击,坦然地守护故土,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对那些经历夏天的燥热、城市的喧嚣、逃离污染的空气,和快节奏生活的游人前来造访时,宽容地接纳他们,并安详地倾听他们的诉说。 高科技把人类带上了不归路,采枫糖也被插入塑料管道取代了手工技术,千变万化的价值观,影响着各族裔的生活方式;唯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懂得逝者如斯,顺应变迁而多了一分冷静,从来不想逆转乾坤,或逃避眼前的现实。 每年踏秋,身体上接的是地气,补充的是氧气,精神上荡涤的是心灵的尘埃,和追寻一种泰然处世的宁静。 今年带时差追枫,倦意写在脸上,心里却无限欢畅。我有幸追赶上观赏今秋枫景的最后一瞥,是自然的安排,没有刻意打造。 回家的路上,我靠近车窗问自己:真的“不差这一次”吗?一切为心造。
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秋深有痕,思念无恙
蒙城文苑 2016-11-1 11:59
秋深有痕,思念无恙 文/香雪 秋天的夜,显得格外寂静,月光如海,投影在心波之上,有涟漪,有深醉,有不知名的思绪绕在眸里,此时无声胜似有声,怎个纠缠那,涓涓就入了心骨。斟一杯秋思,饮下夜的醉,饮下风的迷,饮下我念你时,眉间沾染的情愫旖旎。 一笺枫红的诗句啊,是我内心深处为你写下的灵魂的独白,一段未曾老去的情怀,依旧在岁月的诗笺里鲜活,氤氲,你的名,如雨,漫过心海,相思泛滥。 一湾皎月,悬挂在天际,给朦胧的夜添了一份银色的流光,我在窗下浅思,秋深了,空气越发的薄凉了,风夹着雨丝,吹开了记忆,淋湿了思绪,念如潮水般涌来,你就安然的住在心窝,我伸手低眉便能触及到的地方。因天涯虽远,只要有念,我想千里也是咫尺之间。 站在红尘的驿站,想你,心头便有一米阳光的暖,即使是秋深霜重,即使是凄风苦雨;念你,眸里便有一首眷恋的诗,即使是无平无仄,即使是无韵无律,也要把想你念你时的思绪,用心调一幅水墨丹青,秋的情,秋的云,秋的雨,秋的韵,都在这幅画里和着念,风情透骨,禅意铭心。然后将风景装表,挂在你时来的路上,好让你一凝眸便会与最美的秋邂逅,解读它的深情。 秋意渐深,秋色娑婆,无论是行于陌上,还是端坐光阴,回味人生的情缘,那抹念依旧在红尘深处静好。 与你遇见,从不后悔,与你相爱,从未辜负。有了你,我不再向天借那三寸日光,因为你已给了我足够的暖,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我愿以一颗心的高度爱你,仿若就已拥有了整个世界的春天。 秋情染眸,秋念深深。细数指尖划过的光阴,有秋藤生长,有爱恋缱绻,有秋水幽幽,绕住心魂,缠进我为你写下的所有的诗篇,一首秋意氤氲,一首秋深露重,一首天凉加衣,一首深情款款。人生啊,有情有意有念,我想心就不会孤单到哪去,晨夕暮鼓里,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惬意的,也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的。 依着静静的深秋,任思绪蔓延。酌一口秋茶,一阵暖流瞬间便贯穿了全身,看着杯盏中浮着的细碎花瓣 ,有季节落下的唯美,有你每日温馨的蜜语,有你我心里隐喻的暗香,这一杯饮的是甜美,是幸福,是光阴落盏的唯美人生。 秋叶,枯绿相间,秋花,满地落红,柔风,绵绵入骨,细雨,缠缠入心,还有那一池荡漾的秋水,无不彰显了秋季的美,如诗,如画,就算是随时间的荏苒,秋自会凋零,但只要来过,就是人间最美的蒹葭,如同有些缘来过,总会在心里留下刻骨的痕迹,或忧伤,或美丽,或惆怅,或寂然,都是最值得珍惜的一种情怀。 人生啊,不管是四季里的哪一季,只要用心来过,用心念过,用心爱过,用心行走过每个日出暮落,我想那一季都有花开满城的美,韵味倾城的醉,就像这秋色越来越深,秋意越来越浓,秋花也在一阵风后满地残红,秋深有痕,总会给人带来一丝丝的遐想,相信只若心不凋零,任秋渐远,任冬将临,任天气兀自变得有多凉有多冷,相信思念依然会无恙,世间的爱依旧温暖如初。
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感动的瞬间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6-10-12 15:59
感动的瞬间
感动的瞬间 文/蒙十四 昨天孩子放学带他去上游泳课, 手上拎了大大小小四个包:孩子的书包、饭包、游泳包、我的手提包。因为就要迟到了,等公交车一到站,我们就跳下车赶着去上课。匆忙之中丢了孩子的书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找了两辆公交车也没找到。 回家途中,孩子哭了一路,害怕地说:“妈妈,书包丢了,老师会骂我的!” 我在心里责怪自己的粗心,一边故作镇静安慰孩子说:明天早上会陪他去学校跟老师好好解释一下。还有会给STM 公司的失物招领处打电话,看看是否有人拾到我们的书包。 可孩子还在继续抹眼泪:“书包丢了,要重新花钱买书包、买文具盒、买丢的那两本书……呜呜……..还有我要重新写作业…….呜呜……”无论我怎么安抚都不能平复他丢书包的伤心。 今天早上正在做早饭,忽然我家的门铃响了。跑去开门,外面站着一个穿STM(蒙特利尔公车局)制服的男人,还没开口说话,我一眼看见了他手里拎着的东西:那不是孩子丢了的书包嘛?! 他说:女士,请问这是你们的包吗?有人在公交车上发现了这个包,因为里面的Agenda上写着名字和地址我就送过来了。”天啊! 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这真是神一样的事情啊! 丢了的书包竟然被公交公司的职员亲自送上了门! 一时间又惊又喜,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等工作人员走了才发现是早上7点钟,还没到上班时间呐,他应该是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来给我们送书包的。这才想起要好好答谢人家,连忙下楼追出门去。很幸运,他还没走。非常感激地对他谢了又谢,然后我说:先生,您能留下您的名字吗?因为我希望能记住您的名字。” 他很高兴地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我再一次谢过他,他微笑着说:“女士,您不用客气。因为您的赞美,这一天对我来说也很美好。” 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回来楼上给孩子看。孩子说:噢,妈妈! 这个叔叔是开着STM的车来咱家的!好酷啊! 因为早上这段小小的插曲这一天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美好。 这让我也想起了好几件小事: 上个月我的IKEA家具坏了,我去了IKEA商店希望能找到一个相同型号的螺丝修好我的家具,可是他们没有那个型号的螺丝。一个工作人员对我说:“女士,您能留下您的姓名和地址吗?我给您订一个螺丝寄去您家。” 过了一个星期我收到了IKEA寄来的螺丝并且修好了我的家具; 还有几年前妈妈来这里探亲,在推孩子回家的路上,小童车坏了。一个路过的陌生人掏出自己的钥匙,用钥匙扣把童车坏了的地方连接起来修好。妈妈感慨地说:这里不学雷锋,可是处处都有雷锋啊! 总是这样,被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瞬间感动着。自从出国后从前的生活被断然地切割,我曾经问过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留在这儿,在这个母语不是自己的地方?是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吗?还是因为在这有了不舍得牵挂? 而现在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个理由:是因为这里的人! 因为这里单纯朴素的风气之下,社会高度关注到了每一个人,让我觉得个体被尊重。这是在喧嚣的中国所不能给我的。
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办公室里的童心
红叶园地 2016-10-12 15:51
办公室里的童心
办公室里的童心 文/嘉橙 渐渐地明白,世上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一切的幻想或者幻象都是围城的效应。如果你认同你的生活状态,并热爱你的生活细节,它就构成了你最理想,最完美,同时也是最自然的生活。你会为此感恩,你会善待出现在你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的每一个时刻。 命运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待我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竟然在一个意大利人的公司里和故国做起了生意。这朝九晚五的工作构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大部分业余时间仍然还在中国人圈子里混的我来说,在上班的时间里我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真正的西方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所操的语言不同,面孔不同,社交礼仪也不同。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当地的法裔、英裔、以及意裔、阿拉伯裔等等世界上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近距离地领略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有时候下班后会有5或7人聚会, 同事们会结伴出去喝一杯,嘻嘻哈哈一顿,办公室的生活也算是其乐融融。 在旅行方面,关于我想去的地方,就没有我问不到的第一手资料。各个国家的人都乐于提供本地的旅行资讯,还经常配上私家图片。上班和下班,平时和周末,这两个部分就像阴阳鱼一样构成了我一天完美的24小时,一周完美的7天。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孩子的长大,我的业余时间和带薪假期也逐渐多了起来。孩子们甚至都可以来这个公司打暑期工了。对于现状,我除了感恩,还是感恩。 我是单身母亲,天天老妈子似的照顾两个青春期的大小子,没人心疼。可是,在办公室里,我得到的关注程度就要远远高过在家里啦,刚开始还挺不习惯的呢。有一次,我把整整一杯水倾倒在了办公桌上,哗的一声。顷刻之间,4-5个人都跑过来帮忙,有递纸的,有擦桌子的, 有抹地的,忙得不亦乐乎。我连声表示感谢。他们的经理开玩笑地说:“不用感谢,可见他们都不想工作,一有点事情 就都借机跑过来了!” 最近,公司解除了与本地独家销售代理的合约,我可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为了拓展业务,公司成立了直接销售部,招聘了很多漂亮的销售人员。他们都是本地的一些靓男俊女们,男的都很绅士,风度翩翩,和颜悦色;女士们面容姣好,身材高挑,裙裾飘飘,让人赏心悦目。能跟他们一起工作,我真的是很开心。每天上班就跟看时装表演似的。现在的男装趋向女性化,不仅颜色鲜艳,而且细节多得无孔不入,花样翻新。有时候他们的衬衫太漂亮,总忍不住要(经过同意)翻看领子检查一下品牌。既然是搞销售,就得有卖点。除了公司产品必须过硬,销售的软件也必须跟产品相得益彰。这些搞销售的,他们都有明显的可爱性格,亲和力特别强。特别是有一个女孩子,她经常会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她的笑声,可以瞬间点亮整个办公室,真的是感染力爆棚。我有时候都会觉得,她就是上帝给我的启示,教我如何笑对生活。还有一个女士,长得整个就是一个Kate Holmes (Tom Cruz的前妻之一)。 公司“懂行”的同事说, 她长着一双葡萄牙人的魅人眼睛。她来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四处发布消息说,Tom Cruz的前妻来公司上班了。老板开玩笑说,不要到处张扬,否则她太过骄傲,就不努力工作了! 销售业绩最好的是个红光满面的犹太人,好像美国各大百货公司、美术馆、精品店、公司总部都是他的天下。他年轻的时候曾是全省跆拳道冠军,至今还可以看出他的“职业”特征。 他走路异常沉稳,一步一步地决不马虎,同时,他还会特别关注你的眼睛。男同事们说,看到他的眼睛会让你觉得受到挑战,感觉他总是不自觉地在跟你较量,看你是不是他的对手。 办公室里的年轻人多,乐事也多。我的法语还算凑合,可是离听懂他们的笑话还有差距。总是听见他们莫名其妙地哄堂大笑。有一次, 我听懂了。 一个男同事说,他前一阵觉得女朋友举止异常,于是主动和她分手了。他女朋友开始不依不饶,可是,分手不到一个月,他就被报复性地告知她怀孕了,而且孩子不是他的!他说:“我当然知道,它(胚胎)一来,我就有感应,所以我先撤退了。”他说,J’ai échappé belle (我侥幸逃过!) 他们的笑声经常把午休的老板吵醒。有时候,老板在临关门以前(如果他脾气好的话),就会特别嘱咐一句:“不许哄堂大笑!” 还有一个法国里昂来的小伙儿,身材颀长,说话和走路都很温柔,他负责我们的客户接待和产品介绍 。他操着纯正、悦耳的法语,闻声就让人心软。我刚来公司时候,就向他表示过对他法语的赞赏之情,并说魁瓜的法语就是土气,远远不如法国法语动听等等诸如此类的评论。他很礼貌地接受了。后来才知道,人家的女朋友就是个正宗的魁瓜!我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记住,不要随便褒贬别人。表扬人就单纯表扬那个该被表扬的好了,不要比较,更不要捎上垫背的。 我每天开车上班,快到公司的时候,都会看见他在路上走,不急不慌的。 有一天,都快上班了,他还是不着急,还弯腰在路边的树丛里专著的看着些什么。 原来,他看见了一个嫩绿色的蜗牛。他用树叶把它包裹好,给带到了办公室。他把它安顿在了一个大大的花盆里,小蜗牛就栖身在了绿叶丛中。自打那天起,我就经常看见几个年轻人在花盆前交头接耳的。开始几天还在树丛里找它,看它藏在哪里了。再过几天,里昂小伙儿拿了一个白色的瓶盖子,在里面装上了水,说是蜗牛得有个喝水的地方才行。再过后,他给它铺上了嫩嫩的树叶,说是它的床。竟然还有人把外面的草皮连根都给“移民”来了,摆在花盆里,形成了一小块绿洲。 以前都是我每周浇花,去除死叶子。自从蜗牛来了,我每次浇花时,都发现土已经是湿润的。我想,他们肯定是怕土太过干燥,不适合蜗牛生存。 慢慢的,蜗牛好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终于敢于探出头来了。不像刚来的时候,从来都是蜷缩在壳里面的。 有一天早晨,他们怎么都找不到那个蜗牛了。四处寻觅不见,有人就跑过来问我,是不是让我给吃了。我也开玩笑地说,我不吃则已,一吃就一打儿,你们那一个不够打牙祭的。终于,里昂小伙儿发现,原来蜗牛自己藏到绿洲下面啦,他还兴奋地掀起那小块绿洲指给我看。 自从蜗牛有了一小块绿洲,它就很少出来了。我们也不忍心掀开草皮打扰它的隐私,所以总是看不到它。他们说,要是真想让它出来就得大量浇水。 有个叫XAVIER的红脸魁瓜,工作特别专心,是全公司输单能手,次次比赛都夺冠。他的办公桌离蜗牛最远。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终于察觉到了这个“异常”现象。他不解地问大家:“你们怎么都开始和植物讲话了?”他的话自然又引起了一场哄堂大笑。 ( 后记:再后来,我们怎么浇水都不见那只蜗牛出来了。它就此销声匿迹了。但愿它回到了大自然,它那个广袤的家。 )
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体验优雅社会
蒙城文苑 2016-10-3 16:59
体验优雅社会
体验优雅社会 文/唐枫 近有国内故旧来访,言谈之中,均感光阴似箭。是啊,一转眼,我在蒙特利尔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了。对这里的感受,最想说的是——这是一个优雅社会。 平常时感受到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不过,也许在某些稍微“极端”情况下的体验可能更有说服力。以我亲身经历的两则小事为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第一件事与火车有关。那是几年前严冬的一个夜晚,正是下班高峰时间。等我费力地穿过过道内满满的人群出来一看,Vendome 火车站的站台上人头攒动,比肩接踵。挤得密密实实的人群几乎占满了几百米站台的每一寸面积。除了少数在房檐下的,大多数站在露天的人,头上身上都飘满了雪花,显然等待的时间不短了。站台广播不时的播送着通知——出故障了,火车要晚若干若干分钟。 冷风在吹着,刮得脸上生疼。有人跺着脚,有人轻声交谈几句,有人小声打电话,除此以外,静静的。从站台上电子屏幕显示的信息来看,一个多小时已经来一班车,要知道这个车站有三条去往不同方向的火车通过,正常时这样的下班高峰时间,可是几分钟就有一班车通过。慢慢的,我也站了许久,火车还没有来电意思。刚好那几天有寒流,我的脚渐渐地麻了起来。这期间有人离开,重新挤回站满人的通道,也看到有人继续从通道口挤出来。 我没有动——首先移动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很好奇,想看看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加拿大人究竟会是什么态度,会有什么表现。每广播一次,会有人叹息。到后来似乎再也没有了新的广播通知。那么多人,仍然那么安静。最后,“They totally forget us!” 我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士慢慢的说道。——这是我那个晚上所听到的唯一 一句抱怨!——直到火车最终到来以前。 无疑,晚到的火车是异常拥挤的,但仍然是有序的,是安静的。在站台上和火车里,我是少数不时环顾四周的人,我在观察,在聆听,更在思考…… 第二天将我的所见告诉我的西人同事,他们大多摇摇头或平静或苦笑着说“What can you do?” 是啊,“What can you do?” 或“What will you do?” 我不时的拷问我自己。以我三十年国内生活的经历,我很容易想象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景象——那将是一幅全然不同的画面。 第二件事与巴士有关。有几年我住在南岸,每天要从Bonaventure巴士总站乘车,经香普林大桥回家。这个巴士总站共有几十路去南岸方向的公交车。它圆形的中央区是各个巴士的站台,隔着一面弧形的玻璃墙,外围是顾客排队等车的地方,墙上清楚的标记着巴士线路的号码,地面上画着着几米长的虚线引导顾客到玻璃墙上的小门,进去后就到了巴士站台。高峰时间,不到一分钟就有一辆巴士开出,所以,正常时,一个队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几个人排着。 但是,当香普林桥上出了车祸堵车,在总站内等待回家的顾客就会沿各条侯车线排起长队。而这种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 只是依其车祸导致拥堵 的严重程度,等待时间长短不一。这时,每一队的前几米还有地面上的虚线可循,再往后往往是各个线路的人紧紧的挤在一起,每人在排队时需问一下自己前面的人,以确认是你要搭乘的巴士线路。严重时整个总站内全是人。这个时候,我看见很多人通常是在阅读,或者听音乐,有的小声打电话——大多是告诉家人,回家要晚了。就这么静静的等着,当有巴士上客时,那条队就缓缓的向前移动,人再多,秩序井然。每每看到这种场面,都会令我感佩不已。 与此相对应的,但是更难忘的经历与我的同胞有关。有次在一个漫长等待后,巴士终于来了。正在长队向前移动时,从大后面老远的地方快速的挤过来一老一少两位女士,两人一边挤,一边还高声交谈着。很快,其中的妙龄女郎已经挤到了门口,她一转身,看见几米外还在往前挤着的那位中年女士,高高的挥起她那纤纤玉臂,踮起脚跟,伸长脖颈,大叫一声“妈,快上!” 如果她俩的拥挤只是撞及她们途中两侧的人,那她这一嗓子,简直是对所有人的召唤。人们低着的头都抬起来了,所有眼光“唰”的射向了女郎,那一刹那,她俨然是舞台上美光灯下的明星。但她的表情清楚的告诉我们,她没有任何的不好意思。也就几十秒的时间,她妈妈到了她跟前,她一手拉着他妈,一手豁开门口排队的人,上了巴士。 有人摇了摇头,更多人的目光是平静的,但我不知道这种平静后面会有多少不屑。但我知道,当人们的眼光与我相遇时,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真恨不得有个地缝能钻进去。更糟糕的是,类似这样的现象,绝不是仅有的一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希望这个差距消失的越早越好。
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圣劳伦斯河
蒙城文苑 2016-9-28 10:50
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 文/张廷华 初夏的一天,朋友约我去圣劳伦斯河游览。 大河奔流不息,浪花美不胜收。河岸花草遍地、林木茂盛。好风景给我带来好心情。几位老乡采槐花去了,留我在树下座位看管背包和衣物等。 “啾啾,喳喳,唧唧,咕咕……” 安静中,我听到树上传来了不同的鸟叫声。水岸边野鸭也拍打着翅膀“呱呱”叫着。河岸真是百花齐放,百鸟齐鸣。鸟语花香给我带来好心情。 孟浩然有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么诗情画意。王维诗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也是一幅画。李华诗写:“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诗写鸟啼,描绘出多么美好的画卷。 为观鸟姿听鸟啼,我仰视树冠寻觅着,静心地听着。哦,我看见了,这种鸟是黄雀、那只鸟像百灵,还有云雀、黄鹂、红翅燕,有的鸟我不不知其名。树林间,小鸟时而飞翔、时而亮翅、啁啾声声。观鸟听啼是一种享受。触景生情,不觉我吟出欧阳修诗《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人写鸟啼,鸟语作春声。鸟是大自然精灵。鸟是人类的朋友。 回忆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海外,我都生活在“处处闻啼鸟”的美景中。 童年我生活在农村。乡下树多草多,田间虫子多,鸟儿特别多。天破晓时,我常被“哒丢,丢哒”的鸟叫声唤醒。鸽子“咕咕”叫声不绝于耳。天亮了,乌鸦,斑鸠,麻雀,黄鹂,小燕子都发出欢快的叫声。早饭后,布谷鸟边飞边叫“咯咕咯咕”,声音响亮,清脆动听。我妈说,布谷的叫声是“割谷割谷,大麦先熟。”气温上来,麻雀成群飞。麻雀爱吃樱桃,围着樱桃树唧唧咋咋赶都赶不走。麦口时节,爱吃桃子的喜鹊在桃园上空飞来飞去。妈让我驱鸟看果园,忙得我不亦乐乎。心静下来,我还常听到啄木鸟频率很高的啄木声。夜间有猫头鹰叫。乡村庭院,啼莺舞燕,乡下一派“小桥流水飞红”的景色。 “鸟叫是鸟在说话。”妈指着两只在叫的斑鸠说。 “是吗?”我疑惑。 “听说过公冶长的故事吗?”妈问,我摇头。 妈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公冶长的人懂鸟语。有一天,一只乌鸦飞到公冶长头顶上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虎吃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来到南山顶,果见有一只被老虎咬死的羊。公冶长把死羊背回家,吃了肉把羊的肠子埋掉了,没有给乌鸦留下吃的。过了几天,乌鸦又在公冶长的头上叫:“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死绵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掂刀来到北山发现没有死绵羊,而是有一个人被杀死人。公冶长要逃时被抓,被判坐牢了。 今天想起来,我理解了妈跟我讲这故事的意义。 画眉鸟叫声好听,我哥养画眉。哥把鸟笼挂在葡萄树下。看着画眉在笼中跳来跳去的姿态,欣赏画眉那动听的歌声,给我美的享受。 上大学我来到城市,高大的法桐树上鹭鸟成群,鸟巢成片,叫声此起彼伏。校园大杨树上乌鸦聚居,叫声不断。我得周围仍然是处处闻啼鸟之美景。毕业后下乡,我被分配到著名枣乡。遍地枣林中百鸟争鸣,好一个“啼莺相呼亦可听”的醉人景色。 加拿大树多鸟也多。这里的鸟儿不怕人,说明加拿大环境保护得好。加拿大的确是“百灵鸟戏牡丹------鸟语花香”个好地方。 一群海鸥和大雁见我吃东西,咕咕走近,用期待的眼光和叫声向我求食。灵巧的小云雀竟落在我肩上叫喳喳。我有“啼鸟忽临涧”之感,不由得我向鸟儿做出点施舍。 辛弃疾诗曰,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亦撩人。 如今我眼前,不正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吗?
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子欲孝,亲不受--父母来访记
热度 5 蒙城文苑 2016-8-15 12:11
子欲孝,亲不受--父母来访记
子欲孝,亲不受--父母来访记 文/唐枫 记得那天从机场送完他们回来,一进家门,四双拖鞋还摆的整整齐齐, 但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父母回国了,为了安全,妻子陪着他们。坐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心里还在不住地念叨着,真的就这么走了。 那是秋末冬初的时节,前一天晚上,下了点冰雨,朋友从城里打来电话,说他从办公室回家,平时不到半小时的路,愣是走了一个小时还多,路上很滑,不断碰到车祸,非常担心。一再叮咛我们要了解好路况,报证安全,并要预留好足够的时间。为了安全保险起见,我们还专门开车跑了趟高速,体验了一下。回家又检查了一遍要带走得行李,忙了大半夜。 当日早晨起了个大早,一到机场,办完手续,就有一位年轻小伙走过来,问我们是否要回国,原来他是来送岳父母到机场,希望能结伴并给予照顾。他走后,那两位老人就坐过来,一起聊了些各自的情况,又说要不还是先入关,进去就安全了,就这么一群人排队进去了,这时我才发觉连道别的话都还没有时间说几句, 只能向他们招招手告别。他们就这样的走了---- 离开了蒙特利尔,离开了加拿大。 真的不敢相信,半年时间就这么快的过去了。我们是一来蒙特利尔就开始给他们办移民。 主意是我拿的,尽管他们也说过不用办了,说又花钱,又麻烦,我想他们是客气。 朋友们大多说父母不愿意在这常驻,但我坚持认为我的父母一定会喜欢这里,我自觉以他们前半生所经历过的艰辛和磨难,加拿大应该是他们养老最好的地方。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更确切的说,等待实在是一种煎熬,当它已经超出了我能耐受的极限时,我走进了我们区国会议员的办公室……终于盼到了他们可以来了。我们就忙着开始准备,先是换了个更大的新房子,妻子就张罗着收拾,特别是为父母住的房间。又到处收集旅游景点资料,筹划他们来了后的旅游计划……日期定下来以后,又担心他们没有坐过这么长的国际航班,叮咛需要注意的事项……。 终于盼来了他们飞来蒙特利尔的那一天。去机场以前,我们估计他们会十分疲劳,毕竟都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还有时差,结果看到他们走出来一脸欢喜,轻松自如, 全然没有一点疲惫的样子。接到家里商量第二天是否需要休息一天,倒倒时差,他俩都说不用。他们的身体状况显然比我们想象的好得多,这也令我们原本的担心减少了。所以,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我们一起的旅游行程。 我们的足迹遍及魁北克市,渥太华,多伦多,大瀑布,千岛湖,金斯顿,白求恩故居,Mount Tremblay 等地方,其中多伦多还去了两次。我爸爸还在白求恩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此外,还带他们去钓鱼,去朋友家party…… 父母的到来也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下班回家房子不再是漆黑一片,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在桌上摆好。晚饭后,我们就开车在周围的村镇转一转。玩回来,我们就坐在一起,拉家常,聊过去,热热闹闹,我感觉那一段时间我和父母说的话几乎 超过了以前几十年说话的总和。他们每天也出去散步,感叹街道的干净,念叨“树叶像洗过的一样”……。晚上有时看他们带的地方戏DVD,看到高兴时,笑声从他们的房间里传出。 我们的新房是在一个新开发的社区,整天有人上门来,有建筑商来干活的,有联系做fence的,做driveway的,装水槽的等等,他们说一通,我父母也听不懂,又怕耽误了什么事情,很紧张的。回来后告诉我们,我就出主意找了个本子,说如果在有人了,就让他们写下来。我爸爸跟高兴的说,这是个好办法。等到晚上下班回来,我爸一边高兴的说, 今天有人来了,我让他们写下来了,一边取出本子。我打开一看,上边写着“Do you speak English(你说英语吗)?” 我问他,你怎么说的。他说,他们给我讲,我就指指我耳朵并摇摇手说“我听不懂,”并且拿出本子,用手比划着说“你写下来”。我们都笑了,说人家以为你耳朵有问题。我爸爸怏怏不乐,很显然,他不感觉这好笑,反而是有心理的挫折感。 他们出去散步,西人很高兴的跟他们说半天,他们一句不懂, 也觉得很不是回事。要买东西,都要我们带着去,他们感觉自己很无用。“和残废人一样”,他说。反复念叨在国内,楼下是超市,小区理发店,娱乐中心,社区医院应有尽有,他们是如何如何的自如。逐渐的,感觉这的电视也不好了,说国内电视有一百多个频道(而我们给他装得长城平台才十几个,还没有他喜欢的NBA)。国内它要个什么,一个电话,就有人送上门来……看见我们买水还要自己抱,买个电器要自己装,就直喊不如国内。连散步也嫌路旁给人坐的凳子比国内少。更主要的,没了老熟人,老伙伴,“整天见不到几个人嘛”……。,慢慢的,想国内的孩子了,想孙子孙女一大帮,如何如何热闹……。接着,就要回家了。怎么留也留不住……。 虽然这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但感觉依然清晰如昨。从那后,一打电话,就怕再让他们来,就怕来了被留住,就怕来了就回不去了。 人常说“子欲孝,亲不在”是很痛心的事,但是,“子欲孝,亲不受”也是很伤心的感觉。现在,我想通了------他们在国内是自在的,幸福的。只要他们幸福就比什么都好---这不就是我们尽孝的目的吗?
1677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有这样的孩子吗???
热度 2 见光 2016-7-5 01:07
我的儿子今年 22 岁了,从小就懒惰不愿意学习,培养过他弹钢琴,结果是花了钱也没学会,还学过乒乓球,也是花钱白费功夫。在小学的时候他就说过“爸爸,我不想念了”的话。但是,没有哪个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读完小学的,鼓励着,哄着上了初中。 懒惰,不想学习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上初一时成绩不好,要去补课,可课外辅导班也需要考试入学,当然是考不上,没办法,为了提高成绩只能花重金找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可是自己不学,再好的老师也没用,结果考试的成绩任然不及格。孩子这个样子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下去孩子哪还有人生前途。想过很多办法,最后选择了背井离乡移民。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一旦孩子明白过来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在我儿子 12 岁那年,也就是他上初二时,我们全家移民到了蒙特利尔,和所有的移民一样,刚来到这里的艰辛生活就不必多说了,大人,孩子都不容易,我只是盼望着孩子能知道努力,能有个好的结果。孩子中学毕业了,考进了法语大学预科 COLLEGE JEAN BREBEAUF 。还算不错,全家沉浸在喜悦中,好像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两年预科后也有可能进入麦吉尔大学。这时候市中心也正好刚开始开发新楼盘 Le Seville 。机会不是总有的,来了当然也不能错过。买了个公寓,等孩子上麦吉尔用。当然,房产不同于其他东西,房产是要署名的,房主当然就写成了我的儿子的名字了。我儿子自己也说,要是进不了麦吉尔,这公寓自己也不好意思要。但是好景不长,孩子的懒惰加上大学预科的课程有了些难度,孩子的厌学情绪也随之越来越严重,这时孩子已经满 18 周岁了,他竟然为了不让父母监督他的学习而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并让学校不告诉家长自己的住处。 结果的成绩几乎都不及格,两年预科结束,孩子没能毕业,只能重选专业再读一年。在这一年里,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了。首先,当初放弃国内的一切,背井离乡移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随着两年大学预科的结束,希望也随之破灭了。只能期盼着再读一年,能有个地方去上学而不至于待在家中。其次,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孩子还是老样子,“懒”字主宰着他的生活。这时候他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影响她自己的学习,竟然对孩子的懒惰厌学行为采取放纵的绥靖态度,不管不问。而我又是经常督促他的学习,所以家里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了。在这一年里,我和孩子的妈妈因为不断地争吵而离婚,我目前住在署名为孩子名字的公寓里,孩子当然也没能进入麦吉尔,庆幸的是加拿大没有高考,这次大学预科总算毕业了,有个地方去上学了。说到这里,看上去一切也还算顺利。可是可悲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今天,我的儿子带着两名警察来到我住的这个署名是他的名字的公寓,来撵我搬家,警察明确的告诉我,这公寓是我儿子的,我必须搬出去。不怕大家拍砖,现在有这样的孩子吗?
1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猴年马月
红叶园地 2016-6-30 11:15
猴年马月 文/邵云 凡是遇到一些遥遥无期的事情,我们都会说那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没想到马上真的是猴年马月了(2016丙申年,农七月)。我清楚记得纪超曾两次对我说过,要到猴年马月他才能去加拿大。 纪超是我的研究生同学。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年龄都有些大,只有纪超是班上最年轻的。做课间操时,一帮年龄也不小的,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大学生围着我们看,还带上评论:“怎么都是老头子啊。”纪超就混在我们这些老头老太中。 研究生三年寒窗,毕业分配时,纪超和我都留校任教。五年后又都拿到了去加拿大的出国名额。于是我们俩人在任课之余一起查资料,一起发信联系国外的学校,一起跑教育部,一起跑大使馆,只等签证到手,就要动身。 那天半夜,忽然门铃声大作,我赶紧起身去开门,见纪超站在门外,非常焦急的样子。原来他爱人得了急性盲肠炎,要送医院,让我们帮个忙搭把手。我和妻子赶紧穿好衣服,上楼到纪超家,一起把纪超爱人从四楼抬到楼下,架在自行车上推去医院。办完手续,等病人被推入手术室,纪超让我们先回家,他在那里等手术结束。第二天下班,我先去敲纪超家的门,想问问他爱人的手术情况,纪超却不在家。隔天见到纪超,见他一脸的愁容和疲劳,才知道他爱人确诊是胰腺癌。医院已经紧急安排了明天手术,术后还需住院化疗。 我拿到签证后去找纪超,他说他现在不会走,他要照顾他的爱人。我说:“等你爱人身体好了,你再来加拿大。”他笑笑说:“那要到猴年马月了。”我出国的第二年,得悉纪超爱人过世的消息,也许这件事对纪超的打击太大,自此后纪超几乎不再和我联系。 日月如梭,研究生毕业已经二十年。母校在校庆的时候为我们这些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研究生举办了校友聚会。时隔二十年,我们从世界各地又回到了母校,相聚在一起。纪超代表学校向我们致了欢迎辞,在聚餐时我们知道了纪超这些年的经历。 纪超在他爱人的病榻边尽心尽意的服侍了一年多,还是没留住他的爱人,他爱人走后,他的头发瞬间全白了,他把自己全部都交在了教学和科研中。学校陪养第二梯队,纪超的德和才是全校公认的,年龄又合适,纪超先被提到科研处处长的位置上,做了一任后,被任命为副校长,现在正在申报工程院的院士。我们问他个人问题怎么样了,他说:“哪里有时间谈恋爱啊。行政事情一大堆,会议一个接一个,教学和科研是我们的根本,也放松不得,你们想想我要带七十二个博士生,怎么会不忙?”听到他说带了七十二个博士生,我们都吓了一跳,这可怎么了得啊。后来我说:“你一直没来加拿大,什么时候来?”纪超说:“没问题,你回去立一个项目与我们合作,我马上去你那里考察,签约。” 回到加拿大,正好有加拿大政府推动的加中合作科研项目ISTCP,我赶紧申请,有时候需要纪超那里提供一些资料,就与他联系。但是几个来回后,纪超那里不再有音讯。看电子邮件不起作用,我直接给纪超挂电话。纪超在那一头说:“现在谈合作的事有些难,过一段时间再看吧。” 隔年,我回国探亲,去学校看望纪超。到了副校长办公室,见一秘书坐在那里,先自报了家门,接着问:“请问纪校长在吗?”那秘书答:“纪老师现在不在这里办公了,他回自己的教研室了。”我“哦”了一声,那秘书见我疑惑的神态,解释说:“纪老师当了两任副校长,不再连任了。”我向那秘书道了谢,告辞出来,直接去了纪超的教研室。办公室的门敞开着,纪超顶着一头白发,戴了一副老花镜正在看资料,没想到两年里,纪超一下子老了那么多。纪超见到我挺高兴,主动说起合作项目的事:“真是不好意思,做了黄牛。那时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我正申报工程院的院士,有人举报我有两篇发表的论文抄袭剽窃了国外的著作。”我说:“那怎么会呢?”纪超说:“问题出在那七十二个博士生身上了。现在网络资讯发达,网上什么东西都查得到。有两个博士生把网上的东西拿来,当作实验结果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也怪我自己忙得没有仔细去核对。这一下就完了。搞科学的人如果与抄袭剽窃沾上了边,怕是翻不了身了。”我问:“听说你副校长任期满了?”纪超说:“副校长不当无所谓,工程院的院士没评上也无关紧要,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不当也没关系。要命的是我申报的两个重点科研项目到现在还没批下来,再这样下去,我的科研经费就成问题,怕是连支付研究生生活费的钱也快要拿不出来了。”我见他百般无奈的样子,对他说:“我想你应该先休息一段时间,到加拿大来玩玩,散散心。”纪超看看我,苦笑着说:“那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去了。” 转眼间就是猴年马月,不知道纪超会不会来。
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马大夫同学二三事
蒙城文苑 2016-6-28 18:47
马大夫同学二三事 文/江月 马大夫同学,河南人,退休前是郑州某医院大夫。和她相识是在2014年蒙特利尔一所老年外语学校。70多岁的马大夫中等个子、微胖的身材、花白头发,长着一双大眼睛和一张总带着浅浅微笑的圆脸,她有条腿常痛,于是就走得不慌不忙地。我俩上学时常在一个地铁站碰面换公交车,在等公交车时,我们就聊聊天。马大夫讲话好先用一个感叹词开头“咦——”,然后娓娓道来。与马大夫作同学两年来,除了与她同一课堂外,还听她讲了不少光阴里的故事,我感觉写出几件来助大家豁达愉快面对人生或许有益,于是涂上几笔。 马大夫同学方言口音特浓,学习英语时,每每发音不到位,比如总是把“丝”发成“施”,把v发成w。six会说成“谁客史”,very well会读得分不清两个词。老师耐心地纠正她,她一遍又一遍努力地试图纠正,却又不自主地顽强坚持着河南调,把大家逗乐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她自己纠正了发音。有时,同学们下课和她聊天时,就学她的河南音与她开玩笑,她从来都不恼。一如既往与大家说笑。她听课聚精会神,有不懂的问题立即问老师。她性格柔和,尽显圆润丰满的成熟,极易与人和谐相处。我感觉马大夫同学朴实亲切得就像身边触手可及的亲人姐妹,与宽厚的她在一起十分轻松愉快。 马大夫老家在农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村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不易啊,马大夫十分热爱和珍惜工作。年轻时她参加巡回医疗队,深入贫困山区送医送药,从不怕艰苦。却不知何故一度曾被停职反省。她用浓重的河南话对我说:“咦——,那个时候,院长叫我暂时停职,他不说原因,我就停职,我也不分辨。但是他还不准我在家呆着。我就带了毛线到医院来打毛线,下班时间到了,我就和其他医生一样下班。不久,院长说你明天继续看病吧,我就又继续看病了。”承载着她青春记忆的这段往事,我听得都乐了。都知道人生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一般人对自己被冤枉受处分总要问个所以然,像马大夫这种“随遇而安”的真不多见。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马大夫自信“我既没开错处方,又没违反劳动纪律,院长说让我停职可能是他弄错了,弄错了迟早会纠正的。”果然,院长很快就纠正了错误决定。 去年冬季里的一天,马大夫同学在上学的路上被当地一个老外小伙子倒车时不小心碰倒地上了。老外小伙子发现她倒地后连忙过来道歉,表示要带她去医院检查一下撞坏没有。马大夫努力爬起来,自己活动活动腿脚,感觉还都听自己使唤,于是连忙摆手说:“no!(不用)”还连中文带英语地慢慢说:“我木事儿,I am well ,you go !(我挺好的,你走吧。)”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马大夫有颗遇事先替对方着想,先人后己的美好心灵。在我申请老年公寓时,她热情地给我写蒙特利尔市住宅办的地址,告诉我怎样去找办事员,令我深感温暖。助人为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优点,马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家帮女儿带大了孙辈,出门把雷锋精神带到了加国。 除了当医生这本职工作外,马大夫还有一手绝活是画水墨国画,尤其擅长画牡丹。那牡丹花在她的笔下被画得栩栩如生,着色后竟可以假乱真。画牡丹是她的业余爱好,纯粹兴趣使然,浓淡间折射出些许人生况味。然而她画得再好,也绝不拿作品当敲门砖去巴结领导或作交易。友人喜欢,她就当礼物双手奉送,送给了多少朋友,她自己也说不清,只要朋友喜欢,她就高兴。 我欣赏马大夫同学学习时那从容不迫的韧性,遇事时那安之若素的淡定,闲聊时如看云卷云舒的随意洒脱。我知道这从容、这淡定、这洒脱是饱经沧桑后的积淀,虽淡淡地,却透出了牡丹的清香。我庆幸自己来到蒙特利尔后,遇到身边有许多品性如马大夫一样的老年同学们,与他们相伴心境宁静,友谊悠远绵长。
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室内装修
fundes200 2016-6-4 19:40
蒙特利尔室内装修 补墙洞,刷漆,铺地板地砖 卫生间翻新,厨房翻新 门窗,橱柜安装、更换, 楼梯安装 拆除工程等 咨询电话4382287888
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春到蒙城
蒙城文苑 2016-5-24 15:27
春到蒙城
春到蒙城 文/徐学飚 蒙城之春确实美。 我刚从江南来,近几年的春天似乎说来就来,生猛得很,眼下已经春暖花开啦,也较短暂,仿佛倏忽就到夏天。而蒙特利尔的春天可不是这样,倒是常常姗姗款步,自然展现她特有的风貌。 以今年为例吧,冬天的积雪融化不算迟,看样子春天会如期归来。却不防四月还下雪,其后又一度转暖和些,以为春天真要来了。殊不料前几天最低气温竟然一下子跌到零下,午间外出也觉寒风刺骨。待温度稍稍回升,又春雨绵绵。你看春天的芳容如此犹抱琵琶,矜持得很。 好在 圣劳伦斯河的坚冰已然融化,清亮的波涛惹人怜爱,又在展示她永不消失的青春的面庞。路易斯那湖面特别开阔,涟漪无垠,哦,这不就是蒙特利尔深邃而又迷人的眼眸么?激流处的浪花四溅堆积如耀眼飞雪,这不便是蒙城欢跳的心脏么? 此时此刻你在室外也许见不到太多的春色,别着急,那超市可是一片春意盎然,花架上摆放了好几层盆景,有白色香水百合、橘色太阳花、红玫瑰、蓝玫瑰,当然更多的是各色康乃馨等,来选购的人络绎不绝。可见人们心中的春天园地早已鲜花盛开琳琅满目。 人们对春天的感受,绝不滞后。温度一升,天一放晴,蓝天白云之下,活动就从地铁转到地面,人们看到短打扮的多了,有在行走的年轻的背包客,有一家三口骑着长长的自行车健身的。而现在我坐在案前,抬头望到每隔几分钟,便有各种型号的客机从世界各地飞来,这种频密的人际交往显示了蒙特利尔在全球的影响力,她何止是航空之都、动漫之都! 人勤春来早,两场雨一下,加上阳光普照,门前树枝的鹅黄变为嫩绿,街对面的柳条随风婀娜,草坪的草直往上窜。下午我们推起除草机,孙女帮我提着电线,不多时前后院草坪整得精神焕发,感觉梳理后的青翠好养眼! 来到蒙城的春天,不仅是自然之春,更指蕴含指活力之春! 美哉,蒙城之春!城里每个人都在为城之美贡献一份力, 愿春天永驻蒙城!
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终于回来了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6-5-12 22:38
我们终于回来了
我们终于回来了 文/ 徐学飚 时隔两年半,第三次漂洋过海一万一千七百公里,从南京飞北京,然后由北京直飞蒙特利尔。与前两次深夜到达不同,这次是大白天的下午抵达,一落地便见到车水马龙、久违而又颜值很高的加拿大第二大城市,世界第二大法语城市。 儿子开车来接我们。坐在车上观瞻,春天的蒙城更美丽啦!丽日高照,碧空如洗,瓦蓝瓦蓝。化了雪不久的泥土黑乎乎湿润润的,路旁的草坪开始泛绿,风中摇曳的树枝隐隐约约见鹅黄。路上已见有人身着短装了。 这次不知怎么搞的,临行尽管越整理行装越觉留恋家,乡愁阵阵袭来,还是挡不住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对于彼岸远方的牵挂,梦里多次出现孙女,好想见见她们,在飞机上也在设想见面的情景。可没有想到的是,未见其人先见其字。 我们进门才放下行李,便见到为我们准备的卧室棉被上,醒目地放着孩子自制的中文贺卡,一面写着;“欢迎爷爷奶奶回来。”另一面则是;“我们想你们了,你们终于回来了!”文字上方画了俩女孩,形象有点卡通味儿,非常可爱。浓浓的亲情,直暖及我们心底。我们把摄下这情景的几张照片传给国内亲友,大家纷纷点赞。 家里家外尽现新气象。家里窗明几净,东西摆放有条不紊。昨日,我用竹筢爬梳了草坪,捡拾了枯枝黄叶,今天雨一下,草坪油绿油绿尤显生机勃勃而又光鲜亮丽,美过了邻家房前屋后。全家动手修葺好的露台,涂了新漆,也一改往日的旧相, 适逢雨后,更给后院增色不少。儿子工作进展顺利,新近正忙着看房换房,想住得更舒适一些。 自然,最让人高兴的当数孙女们长高了,学业有进步。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儿子儿媳很重视对孩子的栽培,而非一味溺爱。他们告诉我,他们自己买来草籽播种,还请公司打药,所以前后草坪比我们上次见到的好多了。朋友提议说,其实不必请公司代劳,就自己补种、浇水、上肥,草坪就能护理好。我想此话甚有理,自家的事自己做。这两天我们就让孩子和大人一起播撒花种,浇水,自己动手打理。这样,孩子也为家庭建设付出了努力,当她们听大人说要转让现在住的房子换取更大的房子,还很舍不得呢。看来有劳动投入,不但有物质回馈,还会有情感产出。我们寄希望孩子在加拿大这块沃土如同花卉一样健康成长。 我们终于回来了,不仅一家人团聚了,可以感受亲情的温馨,还可以与朋友把盏言欢,这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特此略记一二。
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家居蒙城
蒙城文苑 2016-4-20 18:08
家居蒙城
家居蒙城 文/雷冠华 家居蒙城,一座三层小楼,不是独栋,更非豪宅,是联排。房子不大,但足以居住;祖孙三代,一家五口,人口不多,但其乐融融。我想起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也是我们的写照,并非自我安慰,因为人真正需要的物资享受其实是有限的,所谓广夏千间,休息时其实只需一张床,佳肴百种,填饱肚子其实只需一日三餐。 女儿他们喜爱绿色植物,家中合理分布些各色室内植物,有巴西木,绿萝,蟹爪兰,兰花,发财树及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既可净化室内空气,又将家点缀得春意盎然,青翠葱茏。西方提倡个性,每间房子的墙壁粉刷的是不同的颜色,墙上还挂有他们从网上或画室购来的风格各异的油画。客厅里还摆有一架钢琴,那不是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摆设,是女儿下班后放松身心的玩具。女儿女婿他们都在IT行业工作,枯燥而劳累,压力也大,她小时候学过钢琴,工作之余或节假日,兴之所至,随兴弹上几曲,既释放了压力,又调节了家庭气氛。家中还有各种电子播放设备,可以放CD,也可以在网上下载各种音乐,还可以看电影电视。小外孙西蒙喜欢唱歌,常跟着音乐放声歌唱,音色甜美,音准节奏中规中矩。他能唱很多歌曲,尤其喜欢唱中文歌。最爱唱的是韩红曾唱过的那首《家乡》。每当他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家里就会响起他那天籁般的童声,“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我是在他的歌声中激发起灵感,写下了那篇短文《蒙城有条美丽的河》的。因为爱唱,这个学期西蒙还考上了麦吉尔大学开办的课外少儿合唱班,他是合唱班年龄最小的学员,每周再忙,也得抽一个晚上去那儿学习合唱。进合唱班学习之后,他的音乐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歌唱的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了。西蒙好动,只有沉浸在音乐中,才能保有难得的安宁和平静。家中有这么些电子设施,当他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之后,我们待在家里,也就一点不寂寞了。 我们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园,种有各色花草树木。除却冬季,其它季节都有不同花朵竞相开放,品种有鸢尾花,丁香,牡丹,蔷薇等等,可谓姹紫妍红,美不胜收。此外还有不同品种的树木,夏天来临时,花园里会绿荫如盖。记得曾读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寓居北京时的生活,里面又这样一段话:”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初读是惊异于一个以精炼犀利而著称的文学大师,此处为何如此浪费笔墨。多读几遍之后方明白,这正是大师老到之处,这里展现的正是在那种风雨如磐的年代里,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又无计可施的人内心的愤懑和百无聊赖的呐喊。我们是凡人,没有鲁迅先生的担当和抱负,自然也没有他的孤独和愤激。我也不至于浅薄得要与鲁迅先生比院子里的树,那我也太阿Q了。因为伟人名人自有伟人名人的抱负与担当,凡人自有凡人的平庸与宁静。作为凡人,我只享受树荫下的清凉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们闲来无事,也会见缝插针的在花木草地中间开辟几小块菜地,种过西红柿,豆角,韭菜,辣椒,南瓜,白菜,菠菜,洋姜等各种蔬菜,加上我们院子里的樱桃和梨,除了可以一饱自家口福之外,偶尔还可以与邻居分享一下丰收的果实。花园是我们的一方净土,既是我们劳作的地方,更是我们活动筋骨放松身心的地方。 曾经听过台湾歌手潘美辰的成名曲《我想有个家》,歌词朴实无华得像大白话。“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这或许是常人的家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家的写照。由此我常想,家的真正概念应该是什么。家首先是一家人栖身的地方;其次,也是一个人最回归本色的地方。你在外面奋斗拼搏,需要精力需要勇气,需要展现你最精彩最上进的一面,即便脆弱,你得强装坚强;即便委屈,你得故作潇洒。只有回到家里,你才可以卸掉有形或无形的面具,表现最真实的自我。你可以衣衫不整,你可以随地而卧,你甚至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唱就唱,不必在乎别人的目光和反映。总之你不必端着,无需装模作样。你哭累了唱够了笑完了,哪怕倒在地板上席地而卧,依然可以安然入睡,并睡上一个好觉。 家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一个有牵挂你的人而且你也牵挂他(她)的人的地方,这才是家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家的真谛所在。这种吸引力强大的如同魔力。我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春节前后那些如过江之鲫般塞满各种交通工具奋不顾身潮水般涌上回家之路的国人,真的像着了魔一般。他们费尽千辛万苦赶回家去,并非因为有多好的物质条件在等待他们,也不是他们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他们奔向的是日夜思念他们同时他们也日夜思念的亲人。只有一见亲人,一年来在外的酸甜苦辣才可以忘却,在外受过的所有委屈磨难才可以释怀。 跟女儿闲聊时,我跟她说:“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至少有两个地方可以接纳我,安顿我,那就是我的两个家。一个是我常住的蒙城的家,一个是我那个东方的因常年无人居住而蒙满灰尘的家。虽蒙满灰尘,打扫打扫,又可找回当年的温馨。”而东方的那个家,因为常年闲置,只能算是个“窝”了,一个我们的“老窝”。她回答我说:“爸,你们还有两个家,而我就只有这一个家了。”我知道这是她从另一个层面诠释家的概念。不知是谁说过这么一句极为朴实却满含哲理的话:“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话虽有些伤感,但却反映了一些人的境况。当年雄心勃勃闯荡江湖的人们,谁还会回到原点去呢。女儿是17岁独自背负行囊去北京上大学的,这也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从她离开家乡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个乖巧听话的小女孩从此就从父母身边放飞了,我只能目送她渐行渐远,越飞越高。她在北京学习工作几年之后,又毅然独自踏上北美的土地,求学工作,并将家安在这美丽的蒙城。这其实也是预料中的事。她工作的第一年回长沙陪我们过春节,回京之后曾写过一篇文章,登载在他们民航的杂志上,那篇文章就叫《回家》,感动了许多阅读它的有同样感受的离家的人,文章中有她对父母的感恩,也表露了她毅然前行的勇气,末尾有这么一句话;”我很喜欢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后说过的一句话:人,应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就预示着他们这一代不会停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避艰险勇往直前,他们有这个能力和信心。因此,故乡只能在他们心里,在他们心灵深处,只能梦中重温。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目送他们前行的背影,而不能羁绊他们前进的脚步。我也非常赞赏那句话:“人,应该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传世的音乐作品很多,但百听不厌,且每次听来都让人为之一震,血脉贲张乃至为之泪流满面的作品并不多,肯尼基的萨克斯独奏曲《回家》就属于这少之又少的作品之一。那百转千回悠扬动听的旋律,通过萨克斯那独特的音质表现出来,每次都能深深的触动我的内心乃至灵魂。乐曲优美得有些感伤,激起人对家无尽的思念,归家的急切,甚至还有离家太久的委屈与辛酸。这首曲子,我每次听后似乎都有新的感受,都能体会到它新的含义。因为,家是最牵动人类神经的永恒的话题,家是人最温馨的牵挂。 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项,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事;后两项,就让那些大人先生们去办吧。经营好自己的家,让每一个家安宁温馨,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扫一“屋”而利“天下”,这也就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能为“天下”做的事。因为,家是这个庞大社会最基本最人性最温馨的单元。 家居蒙城,幸福温馨。有家真好,我爱我家。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81期
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商学院 创业培训班(小生意班)4月新班开课
蒙特利尔商学院 2016-4-4 13:19
蒙特利尔商学院 创业培训班(小生意班)4月新班开课 每周6小时,平时班/周末班任选 18周课程,可获 高额补 助 毕业更有 推荐工作 的机会 欢迎报名,电话438-228-7888 微信fundes http://quebec-quebec.net 联系人:Jasmine Mu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创业培训班(小生意班)4月新班开课
蒙特利尔商学院 2016-4-4 13:14
蒙特利尔商学院 创业培训班(小生意班)4月新班开课 每周6小时,平时班/周末班任选 18周课程,可获 高额补 助 毕业更有 推荐工作 的机会 欢迎报名,电话438-228-7888 微信fundes http://quebec-quebec.net 联系人:Jasmine Mu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你会开车门吗?
红叶园地 2016-3-29 15:50
你会开车门吗?
你会开车门吗? 文/冰蓝 在靠近Jean-Talon的St-Denis街的路南,一根市政的柱子上,悬挂着一辆四十五度倾斜的白色的自行车。隔着马路扫视过几回,它像一匹扬蹄嘶鸣的战马,是谁人的前卫艺术作品呢? 红的黄的枫叶飘落一地,脚踩在上面发出的声音犹如掰煎饼里的薄脆。途径那辆“前卫艺术”自行车,停下脚步,站在St-Denis街与居民区之间的行人道,抬头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张A4打印的法文告示,标题是“最后一次骑车及其灵魂”,下面画了一辆醒目的自行车。画上的自行车自右上方斜对倾向左下方,右侧的脚蹬处一只飞翔状态下的大老鹰的翅膀,如浓墨写意错落的苍劲黑色羽毛,迎风张扬飞舞。白纸上写道:“纪念一位叫Bernard Carignan的人。他是在St-Denis街上因避免撞到打开的汽车门而逝去的”,“我们想在此提醒人们,公路是大家共享的。我们大声呼吁:请大家注意公路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保护装备。我们要改变交通法,让它更好地保护这些骑车者”。 我绕到车子的另一面,背对St-Denis街,车子的前轮上面有亡者的照片,小伙子的笑容像七月里的阳光,洁白整齐的牙齿,卷曲浓密的头发,坐在中间长长的胳膊搂着两边的亲人或朋友。照片下面的辐条插了四束已经枯萎的花束。车的横梁悬挂着一个原色木牌,上面手写的法文:“一位骑车人——BERNARD CARIGNAN于2015年8月22日亡于此处”落款画了一颗黑色的心。车的后轮的辐条也塞满了经日晒风雨已干枯的曾经的鲜花。又绕回车的另一面再看,没有了车座或许被撞丢了,大齿轮生生被截断一半儿,只残留前半块,车链子耷拉着像没有拽紧的缰绳。右脚蹬子连同连接杆也没有了。难怪告示上在右脚蹬子处画了一个鹰翅,那是Bernard失落的翅膀。这辆被挂起的自行车整个被漆成了白色,一个血色朝气蓬勃的青年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只留下这一部残缺的自行车,在盛夏在花落在风中在雨中祭奠那个不幸的亡灵。 想起夏日一个傍晚,路过此地时,此路段处于半封闭状态。一辆警车横在Jean-Talon与St-Denis路口,Bélanger与Jean-Talon之间的St-Denis路的四个车道只留两个车道,且只能由南而北行车,沿途站了不少警察。一群人围着那辆挂起的自行车,站在高处的一个小伙子拿着喇叭在演讲,还有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以为又是什么团体组织抗议游行之类的“煽动”活动,所以当时没有上去看看。原来却是,27岁的Bernard Carignan2015年8月22日晚9点多,骑车行进在St-Denis时,为躲避突然打开的车门而受到后面行驶车辆的冲撞。没有戴头盔的他在医院抢救中身亡。 如果开车门的人在打开车门之前,四处张望一下,Bernard就不会失去生命。这简单的动作一秒钟都用不了。如果Bernard当时戴了头盔或许也有存活的希望。这个在不当的时刻不当地打开车门的人是否应该对Bernard的死亡承担法律责任呢?你知道法律对开车门有什么规定吗?魁北克省《交通法则》(code de la sécurité routière)第430条款明确规定,“在公路上,任何人不得打开汽车门,除非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或者打开汽车门不会造成任何危险,否则任何人不得打开车门。违者要受到经济处罚。因此而造成人身伤亡的,据其意图(是无意还是故意)而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知,在公路上,汽车门是不能随便被打开的,只有在汽车停下来的时候而且当打开车门时不会带来危险,这时才可以打开车门。这看似是常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并能做到的,法规的制定是有其依据和道理的,因为它们的设立的背后都是宝贵的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不允许做什么的限制和规定,违规的处罚,严格如此,并非仅仅是法律的崇高尊严,它无非是警醒世人,你的粗心,你的大意,仅仅的轻微的不当行为举动,都会导致重大的无可挽回的人身伤害或生命的丧失。 公路上有机动车,有自行车,有行人有动物,谁是弱者?若就防护装置而言,骑车人行人动物是弱者。倘若骑车人蛇行乱窜,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一样会引发开车人的恐慌,甚至引发意外事故。公路既然是大家共同使用的,那么只有遵守交通法规,才可以让大家共享公路带来的便利,否则不仅害己还会伤害他人。注意自己安全的同时要考虑别人的安危。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它关乎着他人的性命。当你开车门时,请不要着急开门,先前后左右看清楚了,再打开。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不良的粗心大意的行为是可以训练成谨慎细致的良好举止的。法律的规定是一种事先的明示和事后的惩戒,就是让大家注意自己的行为后果。如果人们在行动之前先考虑一下是否会对他人带来不利影响,仅仅是小小的不做为,就会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厚厚的白雪积满了柱子上那辆自行车,那是一个青春的灵魂,它在八月的骄阳中离开了亲爱的家人朋友成了一个游魂。它天天守望在这里,落叶掉落在它身上,风吹它雨淋它,雪花覆盖它,寒冷凝冻它,它沉默不语地凝视着过往的车流往来的行人,请你们慢些行啊慢些行不要急匆匆,要想着他人,要当心要谨慎,当你要打开车门的时候。
1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分享给身在蒙特利尔的朋友,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做出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 . ...
ben_gp 2016-3-20 23:38
分享给身在蒙特利尔的朋友,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做出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 . ...
【导读】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给身在蒙特利尔的朋友,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做出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在家自制酸奶最大的好处是比超市酸奶更健康和营养,而且口味丰富,能让大人小孩培养起喝酸奶的习惯(我想能来看文章的人不需要再科普酸奶这个超级食品的好处了吧)。 ——————————————————————————————————————————   我曾在一家乳品公司工作多年,当我开始准备在自己家里做手工酸奶时,就联系了国内负责生产研发的同事,又研究网上海量的贴子(有很多厉害的吃货贡献了各种各样的贴子,国内一家酸奶公司(乐纯)甚至把他们的配方印到了包装上分享)。但是直到我自己真正开始做了才得到一个结论:配方描写得再详尽也没有用,只有根据 当地取材的情况 不断调整,你才能得到一杯真正满意的酸奶。因为三个主要不确定因素 (1、牛奶品质;2、菌种选择;3、配料的比例和发酵温度、时间的搭配)会对酸奶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 第一步: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酸奶机:   酸奶机的作用主要是将需要发酵的酸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所以判断酸奶机好坏的主要指标是温控效果:一方面尽量稳定温度在42度,一方面尽量让容器受热均匀。在蒙特利尔本地是很难买到酸奶机的,目前我找遍大小电器店,只能买到thinkkitchen的酸奶机,打完折后20刀左右,但温控效果实在太差。现在我使用是后来在amazon上买的Euro Cuisine花了近70刀,但温控也只是相对有些改善。真的想念国内的小熊和日创,当年还对他们吐槽无数,现在只能却只能花更多了钱买更差的机子。。。 牛奶:   使用不同厂家的牛奶做出的酸奶是会有差别的,其实就算同一品牌,不同批次,也会不一样,因为每批次的牛奶经过巴杀及其他环境影响都会导致最后到你手里的产品的牛奶蛋白含量不一样,最后发酵出来酸奶口感也会不一致。但这个差异在家庭自制酸奶中应该不用太过在意,因为混入其他味道后比如枫糖,水果等,孩子们是不会在乎这点差别。 菌种:   菌种很复杂,各类菌种的混搭不下千种,不同菌种的搭配获得的酸奶,口感和组织状态天壤之别。还是基于蒙利特尔的条件来说,去超市能买到的菌种品牌只有yogurtmet的橙色装original和绿色装probiotics。在IGA或Metro的冷藏区有得卖。这两种,一是普通菌种,一种加了益生菌,当然是推荐后一种。后期调整出合适并稳定的配方后可以留出一部分酸奶来做发酵,建议牛奶和菌粉比例是200:1。 其他添加的辅料: 这个部分就因人而异了,比如:枫糖(在蒙特利尔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个天然有机的好东西),各种果酱,我们家人特别喜欢蓝莓,所以我就自制了蓝莓酱,简单又营养。 PS:所有工具使用前热水消毒一下 第二步: 加热牛奶 将牛奶放入锅中升温到 60-70度 保持 30分钟 ,这个过程目的是将牛奶再次杀菌,因为购买的牛奶已经是经过巴氏杀毒过的了。在家中操作时推荐用一个温度计来确保温度能达到要求。如果口味喜欢偏甜的朋友,可以在这个步骤中加入适量白糖(可以先试下 30:1.5 的比例)。 第三步: 牛奶发酵 将加热过的牛奶自然冷却到 42度 后,加入菌种(如果用yogurtmet的,建议比例为 200:1 ),搅匀后均分到各个小酸奶杯中。然后将它们放入酸奶机 发酵9个小时 。实际上家用酸奶机是无法做到真正的精确温控的,所以权宜之计是提前将酸奶机开机1小时将温度达到它所谓的恒温。我在蒙特利尔买过两台机子,测试后一台在40-47度。一台在42-46度。发酵温度很重要,如果能稳定在42-45之间一个固定的值,再搭配好准确的发酵时间就能获得口感极好的酸奶。 第四步: 冷藏及加入各种喜欢材料 发酵时间到了后,要迅速放入冰箱 5度冷藏 , 目的是抑制菌种继续发酵,导致发酵过度影响口感。 7个小时 后酸奶口感会达到最佳状态。 最后就可以加入各种自己喜欢材料,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这杯营养美味酸奶。 --------- END -------- 酸奶PS:所有工具使用前热水消
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分享给身在蒙特利尔的朋友,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做出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
ben_gp 2016-3-20 23:11
分享给身在蒙特利尔的朋友,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做出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
就这4步, 自制一杯让家人开心吃不停的好酸奶。 【导读】 在家自制酸奶最大的好处是比超市酸奶更健康和营养,而且口味丰富,能让大人小孩培养起喝酸奶的习惯(我想能来看文章的人不需要再科普酸奶这个超级食品的好处了吧)。 我曾在一家乳品公司工作多年,当我开始准备在自己家里做手工酸奶时,就联系了国内负责生产研发的同事,又研究网上海量的贴子(有很多厉害的吃货贡献了各种各样的贴子,国内一家酸奶公司(乐纯)甚至把他们的配方印到了包装上分享)。但是直到我自己真正开始做了才得到一个结论:配方描写得再详尽也没有用,只有根据 当地取材的情况 不断调整,你才能得到一杯真正满意的酸奶。因为三个主要不确定因素 (1、牛奶品质;2、菌种选择;3、配料的比例和发酵温度、时间的搭配)会对酸奶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准备好材料和工具 说明 酸奶机: 酸奶机的作用主要是将需要发酵的酸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所以判断酸奶机好坏的主要指标是温控效果:一方面尽量稳定温度在42度,一方面尽量让容器受热均匀。在蒙特利尔本地是很难买到酸奶机的,目前我找遍大小电器店,只能买到thinkkitchen的酸奶机,打完折后20刀左右,但温控效果实在太差。现在我使用是后来在amazon上买的Euro Cuisine花了近70刀,但温控也只是相对有些改善。真的想念国内的小熊和日创,当年还对他们吐槽无数,现在只能却只能花更多了钱买更差的机子
0 个评论
分享 小女孩与白求恩
蒙城文苑 2016-3-18 10:31
小女孩与白求恩
小女孩与白求恩 文/ 宋晓黎杨 白求恩逝世47周年时,我正旅居在他的故乡——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时值秋冬交界,蒙城已经开始了冬天的大幕。枫叶铺天盖地飘落着,红的绿的褐色的叶片被风吹起后,打着旋儿歌唱着落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瞬间使蒙城充满了浪漫。 一天,风正大刮。一片超大的红枫叶悄然随着风儿飘落到我家的玻璃窗夹层里。很多天我一直在思索它是怎么进来的呢?借助风力?还是天意?抑或是上苍让我和它不期而遇?我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它轻轻拾出来,仔细看它那一身清晰的脉络,然后又把它小心翼翼地夹在玻璃窗里,希望它能在这里待上一个冬天。那样,这个漫长的北美的冬天我就不会寂寞。因为看到它就仿佛看到整个的秋天,看到满山遍野飘落的红枫叶…… 枫叶与白求恩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有关联的。这是一种习惯性记忆,源于很多年前毛泽东的那篇题为《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知道了这位加拿大人,知道了他来自那个飘满红枫叶的国家。 那时正是心中长梦的年龄,脑子里整天充满了奇怪的幻想。但在课堂里朗读那篇文章时,纯真的心还是为他那种无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动。他弯着腰穿着白大衣站在手术台旁给伤员开刀的照片深深刻入我少年时的脑海。那时,对这个长着大胡子的外国人充满了神秘和好奇。很久远,很旷世,很纯真。还略带着点小女孩子对异性的朦胧感。记得朗读那篇纪念文章的夜晚充满了色彩,小女孩的梦做到了海外,想象着在地球的另一半他的国家是什么样子?想象着他的家园里飘满了红色美丽枫叶的场景…… 这是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小女孩对这位国际友人最初的印象。 旅居加拿大后,我会和朋友一起随意地走走。那正是加拿大最好的季节,到处是绿地和鲜花。加拿大的自然环境一向保持的完好,这也是它被列入全球最佳人类居住地的主要原因。 在离老街不远的一所医院旁边的小广场上,有一尊白求恩的雕像。雕像是白玉石塑的,据说是几位华人富商自愿出资建筑的,并非政府所为。从医生到国际主义英雄,这之间的距离有多长?记得上学时,每逢课堂上读那篇纪念他的文章,我的思绪都会飞出去很远很远…… 小女孩不知道几十年过后,她却在这个外国人的故乡旅居生活。小女孩内心里住着这个外国人,住了几十年。 11月的加拿大,正是枫叶飘落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红枫叶,我不知道是不是对他的怀念?但我知道那红红的颜色里一定有对在异国它乡儿子的无限牵挂和眷恋! 小广场上很空旷,那尊雕像是唯一的建筑。周围是青青的绿草地。那雕像不算高大,却质地优良。洁白的玉石在秋天的阳光下栩栩如生。就像白求恩站在那里一样。 我停下脚步,凝神地望着。午后的阳光很妩媚,让我想起童年少年的许多过往,想起那个青春期的小女孩…… 生命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礼物。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经意走过,而它呈现给你的却是五光十色的美好。就如我四五十年后来到这里,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我能来到少年的梦里。透过阳光看少年时的梦境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只可惜,我们在路上走时,常常忘记了停下来看看两边的风景,看看即将沉落的夕阳,回头看看我们童年少年的梦境。 也许生活太现实了。在俗世里行走的人很难让自己越上云端。红尘滚滚,也许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吧。 白求恩在家乡时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知。他读书,上学,攻博。钻研医术。走着常人所走的路。他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怀念,住进小女孩的心里,是他后来走了一条与常人不同的路。 首先,中国人记住了他,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他的名字。后来他的名字由中国传回加拿大,传回他的故乡——蒙特利尔。他开始走进加拿大政府及加拿大人民的视线,之后,他同样也被加拿大人记住,怀念,并成为这个飘满枫叶国家的骄傲。 我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星球与星球之间。人一生下来就是不同的,有些东西是无法学习的。 就像白求恩,也许命中注定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不可能过着平凡的日子,走俗世间平凡的人生路。这是我们与他的不同。 秋阳暖暖的,几片鲜红的枫叶飘过来,落在白求恩的身上,然后又轻轻顺着那雕像滑落。是秋的问候吗?我在心里轻声自语。但愿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有枫叶来到他的身边,那是中国人民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风雪相伴二十年
红叶园地 2016-2-24 17:15
风雪相伴二十年
风雪相伴二十年 文/九月艳阳 二十年前的今天, 也是飞雪的一月,我们一家随工作变动的先生从法国巴黎来到加拿大的渥太华。来之前,除了知道这是白求恩大夫的故乡,外加手上一本由加拿大驻法国大使馆发的一本薄薄的介绍小册子外,我们对这个国家几乎一无所知。 岂止是我们,那些法国人对这片土地也知之甚少。朋友和同事得知我即将要去加拿大时,热心地把他们所 知道的信息讲给我听。印象深的有两条:一是那里很冷,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逝而过的七月和漫长的冬天;二是那里的法语是另外一种语言,需要重新学习。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地从一个还没有来得及完全熟悉的国度闯入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 由于飞机晚点,我们错过了要换乘的班机。 待拿了行李登记入关,改乘另一航班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午夜,比应该到达时间整整晚了五个小时!我们这时已经被时差和长时间的旅途折腾的迷迷糊糊。待推开机场大门,一股凛冽的寒风夹带着雪花把我吹了回来,人一下子就清醒了。据那里的工作人员说当天的气温是零下20度,加上风的因素,实际温度应该是零下35度左右!我们虽然有准备,但是远远低估了加拿大的冬天,华而不实的法国棉衣无法抵御这来自北极的寒流。我们又返回机场,开箱找出毛衣和围巾,一家人从头到脚重新武装了一遍才鼓足勇气走出机场大门。 待到在酒店安顿下来,我们又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即将生活的这个城市。可那时正值深夜,我们人生地不熟,哪里都去不了。我迫不及待的拉开厚重的窗帘,当时就被眼前的景色惊得怔在了那里: 月朗星稀的天空下是一个粉砌玉琢的冰莹世界,一座座小房子点缀其间。小房子的房顶被厚厚的雪覆盖着,像带着一顶顶或尖或圆的白色帽子。帽子下面的窗内和门闪烁着各色彩灯,好像眨着调皮的眼睛,透着温暖祥和。街道两边的大树装饰着漂亮的圣诞灯,火树银花,如梦如幻。那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的圣诞图画,是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人们合作的一幅精美的童话。我们立刻对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好感,即使这里很冷, 即使要重新学语言,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刚来的兴奋一过去,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就来了。首先还是天气。由于北部没有横亘的高山大岭做屏障, 冬季来自北极的寒流横扫渥太华,使得那里的冬天既冷又多雪,素有世界“严寒之都”之称。而一月和二月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们到达后的一段时间温度都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徘徊,下雪是家常便饭,还时不时地刮着大风。 当时我们的房子在一个高坡上,视线极好,每天早上起来后极目远望,大地银装素裹, 美丽的国会山就在不远处,风景如诗如画。可是我们却出不了门。几次尝试走出去,小心翼翼地踏着溜冰场一样的小道,没走多远就被肆虐的狂风和刺骨的寒冷赶了回来。离我们家距离最近的商店也有两公里左右,对当时没有车的我们来说,出去买菜都是奢谈。 与这寒冷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拿大人火热真挚的感情。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国土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好人。第一个好人是先生的同事丹尼尔。他先带我们去找房子,给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帮助我们很快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立足。自从先生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又主动每天接送先生上下班。开始时我们十分过意不去,因为他住的地方离我们有一段距离,并不顺路。我先生反复说我们自己会想办法,不让他来接。可他每天早早打来电话,然后是稳稳地等在楼下。有两次他因故来不了,竟让他的女朋友顶替他。漫漫长冬几个月,他从没缺席过一天。 后来认识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热心地帮助我们熟悉环境,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周末带我们去采买。是这些好心人使得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到不孤单。和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切身体会到加拿大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是他们帮助我们顺利度过寒冬,迎来到达加拿大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永远对他们怀着感激之情。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而二十年过去。现在回头看看,这二十年有苦,有甜,有无奈,也有泪。如果说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是需要勇气的,那么在一个语言不同,文化相异的地方扎下根,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则是更大的挑战,需要开阔的眼界和胸怀,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努力过,拼搏过,跌到了爬起来,一路前行。我们不再抱怨冬日的严寒,因为寒冬也有寒冬的乐趣。当我们和冰球球迷们在赛季一起欢呼,当我们品尝由于寒冷才产出的枫糖和冰酒,当我们在山峦翠柏之间顺势而下享受滑雪的乐趣时,我们竟和冰雪有了感情。星移斗转间我们已经把异乡当故乡,不知不觉爱上了这片土地。 今天又下了大雪,暮色降临的时候,环顾四周,白雪皑皑的大地衬托着家家户户房前窗内的圣诞灯闪烁,和二十年前我们看到的景色一模一样!我们情不自禁地走出家门,走在松软的雪地里,空气清甜,月光皎洁,我们的内心平静如夜,洁净如雪。
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起动手打理家
蒙城文苑 2016-2-17 16:24
一起动手打理家
一起动手打理家 文/ 彼岸人 儿子住蒙特利尔西岛,这里购物中心附近有一家专卖锤子、起子之类门面不小的工具店。走过该店,我问儿子,这种店生意怎么样。他说,不错呢。这很出乎我的意外。原来,加拿大当地人家里往往备有不少工具,有什么需要,喜欢随时自己添置和动手,这成了习惯。再则,请人干手工活要价较高,自己能动手就自己做,故而不随便假手他人。原先住polamondon出租屋时,我就亲眼见到房东自己买来木料修理户外楼梯。 现在有了自己的家,买下的是旧屋,儿子儿媳自己动手把旧地毯全拿掉,铺上新地板,原来的旧家具也都清走,到家具店选购了床和桌椅等。儿子自己给墙面刷上不同的浅蓝和浅黄色,那段时间可累得不行。我们来到新家,他又忙着买材料,用梯子爬上屋面,在屋檐安装可走雨水的水槽。今年亲家来,经过一番策划、购买木料,儿子又和他们一道把损坏多时的后院露台阶梯修复好,还加上了护栏。就代价而言,这远比请人搞划算,省了几千元。尤其让我满意的是两个只有十岁十一岁的孙女也上阵了,她俩帮着刷漆,好爱家啊。是啊,真爱家就应当自己动手。儿子还特地发来孙女俩一前一后蹲着涂漆的照片。 我们在这里的时候,还帮着整理前后院的草坪。拔杂草,洒水,剪草。门前草坪还可以,院子里的就不好。到了春天,我们就买来草籽,嫩嫩的新草是长出来了,可又遇到虫害发黄枯萎。看来要搞好只能等待来年了。看看隔壁人家的草坪郁郁葱葱,绿草如茵,他们打理勤快,好羡慕。我们得去取取经呢! 房屋是家的载体,要经营好家庭,是得自己打理,一大家子齐动手,这个家就显得特别温暖温情,这也是天伦之乐了。我在国内常常想到在这里打理家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去做,连使用除草机还是在这里学会的。那时,仰望天空,大雁或一字排开,或现人字形队列,潇洒翱翔于湛蓝的天空,真令人心旷神怡。想一想吧,其实所有动物,飞禽走兽,它们的窝都得自己打理呀,何况它还得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地迁徙。我希望不远万里而来定居蒙城的儿子一家幸福安好。
1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元旦随想
蒙城文苑 2016-1-26 15:56
元旦随想
元旦随想 文/姜帅 2015年就这样过去了。仿佛就是那么一瞬间,当我们还来不及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它就已经离开了,也许它本来就不想让我们刻意的去回顾,既然过去了,何必再去回望?想想也是啊,元旦之前,我们一直期盼着新年的到来,等2016年真正来了我们却又多愁善感的去怀念那已经逝去的时光,感叹时间过的怎么这么快。我在想2015年在离开的时候会不会带着一丝苦笑:人们要么就是不断回首着过去,要么就一直期盼着未来,又有多少人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 说实话,元旦的这几天我过的非常平淡,因为家里突然临时有点事,我既没有去老港参加千万人的元旦聚会也没有打开电视收看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数钟,更没有心情和精力去准备什么新年大餐。总的来说这个节日过的和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没有区别。我记得往年这时候,我都会写一些新年感言,就算不写至少也会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放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可今年,没有!一个字也没有,一句话也想不起来,就连这篇文章也是在2016年的第十一天的夜晚才刚刚决定动笔的。 难道一定要想到些什么才能算是进步了吗,难道一定要找到今年的我和去年的我有什么不同才算是成长了吗?其实,不见得。2015到2016其实只有一秒之隔,在时间上也只不过是“嘀嗒”了一下。可人却不是一个晚上就能长大的,这不光需要时间的磨炼还需要生活阅历的积累。我们没有必要从自己的回忆中刻意地去找些什么来证明我们的成长,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光阴一岁心,年龄永远是跟着时光的脚步前进的。到了什么年龄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心境,不可强求,顺其自然才是真。 很多人把时间比喻成一把“杀猪刀”,他们觉得任何人或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残。而我却认为时间不仅不是一把“杀猪刀”,反而是世界上最洁净的露水。我不觉得时间会摧残什么,它只不过把任何事物和人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罢了。秋天的落叶滋润了春天的土壤,让夏天的新叶变得更加茂盛。我们能去怪秋风残酷,怪冬天冷漠吗?不能,因为落叶归根,总会回归大地的,而时间只是把落叶变回了它们最初的形状,也就是肥沃的土壤而已,一切都是那样得自然,那样得从容。大自然既是这样那人亦是如此。 我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时间久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就也就淡漠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只能说明你和那个人的朋友关系不是最自然的状态,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每天24个小时,可每个人怎么用这24个小时却大不一样,你可以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献给某一个人,可是他却拿着同样多的时间做着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时间久了,你觉得你在这个人身上浪费了太多的青春,自然就会把时间花在别处了。久而久之,你也不会主动去联系他,他也不会主动联系你了,就算你想主动,可也会觉过于刻意,那么不再联系便是这两个人最自然的状态。这就好比是开车,觉得速度慢了就踩两脚油门,觉得快得把持不住方向了,便会本能得踩踩刹车,每个人都会调节自己的车速,调节到一个驾驶起来感觉不快不慢,从容自在的速度。而时间所做的就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 呵!不知不觉又在感叹时间了。又是一年岁末时,这个跨年虽然很平淡,但让我学会了看淡。节日不需要彩灯的点缀,不需要人们的欢呼,也不需要绚烂的烟花依然可以过的精彩,而能体会到这一切的只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5 再回首
红叶园地 2016-1-12 12:39
2015 再回首
2015 再回首 文/秦月 到了这把年龄,时间总是过得比感觉快。不知不觉中,天黑的越来越早了,气候越来越冷了,看一眼墙上的日历,已经只剩下最后的一页,虽然我挂日历时的情景依然清新如昨。这是儿媳妇送的一本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名画日历,一幅幅画素淡清雅,寥寥数笔,几枝兰花,便让人如沫春风,如闻兰香,到底是名家手笔。想到日历末处是年终,不免2015再回首。 一直喜欢加拿大的宁静与平和,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似乎从来都少不了杀戮。就在2015,那些不断更新的残酷画面不时透过媒体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敲打着人们的心扉。 2014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内战硝烟依然不散,大国角力的过程复杂而漫长。尼日利亚“莫科圣战组织”屠杀妇孺,达两千人之多,景象惨不忍睹。肯尼亚的大学遭恐怖袭击,148名大学生尸横校园,叫人触目惊心。但所有这些,都赶不上被称为IS的“伊斯兰国”,从伊拉克,叙利亚,攻城掠寨,捣毁文物,“斩首”人质,一路杀来,使整个地区地面炮声隆隆,空中战机轰鸣。虽然多个大国加入战团,强力“围剿”,似乎还是难奈其何。日前IS竟然还能在法国巴黎爆炸扫射,冷血屠城,震撼整个世界。而同在“剿匪”的土耳其和俄罗斯竟也打作一团,不免让我们老百姓惊碎了心,看花了眼。 小国也出大新闻,“天堂”亦有龌龊事。在我们曾生活了七年,被称为人间“香格里拉”的小国瑞士,国际足联(FIFA)总部内竟也爆出贪腐丑闻。多名高官,上下其手,也应了中国的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多能使人变贼,令世人大跌眼镜;此事又搀和进美国和俄罗斯两强“斗法”,一时间发展起伏跌宕,“阴谋阳谋”疑声不断,直叫人真假难辨,黑白莫名。 有阴霾也有丽日,经严冬亦沐春风。美国古巴两大“世纪宿敌”竟然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有谁能想到,看着奥巴马任期将止,已成“跛脚”之时,竟能成此“大开大合”之事,不能不让人感叹世事难料。而十一月份的两岸领导人新加坡会面举世瞩目,诚如是六十年势不两立,一夕间马习握手。尤其马英九在岛内焦头烂额,已近乎饥不择食;习近平在大陆如日中天,却仍能柔软身段,确实使许多“行家”眼镜“碎了一地”。虽然其后续作用如何尚待观察,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福音的前奏。我们虽远居海外,还是要为其鼓掌加油。 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尤其西欧更是“富裕“的同义词。特别如希腊,不但曾经是世界几大古文明的中心之一,也是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其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无不令人神往,不料一夜起来,竟发现“囊中空空”,资不抵债,“呼啦啦如大厦将倾”,陷经济危机。看到媒体报道的画面,各家银行,纷纷关门,可怜百姓,有的露宿街头,有的嚎啕大哭,昔日体面,荡然无存。希腊成为第一个债务违约的发达国家,此举也打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1 年的历史,叫人瞠目结舌。犹如沧海桑田一瞬间,直觉不知今日是何日。 2014年初失联的马航MH370, 曾因机上有上百名同胞使国人牵肠挂肚。今年盛夏七月,它的残骸在法属留尼汪岛浮上海滩。片片残骸无语,真相扑朔迷离,几百生命愣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想想那些家属,能不肝肠寸断!近日,国际民航组织颁布新标准,要求全球民航客机每十五分钟必须报告一次所处位置,以防此类悲剧于万一。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难民奔西方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近月来,成千上万的叙利亚难民一波一波如潮水般涌入欧州,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二战以来最为庞大的难民潮,其中对整个欧洲的冲击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发人深思。 生活在加拿大, 似乎经常有选举,但大多平淡而无奇,不过,今年选举,出乎意外。保守党哈珀发起改选,并拖长竞选时间,原以为胜券在握,熟料想“阴沟翻船”。自由党异军突起,小特鲁多“一举成名”。新总理不仅仪表堂堂,而且血气方刚,堪称青年才俊,一入“丽都府”,顿时“天下闻”,也为加拿大这个平日里“不太起眼”的国家在世界上大大的“露了一次脸”。然而,“当家方知柴米贵”,是骡是马还需“遛”。不过,念及其父老特鲁多生前诸多“大手笔”,希望“虎父无犬子”,新人新佳音, 尤其盼他能继承先父遗风,在加中关系上一展身手。 看着已近年末,原想2015魁北克“无风无浪”,不曾想前几日,魁北克几十间学校同时接到“爆炸”袭击,一时风声鹤唳,好在后来查无实物,虚惊一场。但是,也看到,当今世界,已非以往,荷枪实弹纵是威胁,网络虚拟亦如战场。一个“伊妹”,几行“短信”,一通电话,便可使学校停课,飞机停飞,金融大乱,人心惶惶。即便是“平和”国家如加拿大,似乎也不可掉以轻心。 大雪至,圣诞临。我的小孙子的降临,是上苍赐予我最好的圣诞礼物,也为我的2015年画上了一个幸福而圆满的句号。 再见了,2015!
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次中西合璧的感人晚宴
热度 1 红叶园地 2015-12-18 22:32
一次中西合璧的感人晚宴
一次中西合璧的感人晚宴 文/周善铸 生活在东西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种文化的撞击,产生种种困惑和矛盾。但是如果能够善于择取两种文化之长,兼容并蓄,应用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则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使工作更具创意,使生活更为丰富、从而使人生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最近,我尊敬的朋友、著名华裔建筑学家、蒙城中华语文学校执行董事刘聚富先生(Arthur Lau)荣获麦吉尔大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麦大在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表上位列加拿大第一,世界二十四,被誉为“北美哈佛”。这次共授予16位在不同领域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其中有两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刘先生是唯一的一张东方面孔。 刘博士有一个太太贤惠、儿女孝顺的美满家庭。为庆祝父亲荣获麦吉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为答谢亲朋好友的热情祝贺,刘先生的四个子女,联合举办了一场隆重、盛大的庆祝答谢晚会,宴会荟萃中外、东西合璧,吸纳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精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晚上六时开始的是西式鸡尾酒会,多名年轻的侍者托着一个个盘子,来回穿梭在宾客中间,给宾客送上葡萄美酒和虾饺、春卷等美味小吃。这种方式弥补了中式酒席席位固定、交往受限的不足,客人可以端着酒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随意选取自己合意的饮料和食物,无拘无束地和故朋老友叙旧碰杯和交谈。客人胸前都褂有中、英文的姓名卡牌,还可以方便结交和认识新朋友。 七时开始是十人一桌的传统中式酒席,就像西式的鸡尾酒会上提供中式名点春卷、烧卖一样,纯中式菜肴中,也包容有“特色双龙虾”和“苹果派”等加拿大特色名菜和甜品。整个晚宴融合了西方的自由和东方的庄重,兼收并蓄,如同音乐中相反相承的变奏曲,达到巧妙的结合,使晚会更加丰盈和完美,也更符合当代世界全球村的生活主题。 晚宴席开20桌,邀请了刘先生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200人参加,宾客也是华洋融合中西参半,西方贵宾有麦吉尔大学终身校监,现任校长,副校长,各科系主任、副主任,以及建筑学院院长,前院长,东亚研究院前院长、人造器官研究院院长等数十人,如果算上前多伦多大学校监、前参议员利德惠女士等麦吉尔大学校友,真是高朋满座仕女如云了。 刘聚富先生的公子刘汉杰首先致辞,他代表刘家姐弟深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骄傲,同时衷心感谢众亲友的光临。在接下来的发言中,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表达着最真诚的感谢和祝福。副校长Marc Weinstein教授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代表性。他说,“刘博士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把麦吉尔称做‘母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麦吉尔大学非常幸运能有你这样的儿子。”在列举了刘聚富先生为麦吉尔大学做出的诸多贡献之后说:“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做了这么多,而是他是如何做的。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谦逊、礼貌和风度,这些素质体现在他的每一场谈话、每一次会议和每一个活动上。最后,他用“你当之无愧!”代表学校大家庭向刘博士表示衷心热忱的祝贺。 弥漫在宴会厅上空的中西文化的精彩交流,和浓浓友情和亲情的互动,深深感染了我。子女为父母庆生日举办“寿宴”的并不少见,为祝贺父母的成功和荣誉,为感谢亲友的祝贺,举办如此盛大的晚宴,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晚宴自始到终充满着温馨、幽默、励志和感动。 最后上台的是他的八位还没有成年的孙辈,他们从高到低排成一行,依次用银铃般稚嫩动听的声音,纯真朴实地表达对亲爱祖父的感激和祝福,这独具创意的温馨情景,掀起了晚宴最感人的一幕,引来了最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他们的祖父刘博士显然被深深感动了,情不自禁地跑上去热烈拥吻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为祖父辈的我,也被这祖孙情深的一幕深深感动了,同时促使我把这次吸取了中西文化精华、中西合璧的成功晚宴介绍给大家,与读者共享。
1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相宜最是庭前树
蒙城文苑 2015-12-16 17:39
相宜最是庭前树
我住西岛公寓楼,窗外有棵大枫树。 大枫树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与周围众多枫树不同的是,这棵枫树春天发叶最早,秋季叶红最先。它那姹紫嫣红的枫叶,也最是好看。 今年8月8日立秋。第二天我一个留神,发现庭前那棵大枫树向阳的一面有几枝叶子泛黄了,有叶子的边缘也已染上了红色。 “看,”指着庭前枫树,我跟老伴说,“枫叶变色了,一叶知秋呵!” “啊?”老伴吃惊说,“刚立秋呀。”接着她叹:“蒙特利尔的夏天太短了,我好留恋。” “是的,”我说,“我也难舍蒙城之夏,仙然风韵,浪漫之都。” 晚间散步,不觉我来到大枫树下。弯腰捡起一片枫叶,我端详着。这片枫叶,除了叶筋一线尚存绿色,其别的叶面全部变红了。真是草木知时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这诗句,是赞扬落叶。是的,枫叶一旦落下,会加快变红的速度。枫叶是要把它最后的美奉献给人间吧? 最让我惊奇的是,这片枫叶向上生长的三大叶片有11个角。这让我对这片枫叶乃至这棵大枫树仰慕之至、敬畏有加了。加拿大是枫树的王国。枫树是加拿大的国树。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图案也是11个角,代表加拿大领土当时的7个省和4个自治州,也代表了加拿大人对枫树的热爱。有书上说,加拿大的枫树种类 有99种之多。如果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图案是依照这一种枫树叶子的形状设计而被请上国旗的,这种枫树可是天大的荣耀。 辟院建宅伴植木,相宜最是庭前树。这是学者对庭院树的赞美。有人用“相忆最是庭前树”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一字之别,恰到好处。 孔子在院子里亲手植桧树,是古代最具示范性的庭院树。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是说庭前树。汉朝人,时兴在家种槐树。“槐、怀”谐音,有“望槐、怀乡”之意。山西洪洞“大槐树”被升格为“国槐”,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人说,庭前无树,如人无衣,鸟无毛。足见人们对庭前树是多么看重。唐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句。我家乡人有个习惯,盖新房必植树。用树的年轮刻录人脉传承与房子的历史,真高明之举。 童年时,我家的院子分前、中、后院三部分。大门有槐树,前院有魁枣树、绒花树、香椿树。中间院有石榴树、葡萄树,墙角还有一棵红杏树。那杏子成熟,果实向阳的一面红得像关公红脸,人称“关爷脸杏”。那杏是生津解渴的好果子。春天杏花开,我家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景象。我家后院有三棵大榆树。榆钱、榆叶、榆树皮,人都能吃,以备荒年充饥。庭前植树,主人择树种选地址栽之,自是与人最相宜。 土地有水就有木,有树的地方就有水。远古人为生存,依林缘木而栖。今人择环境,喜傍水而居,庭院树更是少不了的。 “多好一颗枫树啊!” 我对庭前枫树发出赞叹。有这么好一棵庭前树,我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笔耕累了,隔窗我把目光甩出去,欣赏枫叶,调节视力,一举两得。枫树冠像一支大笔,天天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心情好了,我把景致看活了,精神上我脱贫致富了。 在春姑娘的舞步间,庭前那枫树含苞了、抽绿了。一天天我把枫树望绿了,我享受到植物的茂盛色;夏日,诺大的枫树冠,葱茏茂密,生机勃勃,唤我振奋;秋月时,枫叶由淡黄、变橘黄、到嫣红。不多日,枫叶红遍,火一般热烈。冬天里,树冠披雪,银装素裹。小鸟啁啾,蹦跳枝头。松鼠爬上爬下,隐身藏食,大枫树是小精灵温暖的家。 啊,庭前枫是我生活的好伴侣。
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把我从车子里扔出去
热度 2 远山的南 2015-12-11 12:38
把我从车子里扔出去
(图片:手机拍摄。) 把我从车子里扔出去 那天,我突然想到这个命题“把我从车子里扔出去”。坐进车子里,就会犯一种毛病,里面不能留下多余的东西,比如读过的报纸,吸过的香烟头,喝完的可乐罐,用过的纸张。又不是什么宝马好车,车里头也并非那么干净,可惜留不住一点多余的东西! 嗨,怎么办呢?我总想把它丢出去,从那个窗子上扫除车门。 打开窗子,我胆怯了!路边有人,街道那么干净,这是蒙特利尔,不能随便乱丢东西呀,我的出国时间也不短了,怎么老毛病又犯了!看看手上拿的塑料水瓶,这玩意很烦,看看眼前的座位前后,根本没有放它的地方。在手上摇晃着它,你看,该怎么办?一个念头又产生了,让我看看外面,趁没人或没人注意的时候丢出去。这,这想法怎么这样糟糕,不,我小时候就这样,习惯了,丢了就“解放”了,轻松了,我有这个“见不得”的怪癖,会有人打扫的,这事,可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我又看看窗外,像个做贼的小偷,想让那个空瓶子溜走,离开我。念头刚起,哎呀,这可不行,出国还真没见过乱丢东西的,就见过一个,嗯,不就是自己!想到这又瞎了一跳。人家说,这是文明,小时候的中国几乎没有这个文明,习惯也意识了我,好像总想“犯”毛病,现在明白了,想法还是有点管不住手。最后,我还是把空瓶子丢了出去。 解脱了,感觉一件全身不舒服的事情终于解决 了。我把车窗关上,发动了车,似鸟一样飞跑开去。 那个空瓶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回到家,我反而有几分不安。我尝试地和儿子开着玩笑说了,没想到他很生气,说,爸爸,这是公共场所不行的,你怎么这样呢?这是起码的道德规则啊! 什么,听孩子的话,我一下子掉到深井之下,我明明知道该如何做,却故意忽略它,公共道德意识太差。心情不好了,自责的我拿起一根烟吸了起来。 一直还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文明的人,可有时也是够低级的,吸剩的烟头顺手想把它丢出窗外,又赶快停住了,这可不行。 从那以后,我可变好了,从没犯这样的错误。 说来也怪,前些日子和朋友郊游,吃剩了一些废纸空瓶,因为在草地旁边,我又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它们掉在那不管了。不过,很快打消这个想法,把它们放回了垃圾箱里。 现在,我车里经常放着几个空瓶呢,喝完了,没有敢往外掉。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法规”:如果有了“坏”念头,就先把我从车子里掉出去。 这话我没和任何人说过,但是,很有效地管住了自己。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10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回中国为何有直航不座去转机
热度 1 xianren 2015-11-7 21:13
蒙特利尔回中国为何有直航不座去转机
看到这篇新闻“ 千万别惹美空乘 全家9口被赶下机 ” 使我想起了,日前听一个刚从中国回来的朋友说他再也不想座直航回中国了,他宁愿到其它城市转机座加航或者美航。大家期盼了那么久的蒙特利尔直航到中国,他却再也不想座直航了。 目前蒙特利尔直航中国的每周三班都是由中国国航执行的。这位朋友前一段时间座蒙特利尔-北京的直航回国,又座直航回来,他说航班上的管理很差,乘客自己随便进茶水间(通常是服务员的工作间)去倒水取饮料,进入夜间飞行时,很多人在大声说话不睡觉影响他人休息,有乘客脱得只剩下内衣霸两三个座位睡觉,客舱内乌烟瘴气,国航的空乘却不管理。 美空乘把滋事的乘客赶下飞机这不是第一次了,也曾经不止一次把中国乘客赶下飞机或者请保安人员把中国乘客带下飞机。加航空乘在不久前因一中国乘客滋事从北京起飞两小时后又返回北京,把乘客赶下了飞机。上个月三名滋事的中国乘客被柬埔寨的吴哥航空从航班上赶下飞机。在Google里输入“航空赶乘客”,你会发现很多非中国大陆的航空公司时常赶中国乘客下飞机。唯独很少听说中国的航空公司把乘客赶下飞机的报道。反而时常听说因飞机晚点,中国的航空公司全体空乘人员向乘客下跪求饶,以及乘客行使中国式维权而大闹机场的报道。 有一位朋友曾经带着孩子从中国返回加拿大乘坐的是中国某航空,由于孩子小想让孩子躺下睡觉,机上乘客没有满员客舱内空位多,于是她请求空乘小姐给调换一个三位联在一起座位,当看到那个三联位上坐着一个中国妇女时,空姐小声怯怯地说你自己跟她协商吧。后来,还是一个洋人见状后主动跟她母子换了座位。 或许是发生过多次中国乘客的中国式维权事件把中国航空公司的空乘们给震慑住了,当乘客不守规矩时或者行为不拘小节时,空乘们往往不敢管,才造成了本文开头写的令一些中国人宁可放弃家门口的直航而舍近求远地乘坐加航和美航去转机回中国,图的就是一个外航航班上的一个清净和良好的客舱内的人文环境。
2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培养爱好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5-10-26 21:47
培养爱好 文/张廷华 爱好,是对某种事物深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活动(《辞海》)。 人多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下棋、有的好钓鱼、有人爱武术、有的好文艺等等。我呢,爱好书法,是业余的。我这个爱好,来自“反右”、来自“文革”。一句话,我的书法爱好是写“大字报”写来的。 退休了,我有时间玩玩自己的爱好了。移民来加拿大时,我运来了笔、墨、纸、砚。我想闲下来练书法,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我的生活,这对身心有好处。君不见,书法家们多长寿?我爱书法,正像歇后语所说,爱好跳伞----喜从天降。 2007年10月,我迎来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冬天。哎呀,蒙特利尔的雪下得好大呀,好美啊!大街上积雪太多了,把我困在了家里。心情苦闷时,我想起了自己的爱好-----练书法。儿子家有乒乓球台,还有那么多旧报纸,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于是,我抽笔练腕了。欣赏好字,改进败笔。乘物以游心,我兴趣盎然。 有文章说,要了解某种事物,你就必须爱好它;要爱好某种事物,你就要深入了解它。练习写字,我写好诗词、写名言警句。我依于仁,游于艺,收获颇丰。 书法是线条表现的艺术。好的书法,线条洋溢着文字和书者的精气神。书法要达到力透纸背的高度,非以深厚的功力传至笔端而不能。运手腕如打太极,要气沉丹田,力度浑然,方能气血气淋畅。此为“书者抒也”。书画能养性,研习能陶情。我书法虽还差,但练笔大益于我。我给自己点个赞。 一天,有朋友见我翻看《书法字典》,说:“中国文字,首重认识,次重书写。现电脑打字普及了,很多人写不好中国字了。”我指着《蒙城华人》报头,说:“你看,‘蒙城华人’这四个字是手书体,这份报是在提倡重视汉字书写吧?”朋友说:“现在谁能写这么好?中国书法,大体来说,今不如古。谁超过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今年初,听说有报纸要开设“书画栏目”,我很感兴趣。与之联系我为之供稿。迄今我已发表行草、隶书、篆书、画作、甲骨文书画近30篇。我还欣喜地看到,蒙特利尔举办了“大河风”书画展,有中文学校开设了中文书法课。培养爱好,练笔投稿,我一举多得。我强身健体;长了技艺;为中文书法传承出了点力;爱好帮我排除了移民生活中的寂寞感。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这是清袁枚的诗句。意思是说,诗人下笔从来都感到是困难的,一诗要反复修改千次才觉得心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亦即此意。诗是推敲文字应用而写出的艺术,文字可以千锤百炼地修改。而书法则不同,要写出好字是一定要落笔一气呵成的,容不得半点回笔修改。人说“字是黑狗,愈描愈丑”就这意思。由此看,好的文章难写,精品书法也同样难以为之。 为培养爱好,我给自己设置进步空间。我练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甚至学写甲骨文。临摹字帖,我在废纸上练。有效果时,我在宣纸上写。每写一幅字,带着挑剔的眼光我审读每一个字,每一道、每个点。找出不足,我求改进。 一个字,几个字、一首诗,真正要写到字字好看,笔笔满意,那是办不到的。这就是“艺无止境”。爱好就是兴趣,做事有兴趣也就有动力。一旦写起字来,几个小时我好像觉得呼啦就过去了。这就是快乐。人陶醉在乐趣中,不是在品味幸福吗? 现移民来加拿大的中国老人越来越多了。交流中我发现,有老乡来到国外,由于环境、语言、朋友、习惯等的不同,不适应异国生活的确有人在。有位大哥撇下妻子竟自回国了。我想跟朋友说,请你发掘、培养自己好的爱好。“走、取”为“趣”字。动态是最好的平衡。人不怕生活上的贫困,就怕精神上的潦倒。 爱好能给人带来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5年11月蒙特利尔小生意班创业培训 享受4个月补助拉~
INSA学院 2015-10-16 11:43
大家好, 由于11月12月1月假期很多,所以小生意班可以享受4个月的补助。每月900加币补助。 11月2号周一班, 11月14号周六班, 报名电话:514-679-2089 报名地址:460 rue Sainte Catherine O, Office 302.Montreal 地铁:McGILL ou Place des arts 蒙城华人网广告地址:http://www.sinoquebec.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2327
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悠长假期
蒙城文苑 2015-9-16 11:00
悠长假期
悠长假期 文/雷冠华 来蒙城已经四年多了,常有国内亲友问及我的感受,个别关系特别的友人甚至问的更直白:坐移民监的滋味如何。每次我都这样回答这些关心我的亲友:你知道度假的感受吗,我正在度假,而且享受的是一个悠长且悠闲的假期! 回望自己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一直在忙碌中度过。先是忙学业,后是忙生计,何曾轻松悠闲过。在社会强大有力的大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个人,就像被魔力驱使的陀螺,总是身不由己的围绕着命运的轴心转个不停。我们这一代的人生更是跌宕起伏,岁月蹉跎。先是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一番,而且一去十来年,像一个真正的农民那样从土里刨食,靠生产队分的一点有限的农产品生活。十余年后赶上回城大潮回到了城里,没有了当年的雄心,更没大有作为,除了苍老了的容颜和疲惫的身心之外,就像那首歌里唱道的:只有空空的行囊。而立之年的人了,为了生存,还得重新学习生存的本领和技巧,还得补习荒废了的学业和知识。稍微立足之后,又因为年纪老大,还得成家,成家之后,还得抚育下一代。总之,因为岁月蹉跎起步太晚,人生的许多迟到的义务都得承担,而且因为已经迟到了,还得倍加努力。及至孩子长大,羽翼丰满,远走高飞,我们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除了感叹人生脚步匆匆,只有相顾无言。 当然也有相对潇洒的时候,那就是假开会研讨之名去风景优美的地方住上几天。但那也算不上绝对放松,你还得听会,你还得记录,你还得发言,最后还得形成文字方案;也有借考察之名到名山大川走一遭,但行色匆匆,走马观花,除了浪费了公家的银子之外,就是劳累了自己的双腿,除了带回几张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的照片,其实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去领会那些风景名胜的人文含义。而今天,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退休,就意味着彻底放下了曾经承担的一切,彻底过完全自我的生活。没有了工作的压力,没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花甲之后才完全回归自我。真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优哉游哉,何等轻松自由。而在蒙城,还可以享受这里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的空气和安全的食品,还有人生最珍贵的天伦之乐。这比那短暂的外出旅游度假不更为舒适惬意吗。这里的春季繁花似锦,夏季凉爽宜人,秋季美若一幅幅油画,冬季虽然寒冷,但满世界一片洁白无瑕,有兴趣有体力的人还可去户外滑雪滑冰,每一季都有它不同风格不同情调的风景。你完全可以尽情的在这里享受你的人生,而不必在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关键是你的人生理念。就像宋代慧开禅师那首诗所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把内心放空,把无需背负的东西彻底放下,你才可以品味美丽人生。 说的全是这里的好,有人可能觉得我在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欺欺人。这里当然也有不如国内的地方:比如没有国内热闹,又比如因为语言问题出门办事不如国内方便,许多时候还得孩子陪着。但热闹常与喧嚣相伴,过分热闹也是一种负累;安静宁静也并非一无是处,宁静适合调理心情,适合理性思考。所以修行的人总选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结茅庐而居,哲学家和作者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奋笔疾书。热闹和寂静各有各的妙处。 有人可能还要问:你的悠长假期会休到何时,会直到终老吗。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没有答案。就这么悠闲的过着,养养花,弄弄草,顺便还可在自家花园里整出一小块菜地,享受一下农耕之乐,又饱了一家三代的口福,这自然是一种选择;但也可能会有另外的选择,那就是当某一天我们待腻了,想回到那生养了我们六十余年的故土去,那时我们也会了无遗憾的唱着归去来兮,优雅的回归故乡。故乡异乡,一字之差,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遥远,隔着千重山万 重水。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在哪里,家就在那里。 而目前,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悠长假期,好好享受这美好人生!
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城气息
蒙城文苑 2015-8-31 21:24
蒙城气息
蒙城气息 文/风轻阁 来蒙特利尔也有了几个可以小小炫耀的年头。这几年,我从刚开始那个不懂世事的小丫头渐渐历练成了一个能独自养活自己和一只猫咪的中学生,可以说真的成熟了很多,无论相貌抑或心智。然而从小到大,我都很幸运地没有忘记我的初心,那便是当一名作家。为此,我有事没事就会公交车,地铁或者火车转遍整座岛屿寻找灵感,然后将这个地方的气息带进我的每部作品里。 从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蒙城的气息。它的市中心有着大城市的繁华,不管从哪里放眼望过去,都能看见那里的高楼大厦,若是在那些高楼中穿行,更会有一种特别高大上的感觉。当然,一个学生走在上班族的车水马龙中总是不太搭调,因此我最常去的地方是平时人不太多的老城。那里的气息是十九世纪或者二十世纪初的味道,很多楼虽然都十分老旧,但很有特色,一楼很多都是咖啡馆或者酒吧。我没有时间在里面驻足,只能走在洒满阳光的步行街上往里面张望,直到圣劳伦斯河边。 论我最喜欢在蒙城的地方,应该就是皇家山上了。以前我住在Snowdon,虽然一出地铁站的主干道确实繁华,可是如果再往里面走个一两条街,就会发现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其实,街边的那些公寓楼和商场正好掩饰了它们后面又豪华又气派的别墅。前几年住在那里的公寓里的时候,我经常在那乱逛,像寻宝一样走过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小路,看各种各样的别墅。有些相邻的别墅长得很相像,有时候只不过是窗户的形状换了一下,有时候是完全同样。 我对一对“三胞胎”印象特别深,三栋楼虽然长得一样,气氛倒不一样:老大是做普通的大理石别墅,老二在这个基础上多了很多藤蔓,超级阴森,老三的大理石似乎更白一点,也没有树挡在房子的前面,阳气十足。我总是放不下老二,那时候想象力太丰富,老觉得里面闹鬼,于是万圣节的时候就特地跑去敲门要糖,谁知道主人打开门了后,手里捧的是我最喜欢的巧克力,背后还是一片金碧辉煌。 前面提到的两个地方都是我有时间的时候才能去。相比之下,有一个地方是我每天必走之路,那便是去,学!校!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学校的区可以说是全市最富有的。相比皇家山那种高人隐居的地方,我们学校所在的Westmount就是土豪聚集地,居住在那里的土豪们毫不犹豫地向路人们展现他们的财富,把大把大把的钱洒在花园和房子上,草地绿得不像话,路边的房子一栋比一栋像古董,公园大得不敢想象,连个图书馆都像私人庄园,还带温室。在街上走的很多人都是那种一看气质和服装就知道有钱的老头老太太,有时候是住在这里,有时候是住在不远的皇家山上。学校离我家比较远,可至今我都不敢提出要搬到学校旁边,因为那里的房价足以把人吓得在地上爬。 当然,到处乱逛只是为了寻找作文的灵感。每次发现一处特别地方,我都会随便拍几张照片,再随便看看,把各种气息都留在手机和记忆里。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像在给蒙特利尔这座城市做广告,把每一个场景都用夸张的修辞都PS地近乎完美,倒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甚至有人想飞来蒙城看一看,令我十分骄傲。 在写那些文章的时候,我自己也自然而然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喜欢它的每种样式的楼房,喜欢它每条洒满阳光或者阴雨亦或者白雪的街道,喜欢它每个角落每种不同的气息,还有这些气息混在一起的味道。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51期
2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打开一条路,走向更好的世界
远山的南 2015-8-18 19:37
打开一条路,走向更好的世界
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在8月16日举行。 蒙特利尔是一个开放和宽容的城市,成千上万的人走到街头,庆祝这个骄傲的大游行。 街头挂着的大标语写到: “打开一条路,走向更好的世界。” 祝福他(她)们! 同性恋爱 你相信我们打爱情吗 他的胡须,留在我的腮巴上 而我的性别如同于他 只是,他对我说活了一句话“我爱你” 于是,我的心沸腾了 拥抱,成了情不自禁的相吻 请不要指责我,或许 我迷茫在大众的人群中 但我,没迷茫我的向往 和我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 男人和女人的爱 父母和孩子的爱 如果世界,还能容纳 邻居之间的爱 朋友之间的爱 主人与犬之间的爱 和心灵之间的爱 那么,请接受我对他的爱 因为,我们在另一种世界里 深深地爱着
个人分类: 文学,诗歌|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寻找的家
远山的南 2015-8-6 23:33
我寻找的家
( 图片 :蒙城市中心音乐节。) 我寻找的家 我的家不大 打开窗子是一个蒙特利尔 曾经,几十年的理想 要找一个羡慕的家,满足 自己的欲望 而现在 却爱上的,只是这个窗口 夕阳落下,我被悄悄地 拉进一片灯火之中 路边的咖啡吧里 坐着我和我的朋友 一杯咖啡 冒着热气腾腾的笑声
个人分类: 文学,诗歌|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徐步梦湖园
蒙城文苑 2015-7-15 21:33
徐步梦湖园
徐步梦湖园 文/张廷华 梦湖园,是蒙特利尔植物园里中国馆的名字。 1985年,中国上海和加拿大蒙特利尔结为姐妹城市。1991年,蒙特利尔植物园辟地建成了“梦湖园”。至今,上海和蒙特利尔缔结为友好城市已30周年了。 梦湖园,多么诗意个名字。“梦、湖”是“蒙、沪”两个字的谐音,分别代表蒙特利尔和上海两个城市。梦湖园占地2.4公顷,园林由上海园林设计院设计并预制,海运抵蒙特利尔组装完成。梦湖园,是中、加友谊的象征。 移居加拿大,我住在蒙特利尔。8年来,去梦湖园游览是我最爱。春夏秋冬,我都常光顾。我享受到了梦湖园不同季节的景色,十分的美好。今年,我又买了入园年票。 走近梦湖园,迎面一苍松下,掩映着一尊3米余高的太湖石,上书“梦湖”二字。沿林荫曲径来到梦湖园,大门是一座王府门样建筑。飞檐斗拱的门两侧,两石狮雄立。门边有梦湖园游览图,可见迎宾院、沁谊堂、熙春院、芙蓉榭、绿荫亭、凝霞阁、意绵亭、瀑布、梦湖、瑶岛、亦舫等景观。 进入梦湖园大门,迎宾院墙上嵌着“鹤舞枫荫”四个鎏金大字,很有文化品味。过“入胜”月亮门,我便置身梦湖园景区了。小桥边,郁金香绽放,野花盛开。远望梦湖,一池碧水,清润生辉。亭台楼阁,飞檐琉瓦,皆中国古建筑风格。梦湖园好一派江南园林的风光。 仰观“沁谊堂”,题字引我品味。“沁”,是“渗入,沁人心肺”;“谊”,是“合宜,谊同手足”。两个字赞扬着两个国家的友情。“北榭远山闲即望,南国春色正相宜。”堂前这副对联写远山、赞相宜,描绘出一方好去处。沁谊堂,宫殿建筑,雕梁画栋,宫灯高悬,流苏垂芳,室内有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展。沿堂檐步入龙墙花园,映入我眼帘的是九曲长廊。眼前的长廊让我想起颐和园,温馨倍至。花墙高低起伏,好像一条腾飞的中国龙。长廊外石几上,许多精美的盆景艺术美不胜收。苍松翠柏,枯木逢春,名花贵木,松鹤寿石,风声竹韵。盆盆生机勃勃,件件巧夺天工,无不秀色可餐。拖地松、垂帘柏,花中开花等,世间山木花石新奇之美景,被浓缩在一个个小小的花盆中。 盆景园外,一座四角飞檐亭子坐落在小山松林中,名曰“绿荫亭”。“鸾情留千载,贞心比松枫.”亭柱这对联,无疑是写意鸾凤和鸣的爱情杰作了。俯瞰亭下,竹子成林,蒲苇成丛,旱莲炫姿,山花烂漫,许多从未见过的花木,令我目不暇接。老伴说,看到这么多叫不上名堂的植物与花卉,她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我说你别忘了,这里是植物园,植物的王国。蒙特利尔植物园花木多达26,000多种,几个人能有这般广博的学识? 一次在梦湖园小坐,看我吃东西很多鸟儿飞来,用渴望的眼神向我乞食。按规定我不能喂鸟,但我掉落的饼干小屑鸟儿抢着吃。有山雀竟然落到我手上。鸽子、燕子,连不起眼的小麻雀都是那么的可爱。大好园林,鸟语花香,又是一厢好景致。 梦湖对面,“凝霞阁”依山高耸,旭日凝霞,流光溢彩。“江山澄气象,云霞成伴侣。”高阁这门联绘风景,写气象,喻伴侣。浓墨重彩间,勾画出了天地人寰之美好。临水榭依玉栏,遥望梦湖对岸,黄山飞花流瀑,一幅“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 梦湖园右侧,一池油绿莲叶,小河初露尖尖角。水鸭追逐,波光粼粼。“亦舫”泊位,游人聚集船头,正享受着中国的皮影艺术。一旁的“意绵亭”,六角飞檐,古朴典雅,分外出彩。行至亭下,望着梦湖四周满园的春色和中华风格的建筑群,我的心里真的有点情意绵绵了。感谢祖国把江南园林搬到了加拿大,挺我华人精神,扬我中华威名。 很多的外国游客来梦湖园游览拍照留念,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身居海外,思故乡、念亲人的心情我总是有的。徐步梦湖园,我犹如回到了中国。在梦湖园,我常能遇到乡亲,觅得乡音,抚慰我乡情。 梦湖园在我心目中,早已是我最爱的“家乡”了。
3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家庭装修438-228-7888
fundes1000 2015-6-27 14:51
蒙特利尔家庭装修438-228-7888
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跳騒市场
taoyan 2015-6-20 22:19
蒙塔利尔周边有很多跳騒市场。今天去参观了一下,有一些中国人也在摆摊,但主要是卖一些小商品。 人流不少。今天去的是saint-Eustache,驾车大概25分钟左右就到了,如果从Laval走,也就10分钟,还是 挺近的。640高速14号出口。如果周末没事做也可去挣点现金。摊位一个30元,停车费5元。自给你们带帐篷, 桌椅,也可以租。老外很多人都喜欢买便宜的东西,所以人流挺大。找车位花了大概15分钟。如果`苦于 找寻货源的话,你们可以打这个电话438-398-4868,可以提供一些货源。如果没卖出去,可以包退,包换。 有心做小生意的朋友可以出手了。祝你们好运。 455,Avenue mathers Saint Eustache QC J7P 4C1 T:450-4726660
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城市闷不闷在于人
丁果专栏 2015-6-4 21:54
城市闷不闷在于人
在加拿大的城市中,我最喜欢蒙特利尔,觉得这个城市的文化很丰富,既使是去酒吧,也觉得每个地方风格不同,各有热闹点。但温哥华除了天气好之外,其他乏善可陈。美食的饭店不少,但饭店的文化则是零,闷头吃饭而已。 被《经济学人》评为最无聊的城市-温哥华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把温哥华列为沉闷无聊的城市,引发了省长和市长的"严正驳斥"。其实,温哥华应该是最不沉闷的城市,因为仅从这个城市的族裔背景来看,就像"联合国",丰富多彩,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可以说涵盖了东方西方。但是,华人,尤其是大陆来的华人,肯定赞成经济学人的定位,因为他们一直认为温哥华无聊,等待入籍所需要的时间宛如"坐监",甚至连中共高层李源潮在一次跟海外学人座谈的会议上都引用过温哥华华人都知道的一句话,那就是"好山好水好无聊"。 如果温哥华真的很沉闷和很无聊,那就不是因为这个城市无聊,而是住在这里的人很无聊,所以连带着让这个城市也变得无聊。看看华人,除了在饭馆里"很声有色",或者在买房子抢下单以外,其他的文化活动几乎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小范围里。用黎拔佳来说,就几百号人在参加捧场和被捧场的活动中,能够影响主流社会的文化品牌可属凤毛麟角。 吴祖捷和吴振红领军的芭蕾舞团,可算是屈指可数的文艺品牌,他们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和正能量,大家有目共睹。我很想呼吁,华人社区能否在高端文化的建设上,能够有战略目标,也有行动力,做出成果来。举例而言,列治文这样一个华人为主的城市,能否建设一个东方博物馆和大剧场?比如本拿比和温哥华,能否建立一个大型东方美术馆? 华人社区应该形成三足鼎立的融入态势:用投资来帮助加拿大产业架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用参与政治和提升投票率来影响各级政府的决策;用文化建设来提升加拿大的软实力,为加拿大的新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贡献力量。 温哥华闷不闷在于人,华人可以改变这个城市的风貌和灵魂。 作者:丁果,加拿大著名时政评论员,《蒙城华人报》特约撰稿人
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在蒙城凝望祖宾聆听马勒
热度 1 红叶园地 2015-6-3 10:36
在蒙城凝望祖宾聆听马勒
在蒙城凝望祖宾聆听马勒 文/冰蓝 崔老师说祖宾·梅塔(Zubin Mehta)要来蒙城,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第三交响曲。还叮嘱可别错过这么大师级的演出。祖宾是谁?马勒是谁?对我这个“音盲”来说,交响乐属于有一定音乐修养人士的,这么具体的两个人,我就更不知道了。世界很大,我很无知,能听懂吗?崔老师热心地帮着订了5月19日的票,去吧,去了才有机会看和听,才有可能知道有一个自己“没看见的存在”,听不懂表明听了没懂总好过不听不懂吧,附庸风雅总比追随腐朽好吧。 崔老师发来“马勒3”的视频,还说下午听了伯恩斯坦指挥的版本,期待现场听祖宾的,想听不同指挥的不同处理。这留言让我备受打击,人家要听辨指挥不同的处理,我却又多了个什么斯坦。心虚发慌,赶紧做些功课。 记得紫禁城太庙的《图兰朵》吧?那就是1988年祖宾指挥的普契尼的歌剧,那时中国遭洪灾,他发起义演募捐自己还捐了2万美金。他在1962年至1966年还担任过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指挥呐。祖宾是印度籍犹太裔,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音乐是他“还不会说话就明白的语言”。遵父母之命读医科,2年之后因不喜医学热爱音乐的祖宾,1954年弃医学“音”,远赴维也纳音乐学院随斯瓦罗夫斯基学习指挥,18岁的祖宾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听现场的管弦乐队演出。他认为,指挥就是在交流,通过认识来交流。“通过我对作品的认识,说服我面前的一百多人,用我想要的方式或用我觉得作曲家想要的方式进行演奏。”他说,我们演奏的曲目从17世纪到今天,时代在变,音乐也在变。伟大的天才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他们与时代同行,不停地变革音乐。所以,指挥只有把握了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特征,掌握对舒伯特、瓦格纳、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特点,才能说服演奏者,他们才能创造最后的成功。 1981年祖宾在以色列指挥演奏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一个曲目,一位观众走到台前,掀开衣服,露出身上被烙的纳粹集中营的号码,全场哗然,演出中止。希特勒喜欢瓦格纳,他的作品成为纳粹的党歌队歌以及集中营之声,许多犹太人至今都无法接受瓦格纳的音乐。二战后,瓦格纳的音乐在以色列遭禁。面对失败,祖宾解释说,我们可以演奏任何我们想演奏的作品,但生活在以色列的人们还有编号。瓦格纳不是纳粹,但那些观众不想听这个音乐,因为纳粹用这个音乐给他们带来了恐怖。祖宾再也没有尝试这个曲目,他说我们必须等待。但他坚信就音乐本身而言,演奏瓦格纳的作品对一个乐团而言意义重大,因为瓦格纳是19世纪(1813-1883)伟大的音乐家革命家,他不仅影响了德国还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美洲,早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都受其影响。祖宾希望并致力于通过音乐让人们由对立走向融合,1990年4月18日在现场2000名观众的特拉维夫弗雷德里克曼音乐厅,他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与以色列爱乐乐团联合举行的一场音乐会,演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祖宾充满欣喜:“贝多芬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两个乐团分别着黑色与白色演出服,一位德国一位以色列的小提琴手使用同一个乐谱架,两个乐团分别都有两个双簧管或单簧管进行独奏,乐曲一半由以色列爱乐乐团来独奏,另一半由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独奏。演出中场,两个乐团演员起身相互交换场地。祖宾兴奋不已地说:“观众能看到这种交换。这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演员脸上看得出他们多么享受一起演出,以色列爱乐乐团对能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感到骄傲,柏林爱乐乐团对能受邀来演出也感到骄傲,观众也爱上了柏林爱乐乐团了。” 1999年在魏玛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附近,祖宾组织德国巴伐利亚国立交响乐团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共同演奏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同年,联合国为他颁发了“和平与宽容终身成就奖”。祖宾期望通过舞台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聚在一起听音乐会。他多方奔走,在拿撒勒、采法特等城市,努力用音乐帮助中东和平。 追寻着祖宾在大地上的足迹,心生敬佩。祖宾所做并不是为音乐附加什么,而是帮助人们通过聆听音乐去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让音乐像大自然一样流入人心,涤荡污浊,放下刻骨的仇恨,慰籍心底的悲伤,开阔胸怀放眼远方。 在看正式演出前想对“马勒3”有个了解,试图看些对该曲的乐评和分析,崔老师又教导,“音乐会前,可以熟悉音乐本身,别看关于乐曲的介绍分析。否则就剥夺了自己对音乐最初始最诚实的感动。” 演出开始了,仿佛自己化作一个蒲公英,随着马勒闪进了神秘的森林,有草野,有花朵,绒绒乎乎萌萌哒的小动物在探头探脑在跳跃。我听到了苦难也听到了凄凉和悲伤。一女声在高歌:“深沉是世界的痛苦”“世界是深沉的”“快乐比起悲痛更深更沉”,乐队后方的78名童声与女声的圣歌:“天赐的喜乐并无终结!”最后,气势恢宏的震撼如一阵狂风,将我这支蒲公英吹散,在空中随着乐曲升腾,悬在空中飘来又飘去。以为马勒高高在上的,让懂他音乐的人欣赏和膜拜的,以为马勒的音乐我是听不懂的。其实,伟大的人和不朽的作品就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自在无拘无束地在那里生生不息,你看不懂山,山不会嘲笑你,你听不懂大海,大海也不会奚落你。马勒不会笑我对他的无知,我想跟他说,听了他的第三交响曲,走出音乐厅,蒙城的风咋起,我在月夜微冷街巷人稀的地方走了很久,为平复澎湃的心,踩着高跟鞋去Metro买了个小西瓜,橘黄的街灯照着前行的路,不时招来路人的目光,我那身看演出的行头与左手托着的西瓜对比太过滑稽,自己也暗笑不已。一路单手托瓜,耳畔回荡着那撼动我心的马勒之音,眼前浮现着祖宾有力的轻缓的果断的手势,小西瓜随着手和臂上下起起伏伏,它在分享着我聆听的激动与喜悦。 幸亏有崔老师,我没有错过这样一场如此美妙的邂逅。蒙特利尔是个蒙福之城,祖宾和马勒走了,不容你惆怅,长野健带着瓦格纳的《女武神》来了。来吧,来到音乐厅,来聆听那些伟大的音乐吧。
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妈妈和松鼠
蒙城文苑 2015-5-23 16:32
妈妈和松鼠
妈妈和松鼠 文/Shirley 妈妈和爸爸移民以后,在这第一次住满了一整年。时间这么长老人当然有点寂寞。特别是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里显得空空的,于是妈妈把注意力放到了屋外。妈妈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这里经常出没的小动物们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特别是可爱的小松鼠。我家后院正对着一大片树木,松鼠特别多,松鼠毛茸茸的胖乎乎的,温温顺顺又貌似聪明伶俐。还绝对是微胖界的运动健将,灵巧的身段在树上如履平地,特别是当它们从高处一跃而下时,那松软的大尾巴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优雅万分地轻轻落下。南方人没见过,妈妈的心一下子就给小松鼠俘虏了。 从此,家里经常收到关于后院小松鼠的报告,妈妈看侦探小说的经验和细微的观察能力很快派上了用场,不但找到了一些松鼠 的树洞,还推断出了谁和谁是一家子,当然,没有经过DNA检验,家里人也没有轻易采用她的意见。妈妈经常用相机追逐松鼠的身影,小松鼠们也很配合,时不时停下来回眸一瞥,留下它们自信又带点满不在乎的一个个潇洒形象。随着妈妈对松鼠的热情不断升温,,她还养起了小松鼠来。 每天都会有一只小松鼠不期而至,来到饭厅通往后院的玻璃门前,乖乖地蹲在那里等着,妈妈就会喜滋滋的从屋里拿点面包或者果仁出来(喂养松鼠可能不符合大自然规律,不鼓励,妈妈后来也停了,请听下回分解),小松鼠就叼起东西心满意足地回树上去了。 这样的甜蜜关系维持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妈妈突然很心痛地对我说:"松鼠竟然是小偷。"原来妈妈这天亲眼目睹松鼠偷了准确来说是抢了小鸟的食物,飞也似的逃回窝里了。这确实有损松鼠的可爱形象,怪不得妈妈象发现自己小孩做错事那样心痛和失望。但是没想到夏天的来临,才真正让妈妈和小松鼠们的关系恶化了。 五月底,妈妈把小小的后院整理成一个菜园,地方不大却种了不少东西,有洋芋,豆角,小番茄,青瓜,南瓜还有一些青菜。随着菜芽菜苗一个个长出来,妈妈种菜的热情也逐渐高涨。闷在屋里一个冬天,现在总算有用武之地了,想象着丰收的喜悦,成就感日与俱增。可是,问题很快就来了。菜园竟然惨遭黑手。刚长出的花骨朵给掐掉,刚种下的洋芋给刨出来啃了,刚结出的小青瓜给咬了。而这一切的元凶正是妈妈曾经的宠物小松鼠们。自从菜园开张,小松鼠们来得更频繁,不过不只是来玩的,还成了菜园的破坏王。看着自己辛劳的成果一个个受到松鼠的糟蹋,这简直是剐了妈妈的心头肉,小松鼠们一下子被划到了阶级的对立面。面包和果仁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妈妈急促冲到后院的脚步声和不耐烦赶松鼠的吆喝声。 随着小番茄的成熟,人鼠战争进入白热化。虽然妈妈已经看护得很小心,将刚成熟的番茄就马上摘下,还用塑料袋把快成熟的包起来。却防不住松鼠们的抢掠。而且松鼠们的犯罪越来越高智商化,经常抢在妈妈一步之前把刚熟的番茄给摘了,并且学乔布斯,只咬一口就扔地上了。看着满是缺一只角的小番茄掉一地,妈妈的心也碎了。人鼠的菜园最后争夺战在南瓜结果时进入高峰,五六颗瓜苗,结了快十个瓜却刚出小瓜就给松鼠咬断了。我劝妈妈放手吧,吃点瓜苗就算了。妈妈没吭声。过了几天,妈妈得意地向我宣布这几天新出的小南瓜保留完整。我非常好奇地问妈妈用了什么绝招。妈妈脸上挂着胜利者的微笑:"我给新出的小瓜都抹上了辣椒水。"从此,三个南瓜得以安然长大,稍大一点,妈妈给它们包上锡纸,终于从松鼠口里保住了它们而到了我们的嘴里。 事实证明没有一段关系是永恒不变的,而姜永远还是老的辣。妈妈已经关注上了小鸟,期待着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
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醉在蒙城春风里
热度 2 蒙城文苑 2015-5-12 15:11
醉在蒙城春风里
醉在蒙城春风里 张廷华 天明启窗,朝霞满天。好天气给我带来好心情。 蒙特利尔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我倍加珍惜。冬天在家里闷了几个月,我早想出去透透空气。 “今咱去春游吧?”我跟老伴说。 “去哪啊?” “圣劳伦斯河吧?北美这条大河太美了,我百赏不厌。” 时间的步伐有三:过去的,永远静立;今天的,箭一般飞驰;将来的,只是个期盼而已。过好当下每一天,是我所求。 饭后约上朋友,我们这个旅游铁三角出发了。阳光普照,春风习习。气温从零下7度一下子升到了6°度,我好不畅快。公交车弯弯曲曲地跑着,窗外掠过的草地、雪堆、公园、树林、高速路、立交桥,无处不景致。自然之美在哪儿?就在人心里。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明媚的春光里,蒙特利尔像个羞涩的少女揭开面纱,露出了娇容。到河岸下车,我见有小草开花。金色小朵,迎风舞动,像是欢迎春天的到来。看到草,我想起加拿大有“St Patrick’s Day(三叶草节)”,三叶草是哪种草?这个节据说是爱尔兰国庆,蒙特利尔人庆祝这节日,他们都是爱尔兰人后裔?大小树木含苞,是春天这位才子写出了“小蕾深藏数点红”诗句。披着暖阳,我仨向大河走去。“嘎嘎嘎”,水边传来野鸭的叫声。朋友吟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让我想起苏东坡另首诗句:“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苏轼好诗,把春色之美写到了极致。 有人说,春天是处女,夏天是母亲,秋天是寡妇,冬天是继母。这话不全对,但它道出了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过桥来到岛上,春意盎然。放眼河水,我问朋友,此刻你在想什么?朋友指河说:“我在想,一江春水向东流。”老伴说,此是一江春水向“北”流,冲得我心里没了愁。“啊哈,你比皇帝的心情还好呵。”朋友笑说。冰封开裂,休眠的河醒了。冰块浮在水面上,有小鸟在上面亮翅。树上小鸟啁啾,唱着春歌。小草和风,绿叶蹁跹。有人在拍照水鸟,有人在林边写生,真诗情画意。手拿照相机,我寻找春天,拍摄春天,我想把春天带回家。 “爱护春天!”见同伴踩到草花,忙推开她我说。 “小草是生命,应爱护,”我老伴说,“习善则善,咱要学‘舜’。” “舜?” “是,‘尧舜禹’的‘舜’,远古舜帝,慈孝感天,为人所敬。” 《国史通鉴》上说,尧帝巡游时,见舜在耕地。舜的鞭子只打在两牛中间的簸箕上。尧问何此?舜答牛耕地很辛苦,我舍不得打牠。我鞭打簸箕,左边的牛以为我打右边的牛,右边的牛以为我打左边的牛,就都不敢偷懒了。舜如此爱畜,会更加爱民,尧的心被感动了。后来,尧把帝位传位给了“舜”。史称“禅让”。老婆子讲起故事来。 漫步河边,空气尤其新鲜。挺胸展臂,我贪婪地深呼吸,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春为四季之首。春天是最美的字眼。春城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总是春,都是对春的点赞。 小时候,我在农村帮人写春联。有人指定要我写“春来春去春常在,春风春雨春花开”。横批:春风得意。这是人们对春天的赞美与期盼 坐在河边长椅上,春风拂面,带着水气的清新与滋润。找话题我说,咱们说春吧?我先来:“春风和煦夏风燥,秋风凛冽冬风刀。还是春风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朋友接说。 “‘闻啼鸟’实际是‘闻鸟啼’,”我说,“能闻的是‘啼’,而不是‘鸟’。” “咬文嚼字。” “也是吧,”我接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俩你一句我一句,斗起诗句来。 “春风不进屋,外面冻得哭。”老婆子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朋友接诗,她结巴了,最后说,“下面一句我不知。”哈哈!游伴信口不着边际,我忍俊不禁。 夕阳西下,朋友言归。我说,再待一会吧,我要醉在这春风里。
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早春,故人,艺术人生
蒙城文苑 2015-4-25 18:40
早春,故人,艺术人生
早春,故人,艺术人生 文/黄东黎 正月初一,按中国时节已立春半月,加国蒙城仍是一片冰天雪地,寒气袭人。 过了“破五”,连日阳光明媚,坚硬的积雪随着温度“升值”,变得柔软湿漉,呈现出春暖之意。往往此时,孤寂清冷的心情得以释然,出门踏雪,深呼新鲜气息,又有一种“佳节思友”的感觉。我想起与 吕孟申 、小阮之约,请他们来家做客。他们都说包饺子,有团聚的气氛。 认识 吕孟申 ,是去年秋天的一次聚会,有人介绍他是一位书画家。就像书画艺术有一种自然相通,我们很快聊到了一起。初见老吕,外表上看似乎不与艺术家“沾边”,不修边幅,没有时尚的穿戴,不善言辞,有着中原文化人独特的“内秀”。小阮两口子是北京老乡,技术移民来此不过半年,我们俩的小女儿同龄同学,许多华人都由此而相识。 吕孟申1951年出生于河南漯河一个书香世家,从小习练书画,工作后从未间断耕耘,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退休后2008年移居加拿大,在蒙特利尔成立了加拿大书画家协会,现任主席。老吕身材不高,腰板硬朗,行走敏捷,头发花白却不显老态,大概是常年不懈的“丹青”效果。 我到过河南很多地方,认识不少朋友,郑州还有亲戚,与吕孟申“他乡遇故知”,也有许多共同语言——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到中原人避乱迁徙的文化流向;从历史名人、事件到社会现状、文学创作等等。我参观过商朝安阳殷墟、孔子祖籍商丘夏邑、张仲景南阳遗址、韩愈故里焦作孟县、赵匡胤登基开封龙亭、岳飞生长地汤阴、内黄……我们谈论的话题,更多围绕书画艺术、收藏和鉴赏,这方面要向他请教。 吕孟申很少提及自己,他的成就,从百度搜索才得知,里面有大量作品和相关介绍。他是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曾入选全国书法作品展并多次获奖,2004年11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书画家代表团赴法国进行艺术交流展,2007年书法作品收入《当代中国书法》专集。他从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数百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 致力书画和写作的老吕,游历过祖国无数名山大川,也周游过欧洲和北美。用他的话说:“都是在平静和愉悦的心情中度过的,唯独2011年的俄罗斯之行极不寻常,留下终身的‘烙印’。”那年他正值花甲,远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一百多年前中国的领土海参崴,三天的旅游令他纠结的心无法抑制,“只觉得喘不过气起来,那种无言的伤痛象钝刀撕割着……” 从俄罗斯回来后,他写了一篇纪实散文《渐远渐逝的海参崴》,图文并茂,追溯历史,展示现状,倾诉了一个民族的创伤和被剥夺者的内心痛苦,告诉国人记住积弱丧权的耻辱,通篇充满对“故土”的眷念之情,相信终有一天回归祖国,读来感人至深。他最后写道:“别了,海参崴!除了淡淡的伤感和无奈的叹息,我说不出一句道别的话。”而今天俄罗斯却成了中国最棒的“铁哥们”,让人啼笑皆非。 上午10点,吕孟申准时到家,他带来了印章,要给我写两幅字。接着小阮一家也光临寒舍,屋内顿时热闹起来。我对老吕说今天大人小孩多,改日清静时再写,他说不碍事。 我取来笔墨、宣纸、印泥,找出三个不上档次的扇面,本来是自己练字所用,让书法家落笔真是“委屈”,他也不在意,即兴挥洒、平淡自然。 房间里大人忙着做饭,几个小孩跑来闹去,十分嘈杂,吕孟申旁若无人,在桌前提笔蘸墨,很快写成一个条幅,又给小阮写一横幅。他的书法接近隶书,又具有“吕隶”的风格,古朴润丽,厚重而不呆板。接着,他在三个扇面上画了水墨荷花、梅花,并背面题写诗句,一气呵成。看他的书法、绘画,每一笔势都渗透着章法、技巧,毫锋所向,点到为止,让外行观者能心领神会。我暗赞他一种“内存”的精气,乱中取静的意志,书法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功力。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三家人围拢一大桌,不分你我大小,任凭孩子们喧闹,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天空忽然飘起小雪,屋内温暖如春,吃着中国的年饭,对饮异国的红酒,望眼窗外晶莹的雪花,坦诚倾吐内心感受和思绪……不是一幅真实的画卷吗?在这里,华人都是故人,就像一家人需要相互理解、帮助,生活才有情趣,其乐融融。 艺术是属于世界的,吕孟申继续打造着,并想把中华书画艺术向海外拓展,他说尽力实现这个愿望,我们都表示支持。“不畏浮云遮望眼”,老吕在蒙特利尔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画廊,但他依旧静心做自己愿做的事。也许有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所谓的“无一用”,正是书生坚守人格与尊严的底线。这个早春二月的聚会,很有意义。
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春天
梦幻 2015-4-24 11:04
早就听人说, “ 蒙特利尔没有春天和秋天,只有冬天和夏天 ” ,我差点儿信以为真了。 四月初,阳光与大雪拉锯般地争夺了几个回合,沉睡了近半年之久的积雪稍稍融化了。连续几场降雪未能使山川再次披上银装,也未能阻止树木和草地吐芽泛绿;蔚蓝的天空时而有大燕排成一字队伍自南向北飞来,百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严寒终于撑不住了。 暖流也会肆虐,寒冷刚一妥协,她便大逞威风,乘着天空放晴,借助没有任何污染遮挡的阳光抖然将气温升至零上二十几度,浓烈的夏意向毫无精神准备的人们扑来。在车库里憋闷已久的跑车、敞蓬车、摩托车纷纷上路展露风姿;街上渐多的不同肤色的行人穿着多彩的短衫和裙子, ”Hello ,Hello" 地互相打着招呼。万物在沉睡中被惊醒。 每家每户的庭院里和门口的草坪上更是热闹非凡,勤劳能干的居民各自舒展手脚,赶着把积攒了一冬的活儿处理掉。家家门前雪季存放车辆的白色雪棚陆续被拆掉;积雪下躲藏了一个冬季的腐叶被清理出来;自家地界内的树木经过剪枝“理发”,精神尤其焕发;有“自留地”的不会错过季节,种下各类菜籽,为收获埋下梦想和希望;门前或院内几乎都会种上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为生活点缀美好与色彩。忙碌过后,有人在临近马路的晒台上摆上茶几和摇椅,神仙般地边喝茶边欣赏街景,时而微笑着点点头、摆摆手,热情地向过路的行人打着招呼,好一幅夏季纳凉的景象。 天气预报终止了炎热的进程,“接下来一周内天天有雨”,可连续两天多云天气,微风习习,空气里挟裹着丝丝凉意,却未见冬雪后的第一滴雨到来,未免使人感到有些灰冷与扫兴。气温乍想起还没有经过春的过度,羞于操之过急,慢慢地退却。人们刚刚适应了“夏炎”的冲击,又感受了春寒的回归。 夜晚开始有了春的气息,适中的气温和着植物萌动的清新使人早早进入了梦乡。朦胧中仿佛有 淅淅沥沥 的声响,打开窗帘向窗外望去,邻居家门口的夜明灯下隐约有银丝在闪烁,心中暗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 《春夜喜雨》不正是如此意境吗? 第二天,早早地起了床,推开窗户,深深地吸上一口潮湿而清凉的空气,就像痛饮了甘露一样畅快。窗外的绵绵春雨依然轻爽、多情、洒脱、无私地飘着, 密密匝匝、不紧不慢, 如丝如缕地将天地织在一起,如雾气一般散布在空气中, 仿佛给天地间罩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让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 吃过早饭,无所事事,索性走出家门,漫步雨中,像花草一样感受春雨的滋润。沿着门前的小道一路走去,一夜之间,路边的草地一片青绿,满目新容。 一阵阵带着暖意的春风迎面吹拂过来,与春雨一起抚摸着面颊,十分惬意。我停下脚步,仰面朝天,虔诚地接受着春的洗礼, ……… 这就是蒙特利尔的春天,乍来时辛辣、干烈、洒脱、震撼,催万物以觉醒,继而温馨、和煦、高雅、含蓄,还众生以真实。
个人分类: 文学|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春雪飘逸的日子
蒙城文苑 2015-4-20 15:19
春雪飘逸的日子
春雪飘逸的日子 文/秦月 刚从国内过年回来,老家里三月份的时节就已是草长莺飞,不要说早发的如迎春花已是盛开,近几年植入的各色樱花也是花开满园,倘若走出城外,果园里大片的桃花,梨花或含苞待放,或争奇斗艳,近20 多度的气温下,阵阵暖风裹挟着浓浓的春意扑面恶来。飞回魁北克,大地白雪依然,蓝天白云下,山长水阔,风却还是冷。春天,在这里还只是开始萌动,也许更多的是在人们期盼的心里。 时差使人无法入睡,聆听着蒙特利尔黑夜的寂静。等睁开眼时已是日出三竿,经过白雪折射的阳光,靓丽的有些刺眼,就这么在床上懒洋洋的躺着,享受着这份宁静。半醒半睡似的“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再看窗外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这是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 雪在加拿大是毫不稀奇的,或许更应该说是难以回避的——一年之中就有大半年的时光要与它为伍,不管你喜欢与否。然而,春雪是不同的。正如唐代韩愈古诗“春雪”所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啊,白雪尚解人意,穿庭化作飞花,在这魁北克的早春,驱除阵阵春寒料峭,带来丝丝春意欣然。 春雪是轻盈的。它不再像冬雪那样浓密,那样厚重,那样铺天盖地,那样纷纷扬扬。春雪是稀疏的,它依然是雪,但却不再一意“孤”行,而更多的是与丝丝春雨相伴,垂直而下的一根根雨线,更加衬托出片片春雪的委婉,它在春风的“鼓舞”下,与雨点中翻转,飞扬,舞动的雪片夹杂在直直的雨线中,真好像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它似乎是那纤纤素手,在拨动着琴弦般的雨线,奏响着北国雪域里呼唤春天的交响曲。 春雪是短暂的。它不再像隆冬里的雪那样,沉沉的扑向大地后,便做好了“常驻”的准备,一层复一层,厚厚的堆起,漫漫长冬,积而不化。偶尔,“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但是,更多的时候,春雪似乎早就做好了打算,一旦完成了这早春里空中芭蕾般的“舞动”,归向大地的不仅是了无声息,而且是化而无形,它的洁白无暇,它的晶莹剔透,它那具有几何图案的娇美身影,在他亲吻大地的那一瞬间,就害羞似的消弭在这早春的季节,润泽着这大地万物,供养着这春天的气息。 行走在飘逸的春雪里,你不用担心它会蓄积在你身上,头上,你不需要再像隆冬里雪天行走时那样,要不时的拍打,以避免它会“包裹”了你,而把你变成了一个“雪人”。它最多给你带来一丝报春的湿润。 春雪是欢快的。早已不再犀利的春风,像是秋千后母亲那一双温暖的大手,而每一片春雪就好像是秋千上嬉耍的孩童,随着母亲的推力而高高的“荡”起。经历过了初冬的“前奏”,隆冬的“高潮”,跨过了冬末的“缠绵”,三四月份的春雪似乎已经知道这将是它在这个年度的“告别”之旅,它好像十分珍惜这段 “旅途”的短暂,因而在尽情地享受着这空中的分分秒秒,并不急于要奔向它的终点。 当你看着眼前划过的雪花,以为它要飘落时,它却借助春风,以一个华丽的转身,扶摇而上,飞的更高更远,快速的离你而去,“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望着那片片春雪舞动的身影,追随着它在春风里飘逸的轨迹,你的心也会跟着它在这春天里荡漾,飞向这魁北克的山山水水。 是啊,经过了漫长的冬天,我们已经开始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沐浴到了春雨的滋润,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早春里飞舞的片片春雪。也许,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还不及“凌寒独自开”的冬梅,但它却更像是一朵朵迎风初绽的报春花,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人带来春天的希冀和愉悦。 春雪飘逸的日子,对于我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小孙女出生的时节。伴随着阵阵春风春雨和天空中跳跃的片片春雪,看着小孙女日日成长的脚步,这每一年的早春注定是我们最欢快的日子。
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春雪飘逸的日子
news1 2015-4-20 15:16
春雪飘逸的日子
刚从国内过年回来,老家里三月份的时节就已是草长莺飞,不要说早发的如迎春花已是盛开,近几年植入的各色樱花也是花开满园,倘若走出城外,果园里大片的桃花,梨花或含苞待放,或争奇斗艳,近20 多度的气温下,阵阵暖风裹挟着浓浓的春意扑面恶来。飞回魁北克,大地白雪依然,蓝天白云下,山长水阔,风却还是冷。春天,在这里还只是开始萌动,也许更多的是在人们期盼的心里。 时差使人无法入睡,聆听着蒙特利尔黑夜的寂静。等睁开眼时已是日出三竿,经过白雪折射的阳光,靓丽的有些刺眼,就这么在床上懒洋洋的躺着,享受着这份宁静。半醒半睡似的“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再看窗外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这是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 雪在加拿大是毫不稀奇的,或许更应该说是难以回避的——一年之中就有大半年的时光要与它为伍,不管你喜欢与否。然而,春雪是不同的。正如唐代韩愈古诗“春雪”所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啊,白雪尚解人意,穿庭化作飞花,在这魁北克的早春,驱除阵阵春寒料峭,带来丝丝春意欣然。 春雪是轻盈的。它不再像冬雪那样浓密,那样厚重,那样铺天盖地,那样纷纷扬扬。春雪是稀疏的,它依然是雪,但却不再一意“孤”行,而更多的是与丝丝春雨相伴,垂直而下的一根根雨线,更加衬托出片片春雪的委婉,它在春风的“鼓舞”下,与雨点中翻转,飞扬,舞动的雪片夹杂在直直的雨线中,真好像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它似乎是那纤纤素手,在拨动着琴弦般的雨线,奏响着北国雪域里呼唤春天的交响曲。 春雪是短暂的。它不再像隆冬里的雪那样,沉沉的扑向大地后,便做好了“常驻”的准备,一层复一层,厚厚的堆起,漫漫长冬,积而不化。偶尔,“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但是,更多的时候,春雪似乎早就做好了打算,一旦完成了这早春里空中芭蕾般的“舞动”,归向大地的不仅是了无声息,而且是化而无形,它的洁白无暇,它的晶莹剔透,它那具有几何图案的娇美身影,在他亲吻大地的那一瞬间,就害羞似的消弭在这早春的季节,润泽着这大地万物,供养着这春天的气息。 行走在飘逸的春雪里,你不用担心它会蓄积在你身上,头上,你不需要再像隆冬里雪天行走时那样,要不时的拍打,以避免它会“包裹”了你,而把你变成了一个“雪人”。它最多给你带来一丝报春的湿润。 春雪是欢快的。早已不再犀利的春风,像是秋千后母亲那一双温暖的大手,而每一片春雪就好像是秋千上嬉耍的孩童,随着母亲的推力而高高的“荡”起。经历过了初冬的“前奏”,隆冬的“高潮”,跨过了冬末的“缠绵”,三四月份的春雪似乎已经知道这将是它在这个年度的“告别”之旅,它好像十分珍惜这段 “旅途”的短暂,因而在尽情地享受着这空中的分分秒秒,并不急于要奔向它的终点。 当你看着眼前划过的雪花,以为它要飘落时,它却借助春风,以一个华丽的转身,扶摇而上,飞的更高更远,快速的离你而去,“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望着那片片春雪舞动的身影,追随着它在春风里飘逸的轨迹,你的心也会跟着它在这春天里荡漾,飞向这魁北克的山山水水。 是啊,经过了漫长的冬天,我们已经开始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沐浴到了春雨的滋润,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早春里飞舞的片片春雪。也许,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还不及“凌寒独自开”的冬梅,但它却更像是一朵朵迎风初绽的报春花,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人带来春天的希冀和愉悦。 春雪飘逸的日子,对于我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小孙女出生的时节。伴随着阵阵春风春雨和天空中跳跃的片片春雪,看着小孙女日日成长的脚步,这每一年的早春注定是我们最欢快的日子。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雪
梦幻 2015-3-30 14:15
在祖国大陆的家乡,已是草长莺飞,蝶儿翩翩,樱花盛开,满山桃红的时节。而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大雪还是洋洋洒洒地下个不停。 三月初刚来到这里就听人讲,蒙城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接下来将是一个满目清新的春天。的确,太阳出来的时候,地面的积雪在悄悄地融化,树枝上也隐隐露出了嫩芽,可二十多天过去了,天公还坚守着冬天的习惯,时不时地将雪花洒向大地,用洁白的雪被把窄醒的婴儿盖严,抑或是将春意抢去的地盘收复回来。 从南方来的人喜欢雪,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喜欢。一到下雪,我会照几张雪景锁进空间,紧紧捂住那份欣喜,生怕一眨眼那些照片就像雪花一样不见了。一颗素雅玲珑的心,还有很多很多…… 难得的大雪倾城,满世界的洁净。记得刚到这里的第一天,并未听从他人叮嘱要大睡一觉倒个时差,反而早早就起床了,顾不上洗漱吃饭,蹬上事先准备好的高帮防水登山鞋,在院子里来来回回走上一圈,印满我笨重的脚印。边走边仰着头,让雪花一遍遍亲吻我的脸颊,滑过我的唇,落入我微张的嘴里,一份绵软,一份清冽,一份甘甜。心底的喜悦随雪花一起飞,飘飘然,落在脚底下的“吱嘎吱嘎”声里。三五成群的小松鼠在院子里树上树下地嬉戏,在家乡少见的狸猫顺着墙头健步走过,给静谧的环境带来一些生气,是欢迎我这远方来的客人,还是嘲笑我对下雪表现出的痴情? 前几天,连续晴天,明媚的阳光下,冰雪加速融化,终于看到了蒙城草皮的颜色,以为是冬春的决裂或是季节变换的分界线,气温也到了零度左右,终于可以不穿笨重的登山雪鞋,漫步在蒙城的大街上,尽情地分享号称“小巴黎”的异域美景,欣赏雪地上魁北克省鸟——雪鸮展翅飞翔的美姿和“呼咕,呼咕”的歌唱。 昨天,早早地吃过晚饭,牵着小孙子的手,全家人去附近的社区溜冰场滑冰并观看了冰球比赛,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走出冰场时,被外面的场景惊呆了——鹅毛大雪倾天而降,天地一片蒙胧,停车场的灯光下车辆变成了一个个雪白的小蒙古包,这时候你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汽车停放位置那可惨了,车牌号完全被突如其来的大雪遮盖了。 上车前,我静静地欣赏着雪的舞姿。在风的伴奏下,它们攒动着,飞舞着;一片又一片,热情地转着圈儿,裙袂像花儿一样张开。一场以银白为基调的大型舞蹈,在空中看 似杂乱却又很有章法地举行着。 在地上静静躺着的雪花受到了鼓动,它们也邀来了北风,风萧“呜呜”地响着,成千上万的雪花踏着节奏,一齐翻滚着向后退去。它们不停地涌动、跳跃,宛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时而紧贴着地面,匍匐行走;时而又一下子腾起,撒开一片银白的碎玉,舞出一个欢乐的高潮。它借助风势,在空中尽情地摆弄着自己各种醉人的风姿。它时而大如鹅毛,忽又小像花针。一会儿像匆匆赶路的醉汉,忽而东飘,忽而西转,歪歪扭扭;一会儿又像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游客,悠悠扬扬,潇潇洒洒。当风自西北而来时,它像箭一样直射向你的脸部,丝毫不留情;一会西北风更加猛烈,它又像子弹似的直迸前面行人的后脑勺,那滋味,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忽然卷风袭来,它们又扭成一条曲舞的长龙。此刻它变密集了,像大都市里的人群,熙熙攘攘,忽而又稀稀疏疏,最似黄昏时三三两两的赶着牛儿归来的牧童,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自在…… 山坡上的树木,远处的建筑物全披上了银装素袍,偶尔掠过一两只空山鸟影,更使这初春雪景倍添韵致。我一时竟不敢相信,大自然的赐与竟是这样的美轮美奂。 雪花铺天盖地地飞向大地,巨大的雪幕笼罩了一切,我已看不清远处房屋的轮廓,只看见一群接着一群无声的白色战士在冲锋陷阵。一朵陨落了,一朵又敏捷地飞上前去…… 看着看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小小的雪花,融入了这白色的海洋。 雪越下越大。我们驾着车在雪域中冲锋,雨刷器不停地摆动着,与雪花嬉戏着、玩耍着…… 到家伺候小孙子睡下,照例要讲个故事。窗外仍然纷飞着雪花,唐朝诗人柳宗元的 《江雪》涌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借助雪的场景,讲着 《江雪》的意境,望着小孙子逐渐进入梦乡 ……。
个人分类: 文学|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水火交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Accophoto 2015-3-26 14:22
水火交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在蒙特利尔唐人街附近,会展中心后面,有一个能够喷火的广场,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为大家介绍的Jean-Paul Riopelle广场。 这个广场的北面是Saint Antoine西街和27层城堡风格洲际宾馆(InterContinental Hotel),东面是Bleury街和蒙特利尔会展中心( Palais des congrès de Montréal),东面是CDP CapitalCentre,南面是Viger街。 这个广场最早建于2004年,此前这里曾经是Ville-Marie告诉公路和CDP Capital Centre。广场的名称来自魁北克著名的艺术家Jean-Paul Riopelle。广场建成之后,这位与术家的群雕La Joute从蒙特利尔奥运公园迁移到这里,成为广场景观的一部分。 因为广场不是很大,群雕也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组群雕。群雕位与一个水池内,使持的中心是一个间歇喷发的喷泉,喷泉周围有一圈喷火系统,在夏天的晚上,游客可以在那里参观水火相激的壮观场面。这个系统罪在于1976年安装在奥运公园内。 艺术家Jean-Paul Riopelle本人的雕像树立在广场南部的林间空地上,是后来的雕塑家Roseline Granet 2003年的作品。 在这个广场上,有88课不同种类的树木,其中包括糖枫树、山核桃等。在这些大树里面植入了一组电脑芯片和照明系统,在深夜,这个系统会打出“La Joute”字样的光束。 希望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访问: http://www.accophoto.com/#!blog-community/cna8
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快乐的天空
热度 1 红叶园地 2015-3-24 09:41
快乐的天空
快乐的天空 文/婉冰 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邮箱和微信。那些未知的内容,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不管多忙,都要挤出时间进去浏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自然的阅读习惯。过去曾听有人说过,电脑、手机和微信,像鸦片一样,沾边就会上瘾,当时觉得危言耸听、不可思议。现在,我才明白此话并非虚假,因为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我也有了离不开放不下的感觉。我无话可说,现在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人都可以改变,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来到加拿大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刚开始时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后来才知道,是缺少知心的朋友。蒙特利尔的清静安宁,突显了朋友之间心灵交流的重要,我把这种活动标榜为:丰富我们的灵魂。友谊的甘甜和温暖,无数次地从遥远的国度传送过来,安抚我那颗尚未完全平和下来的心。朋友倾谈,像一副中华医药,它能消除疲劳、舒缓压力、化解烦脑。看起来不着边际的闲聊,是激活内心快乐的所在;那些发自肺腑之言,会深得灵犀之妙,宽慰和舒展彼此的身心。 朋友虞和我原来在一个单位上班,那时,白天有事无事都要抽空到对方的办公室小坐一会,晚上下班还要尽可能一起走。我们谈工作、谈理想、谈兴趣爱好,有时也谈家常里短、鸡毛蒜皮。和虞在一起,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所以总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我和虞说的话比和先生说的还要多,还要广,有人总结过,和父母、丈夫不能说的事情,和闺蜜都能说,这种说法我愿意百分之百地相信。虞现在已移民卡尔加里,出国以后,我们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虞自始自终都是我忠实的聊天伙伴。 朋友萍是位网谈高手,我喜欢她的幽默和妙语如珠,有时,一个话题你来我往连续多少天也画不上句号。记得有一次,我们围绕对幸福的理解进行了一次讨论。当时是年末,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在别人休假我们还在工作的日子里,我在邮箱里晒起了幸福。我是这么说的:“新年前夜,大家都在家里过年,我们仍在营业。我一边和先生照顾生意,一边和孩子们包饺子。下班后回家,正值午夜,新年钟声悠然响起,顿时,感激与兴奋之情油然而生。这不同凡响的钟声,是我们收到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第二天,先生在店里值班,我信步来到附近的威灵顿大街上。街上很安静,行人不多,节前喧嚣不再。很多商店、所有银行以及政府办事机构均已关门,但中国餐馆和华人超市仍在营业。我漫步在这熟悉的街道上,享受着节日独有的静谧和安宁,心中感到坦然和快慰,这是不是幸福的感觉?它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更没有美酒鲜花的浪漫 …… 它像一杯清茶,需要慢慢去品味。”这次大讨论在单方的自我陶醉中结束了,不知道当时萍是怎样想的,我记得她没有再说什么。 从踏出国门那一天起,我就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了,生活的新一页已经打开,一切必须从头开始。国民党元老陈力夫先生在美国居住时,都能以养鸡为生,我乃是极其平凡普通之人,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去创造生活,这无疑是通往幸福的人间正道。身在异乡为异客,其中冷暖我自知,可能身处其境,才能更深刻地感悟其中。这次讨论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那属于异国它乡飘泊者当时独有的感受,竟让我回味终生。 同学史君在某大学任教,他平时涉猎很广,我称他为作学问的人。马年春节,作学问的人发来了一副自创的对联,内容是:“无知小儿斗天地,识途老马顺自然”。没有得到本人允许,我擅自挪用了原对联中的重要词句,挪用后的内容是这样的:“半世飘流心方定,老马归途顺自然”。虽然已不成样子,面目全非,但我还是觉得“YES”。想象中,一匹归途的老马,它的脚步曾那么匆忙,因此忽略了一路上亮丽的风景。现在,它告别了奔波和忙碌,回归了现实和自我,在宁静的氛围中,它可以安然地面对生活的惬意和从容,可以尽情地享受明媚的阳光和翠绿的芳草,可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以与自己的灵魂厮守,这应是一种潇洒悠闲的意境。我的说法和曹孟德君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去甚远,在一代乱世枭雄的壮志豪情面前,我自惭形秽。但我实属渺小平庸之辈,做为一个普通人,只有一颗平常心,个人觉得,在漫长的生命进程中,该放下时则坦然放下,也是一种顺应规律的选择。笑看风云,静赏花开,安于生命平凡的同时,也能领悟生命的真实和伟大。 智能手机的开发使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信,它除了集成短信、电话的功能之外,还可以传送音频、视频、表情、图片等各种信息,给人以随需选择的充分自由。微信的收藏、编辑、转发和快速传播的功能,使它从通讯工具,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真实温暖。我喜欢看朋友的微信,就像读一本小说或杂志那样趣味盎然,经过大家编辑、筛选、提炼、转发的东西,必有其可读性、观赏性和收藏性,必然精彩纷呈。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我们广泛地吸收知识的营养,迅速地感知世界的风云变幻,充份地享受亲情的温暖、友谊的甘甜,祖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亲友就在我们身边。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从二零零八年开始发行的《电子月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刊物。月刊以内部交流的方式,通过邮箱,发送给所有会员。从月刊中,我们可以获悉作协的活动安排、可以得知文友的最新信息、可以欣赏名人名家的力作、可以阅读到源源不断的精彩文章。它开阔了眼界、增进了了解、激发了灵感、涤荡了身心。电子月刊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带,广泛联系着喜爱文学的朋友;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已成为我们海外文学爱好者心中最温暖的家。 数码传输,神奇美妙的世界;微信邮箱,你我快乐的天空。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31期
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从腾讯到天猫开店看马云如何害我海外华人
热度 2 xianren 2015-3-14 18:22
从腾讯到天猫开店看马云如何害我海外华人
看到这个帖子 “ 是又相信爱情了? 还是微信卖不了东西?腾讯到天猫开店了! ” ,确实有几分讶异,细想一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必然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一向各自为政的中国人,腾讯怎么肯俯首得这么快。下面说一下为什么在必然之中。 自从1995年中科院物理所第一个互联网终端开始,20多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应用突飞猛进。由于版权意识淡薄和侵权现象的泛滥,中国诞生了无数个同质(内容相近、功能相同)的网站。然而,互联网无边界的特性决定着,某类网站只能做第一,第二以下很难存活。 有人会说,那些“第二以下”的网站不是还都活着吗?同质网站最多的出现在中国,其它国家很少见。同质网站之所以存活着是因为,在中国运营同质网站的硬成本很低,而中国人做事情很少考虑人工成本。 尽管中国的网上商城很多,但是淘宝(天猫)在中国是第一。腾讯作为中国首屈可数的几个互联网巨头之一,自己旗下也有商城并独操着微信牛耳,卖腾讯自己的东西得天独厚,它到天猫开店卖自己的产品说明了两点:1、腾讯意识到了自己商城无法跟淘宝比;2、微信卖东西确实差点劲儿不好使(明白人都知道,微信朋友圈转个心灵鸡汤还行,卖东西就变味了。由于微信销售没有监管,更被称之为传销和售假的平台)。 再说说马云如何害人。 自从阿里巴巴去年到美国上市后,马云 曾一度 成为中国的首富,有人说去年马年属马姓马的运气都被马云吸走了。草根出身的马云一时间成为全国草根创业的榜样和楷模。于是乎,一向善于山寨和模仿的国人,模仿建立了众多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各种网站,当然包括电子商务网站。 然而,“第一”也未必能就能成功。 在蒙特利尔这个最适合华人创业的地方,有一位雄心万丈的华人企业家,移民来加拿大后试图做过多种大项目,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云去年在美国上市爆富的引诱,去年开始放弃了所有试图,一心决战电子商务,建立了一个专卖建材卫浴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走的是Amazon和京东商城的模式,把货从中国运来再从加拿大的仓库发货给网上的购买者。 Amazon和京东商城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 京东商城这个美国上市公司至今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在物流成本非常低廉的中国京东都不能赚钱,在加拿大搞京东模式的电子商务就可想而知。 这位企业家可能忽略了这么几点:1、加拿大是地广人稀的国家,邮政和送货费用很高;2、忽略了大型实体Hardware店的存在和功能,那些大型Hardware店在中国都有采购班子,就是说它们的进价因为量大的关系甚至比你更低,并且能提供可信赖的完善的售后服务;3、Last but not the least,主流社会的消费习惯,人们关心的是质量和售后服务,尤其是建材卫浴产品,靠极低的价格并不能吸引主流消费者。但愿,这位企业家别被马云给害得更深了。 成功从来都不可以复制,互联网行业尤其如此,今天腾讯入住天猫再次告诉大家这个事实。 百度、淘宝、腾讯确实是靠复制美英公司成功的,那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一你不会再有那个运气二你在的国家不对。 在网络经济已经发展了20年的今天,路径依赖加网站无边界的特性,互联网的天下基本已经划分完成,如果你没有更好的网络经营模式,还怀着一颗马云梦在那里模仿前人,你可真的被马云给害了。
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糖炒栗子的味道
朵拉.杨 2015-3-14 17:30
看一本闲书,看到了主人公买了糖炒栗子去看朋友,突然的就特别地想吃栗子。下雪的日子里,手捧一袋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快快回家,然后坐在窗前赏雪;喝茶;吃栗子,真是件应景又惬意的事情。 扭头看看窗外,雪还在下着,但雪片并不大且几乎是直上直下地下落着。哦,没有风,真是太好了!蒙特利尔十几年的居住经验告诉我,只要没有风,下再大的雪也是不怕的。 人在异乡,没有糖炒栗子可买,只能买些生的栗子回家自己炮制。穿上厚厚的棉衣出门,突然莫名其妙地想: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让无数韩剧迷们在飘雪的日子里思念啤酒和炸鸡。而我,在同样飘雪的日子里却在无比思念一包刚出锅的糖炒栗子。 果然,外面没刮风不太冷,雪花落在脸上虽凉但是很舒服。 走在雪幕中,沿途拍一些雪中的景致。没有遇见行人,间或碰见了几辆车,在一个小路口,与一对老年夫妇的小轿车相遇。驾车的老人摇下车窗,绅士而友好地冲我点头微笑,说:“ Bon jour. ”他身边的老妇人也向我招手。哦,她带了一副透明镜框的半圆眼镜,那眼镜形状我太熟悉了,母亲的眼镜就是这样的。如今,这种式样的眼镜已不多见了。小轿车渐行渐远,我还站在原地发愣。 母亲也是极喜欢吃糖炒栗子的。记得小时候,只要在街上碰到有卖糖炒栗子的,母亲总会买一些。她特别喜欢刚出锅的栗子,为此,她老人家不惜站在寒风中等待卖家炒栗子。那时,铁砂、铁铲和大铁锅的摩擦声,以及炒栗人翻动栗子的动作是街头的一道风景;糖炒栗子的香味也会香飘四方。栗子出锅了,母亲会买一小袋,然后用她那淡蓝格子的手帕四角一兜,抱着回家。到家时栗子还是热的,全家人坐在那里吃栗子,很是香甜。 长大后,在秋冬时分,我也会买一些糖炒栗子来吃。特别是后来,卖炒货的连锁店铺越来越多,超市里也有卖糖炒栗子的,我经常会买。但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没有小时候母亲买的好吃。 “噼、啪”烤箱里传来了栗子爆裂的声响,这剪了口的栗子在烘烤的时候有的还是会爆裂。烤的栗子当然比不得糖炒栗子的味道,但聊胜于无。网上也有介绍在家炮制糖炒栗子的方法,但我一直没有尝试,一是怕麻烦,二来是觉得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有小时候吃栗子的感觉和味道了,因为分享美味的人 ------- 父亲和母亲都走了,走得很远很远。 就让那香甜的糖炒栗子味道,成为永久的念想吧。
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金方(Golden Square Mile)
热度 1 亚媒博客 2015-3-12 23:19
金方(Golden Square Mile)
在今天的蒙特利尔市中心偏西方向,南面从Boulevard René-Lévesque开始,北面到皇家山麓的Pine Avenue,东面到University Street,西面到Guy Street。在这一片仅有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从1840年开始,蒙特利尔最富庶的家族建起了他们的豪宅,这就是被称为“金方(Golden Square Mile)”之所在。 前面所列举的四条街内的区域是“金方”的大致位置,而实际的“金方”范围并没有这么大,仅限于Sherbrooke街、Pine街、Guy街以及University Street街之间,包括南北方向的九条大街,东西方向的三条大街。南北方向的九条大街分别是:McTavish Street街、 Peel Street街、Stanley Street街、Drummond Street街、 Mountain Street街、 Ontario Avenue (现在称为du Musée)街、 Redpath Street街、 Simpson Street街、 以及 Guy Street街;东西方向的三条大街分别是:Sherbrooke St. West街、 McGregor Street (现在称为 Doctor Penfield Avenue) 街,以及Pine Avenue街。 也有华人媒体在介绍本地风土人情的时候,将这里称为“方圆一里”,这种称谓比较接近这个社区的简称“Square Mile”。本文用“金方”的翻译方案,第一是因为更简单,更容易记忆,其次是强调这个社区“寸土寸金”的现实意义。 历史 从1790年开始,蒙特利尔英语族群的商场精英们就开始在蒙特利尔老城之外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以便建设新家园。在这些精英中间,有一些是当时Beaver Club俱乐部的成功人士。这些人最终把眼光投向了Sherbrooke大街北面、黄家山南麓的一片农田。之后,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加拿大经济最繁荣时期最漂亮的房屋,而当时,蒙特利尔市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和金融中心。 当时,这些房屋的主人们大多都来自加拿大最富裕的阶层,其中包括控制加拿大铁路、航运、矿业、动物皮毛、银行等行业,而他们的人数只有五十人左右。这些人将这里成为“金方之家(Square Mile 'home')”。有一项人们经常引用的数据称,在1870年到1900年的一百三十多年期间,加拿大70%的财富集中在这五十人的小群体之中。1900年,蒙特利尔银行的资产曾经不逊色于任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任何金融机构同行,而这些资产是加拿大本土其它最强有力竞争对手资产的两倍。 到进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前,“金方”曾经一直是加拿大最富有、房屋最奢华的社区。直到1930年,因为受到经济大衰退的影响,同时伴随着汽车时代的降临,以及人们对更经济的房屋取暖方式的追捧,年轻一代的加拿大人开始大举开发Westmount的房地产市场。在所谓的“寂静革命(法语:Révolution tranquille)”期间,原来曾经大力开发蒙特利尔“金方”的那些英语族群商界精英逐渐搬出这个社区,迁移到多伦多地区。在此期间,房屋的拆迁曾经到达了顶峰。当然,伴随着蒙特利尔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成立,这些拆迁终于得到了遏制,但也只是保留若干处遗迹而已,而昔日的繁华却一去不返。 到1983年,这个社区只有不到原来30%的房屋得以保存,Sherbrooke大街南侧的房屋只保留了5%。那些绿树成荫的社区街道,现在大多成为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校园。那些奢华的豪宅,或者成为大公司的办公大楼、或者成为商家店铺、或者成为公共场所,到今天为止,仍然时刻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下面是其中的这个社区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建筑物: Burland House,位于University街,建于1875年,最早属于George Bull Burland,设计师为J.W. Hopkins。1973年,这栋房屋转手到建筑师Claude Gagnon手中,并且进行了修缮。 Lord Shaughnessy House,位于Dorchester街,由William Tutin Thomas建于1876年,现在是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和建筑学研究所。 Frederick Redpath House,位于Ontario街,1985年由Sir Andrew Taylor设计并且建成。现在,这栋房屋的主人是Sochacevski家族,该家族计划将旧房子拆掉,在原址上修建一栋Condo物业。虽然蒙特利尔遗产保护部门和本地居民都反对这项规划,但是业主还是坚持己见。 Ardvana,位于Pine Avenue,建于1894年,第一任业主是Sir Vincent Meredith。在建设这栋房子之前,土地的主人曾经是Andrew Allan。Andrew Allan先生将一大片土地中的一部分划出来,作为小女儿嫁给Meredith先生的陪嫁。房屋的设计师为Maxwell兄弟,花园的设计者为Olmsted Eliot。1906年,整栋房屋经过了一次扩建。1941年Meredith夫人将这栋物业送给Royal Victoria Hospital,作为护士的宿舍。1975年,麦吉尔大学购买了这处物业,更名为Lady Meredith House。1990年,这处物业被列入加拿大国家历史遗产(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名录。 Lord Atholstan's house,也就是今天的Maison Alcan,位于Sherbrooke街,建于1896年,被列入魁北克省历史文化遗产(Quebec Historic Monument)名录,现在是Alcan公司的总部大楼。这栋建筑物被认为是将文化遗产完美地整合到现代生活的典范。 希望了解更多关于魁北克风土人情方面的介绍?欢迎访问亚媒魁北克掠影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blog-community/cna8/Page/6 )
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天下何人不“低头”
热度 1 蒙城文苑 2015-3-12 16:18
天下何人不“低头”
天下何人不“低头” 文/秦月 人老了,就不大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比如,当听到说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总觉得有些文绉绉的,不近实际。虽然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视乎一样,可是,变化还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着。一日环顾四周,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在巴士上, 地铁里,餐桌旁,行走时……人人看手机,个个皆“低头”。 再读网上文章,方知道我早已落伍——对这些人的一个新派称谓已经叫的名头很响,“低头族”——形象而生动的title。 这“头”一“低“,就“低”出了很多故事,其中不乏某些比较极端的事例,不时见诸于媒体。国内有人带孩子乘火车,下车时专注“低头”,等车开后许久后方想起孩子还在车上,不得不求助警察及铁路部门来找回孩子,这算是“低头”忘了亲骨肉。去年就在蒙特利尔,有一少女乘地铁时,因一心“低头”看手机,车来时竟直走向两节车厢的结合处,遂掉入站台下,遭车轮碾压而嚷成惨祸,这真是“低头”命丧黄泉路。连医学期刊最近也正式报道了首例“低头族”因玩手机而致的拇 指腱鞘疾病,可称为手机拇指综合症……当然,这些例子正因为极端而“凤毛麟角”。 俗话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但若人愿“低头”,就必有情由——皆由手机惹情愫,难下眉头,直在心头。 我是老了,发已白,眼已花,手脚也缓慢了。虽然儿子给我“装备”了很好的手机,但我是“单反”当作“傻瓜”用——只会打电话,接电话。眼看四周皆“低头”,闲来无事穷探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今手机,虽薄如纸,小于掌,但却是“神通广大”——可读书,可看报:可录音,可拍照;可发信息,可网淘: 电影电视随便瞧,卫星导航四处跑;天上地下全“管”到,难怪人人离不了。 生活在当下,不能想象“没有手机的日子”。任一时刻,只要手机不见了,生活必定全乱了。 前日看Montreal Gazette有篇文章, 题目是“Dose Smartphone make us smarter?” 作者是位与我年龄相仿的老人,对此大发感慨。起因是他的“低头族”儿子,一日手机不见了,所有电话号码就都丢了,对外联系全断,马上六神无主,立即方寸大乱,直闹得全家鸡犬不宁,地覆天翻……他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各种电话号码,重要信息,或牢记于心,或笔录存档,哪像如今年轻人,光靠手机,脑子空白;没有手机,几成“白痴”!并直呼“Smartphone makes people stupid!” ——这当然是老人说旧话,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吧。因为毕竟时过境迁,我们老人也不能抱残守缺,不知今夕是何年。看来还是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Like or not, 世界在变,科技进步会不断的颠覆我们的概念。这也不仅使我回想自己一生不同阶段中的有些经历。记得六十年代初在乡间读小学时,夏日午休睡不着,便找“闲”书看,有一同学家中有人在城里工作,一日带来一本书,我读到其中描述有一种叫作“电视”的东西,可以看得到千里外的图像,简直觉得神奇无比,那种如梦似幻般的感觉到现在都依然那么新鲜。 大学毕业当助教,教授给的第一个任务是去图书馆,原来他的一篇文章要改寄另一杂志,其参考文献需要改变格式,除了年,卷,页 以外,要另加上“期”号,所以,拿着他给的厚厚一叠手抄卡片,在图书馆里登高爬低,在一本本的期刊合订本中查找,出到来时,已是繁星点点,这在当时是唯一可行的手段。 八十年代初赴美,大学图书馆中见到“缩微”检索技术,那是将文章拍照洗印成蓝字白字的胶片,查阅时将其放在阅读器上,屏幕上就投射出一页页文章,顿觉方便不已。当时电脑不多,也没连网,用着比手掌还大的软盘,打印机要用两边带孔的纸,打印时噪音尖锐而刺耳,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令人难以忘怀…… 如今若要问年轻人这些东西,可能已不知其为何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有“网”了,崇山峻岭隔不断,千里万里若比邻。手机也从“砖头块”变成了“小纸片”,功能更是既“神”又“奇”,日新月异,所以,小小手机“大”天下,日日把玩乐无涯。这也就理解为何人们爱不释手,也就难怪为何人人乐于“低头”。更何况,这是为“爱”低头,心甘情愿; “低头”不要紧,只要“情”意真。 当然,倘若被人强迫“低头”,恐怕别样滋味会上心头。日前屡有好友相邀,去朝鲜旅游,想重温一下如今比那大熊猫还珍贵的“先进”制度,再体验一下那几乎是硕果仅存的“幸福”生活, 再感受一下那似曾相识的“红太阳”沐浴……对于我们这些当年经历过的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当想到必须要对“太阳”塑像低头膜拜时,当年受人之驱的感觉就涌上心头,顿时去意全无。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30期
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白夜流彩--记蒙特利尔白夜节
蒙城文苑 2015-3-6 21:18
白夜流彩--记蒙特利尔白夜节
白夜流彩 文/儇鴒 白雪若柳絮,纷纷洒洒落在沉寂的大地上。今年二月里下了好多的雪,层层叠叠,冷冷清清,凄凄戚戚,很多人都厌倦了漫长而寂寞的冬日,渴望能拥抱温暖。在二月的最后一晚,蒙特利尔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白夜节(Nuit blanche),白夜意为不眠的狂欢之夜,在城市的心脏地带,夜不再是沉寂与漆黑一片,而是披上了七彩斑斓的霓裳羽衣。 这一年一度集娱乐文化于一体的雅俗共赏之盛事,为蒙特利尔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一股暖流,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蒙特利尔,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大型的狂欢活动,老港和艺术广场是举行这些激动人心的活动的首选位置。今年的白夜,数Place-des-arts艺术广场最热闹,在Sainte-Catherine街上走着的时候,就能看到人们成群结队走向艺术广场,街道的街灯上都有白色星星的花纹,引领我们走向那个光芒四射活力十足的白夜大舞台。富有艺术文化韵味的装置和装饰点缀着艺术广场室内室外,令许多热爱艺术的人流连忘返。 近年内我多次去艺术广场听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会,参加国际电影节活动,参观摄影美术展览,所以对这个地方特别有亲切感。 白夜之际,艺术广场化身为一个彩色的森林,缤纷的游乐场,年轻人的天堂。只见不远处的摩天轮,彩虹七色回旋,炫目迷人,眼前则是紫色白色粉色交错的花型彩灯,还有绿色长叶型的彩灯搭配,烘托出了一个春暖花开的怡人景象。 我看着眼前这一片片流光溢彩,只觉得思绪翩然,我最爱的艺术家梵高曾画过一幅举世闻名的《星夜》,那一幕,来源于生活,可是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意味:天上那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照耀这片黑暗的夜空,那温柔的光芒足以让我们在长夜漫漫中找到方向。 我们这群因为白夜而聚在一起的人们,看着那一盏盏彩灯,就好像找到了我们的星光,那种幸福与温暖如影随形。 我看到拿着热乎乎新鲜出炉的糕饼的情侣,迫不及待想要在小提琴和竖琴冰雕边上拍照留念的少女,还有那些兴奋激动想要挑战钢索滑行的勇者,他们的眼中洋溢着青春的光芒,在这个晚上,我们都是年轻的,因为我们的心是年轻的,只希望一直能年轻下去,快乐地面对每一天,每一夜,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中天。 白夜如梦,白夜如歌,白夜如画,我在此停留,在此陶醉。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29期
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佩罗岛(île Perrot)
热度 2 亚媒博客 2015-3-2 14:53
佩罗岛(île Perrot)是大蒙特利尔地区很值得关注的社区之一。这座小岛位于蒙特利尔市西部,岛上有四个行政区,这四个行政区的上级主管部门是魁北克省Montérégie地区的Vaudreuil-Soulanges地方自治市。全岛陆地面积为42平方公里,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5.5公里。岛上地势最高处为海拔60米。这座岛从古到今一直有着很丰富的森林资源,小岛的一部分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因为受到邻近大都市发展的影响,在近十年以来,佩罗岛的居民人口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 佩罗岛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占据着渥太华河汇入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两面又分别是圣路易斯湖(lac Saint-Louis)和双山湖(Lac des Deux Montagnes)。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小岛成为本地区最受水上运动爱好者偏爱的去处。冬天,这里也是冰钓的最好去处。 佩罗岛周围还有一些更小的岛屿,东北部有Dowker岛、 Madore岛、 Daoust岛等;北部有Calaude岛、Bellevue岛;西面有Lamontagne岛、Chèvres、Plaines、 Cousineau、Hog、 Avelle、 Ham、Wight、Rainville、Sunset、Béique等若干小岛;南面有Pins岛。 佩罗岛有两座大桥和周围的社区相连接:向东,通过Galipeault大桥与蒙特利尔岛上的Sainte-Anne-de-Bellevue相连,向西通过Taschereau大桥与Vaudreuil-Dorion相连,20号公路穿过整个社区。在整个魁北克省,只有20号公路佩罗岛路段具有普通街道的地位,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 佩罗岛社区有六条主街:Perrot街:环绕整个小岛;Don-Quichotte街:位于Pointe-duMoulin和20号公路之间,东西方向;Saint-Joseph街:南北方向,与Don-Quichotte街交叉; 另外两条街道是Cardinal-Léger街与Grand Boulevard。 早在四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的先民在佩罗岛上居住。第一批先民主要从事渔猎活动,同时也从事一些有限的农耕。近代殖民地历史的开端是1642年,当时最早开发这座小岛的机构称为蒙特利尔圣母院公司(Société de Notre-Dame de Montréal),当时的领主是法国国王的财政高参Jean de Lauzon。领主将这篇土地交给圣母院公司管理,以便对岛上的居民实施教化。这里的居民曾经是全加拿大最虔诚教民的聚居地,也是当时整个北美土著与欧洲殖民者发生频繁流血冲突的大环境之下,少有的几处西方人与土著居民和平共处的社区之一。 佩罗岛(île Perrot)这个地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672年10月29日。当时,法属北美殖民地长官Jean Talon任命自己的妻侄François-Marie Perrot为蒙特利尔总督。1684年,Perrot将自己的领地出售给Charles Lemoyne。1703年四月27日,LeMoyene的后人又将这篇土地出售Joseph Trottier dit Desruisseaux。后来,小岛的所有权又几经转手,到1785年,本地富商Thomas Dennis取得了佩罗岛的产权。 正如我们在这篇文字开头所提到的,佩罗岛上有四个行政单位:佩罗岛北面有Île-Perrot、南面有Pincourt、东北面有Notre-Dame-de-l'Île-Perrot、西北面有Terrasse-Vaudreuil。从2012年开始,这四个行政单位的居民共同 接受佩罗岛文化娱乐配置局(Régie des équipements en loisir de l’Île-Perrot (RELIP))的协调管理。 前文我们还曾经提到,佩罗岛的人口发展也比较快。到2014年初,这里的常住居民已经达到了将近四万人。这些居民中的大部分为法语人口,而英语人口的比例也在近几年提升很快。Pincourt是佩罗岛上唯一的英语和法语同时为官方语言的双语区。 前文我们还提到,“佩罗岛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小岛居民同时享受到大都市的繁华和乡村生活的闲适。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佩罗岛,是Montérégie区唯一能够使用514区号电话号码的地区。 如果您去佩罗岛游玩,除了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小编最想积极推荐的一个去处是Pointe-du-Moulin,现在,这座古磨已经成为加拿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亚媒魁北克掠影博客网站(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4 )
31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一件小事
热度 5 红叶园地 2015-2-25 17:34
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 文/古沙 老年人随子女来到加拿大,出行也是困难之一。 老人大多没有车,也不会开车,我就是这样。为克服长时间待在家里的寂寞,我和老伴都买公交月票,以便于出行,扩大一些生活范围。 蒙特利尔地铁站名和播音报站都用法语。不会法语,我看不懂,也听不明。蒙城的公交车不报站,下车全靠自己在到站前拉铃、亮灯通知司机。 蒙特利尔的公交车站点没有标注地名,站牌上只有个编号。这种情况与国内不同,初来的人是要有个适应过程的。为了解某趟公交车的运行路线,我常是先乘车跑它一两个来回借以熟悉站点和环境。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教会了老伴乘坐地铁。 一个周日,我老伴独自乘195转211路公交车去最西岛一个镇上看朋友。回来时,她想乘211转车到地铁站办点事,再由那里乘地铁回家。 老伴不会说英语,也听不懂英语。上公交车,老伴给司机画了个地铁符号,打了个问号,意思是问司机到地铁站怎么走。司机示意她坐下,连说带比划着告诉我老伴到站会喊她下车转车。 20多分钟后,公交车来到一站点停车,老外起身让我老伴下车。司机跟着我老婆下车,指站牌上的409路让她在此等车。随后,211公交车开走了,我老伴坐下等车。 211公交车开走约五六十米,停了下来。司机下车回头朝我老伴跑来。司机边说边向我老婆打手势让跟他走,老伴不知何意,只好快步跟着司机又上了211路公交车。 车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站。这时,上来一个中国人,司机叽里咕噜地跟这个刚上车的年轻人说了些什么,探身向后指了指我老伴。 随后,那个年轻人走到我老伴面前说,司机向你道歉。说汽车开走后,他忽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天,409路周日无车。你等不到车就是他的责任了。所以,司机这才停车跑来叫你再上车换个等车点。 司机让我告诉,再坐两站你下车原地等候,可转乘202路车到终点,那里是地铁站。 傍晚,我老伴顺利地回到了家里。说起她回程的经历,老伴说不完、道不尽她对那位老外司机的感激。 “好啊,”我说,“画地铁站符号,打个问号,这也算有本事。” “不是吗?”老婆子说,“笨人我有笨办法。” “奶奶好聪明。”孙女抱着奶奶说。儿子也在电脑前发笑。 老伴乘公交的一件小事,温暖着我一家人的心。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27期
1645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蒙城百科 | 为什么蒙特利尔有个地方叫“中国”?
加德学院 2015-2-20 11:12
蒙城百科 | 为什么蒙特利尔有个地方叫“中国”?
蒙城百科 | 第二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蒙特利尔有个地方叫中国? 刚来蒙特利尔学习法语的时候老师常常会问:Tu habites où? (你住哪里?) 其中班上有个同学回答:J’habite à Lachine. (我住在Lachine。) 当时听不懂多少法语,一听到La chine (中国)这个词立马浑身振奋,以为遇见了同胞,回眸一望……这兄弟明明是个白人 !心想,这位同学,你难道是在逗我们玩儿吗…… 再后来,在蒙特利尔住久了才知道原来Lachine是蒙特利尔的一个区,在蒙特利尔岛的西南方,在Lachine运河边。夏天的时候Lachine运河上有划龙舟比赛,运河边有音乐会,除此之外,在河边骑车也是件惬意的事呢! △ Lachine运河边骑车的人和河对岸的音乐节 说到Lachine这个地名的由来,有一说是在1535年法国探险家Jaques Cartier沿着圣劳伦斯河探险发现了加拿大的时候,他本来是想继续前行去寻找中国,不幸却被急流拦阻,只好在现在的魁北克省停留。此后,该流域所在区域逐渐发展成一个镇,当地人取法语里的La Chine(中国)为这个地方命名——也就是现在的Lachine。 △ 发现加拿大的法国航海家Jaques Cartier。蒙特利尔的其中一座桥也以他命名。 另外一个说法则更为常见:这和第一批来到加拿大的法国殖民者有关。 ❏ 在1667年,Côte-Saint-Sulpice 被授予“René Robert Cavelier de La Salle”的称号,他是第一位庄园主。 La première seigneurie, Côte-Saint-Sulpice, a été octroyée à René Robert Cavelier de La Salle en 1667. △ René Robert Cavelier de La Salle ❏ 他在1667年首次来到美洲大陆,在蒙特利尔的新法兰西落脚。他的兄弟Jean早在一年前便来到了这里,是Saint-Sulpice教堂的牧师。他(Cavelier de LaSalle)占领了蒙特利尔岛西南部的土地,并将其命名为“Saint-Sulpice”。 Il entreprend alors son premier voyage en Amérique et débarque en 1667 en Nouvelle-France, à Montréal où son frère Jean, un prêtre de Saint-Sulpice, était arrivé l’année précédente. Il occupe une terre au sud-ouest de l’île de Montréal qu’il nomme « Saint-Sulpice ». ❏ 根据口述历史,Lachine这个名字和探险家Cavelier de LaSalle也就上文题到的这位庄园主有关。他本想寻找通往中国的道路,然而却不幸以失败告终。 在他回到蒙特利尔的时候,蒙特利尔人为了嘲讽他,就叫他的土地La Chine。 Selon ce qui a été raconté, le nom de Lachine est lié à l'expédition infructueuse de l'explorateur Cavelier de LaSalle qui cherchait un passage vers la Chine. À son retour, les Montréalais appelèrent les terres de Cavelier de La Salle La Chine par dérision. ❏ 以上便是Lachine这个地名的由来。 © 加德学院,2015 本文由加德学院撰写、编辑,版权归加德学院所有。请勿擅自引用。谢谢合作 。
个人分类: 蒙城百科|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拉萨尔(LaSalle)
亚媒博客 2015-2-18 18:22
作为蒙特利尔行政辖区之一的LaSalle区位于Lachine区东面,Verdun区西南面,东面与西南区的Ville-Émard相邻,北面与NDG区相连。这个区被10号高速公路和Lachine运河分成两个小区。整个行政区人口大约七万五千人,英语与法语居民各占四成。 历史 LaSalle区的历史与Lachine区的情况很相似,最早的领主是探险家Robert René Cavelier de La Salle(1643年生于法国Rouen,1687年死于德克萨斯)。1845年,LaSalle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1912年升级为城镇。LaSalle的历史与Lachine Rapids密切相关。Lachine Rapids是若干处激流滩的合称,虽然名称为Lachine激流滩,实际上却位于LaSalle区的管辖之下。正因为这些个激流滩,使得一些大型船只很难逆圣劳伦斯河往上行驶,所以才成就了蒙特利尔港稳坐加拿大第一大内河港口的地位。后来, Lachine运河开凿通航,险滩才得以绕过,航程才得以继续逆流延长。 教育 LaSalle的中小学教育很发达。在众多的学校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École secondaire Cavelier-de-LaSalle。这家中学不仅教学质量无可挑剔,而且在才艺教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尤其在舞蹈和音乐领域,这所学校的地位被公认为前加拿大第一。 LaSall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也是很有名的一所公立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是很长,但教育质量并不逊色于其它名校,尤其在人文领域。除了中学,这里还有四所小学,分别是:Orchard Elementary School、Allion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s World Elementary School、Saint Lawrence academy。如果您上过魁北克省移民部办的法语培训班(以前称为Cofi),您一定知道Cégep André-Laurendeau。这是一个综合高等技术专科学院,在医疗卫生、科技人文、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非常优秀的师资和设施。 美丽的社区 LaSalle区濒临圣劳伦斯河,区内还有两条运河(Lachine Canal 与Canal de l'Aqueduc),有一个八角形图书馆,有全岛最好玩的Parc Angrignon公园,有Île aux Hérons,是全岛条件最好的候鸟栖息地之一。另外,LaSalle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如激流公园(Rapides Park)、大风车(Fleming windmill)。在体育方面,这里有全岛最好的橄榄球协会(Warriors)、冰球协会(Cougars)、足球协会(Lasalle Rapids)等。LaSalle区人杰地灵,有很多本地社会名流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其中包括流行乐手Marie-Élaine Thibert、摇滚歌手Régine Chassagne、前LaSalle市市长等。 房地产 LaSalle区平均房价大约三十万加元,比全省大约二十万加元的平均房价高很多。这里的房屋类型大多数为两层多户型房屋,所以房东比较倾向于往外出租,租客占全部房屋数量的六成左右。就业与西岛很多社区不同的是,LaSalle区的经济很发达,就业机会很多。仅制造业一项,就为本地创造了将近六千个就业岗位,占全区总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二十。零售商业为将近五千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八。从2001年到2006年,LaSalle区的就业总共增长了4.4%,新增就业岗位一千多个。 经商 LaSalle区是商户最理想的根据地之一。2009年,共计有大约一千五百个商家在这里落户。这些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中四个员工以下的企业占一半,两百人以上员工的企业占1.2%。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商家是蒙特利尔交通公司(Societé de transport de Montréal),其次是Brasserie Labatt。如果您想在这里开店或者设厂,可以先到LaSalle区经济开发局(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 LaSalle)咨询,看是否能在资金等方面获得政府的帮助。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本地个体经营者和企业提供服务。如果您希望获得更详细的信息,请登陆该机构的网站: http://www.dellasalle.ca 。 希望了解更多魁北克人文地理知识?欢迎访问亚媒魁北克掠影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8 )
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取消地税?
热度 2 亚媒博客 2015-2-13 00:58
取消地税(municipal tax, property tax, millage tax),意味着老百姓居住方面的负担会减轻一些,这一点,不论对房东和房客都有着同样的意义。最近,一家名为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formations socio-économiques (IRIS))的研究人员建议:加拿大应该取消地税,因为这种税的计算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很多人都知道,地税的计算方式中,并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支付能力,而只考虑物业的价值。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一些不动产业主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面对同一区域统一的地税税率,让低收入的房屋业主与高收入的邻居按照相同的税率缴纳地税,对他们很不公平。 该机构的研究员Eve-Lyne Couturier说,问题就在于在征收地税的时候,市民的支付能力并没有得到考虑。譬如,一套物业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价值上涨了53.3%,而主在这套物业里面的人的收入,却仅仅增长了12.1%,纳税人到哪里去找因为物业增值而必须向市政部门支付上涨幅度如此之高的地税呢? 有些人所拥有的物业,在最近几年了价值增长了很多。 对于一些退休人士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难以理解。1960年,他们用来计算地税的房屋价值只有100 000加元,而现在,这个基数却已经上涨到了300 000加元,地税也随之成熟倍增长。 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还引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经验。瑞典、芬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都已经取消了地税,将这一部分赋税整合到了收入税里面。至于匈牙利,则将市政税整合到物业交易税里面,这样,业主在出售增值的房屋的时候,从其增值部分里面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补贴市政费用。 科研人员建议,加拿大应该逐步取消地税,并且将地税合并到收入税里面。根据社会经济信息研究所的观点,这样的策略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公平。 2012年,魁北克各地的纳税人总共支付了110亿加元的地税,占他们全部收入的56.3%。 欢迎转载,欢迎分享,请注明来源:亚媒博客之魁北克掠影(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1 )
8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落地生根
蒙城文苑 2015-2-5 19:27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 文/尤珊 去年来蒙特利尔的时候,拖着的两个大箱子,超重了五公斤。一手提着远足用大小的旅行包,肩膀扛着的电脑包里塞满了各种记事本和卷紧的电线。时隔将近一年后,我又来到同一个机场,坐上同样的班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我的拖箱变得更大更重,最后得整个人坐在箱子上才能勉强扣紧。连老爸也不禁说自己的女儿确是成个女汉子了。 离开香港机场的时候,身上带着在爸爸在机场给我换好的一百加元,原本想着要是饿了就豪迈地吃一顿最招摇最厉害的大餐。结果在中转多伦多的时候看见免税店打折,也实在不想走进汉堡店或者泰式快餐,后来才发现加元是如此不经用,从免税店出来,转眼钱包只剩下30刀。随行两个手提袋已经是够麻烦的了,我还又添一个着实招摇又容易破掉的纸袋,坐在候机口倒腾没完,似乎一点也不觉得饿。 临行前一天,妈妈炖好一碗燕窝放在桌上,叮嘱我趁热吃了,明天精神能好许多。之后便像往常一样进房睡了。我最后检查了一下行李,和弟弟说了声晚安后,也进了妈妈的房间和她一起睡。我像一只小猫一样轻轻地把手放在妈妈手掌心里,眼泪便湿了整个枕头。可是我又不敢哭出声音,鼻子哭得塞住了,只好张开嘴巴努力呼吸。 这个晚上,脑子里想来想去都是家里的人和事。每天吃的饭菜,走过的楼梯,穿过的衣服,听见的声音,经过的脸庞,发过的脾气,看见过的窗外,呼吸着的暖气。 过了这个晚上,便真的离开家了。 家人送我到机场,妈妈还在一直给我洗脑般地说“不要随便发脾气!”,她总说到了国外没有人时常对我说这样的话,我是一定会忘记的,净害她担心。我转身进去安检的时候没有敢多看几眼他们的脸,匆匆地道别后便进去了。一转身却再忍不住一次次地回头看看他们还在不在。 他们在围栏外一直招手,一直都在等我回头呢,直到真的看不见我为止。 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面对离别。而所谓坚强,恰是不留余地地直面它。 十九个小时之后,飞机落在了蒙特利尔了,我的头发变得很油,皮肤也干得掉皮,脚掌肿了起来,鞋子看上去像小了半码。第一眼看见他在闸口处等我,竟觉着有些陌生,没有我意想之中的欣喜若狂。我的手习惯般地朝他打起了招呼。毕竟分开了将近一年,300天里会发生多少事情,谁也说不准,或许有多少微妙的情感曾经在思绪中略过,也不一定。在我等着提行李的时候,他忽然从后面蹦出来,抱着我,并没有说话。 没有那些想你,爱你之类的。 我转过头去,说怎么看着你都觉得陌生了呢?他笑着说,我也是。 看似两个刚刚认识的人一般。只是再一眼看看他的脸,就能从人群中认出他来。 他利索地给我拉起行李,召来计程车。师傅来自黎巴嫩,到加拿大将近十年,说起英语带种法语口音,听起来很可爱。夜路漫漫,车灯照亮路面,雪高高地堆在两边,车开过已经结冰的路上,有点颠簸。 “我刚把我的妻子接到这边。”师傅说,“她还在慢慢适应中。” “我能理解!”我回了一句。安全带把我勒紧在后座。 师傅接着说,“她在黎巴嫩的时候忙着工作,到了这边也不知道从何开始。” “因为要照顾小孩子吗?”我问。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可能,可能是的。我也不清楚,也不强迫她,她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和我一起生活,已是一个很大的决定了。” “这都需要时间。给一点时间她,她会处理好的。”在这个寒冷的夜里,计程车师傅一晃而过的笑声也少了一分起伏,变得冷静。 “我能理解。”我对自己说。 到家后,我看见书桌上还摆着上次见面送给树哥的笔记本电脑,还有写满字的本子。我看着本子旁放着的一支笔,笑着说这笔还能用吗?换掉得了。 “你的笔比较多,你用好点的,我用这个凑合凑合就行。”说罢他打开冰箱,像小孩拿到糖果一样高兴地说,“这是给你的巧克力!”,“这是水果,我买了你喜 欢吃的香蕉和橙子!你不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没有给你买!”,“这个是洗好的毛巾!”,“这个是新买的枕头!枕头套也是干净的!”... “谢谢你老婆。”后来他抱着我说。 “谢谢我什么?” “谢谢你来到这陪我。”。 登陆加拿大一周后,摊开后便没顾得上合起来的行李箱也终于收拾好,中国和加拿大之间十三个小时的时差也倒得七七八八了。树哥的热情没有像上次那么张狂,在我落地的第二天就带着我几乎逛遍整个蒙特利尔,害我天旋地转了一天,差点在路边车站倒下求饶。 我一直在倒时差,晚上醒来好多次,醒了以后就很难再睡着,睡不着也不让他睡好。 “老公,老公…”,我推了推他,“我睡不着。” 他每次都说“再睡一会,再睡一会就睡着了。”说着说着自己就睡着了。 几天下来他算是陪着我熬夜,每天睡得都很浅。有一次我醒了没有摇醒他,就看着窗口发呆。 忽然他动了一下,或许在做梦吧。 “老公,老公,你为啥老动来动去啊?” 昏昏沉沉地他回我,“因为,网站,都是,动态的。” “你说啥?” 他又“解释”一遍,‘因为,因为,网站都是动态的。’ 噢,我的丈夫是一个程序员。我并不懂平日他在键盘上或许敲打着的那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只能听明白他口中说出这样可爱简单的话。 树哥白天忙着上班,大多时候晚上回家之后还要上专业编程课。我在家时,平日除去休息,便开始慢慢地给家里添置些新鲜的食材,为了做一顿有质量的晚餐去翻看食谱,边看边学着做。早起烧水,收拾房间,听听新闻,冒着大雪到市政厅办理社保卡,健康卡,工作准许等等。一周的时间,可以知道开一间公司需要的申请程序和资料,需要找什么人和材料,可以主动去弄明白那些中文说得溜英文看傻眼的词汇如何地道地说出口,也可以知道洗手池堵住了怎么学会通水管,裤子买长了之后需要找的修裤脚小店在哪里... 生活就是这样,手把手地教你过日子。当你脚踏实地的时候,你会发现手的一面既可以是光鲜,另一面也能忍受爬满泥垢。 离家的这段日子,我总算明白了一件事情。所谓的好日子,所谓的幸福,就是追随心之所属。心里的描出的一条线,线的一边是家人朋友重重嘱咐依依不舍,线的对面是爱人在旁相伴相随。如今我选择了这个地方,落地生根,手紧紧抓紧线的两端。我把未知的一切当做有趣的命运进行。眼下每一步都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说来就来的旅程,人人之间不尽相同,无法回头,我等只顾往前,也只能往前,不是吗? 最后莫问前程,祝我好运。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25期
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产阶级之家——科特圣吕克(Côte Saint-Luc)
亚媒博客 2015-2-3 13:35
科特圣吕克坐落于蒙特利尔岛上,是蒙特利尔的城中之城,为蒙特利尔岛上第三大城市。 早在1903年,科特圣吕克就成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1958年,往日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城镇。现在,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犹太人,是蒙特利尔岛上中产阶级最热衷于购屋置业的地方。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个社区的发展开始加快,很多原来居住在蒙特利尔市的居民将他们的家搬到这里。其中,大多数为原居住地为德国、苏格兰、英格兰等地的犹太移民及其后代。1935年,这里的人口达到了5000人。这个社区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依赖铁路的建设,工业区逐渐迁移到了社区的北部。 2002年1月1日,与蒙特利尔岛上很多原来独立的行政单位一起,科特圣吕克也并入蒙特利尔市。但是,2004年,科特圣吕克又迎来了一次分离的机会。加入蒙特利尔市的四年期间,这个社区交出了一部分市政服务,如消防等。加入蒙特利尔市之后,科特圣吕克与临近的Hampstead、Montreal West等合并成立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区。2004年6月20日,科特圣吕克以87%赞同票,高票通过了分离公投,2006年1月1日,科特圣吕克重新成立了市镇机构。 被誉为中产阶级之家的科特圣吕克有近三十个公园、近二十所中小学校、十来家民间服务机构、十几家大众媒体、二十家医疗卫生机构、九家敬老院。 就公共服务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特圣吕克有着自己独立的紧急救护体系,现在,这个名为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机构成为蒙特利尔唯一市民志愿运作的应急系统,每年接听三千多次求助电话。EMS反应非常迅捷,从接到电话到人员出动到达现场,总共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在官方医疗机构的急救车来到之前,民间志愿者先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急救服务,稳定伤者的情况。2008年9月,蒙特利尔市消防局将服务扩展到全岛,科特圣吕克的EMS面临着被替代的命运。但是,社区居民及行政当局强烈要求保留EMS。 科特圣吕克还有一个被称为“公共安全服务局(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的全日制机构,以强化本地治安。2006年,还成立了民间志愿者巡逻队(Volunteer Citizens on Patrol (vCOP)),允许居民帮助消除刑事犯罪。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科特圣吕克的基础设施非常雄厚,其中名气最大的是Eleanor London Côte Saint-Luc Public Library。这家图书馆以本地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市民化推广者Eleanor London的名字命名,自成立以来,这家图书馆一直坚持每天开放,是北美地区为数不多的每日都开放的图书馆之一。 科特圣吕克市民百分之七十以英语为家庭语言,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市民在家里说法语,其余居民的家庭语言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波斯语、朝鲜语、汉语等。 今年9月15日,小编和家人专门去这座城市游玩。从At Water市场附近出发向西行驶,也没有上高速公路,只用了一刻钟时间就到了目的地。我们先在一个居民小区看了看古朴典雅的街道,然后又在附近的社区小公园(Nathan Suster Park)跑了跑,接下来去Quartier Cavendish购物中心逛了逛,最后到Beth Israel Beth Aaron Congregation of Cote St-Luc前面的Pierre Elliott Trudeau Park看了两场棒球赛。小编个人是比较喜欢这座城市的,觉得这里同时具备西岛的安逸和市中心的浪漫与繁华,而且距离蒙特利尔市中心又如此近便。这里的人们很注重细节,衣着整齐,谈吐文雅。社区公园林木茂密,充满神秘感,而且总有惊喜。街道非常布局自然而整洁,房前屋后花团锦簇,每个路口都充满艺术气息,就连最普通的路牌都制作得那么精致。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亚媒社区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5 )
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都市里的同性恋社区——Gay Village
亚媒博客 2015-1-29 08:14
同性恋村 蒙特利尔的每个社区,都如同一部戏曲,演绎着世态之变迁,人情之冷暖。我们前面介绍过凄婉的Griffintown,挣扎的红灯区,热闹的唐人街,以及富庶的Westmont等。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这座浪漫的北美大都市里的同性恋社区——Gay Village。 Gay Village主要是两条大街:Saint Catherine 东大街位于St-Hubert街De Lorimier街之间的一段和Amherst大街位于Sherbrooke街和René Lévesque街之间的一段。这个社区以Beaudry地铁站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大约两公里,是北美最大、形状最规则的文化社区之一。 以前,这里是比较贫穷的工人阶级聚居地社区,位于旧城区中心偏南方向。Gay和Lesbian曾经一度高度集中在这里,并且带动同性恋相关的生意红火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政府的大力投资整顿,同性恋社区本来的面目逐渐为所谓的“高端化”替代。今天的社区已经不完全属于同性恋者了。虽然保留了Gay Village的名称,但也只是这座城市施政者旅游业开发策略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尽管如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的政府对这个社区的发展还是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联邦、魁省、蒙特利尔市三级政府将这个社区向外界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和推销。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全魁北克省对同性恋价值观的宽容;同时,这些非主流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在认同这个社区对整个城市的潜在贡献之后,蒙特利尔市Ville-Marie区在议会大厅悬挂了一面彩虹旗帜,并且用彩虹图案装饰了Beaudry地铁站的数根大柱。而且,在官方的城市地图中,这里还甚至被标注为“Le Village”,明确同性恋村的地位。 历史 同性恋村存在最早的标志性事件是蒙特利尔市民Moise Tellier 1869年在当时的Craig Street (今天的Saint Antoine Street)街上开张的苹果和蛋糕店。后来,以同性恋者为主要客户的商铺虽然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两家商铺。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两家商铺成为同性恋者自己的生意。同性恋者以商铺的形式集中起来,与蒙特利尔以语言区别为标志的形成的社区交相辉映,成为本地一大特色之一。后来,此类商铺又进而发展成了两个小社区:“西端(West End)”和“主街(The Main)”. “西端(West End)”主要指是中心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市区,主要的标志是Sanley街和Drummond街上的酒吧,以及Guy 街西面上的Shaughnessy Village上的住宅区。事实上,这里曾经是英语同性恋者的乐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Dominion Square(今天的Dorchester Quare)曾经是男性同性恋者最常去的地方,他们大多数说英语。Dominion Square Tavern餐馆时男性同性恋者相会的最主要场所。这家餐馆今天还在那里经营,但是已经很少再有同性恋者将这里作为约会的唯一选择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同性恋者的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这里的几家酒吧和餐厅进行。当时,也只有这几家商铺能够接纳同性恋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在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很多商家都为同性恋者所有,或者为服务同性恋者而开,从而使这里这座城市最大的同性恋集中之地。今天,这类生意仍然悄悄地进行着,但是主要的业务已经集中成为男性同性恋者的舞蹈俱乐部。 “主街(The Main)”,也就是圣-劳伦斯大街和Saint Catherine大街交汇的一段。这一带同时又是著名的红灯区所在,有很多情趣用品商店。这条街东面商铺的客户主要说法语。 “东头”和“主街”的商家中有不少从事非法正规的经营,尤其是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和1976年奥运会之前。为了所谓的“净化市容”,前市长Jean Drapeau先生成立了“公共道德委员会(Comité de moralité publique)”,负责这些不为主流社会所包容的社区的清除工作。1975年2月,Sauna Aquarius被关闭;紧接着,1976年1月23日,Les Bains Clubs被关闭,同年2月11日,Sauna Cristal被关闭,1987年3月中旬,Sauna Neptune、 Taureau d'Or、Studio 1、Club Stork、le Jilly's等一大批服务同性恋者的商家都被迫关闭,很多店铺甚至遭遇“莫须有”的罪名不得不关门。其间,还有不少商家和客户被逮捕入狱。 同性恋村的复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是中心偏南一带,沿着Berri 街和Papineau街之间的一段Saint-Catherine大街上开了一些酒吧。随之,新一代的同性恋者进驻这个社区,其中既有法语人士,也有英语人士。很多人是从魁北克省其它地区搬来这里居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新校区而建的“拉丁区”的鼓舞。 有一位从美国纽约来的同性恋者意图在这一带创建一个类似纽约East Village那样的社区,此公购买了K.O.K.酒吧,并且搭起了“Le Village de l'Est”的广告。稍后,“Le Village de l'Est”便成为一个专指这个新社区的符号,以区别于传统的“西端(West End)”。接下来,同性恋者们干脆把这个名称简化为“Le Village”,并将此作为自己所在社区的名称。他们的独立最终促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同性恋者居住、工作和经商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同性恋生意在这里的巨大成功,也正好反衬出中心西部同类生意的没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The Village”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扩展到Amherst Street。许多古玩店迁出,让位给同性恋者所有或者经营的商铺。同时,同性恋者也越来越为大众所容忍和接纳。通过艰苦的努力,同性恋市民们翻新和装修了很多房屋,使得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的条件都得以提升。现在,几乎全蒙特利尔同性恋者的生意都集中在这一带。 尽管很多同性恋者在蒙特利尔其它城区也经常出现,但是, Gay Village仍然是全城同性恋服务业的中心,以及同性恋者最大的社区。每年5月到9月,在Sainte-Catherine Street街上“Village”的核心地段,都会有同性恋者的大型集会和游行。这些游行对很多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成为蒙特利尔众多节庆盛典的最重要项目之一,与蒙特利尔国际艺术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Montréal en Arts)、Fierté Montreal Pride、Divers-Cité's Festival等活动齐名。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亚媒社区介绍博客( http://www.accophoto.com/#!/cna8/Page/4 )
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冰雪中的烟火
蒙城文苑 2015-1-16 10:29
冰雪中的烟火
冰雪中的烟火 文/譞鴒 周六,一月三日,蒙特利尔,暴风雪。 重阅2008年7月13日的日记,那天晚上,我去看了保加利亚的主题烟火,当时我写下了这段文字:“我一边看烟火一边听电台的古典音乐,烟火和乐曲皆动人心弦,看着眼前的一朵朵炫目的烟花,这一朵朵昙花一现的人造花卉在空中绽放,坠落,心里又是感动又是感叹。不管是低处密密麻麻的金色、丁香色烟火墙,还是高处燃放的大花球,都是一瞬即过。看的那一刻,你会心跳加速,觉得这是美景,是人造的绝对绚丽。可是过后一想,就会觉得这一切都很虚假,很短暂,当你大声叫好时,烟火的生命已经在漆黑的天空中挥发完毕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转眼间已经过了六年半,当年青葱的中学生已经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学生,一切的一切都不一样了。但蒙特利尔的烟火依然是精彩的例行节目,无论是夏日还是冬季,都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即便大家都知道,烟火就是瞬间即逝的魔法,他们依然想要目睹这神奇又炫目的奇迹。我没有冬天去老港看烟火的习惯,可是今天却心血来潮,决定去看看圣诞新年系列烟火的最后一场——声色同享的烟火盛宴。 看着漫天飞舞的白雪,踩着高跟靴子,我徐徐地走过了通向老港溜冰场的桥,一座彩灯笼罩的城堡近在眼前,金色的圣诞树傲然屹立,面对风雪,无畏无惧。我的心情有点激动,因为我一直想要在这冬天白雪皑皑的城市里看到温暖人心的一朵朵彩花,即使它绽放的瞬间,就已经枯萎了。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事情,有很多人,也只是给我留下短暂的回忆,但是不代表这些回忆就不重要,不珍贵,不值得回味。 音乐响起,人们都不禁莞尔:这不就是有名的游戏SUPER MARIO BROS的音乐吗?烟火也是红蓝绿为主,不正是游戏主角的服饰颜色吗?游戏与烟火,真是一个有趣的组合,游戏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回忆中,我每每沉醉在一个游戏里,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就好像看烟火一般,明明是半小时的节目,却好像只过了十分钟。看着黑色寒冷的天空中,那一颗颗紫色蓝色的流星闪火,我好想许个愿,我能回到过去,永远永远都是那个微笑着的天真女孩,玩着游戏,笑着闹着,仿佛所有的烦恼尽化为灰烬…… 真的,这一刻,实在令我特别感慨。 童年,少年,成年,游戏的时间只是变得越来越少。看着黑色天空荧幕,我想象自己拿起游戏机,玩着游戏:看那腾空的金线化为金色车轮,我可以驾车去赛车场参加赛车比赛;看那一串串金花银花随风飞舞,我可以跟着花儿去天涯海角;看那炫目迷人的万花筒,我可以肆意转动这万花筒,让这种种颜色种种形状重新组合,化为千变万化的图案…… 一曲委婉的中国古典音乐响起,喷泉般的烟火绽放出一朵朵宛若荷花的粉瓣绿蕊礼花,真的非常优雅,但却令人有一点点寂寞的感觉。 我突然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不似那些大红大紫的大丽花,那些金色银色的菊花,那些随风而逝的蒲公英,荷花总给人一种纯净但高傲的感觉,正如《爱莲说》中所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看着白雪飞舞的天空中,那一朵朵粉色荷花,开放得不似其他花朵一样绚烂夺目,但却给我留下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那白雪,荷花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然纯净。那一曲清幽的古风乐曲,令我觉得神清气爽。也许少小时喜欢玩闹,但人总是要长大的,我只希望我能像荷花一般活得正直坦然,不想随波逐流,不求艳若云霞,只愿香飘千里。 永远忘不了这一晚,这一场烟火,这一朵荷花。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22期
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老红灯区
亚媒博客 2015-1-16 09:31
蒙特利尔的老红灯区
以前的蒙特利尔红灯区(Red-Light District (法语: Quartier du Red Light))大致位置在今天René Lévesque Boulevard大街的北面,Sherbrooke Street的南面,Saint Laurent Boulevard 的东面,Saint Denis Street的西面。其中心位置位于今天Ville-Marie区Saint Laurent Boulevard 与Saint Catherine Street两条街的交汇处。十九世纪中叶,这里曾经是本地著名的歌舞妓馆和各种非法交易最红火的地方。作为红灯区,这里最热闹的时期应该是1925年-1970年这一段时间。“红灯区”之所以有这样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妓院门口挂着的古老灯笼。除了皮肉生意之外,赌博、黑酒吧等都曾经使这个地方名声远播。 残迹 曾几何时,娼妓、脱衣舞者、马路天使、应召女郎等等,几乎占满了Ste-Catherine 与 St-Laurent两条街道。这样的景致一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长的时间。现如今,被称为“The Sex Machine”的性产业已风光不再,与之相关的店铺也改头换面。多少与过去的时光有些呼应的,也许只有那些“Ongles Glamour”、“Peep Show”、“Danseuses XXX”、“Miami Pizza”、“DVD-VHS”等霓虹灯招牌。曾经营造了繁华市容的红灯区的主人们,尽管其社会地位已经够边缘,现在则完全被主流文化驱赶了出去。 挣扎 红灯区的形成,当然不能排除本地精英与草根群体的浪漫需求,更不能忽视当时美国对色情业的打击和蒙特利尔港口城市的优越条件。到现在为止,虽然这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灯区社区,但其魅力还是不减当年。有些与色情业相关的商家,仍然顽强的打拚着,证明着昔日红灯区的存在。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埃及Cafe Cleopatre。 这家叫做埃及艳后的咖啡馆,是性工作者、舞蹈演员、变裝皇后们的最好的表演场地,也是加拿大城市中最后一个好保留红灯区残迹的地下文化中心。 伴随着这一带房地产业的发展,旧时的红灯区已经面目全非。从2010年开始,埃及艳后咖啡馆就已经面临着拆迁的命运。魁北克省电力巨无霸Hydro-Quebec希望将这里变成自己的行政大楼。开发商Angus Development Corp.公司也希望尽快清理好场地,以便于尽快将这里开发成所谓政治方向正确的文化产业带,以便更大规模地举办法语音乐节、蒙特利尔国际爵士乐节等活动。 所幸的是,埃及艳后咖啡馆的老板Johnny Zoumboulakis拒绝了一百多万加元的收购意向,也对很多更加诱人的出价无动于衷,成为名副其实的所谓“钉子户”。尽管被告上公堂,但是仍然不改初衷。当然,Johnny Zoumboulakis先生也并非在单打独斗,其背后不乏支持者。其中就有本地知名滑稽剧演出公司Club Sin。这家公司的导演Eric Paradis说,开发商给出的价格太低,与埃及艳后咖啡馆的实际价值相差太远。他说:“我们的小剧场无法与大型的夏日艺术节相提并论,我们没有政府的输血,而且演出活动还不得偷偷摸摸地进行。” 除了与咖啡馆利益相关的一些演出公司之外,支持原红灯区古老遗迹继续存在下去的人士中间,还包括一些社会名流和精英人士。 Concordia University大学艾滋病研究首席教授Viviane Namaste说:“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个社区精神之所在。这里的舞者、妓女、易装癖、变性人等,都是蒙特利尔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致力于帮助蒙特利尔非主流人群的组织Cactus的高管Jean-Francois Mary也表示,对当局改造古老红灯区的做法感到遗憾。 Mary说:“Angus Development Corp.公司高价收购并且关闭了Hotel Bolero旅馆,从此以后,性工作者们就不得不转移到其它社区,警察也不喜欢在这里再看到他们。现在,有些姑娘们在Hochelaga区招揽生意,在那里,没有人会关心她们是否会遭遇危险的客人。” 心理医生Jean Leccia同时也是McGill University大学的兼职教授。虽然住在一套非常高档的公寓内,他还是支持红灯区的性工作者们。他说,蒙特利尔市中心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而不仅仅是主流艺术的自留地和多元文化的贫民窟。 遗憾 尽管有着太多的遗憾,尽管埃及艳后咖啡馆还在苟延残喘,但是往日的红灯区却真的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空荡荡的钢筋水泥盒子。作为老社区灵魂的性工作者们,分散到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顽强地生存着。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也与她们的前辈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利用本地报纸和杂志,互联网也成为很流行的工具。现在,仍然有五百多位姑娘游走于这座小岛城市的各个角落,继续着红灯区最传统的职业。忙于生计的普通蒙特利尔市民们也许并不是很在意这些变化,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社区的消失,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原创博客文章,欢迎转载,欢迎分享,请注明来源: 亚媒社区(www.accophoto.com)
3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以后下馆子,不用单付小费?
亚媒博客 2015-1-14 12:41
去饭馆里吃饭,给服务生小费是最基本的规矩;可是,最近,在美国和加拿大,餐饮业开始修改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以后的趋势可能是:下馆子,不用单独支付消费了。 Pittsburgh餐馆老板已经与全职服务员签订协议,服务员不向客人收取小费,作为回报,饭馆向服务员支付35000刀的年薪。 在得到较高薪资保障之后,服务员还可以享受一些社会福利,如疾病保险、带薪休假、优先持有企业股票等。Pittsburgh餐馆的员工对这些改革表示欢迎。这样做,员工的就业安全感加强,餐馆人员也更加稳定,的确可以实现双赢。 在魁省,小费的停收暂时还不能为餐馆在保税时带来好处。不过,一些魁省餐馆业者正在为此努力,当前的相关法律带来了较大的不满和反弹,其中最受诟病的是对小费也要计入收入征税。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 亚媒社区
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雪松之战(Battle of The Cedars)
亚媒博客 2015-1-13 08:29
在蒙特利尔西面大约45公里处,在圣劳伦斯河北岸,有一个名为“雪松(Les Cèdres)”的小村落。1776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次规模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的战役——雪松之战(Battle of The Cedars)。 雪松之战是北美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入侵魁北克所发生的一系列战役中的一次战役。 1775年9月,大陆军侵入加拿大;同年12月围困魁北克城。英国军队的防御重点大多集中在魁北克省东部地区,而西部驻军相对不足。1775年11月3日,在贝内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将军的指挥下,北美大陆军占领了蒙特利尔。美军在蒙特利尔市实行比较严格的统治,禁止商人到加拿大西部地区经商,以防一部分亲英分子勾结原住民与英军左右夹攻大陆军。这种统治方式激怒了一些蒙特利尔商人,也引起很多市民的反感,认为大陆军来此并非为了抵抗英国暴政,而只是前来盘剥而已。后来经过富兰克林的斡旋,蒙特利尔商人获得了到西部贸易的权利,蒙特利尔市民对大陆军对抗情绪略有缓和之后,但是,亲英商人却并不买账。他们藉此联络原住民武装人员,与戍守西部的一支英军小部队一起四处串联,说服很多部落加入抗美联军。 1776年四月份,在得到这部分英军将要从西面进攻蒙特利尔的情报之后,大陆军分出一部分士兵,驻守雪松村。1776年5月12日,在被乔治·福斯特(George Forster)上尉的率领下,这支所谓的“乌合之众”英军与原住民武装人员向驻扎雪松村的美军发起攻势。在遭到进攻之前,雪松村守将贝德尔前往蒙特利尔求援,而雪松村驻地的防守任务则交到了同袍毕他非特。蒙特利尔守将约翰.伯德逊上校随即从自己的部队分出140人,由哼利.谢尔本少校率领驰援雪松村,但是却遭到英军的监视和骚扰,行动迟缓。 1776年5月18日,在短暂的交火之后,因为并不知道援军已经赶来,守卫雪松村的毕他非特被英军首领说服,在得到属下不被印第安人屠杀的保证之后,雪松村驻军投降,成为人数比自己少得多的敌军的俘虏。5月20日,英军又故技重施,通过短暂的交火与劝降,俘虏了从蒙特利尔赶来增援的北美大陆军士兵。5月23日,阿诺德率领600名援军赶来,同时大造升势,使英军误以为援军人数在1500人至2000人之间,从而吓退了英军。 与此同时,英国方面的印地安武装人员相继撤出战斗,蒙特利尔周边地区英美两方军事实力消长发生了变化。在得知英军撤退的情报之后,阿诺德将军指挥军队发动了追击。5月26日,大陆军方面攻占并且摧毁了Senneville村的城堡要塞。 此战之后,在蒙特利尔地区,大陆军实力并没有减弱,相对于英军要强大许多,但是英军手里却有相当数量的大陆军战俘。因为投鼠忌器,在大陆军的军事会议上,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于是,交战双方开始谈判,随即,英军根据协议释放了全部俘虏。协议还同时规定,大陆军也要释放同等人数的俘虏,但是大陆军方面并没有履行约定,借口是英军曾经虐待大陆军战俘。 战后,阿诺德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给雪松村守将毕他非特,后者又不服,两人于1776年8月同时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双双遭到革职。英军方面,由于主力没有加快向西方向的反攻,福斯特所取得的优势也随之化为乌有。 在过去两百多年之后,雪松村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六千多人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古战场遗址上,加拿大联邦政府又设立了一个国家公园,供大家追思历史,缅怀先烈。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 亚媒社区介绍
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落雪
蒙城文苑 2014-12-16 20:47
落雪
落雪 作者:锦帆天涯 雪,纷纷扬扬地落下了,无数纯洁的白色花朵,驾着看不见的小伞儿,在风中慢悠悠地旋转着,舞蹈着,扑向大地的怀抱。 鲁迅说,雪是死去的雨,是雨的精魂。而在我看来,雪是升华的雨,是雨的生命形态的更高境界。它超越了雨的重浊而化归轻灵,它扬弃了雨的杂质而臻于纯粹。比之雨的浮躁喧哗,雪更是恬静、含蓄,从不张扬的。即便是北方的漫天飞雪,你也难得听见它的声音。如果在静寂的深夜,它会轻手轻脚地落在你家的屋檐上、楼顶 上、窗棂上,把一阵阵清奇的寒香送入你的梦中,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温柔地看护着自己熟睡中的孩子,静静地守着他甜美的笑靥。 记得小时候,家在南方。 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日子,心中便一个劲儿盼着下雪。常常在睡前许下一个心愿:明天早晨醒来的时候,窗外一定要下好大好厚的雪。那心情,也许跟国外的孩子在圣诞前夜,盼望圣诞老人带着新年礼物突然降临差不多。说来也怪,每一次我诚心的祈祷总能如愿。雪在深夜里悄悄地来了,趁着我熟睡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落了下 来。它带给我一份无比珍美的礼物——一个纯洁无瑕的白玉世界,一个可以用双手捧起的神奇童话。 是啊,经雪装扮后的世界就像一个童话,那么空灵,那么晶莹,仿佛在仙水中浸洗过,一切都显得如此净洁明丽。天地间流逸着雪的芬芳,处处呈现出一种饱含诗意的美。没有杂质,没有污迹,雪以自身的纯洁净化了世界。 来到蒙特利尔后,就有更多的时间面对雪、欣赏雪,感悟雪。这座美丽的北方城市,一年之中有近半年的时光都是纯白的。雪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赋予她生命,赋予她灵性。 我喜欢看覆盖着白雪的教堂尖顶、装饰着白雪的优雅民居、在白雪下酣然沉睡的公园、绿地,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玉树琼枝,以及枝间活泼跳跃的松鼠。在漫长而寂寞的冬天,我总爱站在窗前,久久地、久久地凝望着这一切——雪的安详会安抚我不时躁动和忧郁的心灵,让我把握住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 每当看着雪花漫天飞舞,将大地染白,我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感动,原来无声的时刻是最伟大的时刻,原来无声中创造的奇迹是最动人的奇迹。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像雪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创造着,奉献着,把美带给人间。也许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却很伟大。 雪,无声地飘落着,一朵朵如盛开的花朵,带着无数小小心愿,自由挥洒着她们纯洁而热烈的生命……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19期
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金刚锤 2014-12-5 14:37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有各式各样的地图, 有的很老,有些很艺术,这里收集了几张。 蒙特利尔占地4259平方公里,人口410万,即全加拿大(35,540,419人)约1/9人口住在蒙特利尔。那近东西向排列的一个个篮圈,是中生代火山,其排列方向代表大西洋拉分扩张的方向。火山就像邮票边缘的那排小孔, 有利于大陆岩石圈拉张撕裂。市中心的皇家山也是一座死火山。绿色是河流。 蒙特利尔被大河所围,所以是个岛。 每个城区的名字 市中心与黄家山 西岛地区 艺术广场 地铁路线图
个人分类: 自然|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蒙城文苑 2014-11-26 21:44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作者:锦帆天涯 在蒙特利尔生活了六年,见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事,我却唯独难以忘记一位在路上偶遇的老人。 那天,我从YMCA做完义工回家,快走到我家附近地铁站的时候,看到一位头发苍白的老人,迎面朝我走来。 “请问Du Collège 地铁站怎样走?”他向我问道。 “啊,就在前面,我带您去。”我热心地回答。 “谢谢,”老人接着解释说:“其实我刚才就是从这个地铁站出来的,要去转乘460路公汽,可我走错了出口,我以为另一个出口在这个方向,就一路走来,但走了很久也没找到,我就知道一定是弄错了。” 我们聊了起来。“听您的口音,不是魁北克人?”老人问道。 “对,我是中国人。” “啊,那您的法语讲得不错。是在这里学的?” “是啊,我喜欢学习法语。” “我也喜欢学习外语,”老人似乎来了兴致,“我会讲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现在我正在学习意大利语,这是我的第四门外语。” “真的吗?您太厉害了!”我由衷地夸赞道。一边在心里想,“看他的年纪,没有八十岁,也起码七十好几了吧,一般人到这岁数,谁还去伤脑筋学外语?在家里看看电视打发时间不就好了?而且他已经懂得那么多国外语了。”我想起自己跟法语和英语的纠缠苦斗,那令我向往的Bilingual境界多么遥不可及,对这位老人就更是佩服有加了。 “呵呵,我喜欢学外语,因为它是一扇窗户,可以让我看到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新奇的世界,我可以通过它感受不同的文化,开阔我的视野。”老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向我解释道。他又说,“等意大利语学得差不多了,我还想学中文呢,东方文化很神奇,也很有魅力,我相信学中文会给我带来很多新鲜感,很多乐趣。” 老人走得很慢,不长的一段路我们却走了挺长时间,但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听他讲话是一种快乐。我发现他思维活跃,侃侃而谈,对中国的事情也了解不少。他的心态非常年轻,除了学外语,还有很多“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写自传啦,学吹竖笛啦,真如中国古诗里所说的,“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终于我们走到了,我说:“您看,您要去的地铁站就是这里。”老人追问了一句问:“是乘坐460路汽车的那个出口吗?” “是的。”我说。直到这时,我仍然没有发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我竟然愚蠢地、自以为是地说出了这么一句“指教”老人的话:“其实,您下次再乘地铁,出来时只要看看站里的路标,那上面写着哪个出口是转乘哪路公汽的,这样,您就不会弄错出口了。” 老人宽厚地笑了,“谢谢您,Madame,可是,我看不见路标,我是一个盲人。” “什么,您是盲人!”我惊讶地站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我只剩下残留的百分之一的视力,已经符合医学对于盲人的定义,而且,我是盲人协会的成员。”老人说。“再一次谢谢您,再见!” 老人慢慢地朝着460路公共汽车站走去。我依然站在原地,许久,还没回过神来。我看着老人的背影,有些佝偻,有些苍老,但没有一丝一豪的颓唐。秋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他身上,给他的银发镀上一层生动的光彩。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为何始终没有看出他是一位盲人,我对自己说,“他心中装着比别人更多的阳光。” 后来,我将这件事讲给许多人听,他们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而我自己也认为这实在是一次奇遇,或许,它是上天有意送给我的礼物,只为了给我一个启示,告诉我,生活可以是多么开阔和美好,只要你永远张大心灵的眼睛。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16期
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省贷款及助学金政策详解
热度 6 地平线教育 2014-11-24 13:55
魁北克省贷款及助学金政策详解
魁北克省是很多新移民的避风港湾和读书圣地,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国度来的移民, 蒙特利尔 魅力更大,成为全加第二大吸纳移民城市。法语COFI 学习 、助学金Bursary成了许多新移民在初来咋到期间的必然之选。2012年3月30日魁北克省财政部公布新的财政年度预算,COFI学习补助骤减力度之大令人震惊。接下来的学生贷款及助学金改革带来的学潮冲击波,不仅仅是对读书的中国人,对蒙特利尔华裔族群经济也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帮助新老移民了解此政策,笔者在此试图全面解析一下。 根据魁北克省的教育制度,从学前班、小学到中学都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父母享受家庭补助金与牛奶金等;成人中学、职业培训、预科、大专、大学的学生却要支付少许学费(相比国际留学生), 但 同时可以享受学生贷款与助学金。 很多新移民朋友到了加拿大找工作会面临一个学历认可问题,因为一般而言,都是国内毕业,加拿大公司都不怎么认可。如果上学的话,学费和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对于不少朋友而言也是个负担;好在加拿大福利很好,魁省福利更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魁北克省 贷款 及 助学金 政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简介: 魁北克省 贷款及助学金(Loan Bursary)是“学生财政援助计划”(Aide financie reaux etudes,简称AFE)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于资助那些希望全职学习又暂无足够资金的学生。该计划每年均向超过十五万之众的魁北克居民,发放数以亿计的读书贷款与生活津贴,帮助他们在魁北克教育部(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du Loisir et du Sport)指定的各类型教育机构,顺利完成学业。该计划包括助学金和贷款两部分,贷款需要学生偿还,助学金不需要偿还。 二、基本用度: 魁北克省 贷款及助学金 的发放,除了个人身份、课程、学力与负债度等因素外,也按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进行。 魁省 政府资助学生读书,是按一系列很复杂的计算公式,考虑很多个因素去进行的,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简言之,政府所要资助的是读书所需的费用减去个人与家庭的收入后所不足的部分的钱。这里读书所需的费用根据学制不同而定,计算学制的月数。贷款金额按每月基本费用乘以月数加上学费﹐另加购买电脑等款便可得出年度总额。 所需费用不但包括学费、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学生的家庭负担、学习用的电脑、书本文具、医药费、实习费等,还包括孩子的生活费、看护费等。非读书的暑假等期间不计算在内。 除此长期费用外,还有一次性的开销,如学费、用具、电脑、书籍等,均有具体数字, 包括185加币的眼镜报销 。其中学费是实报实销,由学校自动为学生记入账内。 也就是说不同于中国的学生贷款是只针对未婚学生的学费,魁省考虑的很周全,看来是从公民的角度去设计的这个制度,所以连你家庭负担看孩子费用都算进去了,魁省居民真是幸福。大家也可以点击以下AFE官网链接试着做一下 模拟计算 。 三、抵扣因素: 直接影响政府资助发放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及家人的收入,这个收入包括来自于学生个人、学生家长以及学生配偶的收入。本人及各个家庭成员的收入包括: 1.工作收入、实习收入、失业金、退休金、劳保金收入、自雇劳动或经商的收入等; 2.其它收入,包括家庭补助金、牛奶金、死亡津贴、孤儿津贴、继承得到的财产、扶养金收入、投资存款利息、离婚配偶所给的钱等; 3.其它助学金,包括第二语言助学金,私人奖学金等。 学生本人的收入是根据本人当年工作已赚的钱或估计可能得到的钱来计算。而家长与配偶的收入则是看上一年度的收入情况来计算。学生按照家庭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无父母资助的学生;有配偶资助的学生;有父母资助的学生。 无父母资助的学生:如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便算无父母资助的学生:已婚、离婚、分居或鰥寡者;生育或领养有孩子者;未婚与人同居并在居所有孩子者;怀孕20周以上者;在魁省就读同一大学超过3年并有90学分者;有残疾就读大学超过45学分者;获得大学学士毕业文凭或有学校就读3年证明者;就读全日制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有过两年工作与收入经历或领取失业金记录者;离开义务教育已有7年者;父母双亡者。此外难民、父母不在加拿大者、配偶找不到者、家庭状况恶化而住收留所者等也属此类,此类申请人仅看自己收入。 有配偶资助的学生:如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便算有配偶资助的学生:已结婚者;与人同居过事实夫妻者;有扶养孩子者。但离婚、法律分居或事实分居者不算。 有父母资助的学生:如学生不属于以上两类情况,便算是有父母资助的学生。 此外移民、难民担保人的待遇也与父母一样,所不同的仅是不计算他配偶的收入。当然如有多个孩子申请资助,父母贡献金额便要平分给多个孩子。如父母已分居离婚或一方亡故,则仅与孩子住的一方的收入计算入内。 四、有效时限和用度上限: 魁北克省 学生贷款与助学金不是无限期的,贷款通常以规定学制 (暑假不算) 外加15个月为限,助学金可以外加6个月。按照最新的AFE标准, 20个月学制的职业培训课程(含小生意班课程),学生最多可享受35个月的贷款,其中包括26个月的助学金; 24个月学制的大学课程,学生最多可享受39个月的贷款,其中包括30个月的助学金;16个月学制的硕士课程, 学生最多可享受 31个月的贷款 ,其中包括22 个月的助学金。 每名学生在负债到一定程度时便不能再享受政府资助,不同学制与年级的负债界线 是不同的。 按照最新的AFE标准, 职业培训 $22,000, 大学学士级28个月以下专业 $30,000, 大学学士级28个月以上专业 $36,000, 大学硕士级20个月以下专业 $42,000, 大学硕士级20个月以上专业 $48,000。 地平线小生意 班的学生均可以申请丰厚的助学金和贷款,地平线职业学院有数名专家免费协助学生申请助学金和贷款,并免费提供相关文件的真实复印及宣誓服务;每周五下午定期安排专题讲座,每周一到周四晚上还有专人服务,联系电话是514-915-8888 、 514-933-0398 ,电子邮件是 info@collegemac.ca
120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 | 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加德学院 2014-11-21 11:15
蒙特利尔 | 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蒙特利尔位于加拿大的法语区,是一座自由、文艺并且充满爱的城市。 ❏ 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设有供人们和小动物休息、玩耍的公园。 △ 夏天的Parc Lafontaine。人们会带上一本书或是约上几个朋友,带上狗狗、乐器和食物,在公园里一坐就是一天。是的,我们没有夸张,从日出到日落,甚至到午夜。 △ 在公园里练瑜伽的人们。 △ Mont Royal公园里,大raccoon带着baby raccoon搬家。 △ 公园里吃bagel的小松鼠。 △ 虽然这里的冬天很冷,但是贴心的蒙城在Mont Royal设了免费的滑雪道。 △ 免费的溜冰场。充满浪漫的气息。 ❏ 骑自行车依旧是人们喜爱的出行方式。蒙特利尔的街道设计充分地照顾到骑自行车的人和步行者,这也是蒙特利尔的肥胖者比例比其他北美城市小的原因。 △ 蒙城随处可见的专为自行车开设的车道。这在北美地区并不常见。 △ 牵着狗狗的骑车人。 △ 即使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也阻挡不了蒙特利尔人民骑行的热情。 ❏ 这里的人们崇尚健康饮食,人们喜欢买农贸市场里的当地新鲜蔬果胜过逛超市;亦或是在特定的时间直接从当地进城的农户手中买一大篮从农场新鲜采摘的蔬菜。 △ 夏天的Marché Jean-Talon。 △ 蒙特利尔的农民会在固定时间进城为市民送来新鲜的蔬菜。这里的人们叫它“farmers' basket” 或是 “organic basket”。 ❑ 这里的人们热爱艺术。 ► 自2012年起,每一年夏天蒙特利尔都会将近三十架钢琴搬上街头,免费供市民弹奏。 △ 来Mont Royal山顶开一场个人钢琴弹奏会吧! △ 夏天的蒙特利尔,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文艺气息。 ► 每一年的夏天,这里都有多场音乐节,市民们可以享受免费的音乐演出。 △ 每年的国际爵士音乐节现场都是市民们聚集的地方。 ► 每一年,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都会为市民带来数场免费的交响乐演出。 △ 2014年夏天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在奥林匹克公园为市民献上了一场最大型的免费演出。当天万人空巷,音乐响起时,现场却鸦雀无声。 △ 有几百人参加的交响乐演出。 △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Kent Nagano。 ► 蒙特利尔的街头艺术。 △ 这样的墙绘随处可见。 △ Place-des-arts,可以随着摆动的频率奏出不同音节的秋千。 ❑ 这里的人们喜欢简单缓慢的生活方式,去咖啡馆和面包店看书、工作、学习或是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是生活在蒙特利尔的人最常做的事。 △ 位于艺术家群集的Mile-end的café club social。这里没有漂亮的器皿,没有奢华的座椅,艺术家们来这里晒晒太阳聊聊天,说不定几天后蒙城就多了一场音乐演出,或是出现一个新的art project。 △ 位于St. Denis上的Mamie Clafoutis面包店。这里有着美味的面包和咖啡,还有舒服的让你做下去就不想起来的沙发。 ❑ 这里的人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种族;更不会因为你的性别和性取向而歧视你。对移民的高容纳度使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排名第二的最受新移民欢迎的城市,仅次于多伦多。 ► 蒙特利尔每年的同性恋游行活动。 ❖ 没错,蒙特利尔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你是否同样也爱着她? © 加德学院,2014 本文文字部分由加德学院撰写、编辑,版权归加德学院所有。请勿擅自引用。谢谢合作。
个人分类: 蒙城诸事|3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城市的名片
蒙城文苑 2014-11-15 20:51
城市的名片
城市的名片 邢建中 人有名片,城市也有。 一个城市的名片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标志性建筑,有人说是著名景点,有人说是最繁华的街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心目中的城市名片,却不是这些。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每到一个城市,在第一时间,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交通。因为你总得进来,总得出行。所以,交通才是一个城市的正式名片。 初来乍到,无能力全面评价蒙特利尔市的交通状况,只能凭自己耳濡目染获得的一鳞半爪,略陈己见,看能否从这滴水中见到太阳。 加拿大是个汽车王国,号称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大街上川流不息地跑着各种各色汽车,真可谓车流浩荡。相形之下,则显得人流寥寥。一个奇怪的景象是,大天白日,所有的汽车都开着大灯在跑,让人感到他们竟然分不清黑天白日,至少是不知节省,白白地耗费动力和电能。移民到这里的孩子们告诉我,这是加拿大法律的规定。汽车发动,大灯即开。汽车的电路,就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行人的注意力,减少事故的发生。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个多么人性化的法律。 主要街道的大小路口,几乎都装有红绿灯。远远望去,一片红灯或一溜绿灯。街巷里面的小路口没灯,但都有标志。车到这里,不管有无行人、有无车辆,都要减速停车,左盼右顾,看准情况后再起步。开始以为是儿子开车谨慎,后来才知,人人如此。 汽车一旦和行人相遇,司机总是让行人优先通行。按照在国内的习惯,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让着汽车,以防不测,可这里的司机总是打手势让我们先走,执意不肯自己先行。这有点让我们受宠若惊。习惯了开车人对行路人张口即训的社风,对这样的礼遇还真有点不适应。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以为遇到了好人。后来发现,这样的礼让,司空见惯。没人监督,人人自觉。看来,那种开车人对行路人的豪横,只能到加拿大以外的国家去找了。 蒙特利尔市的交通,是自动化管理,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见警察。我们来这一月,只有一次看见两个警察骑着自行车穿街心公园而过,看样子还不是交通警擦。儿媳告诉我们,这里的警察不在大街上,好像藏在什么地方。一旦有事,便有警察蜂拥而来。如果你行车有问题,会有警车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紧紧跟上你。我有个疑问:大街上没有警察,道路又不是很宽,车又很多,很快,一旦意外停电或红绿灯坏了,岂不“牛犊子拉车——乱了套”?孩子们说,这你放心。这个城市有个很有意思的交通习惯:一旦没有了红绿灯的指挥,四个路口的车会全部停下,然后采用每个路口轮流发一车的办法依次行驶,没有人抢行,决不会乱套。由此可见蒙特利尔社会风气之一斑。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车虽很多,却很少听到喇叭声。他们几乎不用喇叭。儿子的家,就在十字路口。能听见汽车行驶的轰轰声,却几乎没有汽车喇叭声的骚扰。跟儿子开车出去,也没听见他按喇叭。问其缘由,儿子说,有事才按喇叭,没事按啥喇叭?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个多么弱智的问题。可不是,车行路上,不堵车,不抢道,也没有乱穿马路的,鸣什么喇叭?只有在交通混乱的地方,才离不开喇叭。更有甚者,那些故意显示自己有车、有派儿的开车人,才抽风似的乱按喇叭,以示自己的身份和派头。可在这里,小汽车的普及率,几乎达到成人每人一辆的程度。有车、开车,即无可炫耀的份儿,也毫无优越感。儿媳告诉我们,即使需要按喇叭,也就“滴”的一声,声音也不很大。有时结婚的车队过来,会时不时的“滴”一声,以示喜庆;相遇的车也会“滴”一声,以示贺应。总之,开车不乱按喇叭,既反映了当地的交通秩序,也映射了当地人的道德品行。 加拿大的冬季,异常寒冷。这我早有耳闻。但无法想象,在冰雪覆盖的日子,城市的交通,该是如何。巧了,一位网友的帖子,正好解开了我的心疑。“在我的想象中,加拿大这样的高寒国度,漫长的冬季,根本无法出门。的确,从上年的l0月到次年的4月,加拿大经常是漫天飞雪,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漫长的严寒,滴水成冰,道路的积雪有时深达一米,这样的冰雪路,根本无法通行。但在加拿大,你根本无须为行路发愁。昨晚一夜风雪,到第二天你该出门上班了,干线公路和主要街道的积雪,早已铲开,并且撒上能融冰雪的盐粒。汽车行驶在这样冰雪路上,一点儿也不滑,绝不会误了你上班或其他行程。在加拿大90多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没有一处收费站,全年都畅通无阻,也很难见到因风雪阻断交通的报道”。 初来乍到,没有过冬的体会。到时候,我会好好地见证一下。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热度 6 xianren 2014-11-13 18:45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国内电视剧“爸爸去哪儿?”热播之后,一时间中国电视频道里到处都是“XX去哪儿?”。习总的一句“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又把“去哪儿了”句型推到了极致。最近身边的两则新闻,使我想起了咱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的侨领,想演绎一句“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一则是说,多伦多大陆社团领袖发起万人签名呼吁中国给10年签证;另一则是目前正在开庭审理的中国人林俊被害案。 海外华人获得中国10年签证,无疑是每一位海外华人的迫切愿望,呼吁了多年,今因北京APEC美国总统宣布给中国人10年签证又在海外掀起波澜。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国人社团都有行动,再次发起呼吁。唯独不见自诩具有十多万华人之众的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的有所表示。 林俊案庭审接近尾声,最近几天辩方的陈述和证人的言辞对已经死于非命无以辩解的林俊极为不利,辩方一直试图以精神疾病来帮凶嫌脱罪以逃避法律制裁。 2009年一魁北克医生因婚姻问题杀死两个孩子,被判因精神疾病“不负刑事责任”而获得保释,判决在魁北克引起了轰动和抗议,孩子的母亲和家庭成员多次组织庭外的示威活动,才致使检方于2013年9月提出上诉,要求法院推翻原判重新审理。 从林俊案发到今天审理从未见华人社区有公开意见的发表和态度的表达。有人或者说,尊重司法判决,是华人的传统美德。但是,当出现证词明显对死者不利或者不公的时候,作为一个受害者社区是否应该有人站出来发布表一下意见,表达一下华人社区的感受,供法官和陪审团“酌情”呢?法官和陪审团也是人,都是有情感的动物。何况,在北美每次牵涉到族裔重要案件判决时,庭外都有大量的人群聚集以形成气场压力,这是“国际惯例”。 是不是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缺乏侨领? 两年跟前本地法文大报La Presse记者聊天时,谈起了她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华人社区那么多“Leader (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在这里应该叫“侨领”吧) ”? 她为写一本关于蒙特利尔族裔社区的书,邀了不少华人社区的人士去座谈,当那些前来参加访谈的人们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声称自己是“Leader”时,接触过本地很多族裔社区的她困惑了。 我跟她讲了一个笑话,如果某天唐人街的招牌被大风刮下砸死10个华人,验尸的结果是9名是社区Leader,另外1名是正在想成为Leader。 横看欧美亚非拉,海外华人社区素来盛产侨领,因为蒙特利尔华人社区不大,只有区区五六万人,有100多个(据说登记注册,未考证)华人社团组织,有老侨的有新移民的,侨领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它海外华人聚居城市,所以侨领们就格外显得多。 近些年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大陆移民兴办的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但多数无疾而终了。说“兴办”那是高抬了,绝大多数是一个两人想一个动听打人的名字比如“魁北克华人XX协会”,在网上发个帖子,或者在报纸上登一个“社区消息”就是宣告成立了。积极一点儿的,逢年过节组织一两次饭局和野游,算是存在不错的。这样的草台班子很难持久,更何况很多连草台班子都谈不上。 为什么老华侨的堂口会所能几代相传延续至今,除了宗亲的因素以外,就是有利益共享。新移民的组织存活短暂,是因为组织者多数为了沽名钓誉,在回国探亲的名片上印上一个侨领的头衔,给父老乡亲当地各级领导以“成功人士”之印象,并非真正为会员们谋利益,这样的组织不参加也罢。 侨领,不应该是逢人递出名片上的头衔,也不应该是用来当作接受中国使领馆招待会邀请的门票,更不应该是唐人街欢庆晚宴饭局的座上客。你应该,在关乎华人利益问题上能为其请命,在华人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 这样的侨领,蒙特利尔有吗?如果有,侨领们去哪儿了?
110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我读蓝天白云
蒙城文苑 2014-11-13 00:19
我读蓝天白云
我读蓝天白云 邢建中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阳光下,一爿绿草,青葱翠嫩。这是计算机中微软操作系统典型的桌面图像。原以为,这是电脑高手们借助图像软件的杰作。到了加拿大,才知这是北美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只要走到空旷处,就会不期而遇。只是大多规模稍小而已。 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是蒙特利尔给我的最鲜明的印象。 天空的蓝色,不是那种深邃而神秘的瓦蓝,而是呈现一种纯净而透明的淡蓝。记得六、七十年代,国人流行穿毛兰裤子。毛兰的蓝色,就类似于这里天空的颜色。不过,天空的蓝色,显得更清澈,更纯净,更透明。遥望蓝天,清明澄澈,不禁让人的心胸也跟着通透豁亮起来。 大团大团的白云,堆棉垒絮,形态万千;小朵小朵的白云,如丝似纱,洁白耀眼。它们常常并不聚拢在天的哪一边,而是如天女散花般,松散自由地分布在无边的蓝天之下。 眯眼静观,大大小小的云团,都在悠然地飘移着,在广阔的碧空中,自由而舒缓地伸展着自己的腰身。有时,大云团会分化为数个小云团;有时,小云团又会聚拢成大云团。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聚散散,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这里也有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日子,但比较少见;这里也有阴云密布、雨雾蒙蒙的日子,也比较少见;惟有这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日子,常见常新。这才是这里天气的显著特点。 云团较小而稀疏,阳光会更加灿烂;云团较大而密集,这天就要小心了。说不定哪块云团飘过来,就稀里哗啦地下起雨来。有一次,我们出去购物,小半天的时间,竟下了四场雨。多亏我们随身带伞,才躲过“落汤”之难。蒙城每周都会下雨。这里的雨,独具特色。那就是爽快麻利——来得快,去得也快。阵雨刚过,依然是蓝天白云,白云蓝天。 多雨时节,这里亚赛国内的江南,只不过,这里的雨,有江南雨的勤快,而无江南雨的缠绵。这里的纬度高而污染少,故天空显得格外的澄澈而高远,但白云却显得比较低。这点,又有点像河北家乡的坝上。白云飘来,似乎站在高处就能伸手可摘。一次雨后出门,遥望蒙特利尔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楼的上半身竟然已插入白云之中。 蓝天白云,为什么在这里永驻?从飞机上遥望加拿大广袤的大地,或打开Google Earth搜索加拿大,你就会豁然明白:那朵朵白云,就是加拿大星罗棋布的湖泊;那蔚蓝的天空,就是加拿大浩瀚无边的森林之海啊!可以断言:哪里的水多、树多,哪里就是白云的故乡;哪里的环境保护得好,哪里就享有蓝天的澄澈。 第一次见到加拿大魁北克省以宽阔的白十字分割成四个蓝底白花长方块的省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你熟读这蓝天白云之后,才能真正领会那蓝白相间图案的设计,除了表达其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之外,是不是也表达了当地人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理念?
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城生活感悟-穿越沙漠的自由
蒙城文苑 2014-11-10 23:02
穿越沙漠的自由 作者: 姜帅 又是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骑车到Lachine 运河的尽头。这里,河面变宽了许多,几乎是看不到边际了,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我坐在河岸边的岩石上静静的光看着日落。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河面上,水面跟着最后的太阳光缓缓舞动,美不胜收。 不远处,有几个渔夫悠闲地坐在杂草上,时不时的甩动着手里的钓竿。我站起身来,朝着落日做了一个双臂张开飞翔的姿势,晚风尽情的划过我的脸狭,仿佛穿过了我的身体,我闭起双眼顿时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像海鸥一样畅游在我心中无限的辽阔的海面上。正当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耳边出现一个沉重的声音:‘小伙子,你也喜欢看夕阳啊。’我张开眼,一张和蔼可亲的脸笑眯眯的望着我。我打量着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许是刚刚钓完鱼吧,他右手握着的鱼竿还没有收起,左手提着一个小箱子。他见我没有回答便放下手里的东西,坐在我旁边的岩石上。“是啊,我一直都喜欢在这么广阔的河岸边看日落,喜欢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回答说,眼睛一直眺望着远方。和这位老人攀谈了一会我才知道,原来他来自埃及,从小生活在广阔的沙漠中。来到蒙城这个依山傍水的城市后,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就喜欢上了钓鱼。我告诉他我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沙漠,只有在电视电影看到过,或者就是在书本里读到过关于沙漠的描写。他对我说,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沙漠比你眼前的河面,甚至比大海更辽阔,在那里你若是环视四周,看见的也只有沙子。在沙漠中缺的最多的就是水了,找不到水源就好比找不到生命。我小时候多么渴望人们能挖一条水渠,一直通道我所住的村里,这样就不用每天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好几十里地去河边打水了,我的生活就被水束搏着。唉,没有在沙漠中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体会到这些啊”说罢,他拿起东西起身便要走。 我看着他的背影,对他大声的说了句:“你做到了!你不仅仅是成功的穿越了你所居住的沙漠,你更是成功的穿越了你心里的那片沙漠,现在你自由了!”他只是回头对我笑了笑,然后继续赶路并没有多说什么。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沙漠等待着他们去穿越,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被某种有型的或是无形的压力所束搏。人们费了千辛万苦跨越这片沙漠无非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束搏,寻找某种自由。 如今,在我和成功之间隔着一大片沙漠:每天过着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很少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紧绷着的神经就快要爆发,总是忙着应对各种繁琐的考试企图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分数和竞争缠绑住了我的全身,紧的使我喘不过气来。也许,这对某些人来说并不算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也许会列举出一千种例子来证明我所经受的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如果用刚才那位老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在考试与分数中挣扎过的人怎能体会到一个学生的痛苦!”我走在内心的沙漠里,一望无际的沙漠看不到尽头,只能看到在天边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那些幸福的画面一直显现在我的眼前,美好但却遥不可及,那些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穿梭在沙漠中,试着找到那片让我期待已久的绿洲与河流。想要成功,穿越这片沙漠就在所难免。 虽然我吃力的走在这片沙漠中,虽然有时我会感觉到饥渴,虽然我也会常常感到疲惫,甚至想过放弃,但我想自己也算是自由的,至少我还能选择穿越这片沙漠时自己的心情,就凭这一点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回头看看自己踏过的脚印,也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生命中难免会有些绊脚石阻碍着我们前进,要想穿越心里的那片沙漠,只要是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再辽阔的沙漠也会被我们征服! (本文标题系今年中国高考命题之一)
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热度 7 远山的南 2014-11-6 23:17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 图片 :网络。)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记得BBC资深记者杰瑞米-帕克斯曼到中国走访,反思西方的自由和中国的发展,感慨之余说了一句话:“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中国不管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还是从隐喻角度,都在“动”。这篇“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一文,在BBC新闻网曾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网民,就题发挥,用自己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对加国政府也发了牢骚,一句话,“政棍的话从来就是拿来违诺的”。 从“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也给我了几分联想,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吧。我不想谈中国的共产党怎么样,首先,我出国也都几十年了,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是很赞同帕克斯曼的说法“动”,可惜,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却很少“敢”动。在这里选举季节到了,满 街人头像,老百姓想到的是,这么多标准照要用掉多少纸张啊,又是多少钱呀;接着听到的是满口水的“承诺”,一定这样,肯定那样。最让百姓记住的是那些减税的“狂言”,听多了,也随他去说吧。选举过后,情况变了吗?很快那些承诺就掉脑后了,不守承诺,不用下台,就拿蒙特利尔前任市长来说吧,被评为全国最差的市长,百姓也无奈不得。 在魁省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年过去了,税加上来了,这已经和选举早就无关。作为民主国家的加拿大人,他们都在做什么呢?请看实例:地铁票飞涨,几乎是每年都涨,甚至几个月涨一次,涨价的比例之高,难以置信,原因是什么呢,老百姓不清楚,也懒得问,反正政府要调,需要钱,公司要闹,咬牙顶住的只能是人民。据说,有一个很“酷”的理由,这个价格比之多伦多少了很多,要赶 上去才行呢,才有大都市的“风范”。如果说到公共服务,百姓是最明白的,公车经常晚点已经不是稀罕事,实在是不敢恭维。可惜,可怜的百姓们只是在下面骂上几句,忍受着不断涨价的煎熬,他们的民主精神已经被上面的“压迫”变成了无限忍受。老百姓的忍受已经是变成常态的,牛奶涨价了,面包涨价了,连火柴也涨到了一角,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只是默默数着手上的钱,合计着自己能买什么。东西都涨了,能买什么呢?贵的不买了,找便宜的,实在不行,就免了。在底层的百姓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情形。 有时我在想,中国的百姓缺乏民主精神,在大发展的今天,“火气”变大了,也敢起来“动”一下,政府有点害怕,也变得小心谨慎了。为什么我们民主的加拿大百姓,倒变得如此“民主”,大小不公的事全 忍了,变成了政府手下的“奴隶”主义了。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蒙特利尔没有中餐好馆子
热度 9 xianren 2014-11-4 21:43
蒙特利尔的中餐馆在近十年来一直处于衰退状态,这些年关了不少原先还可以去的馆子,比如,南岸的富合、新金华、稻香自助餐;北边St-Laurent区的金丰酒家、富金华海鲜酒楼;西边的东方皇宫;唐人街的中餐馆更是如宿舍楼道里的电灯开了关、关了开。 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不但少,而且都很烂。 每当有国内朋友来访的时候,我都带他们去吃西餐,为了掩盖本市中餐烂的家丑,告诉他们,既然出国了,就要多品尝一下异国风味。 蒙特利尔没有好中餐馆子原因有多方面,华人人口少是首当其冲,这个城市的华人不足六万,按南北口味一分,就更少了。人口少,餐饮市场自然就小,好中餐厨师自然留不住。 有些不错的中餐馆由于先主年届退休,找到了“体面”工作的后代们无人愿意继承“老窦”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后继无人于是转售给新移民。而缺乏经营餐馆经验的新移民很难传承,更谈不上经营得更好。St-Laurent区金丰酒家的关门就是典型的一例,早些年那个餐馆在柬埔寨华人的经营下,有早茶服务再加上附近飞机大厂Bombardier中午员工的帮衬,生意还算不错。后转手给一位天津来的新移民,用餐馆设备和酒楼抵押向银行贷款了40万元,经营不到两个月就关门了。关门的原因不知道因为经营不善,还是成心为了那贷款。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移民开的馆子,由于来蒙特利尔的新移民多是为上学而来的技术移民,为了生计选择了餐饮业。且不论这些新移民们有无餐馆经验、厨艺和好的厨师,从内心深处轻视服务业的他们,不可能开出好的馆子。一位曾经做IT的新移民,不知什么原因开了个小餐馆,在博客里说自己这是“逆天”,可见其内心深处把从IT白领到经营餐馆的转变看得何等之巨大,内心的挣扎是何等之艰巨与痛苦。 新移民跟老一代移民的心境不同,老一代移民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餐馆上,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孩子们上私校的学费就靠它了,只有用心经营把生意作旺。而新移民,志存高远,边开餐馆边惦记着读个博士硕士,或者找到一份专业工作,开餐馆只是临时过度的权宜之计。两种目的,必然两种结果。 还有些开餐馆的中国新移民,开馆子目的不是想从餐饮上赚钱。前几年大陆人在唐人街开的“X记小厨”着实火过一阵子,还有跟这“小厨”有密切关系的“渝航”,口碑曾经也还不错。没开几年,这俩馆子都易手换主了。“小厨”的创办人来加拿大前并非做餐饮的,为了开餐馆曾回国拜师学厨艺大半年。就这么一个似乎有志献身蒙城餐饮业的新移民,在几年后跟周围的朋友说,我开餐馆不是为了炒菜而是为了炒馆子。 前些年,每每看到报纸上有新移民新开餐馆的广告,都要前去捧捧场。遗憾的是,去一家失望一家。有不止一家,新开的餐馆用的是二手桌椅。也不止一家,正当吃饭的点儿,点广告上的招牌菜,服务生说“对不起,已经卖完了”。 也有人把蒙特利尔的中餐叶不旺盛归咎于这里的华人新移民多是上学领B/L的,消费力有限。或许。但是,看看周末排队等早茶的,还有那日益增多的消费无顾忌的小留学生们,说这里的华人餐饮消费力不足,未见得对。 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年,蒙特利尔的中餐业呈向下循环( negative spiral )态势是事实。馆子越差越没人去吃,越没人来吃馆子经营得就越差。 有一IT后生曾跟我展示过他做的口碑网,试图让网友给蒙特利尔的餐馆打分以评优劣供食客们选择。我告诉他,兄弟,凭良心讲你这玩意儿真不错,可惜它生错了地方。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中餐馆,口碑好不好你都得去吃,谁让你想吃中餐呢, 冇得选 。 好几年没进过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了,嘴馋了,就开上车6小时南下New York City或着往西Toronto。
1590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法庭判例:$1地产交易无效
SQmedia 2014-10-27 19:52
不久前,魁北克最高法院审结了一起兄弟之间关于一宗房地产交易的激烈纷争。法官最终宣布,蒙特利尔一项价值上百万元的豪华屋顶公寓交易无效。该交易经过公证的交易价格仅为1加币。 诉讼案中的哥哥是这个房地产交易的“买方”。他声称,这笔交易是弟弟出于“良心的行为”,是为了补贴他未能从已故的父亲那里继承遗产。他们的父亲认定哥哥是“家族败类”,是“败家子”,于是,在2007年去世前,将其排除在遗产继承人的行列中。弟弟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这套公寓,随后将其租给哥哥居住。 弟弟此次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取消这笔书面价格仅为1加币的地产交易,称自己被人误导。弟弟指出,2008年,他曾收到一个110万元的出价,但他的哥哥表示自己会出价120万元购买这套公寓。 弟弟告诉法庭,哥哥希望最终的交易价格在文件中显示为1元,由于市政评估价格比出价要低40万元,而欢迎税则是根据交易价格决定 ,这样,他们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他们在公证师面前共同证实,房产销售的实际价格为120万元。该公证师在法庭上出庭作证证实了此事。 然而,哥哥并没有如约支付这笔房款。弟弟随后获悉,就在交易完成后四天,哥哥就准备以125万元的价格出售这套房产,而跟哥哥联系的潜在买家就是最开始向弟弟出价110万元的那个人。弟弟随即采取了法律行动,向法庭提出起诉。 法官Dionysia Zerbisias指出,本案中的哥哥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他虽然一直住在这栋公寓中,但却从未支付相关税费以及公寓管理费,这笔费用目前已经累计超过了67,000元。哥哥在法庭上的陈述前后不一致,且不合逻辑,不令人信服。他自相矛盾的证词并没有对弟弟将一处价值120万的房产送给他的理由做出合理解释。 法官Dionysia Zerbisias除了宣布此项交易无效,还奖励弟弟获哥哥赔偿的282,882元,以补偿哥哥“滥用”法律程序给他带来的损失。
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热度 4 金刚锤 2014-10-26 19:53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2012 年 9 月 20 日 , 星期四下午 15:25 左右,我路过St-Laurent区Decarie路边一个名叫Beaudet小广场,在与Rue Beaudet交界的Rue Gohier路边泊车后去买一瓶原浆蜂蜜。回来见一排5辆汽车每车都有一张罚款单, 52 加元,罚单上说每年 3 月到 12 月 期间每星期 4 下午 13:00 到 17:00 时段这条街不能泊车。可是路边同一根柱子上却有两块指示牌,上面一块的内容同于罚单所述,下面那 块又说每周一到周五 8:00 到 17:00 期间都可以泊车。两块牌子的内容相互矛盾。 我与几个老外车主交流了电话号码,准备一起抗争,可是他们在一个月之内都服软,各自都缴纳了罚款,因为他们以为与市政府打官司肯定赢不了,一旦赢不了,还要加倍交惩款。他们还听说,在相互矛盾的路牌同时存在时,应该按照更严格的那块执行。跨种族的联盟垮了,只要我这个中国人不服气不服输,准备继续抗争。 所以,我拒绝向蒙特利尔市政府交此罚款,一年后涨到 87 加元。 等候时间一年零九个月,终于与今年6月3日晚上 19:00 上庭。 当着法官,我用法语问市政府的代表律师: “每周一到周五 ” 是否包括星期四? 如果市政府不允许星期四下午在这里泊车,为啥不在同一块牌子上写明 “ 每周一到周五可以泊车,除周四例外”?这样做,既简单明了,又不会造成误解,还可节约市政开销,何必花纳税人的银子做两块牌子以不同的方向挂在同一根柱子上?许多人会与我一样,仅看到允许泊车的牌子就放心地泊车了,最后却被罚款。市政府无需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标记牌子从公民口袋里掏钱。 市政府的代表律师是位 30 多岁的女士,回答不来我的问话, 尴尬笑着。 法官不得不判我赢了,无须缴纳罚款。在加拿大24年,我一共与市政府打过3次官司, 每一次我都赢了。所以,同胞们,在加拿大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打官司,要会打。 在加拿大这样的法制社会,公民可以与市政府打官司, 保护自己的利益, 钱是小事, 理是大事。我想,市政府今后就会换掉一些街道模棱两可的标记牌子, 这就是与市政府打官司的好处, 许多居民会因此受益。 写到这里, 想起一件事。今年5月,加勒比海特克斯与凯克斯群岛国的总理飞来加拿大,请求其国家并入加拿大,理由是“加拿大是民主法制的典范 ” 。特克斯与凯克斯群岛国有 30 多个岛屿,共 430 平方公里, 36000 多居民。所以,哪一天我的祖国真正成为民主法制的国家, 不仅台湾回归、外蒙回归,恐怕就连琉球群岛都会主动要求合并到中国。所以,实行 民主法制才能把国家做大做强,才是真正的爱国。
个人分类: 小议政治|14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拖车公司无故乱拖车,法庭败诉
SQmedia 2014-10-23 21:19
日前,魁北克法官David Cameron就蒙特利尔Lachine区一对夫妇起诉拖车公司Remorquage Québécois à Vos Frais Inc.一案做出判决。2011年的一天,居住在Lachine某公寓的这对夫妇发现,自己停放在公寓停车场中的汽车被拖走。这对夫妇坚称,他们的汽车是合法停在停车场中的,而且许可证就放在汽车的仪表板上。 这对夫妇表示,当他们发现汽车不见了时候,立即拨打了停车场中标识牌上的电话。然而,接听电话的公司雇员却拒绝告诉他们汽车到底在哪里,除非他们留下信用卡号码,并通过电话全额支付这次的拖车费用。但是,当这对夫妇要求对方提供收据的时候却被告知,如果要收据,他们就必须亲自前往位于Laval市的公司办公室。 Remorquage Québécois拖车公司因为其所经营的业务而不断遭人非议,但按照他们的说法,在蒙特利尔岛上已经有将近1,300多家的客户。该公司表示,在公司与这对夫妇所居住的公寓一方签定的合同中规定,停车场中任何无法看到或有效展示停车许可证的车辆,都将会被拖走。不过,该公司在后来也承认,其雇员仅仅是通过查看汽车后视镜上是否吊挂了许可证的办法,来做出是否进行拖车的判断。 法官David Cameron表示,尽管拖车公司与公寓签订的合同允许他们可以拖车,但公司的雇员在检查停车许可证的时候,应当更加细心。Cameron判令拖车公司向这对夫妇退还95元的拖车费用,以及他们为了取回自己的汽车而不得不乘坐出租车而产生的9.8元费用。法官在判决中还增加了一条给公寓委员会的建议,让他们考虑一下,将公寓承租人的汽车牌照号码列成表格,提供给拖车公司。
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是全加中国新移民收入最高的地方
热度 2 xianren 2014-10-23 19:48
今天(2014年10月23日)的一篇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 点击请看 )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观点: 魁北克是全加拿大中国新移民(自1996年开始来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收入最高的地区。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最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全国8成自雇人士的经济状况都比做打工仔时优胜”。 从全加拿大看,中国新移民在魁北克从事自雇经商的比例远高于其它省份,这从加拿大专业的地产生意网站 www.iU91.com 上的生意买卖活跃程度可见一斑。看看你周围的中国新移民朋友都在做什么你就知道。 中国新移民在魁北克经过五年以上的努力创业,一般家庭收入在4、50万加币(以下货币单位均为加币元)者比比皆是。而在加拿大其它省份,包括靠石油赚钱人云“工资时薪最高”的卡尔加里,中国新移民靠工资家庭年收入的达到这个数字几乎是不可能。 广东人有句话叫“工字不出头”,意思是打工没有出头天。北方人有句话是“无商不富”。 靠固定工资挣家庭收入,对于中国新移民而言,能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年收入10万加币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无论在温哥华BC省,在多伦多安省,还是在靠石油挣钱的卡尔加里阿省。 而在魁北克这个留给讲普通话的中国新移民创业的一片沃土上,开便利店的,开Sushi店的,开咖啡店、开酒吧、开Motel、开油站、买下几栋大楼做出租物业的中国新移民们,多数在五六年后的收入都达到了10万以上。笔者周围有好几个开Sushi店和开酒吧的朋友,年收入都超过四十万。 更不用说开店者们大量的现金收入抵过多少支票收入。靠工资,年薪10万的支票工,落入自己口袋的有多少,大家自己很清楚。 多伦多作为加拿大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无容置疑,对中国新移民而言是最好找工作的地方,可是,如果能找一份年薪超过7万的,那都是相当不错的啦。卡尔加里都说工资高,如果你能在那个城市找到年薪10万的工作,我祝贺你,你比麟角还稀有。温哥华那是一个没有正经工作,也没有正经生意的地方,在这里没必要赘言。 魁北克近些年经济不景气是事实,新移民工作难找也是事实,工资水平在全加并不高。但是,我这里说的是“收入”( income),没说“工资”( Salary) 如何。 盛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装入口袋里的都是钱,别管嘛收入。 在加拿大其他城市,对中国新移民而言,年收入(注意,不是年“工资”收入)如果能达到三四十万加币,只有“三大顾问”(理财顾问、移民顾问、地产顾问)者,靠上班挣工资达到三四十万,对中国新移民(第一代)那是一生的梦想,即使你在卡尔加里挣石油的钱都不可能。 而在魁北克,除了“三大顾问”,中国新移民家庭年收入达到三四十万,不是梦想不是凤毛麟角,而是很多很多。 “魁北克是全加拿大中国新移民收入最高的地方”,如果你能理解,并且认同这句话,说明你对加拿大算是有个全局的粗浅认识。如果你还是不信,那么,点击这里: http://www.iu91.com/rs/sale/biz/ 买一个生意,只要你不是书生学究书虫、不傻不呆不懒,三五年之后你的年收入也有达到三四十万的可能,而在加拿大其他省,你连梦也别做,可能性是零(“零”前没有“几乎”)。
2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日本之间的差距就是一厕所
热度 2 金刚锤 2014-10-22 19:58
中国日本之间的差距就是一厕所
老是看中国的抗日剧本,能把人看傻了。日本几乎隔两年就有人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中国本土呢, 从来还没有能得诺贝尔科学奖呢。中日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请大家读一读旅居日本北海道的学者胡荣桂先生写的文章(如下)—— 中日差距一厕所。中科院某研究所,只有所办及其处机关所在的那层楼面的厕所有纸,而且是有上级领导视察与外宾来访时。据说,中国人有从公共厕所往家偷卫生纸的习惯,所以,厕所不放纸。 厕所不放纸的民族焉能有搞民主选举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本素质?南方 大学厕所里没有空调, 盛夏进去一趟,汗湿身上衣。我的二个出生于在加拿大的孩子每次回中国, 都为上厕所发愁。问他们对中国最不好的印象是什么, 他们说:“厕所太脏”。真是的, 连每天需要几次的厕所都做不好的国家,还想什么诺贝尔奖? 中日差距一厕所 一 中 国和日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有多大差距,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这虽然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要想好好回答清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尽管提的问题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提问者对回答的期待是不同的。 由于我对提问者实际上想知道什么常常搞不清楚,经常让提问者觉得我答非所问。虽然是同一问题,不同提问者的关心的重点是不同的,因为有人想知道的是日本女人是否比中国女人漂亮温柔,有人想知道日本料理是否比中国的好吃,有人想知道日本的衣服是不是更时髦,有人想知道的是日本的汽车是不是更便宜,房子是不是更贵,道路是不是更拥挤,上班的时间是不是更短,科学是不是更发达,社会是不是更文明,月亮是不是更圆,狗是不是拿耗子。。。等等,也有很多人并不是想要我回答什么,因为他们脑子里有自己的日本,只想找我印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尽管这样那样的情况都有,我从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思考怎样的回答可以尽量满足不同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对日本到底有多发达多文明方面的提问。 在到过日本不同的大小城市和乡村,并与日本一般市民和农民等交往后,我认为,最便捷地回答中国与日本在文明发达程度上差多远的答案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是一个厕所的距离。 这样的回答不算很雅致,但最能说明问题。虽然在大庭广众、正式场合或课堂上不敢这样答复提问者,但在只有一个或两个人的场合,这是一个通俗易懂且能够很快就让提问者知道自己与日本的差距的回答,也能够减轻了对我刨根问底的追问。 本来我不想将这个味道不怎么好闻的秘密在网上公开,但最近觉得有些观点和看法还是让大家知道更好,特别是不断传来日本人又获得诺贝尔奖后,谈谈厕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 日本的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至少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不仅没有异味,不会有成堆的垃圾,地面上也不会经常湿漉漉的,男士小便器下方也没有一滩由尿液腐蚀出的污迹。这表明,厕所经常有人打扫,且在如厕人少的时候打扫,打扫完后会将地面上的水擦干净;此外,如厕的男士非常注意将小便拉到便器内,如不小心洒在器外,很多人会用自己用手纸擦干净,以保持地面清洁。 在这些干净的卫生间内,所有蹬坑或马桶边一般都配有两圈以上的手纸。如厕的人是不用自带手纸的。不仅在飞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工厂、学校是这样的,在城市街心公园、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如此;不仅在大城市,在偏僻的乡村,其卫生间里也是配备有厕纸的。可能大部分中国人会说,这很简单,我们有的是钱,往里面放置一些厕纸不就行啦。但是,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放在卫生间里厕纸会不会被人拿走。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的车站,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 十年前,我国大部分飞机场候机楼的卫生间也是没有厕纸的,现在至少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大机场没有这个问题。而什么时候可以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火(汽)车站、地铁和公园的卫生间没有异味,并在其干净的环境里为上卫生间的人准备好手纸而不被人拿走,这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城市、乡镇、社区的公共厕所做个估计,大概与日本有多少年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提车站、公园等人来人往且外地人多的地方,在我们各类大学、这些主要是文明人出没的专司教化之地,在其教学楼,实验楼,或者行政楼的厕所能够做到和日本一样吗?在不同大学工作的人能够给出自己学校还要多少年其卫生间才能达到日本一般乡村小学的水平? 说到这里,我想起某天去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溜达,在与一朋友闲聊时问他,新上任的所长是否带来了什么改变,这个朋友笑着说,有,有,我们所的大楼的卫生间都有卫生纸了,因为我们所长是从日本回来的。今年我还没有拜访这个研究所,不知道他们往卫生间里放手纸的举措还继续存在不? 卫生间有无异味和手纸有无虽然是小事一桩,但它们显示出来的差距是巨大的。 三 日本的公共厕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并没有按照国内某些地方常用的四星级五星级或六星级的规格建造,但它们都是功能完善,简洁朴素,绝非粗制滥造,或用几根木板或防雨布随便拦出一块地,挖一条沟来对付的。 在这些公共厕所里,每块地砖的拼接,从地面到墙壁,到天花板都很精心细心,整齐划一。每个水龙头,以及烘手机或存纸盒都非常精细地制造和安装。很少看见滴漏着水的坏龙头,也很少碰到不出水的龙头,坏着的烘手器,垮掉或破损或涂着各种文字、广告、图案的、关不上门的卫生间,更不可想象你会看到下水路不通,粪便或手纸满地飞的现象。 不仅如此,在所有厕所都有无障碍如厕通道和残障人士专用便器以方便残障人士如厕。而为带孩子的妈妈准备的安放婴儿的小座椅也是常见之物(见附图片)。 从这些精心制造和安装的每块地砖和其他附属物品,我们就可以看出或估计日本人到底是如何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产品。不管这些产品是用在高端地域的高档办公楼写字楼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厕所,都有品质保证,都是一丝不苟。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会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能够做到为他人着想。而在中国,要每个人、每项工作都一丝不苟的话,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要使我们不同行业的产品,不管是用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够精益求精、保证品质;特别是不管在乡村还在都市、在沿海等发达地域还是在中西部,都能注意残障人士或其他特殊群体的需求,这得要多少年的努力? 四 日本所提供的厕纸用完后直接丢进马桶随水冲走(女性生理用品严禁如此),这不仅减少了清扫的麻烦,还使后来如厕的人不至于见到一堆脏脏的手纸;此外,将厕纸直接丢进马桶也许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是我的臆测:给脱氮微生物提供碳源,加速污水净化)。能让手纸随水冲走主要是日本对其手纸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中国人,甚至在日本留学多年的中国人以为那是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其实不然。 中国人很少有研究手纸的,大概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而有一个日本人为手纸写了一本研究专著。 中国乡村居民如厕,以前用树枝树叶稻草甚至泥巴石头,现在大部分也开始用纸了。但这些纸并没有什么讲究。好一点的用市场上买得到的各种卷纸,更多的是用能够搞到手的各种质量的纸,像白云黑土的乡亲们可以用像《月子 2 》之类的明星出版物。但日本人却在手纸上费了一些功夫,有各种花哨的东西,如,你不喜欢某个人还可以将他的图像印在手纸上。 不管搞什么花样,日本对手纸品质有严格要求的。首先,要求手纸有一定的强度,不易破,特别是不能见水就破,这才不至于在使用的时候弄脏了自己的手;其次,要求手纸在入水后 2 分钟内完全分散成不相互牵连的纤维,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下水道,不会造成下水道的堵塞。这个要求并不是很容易。大部分国内的卷纸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不信你用杯子倒一杯水试试看。 不仅是手纸有质量要求,下水道所用的水管也有特别要求(中国对此类产品有什么要求本人不清楚)。管道大小、强度、耐腐性在这里也不提,对内壁的光洁程度亦有高要求。因为,不光滑的管壁不仅表示所用材料有问题,在使用时可能碰巧挂住一根头发或一根纤维,慢慢地再形成一个阻塞点,进而演变成其他问题。而我们国家会注意管道内壁的这些问题吗?不仅如此,据说(我没有证据)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物的下水道很多是按照某些国家的标准设计制造的,由于那些国家与我国各地的气温和降雨量差异很大,造成我国一些城市或小区下水道经常堵塞,此事不知真假,不管怎么样,我至少是相信曾经有过这样的事。 一张擦屁股的纸可以有科学,日本人可以进行如此精细的研究。尽管有些人会说日本人变态,在一些事情上太过精细认真,但正是这种风格才使得日本是日本不是中国,日本可以有诺贝尔而中国没有。就这张手纸,这根下水管的制作和质量保证等,我们与日本有多少年的差距?而将手纸、下水管的制作质量和使用等与其它行业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起考虑,我们是否有过这样想法,是否有过类似的先例。如果没人关注,这又是多大的差距。而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用的各种工具日产和国产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难道这里面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吗? 五 全球的马桶大概长的样子都大同小异,但日本人在满足马桶的主要功能后,也给其添加了一些花哨的东西。 除了在抽水马桶的水箱上安装一个水龙头以节约便后洗手的水外,日本人在马桶上搞的新鲜玩意还要很多,其中最普及的应该是温水冲洗装置(见后面的图片)。它是 1980 年代由东陶( TOTO )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大便完后用水将屁股冲洗干净的装置。如今这玩意儿已经非常智能了,可调水的温度、水量、冲洗位置(前,后)、冲洗方式、强度,以及除臭和洗完后烘干。不同功能只需要依次按动按钮就可以了。这点改动虽然不算什么,但也要人想得到做得出来,更重要的是急人所急,为顾客服务。 本人初到北海道时没有弄清楚对什么食物有过敏反应,常常拉肚子到把屁股擦得要冒火一样的难受,多亏自己在迷宫一样的实验大楼一角的卫生间里发现了可冲洗的马桶,使我减轻了不少痛苦。这段经历也使我对东陶的产品有了更深的印象。虽然我也曾起心买一个这样的玩儿带回中国(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有卖的),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后面你会看到我放弃的原因。 在中国很多高档地方,或者高级一点的酒店所用的马桶、男子便器和浴缸基本上是东陶的产品。东陶在中国大陆是否有加工厂我不知道,但其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说到处都是,最主要的是多年来一直占据着国内该领域的高端市场,估计已经赚了大把的人民币。虽然我们也出产陶瓷,甚至自认为是陶瓷的鼻祖什么的,但这个看似比较低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高端卫生陶瓷用品却是外国人的天下。它的出现和存在一定有它的理由。把看似简单的卫生陶瓷做到占领世界市场,日本人有一套。不说那些高、精、尖的产品,在这些日常的,与卫生陶瓷类似的产品上我们要赶上或超过他们的制作品质、市场占有率要多少年?这个我们还真的不好回答,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六 说到厕所文化现象及研究,日本应该是开先河之地,尽管我国的考古学家可以在地下找到先秦或更早的厕所或模型,但只有日本已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现象,并对世界厕所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如李家正文博士连续著有《厕考》、《厕风土纪》、《西洋与中国厕所文化考》等,从厕所的变迁等研究出文化的差异,社会的发展进程等,可以说开拓了一门不错的学问,虽然有点冷门,但为日本人抢占了先机和世界制高点。 对厕所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日本人开发出避免尴尬的“音姬”,还为世界贡献了厕神。厕神是日本的家神之一,是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是能够开运发财的女神。当我在日本如厕的时候,有时候突然想象一个扎着辫子的女神正在盯着自己,只好下意识地将身子往便池里面靠,把尿拉倒池子里。 厕所研究不仅是文化问题,在日本还是政治问题,更是科技问题。如何开发出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厕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研究并提高厕所科技含量还涉及到太空船和潜水艇安全运行等重大科技问题,国家战略问题,不得不重视。 据说太空飞船的厕所利用了高科技手段,将人的粪便化成极少的一点灰烬,能将尿液反复纯净利用。又据说,我国一些高铁上安装的进口厕所造价超过十万以上。不知道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但不管怎么样,未来的航天、航海事业的发展是需要厕所科技跟着一起进步的。 在生态厕所研究方面,日本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些厕所由于可以移动,所以是在野外活动,或在进行群众集会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供水不畅的地方无水生态厕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也有大量类似的生态厕所,其根多源自日本,但多在一些展会上才会看到。能像日本社会一样,在一些较偏僻的旅游点、公园放置一些类似的厕所则需要多方努力,我们还差得很远。 七 我老家的房子外不远处有一茅厕,从我出生到现在仍一直在那里,其臭烘烘的味道几十年来没有丝毫的变化。而据我的观察,方圆数百里它也绝对不是最臭的古董。虽然有拆掉的动议,但有人建议说它可以作为那些在城市高楼大夏里长大的胡二代、胡三代的教育基地,故仍然完好的保留着。当我领着二代们从喧嚣的都市回到老家,那些臭烘烘的古董的确可以给二代们的视觉和心灵一些颠覆性的洗礼。我认为这种教育基地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因为二代和三代们并没有人认为那是该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正常状态,所以,二代们除了被震撼没有其他效果;但村子里的老人却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就这样,再正常不过了。 我家小孩的外公在一小县城工作了几十年,住的是楼房,退休后在北京、天津与一个他认为是高大上的亿万富豪一起生活了 5 年,按他的说法是什么都吃过什么都见过。 2002 年起除短暂离开我家回他老家看看他的亲戚外一直和我住在一起。十多年来,他上卫生间经常不记得冲水,更为麻烦的是,常在马桶坐垫没有翻起来的时候就小便,弄得我们在家上卫生间时得先冲洗一遍才行,所以我家卫生间的地板总是湿的。最初,我提出要他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时,他说不是他干的;当家里只有他一人没法赖别人时,他却认为我是穷讲究,并特别指出要是我胡老师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仍然在农村会怎么样?只怕臭烘烘的茅厕一样得用。而他在别人面前的抱怨却是年青人和老人的矛盾,是年青人看不惯老人;年青人不尊敬老人;还说老人有老人的一套生活方式和办法,现在改不了,也不想改。 一些习惯若是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上卫生间的习惯要一个人改一下也不容易,而一个简单的卫生间卫生问题在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以有许多想象不到的矛盾;这些都太超乎我的想象。也一直考验着我的忍耐能力,并使我意识到我们与外国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所以,我们与日本到底有多大差异,不同的人仍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也根本不是诺贝尔级的差距。可能是一个厕所的距离,也可能不止一个厕所的距离。而厕所及其相关的生活卫生习惯最易丈量出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明与进步的程度,比起那些高精尖的玩意儿,它最贴近普通民众,最能够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和精神特质,因而也最易印照出文明和进步程度。所以,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天下大势已定,但由扫屋理论可以演绎的是,一个厕所搞不定的人怎么可能搞得定诺贝尔。
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热度 4 金刚锤 2014-10-22 12:25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去寻找数学楼梯。 本市 Papineau地铁站有个数学楼梯,是 Michel de Broin 的一件艺术作品—— Evolution ,由 500 x 500 x 850 cm 铝做成。 Michel de Broin 正是本市著名的艺术家,出生于 1970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这个雕塑都给人以美感,这是数学之美与对称之美。 这根数学扭结,即一根扭反互串后粘到一起的条带,无始无终,说是演化,其实就是不断转圈,人们常说,历史惊人的相似,正如小小的蚂蚁在 Möbius strip 上爬行,而不自知, 自以为是不断前进,却不断地重复前人的途径。 From any angle, Révolutions is an unexpected pleasure and a treat for mind and eye. 下面这三张照片来自 Michel de Broin的网页: 来去的路上,秋风红叶,美不胜收,于是顺手拍下一些照片。 Park Street Royal Mountain Royal Mountain West Mount West Mount
个人分类: 自然|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冷雨后的秋
热度 2 SQmedia 2014-10-21 21:16
冷雨后的秋
如果说蒙特利尔的夏是一位性感的女郎,热力四射,随着爵士乐的强劲节拍起舞摇摆;那么它的秋就一定是位绅士了,一位纯粹的中年绅士,A Typical Straight Man,散发着成熟的魅力,优雅,沉静,却又性感魅惑。 低头疾行在Sherbrook,这条在九十年代聚集了全加拿大80%财富的街道上,辉煌已逝,可昔日繁盛时期留下的物证还在:博物馆,画廊,咖啡馆,面包店,雕塑,精品店,……他们的色调是灰暗的,一如今天的阴霾。可那坚实的石头壁磊,精致的雕花镂刻,仍旧一袭不肯放弃的昂然。 听着风雨,踩踏着落叶。本不是个欣赏佳景的天气。可当那些大衣风衣雨伞礼帽一夜之间出现在街头,却把我疾走的脚步也拖缓,冷雨中自有一番风景值得去窥探。 灰蒙蒙的天空中有乌云在移动,街道两旁是冰冷的古老城堡。秋雨中的男人迎风走来,大风掀起了衣角,步伐里是镇定与从容。性感的唇角微微上翘,线条分明的脸上写着坚毅与豪迈。满树的红枫在风雨中飘摇,赤黄的叶子洒落满地,和着湿漉漉的雨水,绘出水粉的图画。这样叶自飘零雨自流的日子,是男人披着大衣,扛着风雨的日子。 绅士的蒙特利尔,似怀旧电影中的某个片段,黑白的,却给抹上了几点橘红和赭黄。 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鲜活的画面,即便近在咫尺,我也仍旧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总似恍惚活在影片中。对我而言,那些风度翩翩,潇洒俊朗,只能是来自影片里的臆想,不像是活生生的现实情节。 十月底的最后几天,空气里分明隐约嗅到了暴风雪来临之前的气息。然而此刻,它是如此安宁。谁都知道,它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我们无法把它左右,只有宿命,静静等待。 想想好像就是昨天,人们还在忙碌着,倾城而出,无目地地奔波游走,空气里弥漫着一条暗语,大家秘而不宣,都莫名兴奋着,都疾走徐行着。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走出户外,站在阳光底下,枫树林中,就不怕错过什么了。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繁茂,如今已经酝酿成熟。台阶上铺满了缤纷的落叶,旋转楼梯上缠绕的藤蔓已经红透。一切的致美都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地出现在眼前,告诉你,辉煌就要匆匆落幕了。雪暴来临之前的恐慌与兴奋,使人们更加忙碌,忙着把这最后的璀璨用眼睛摄下,用心思装满。 这一刻终于来到。湿冷的雨水弥漫了一整天,这灿烂的秋日小阳春将在一两场冷雨后,渐渐隐去,喧嚣了一整个的夏,也终于肯了归于沉寂。当枝头最后一片叶子滑落,算是尘埃落定,灿烂远逝了。 冷雨后的秋,格子围巾,薄呢大衣,或考究的礼帽将粉墨登场。那些笔直的身材更加挺拔,优雅的笑魇更加从容。蒙特利尔的深秋已经来临。 摘自:《蒙城华人报》 作者:YING
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我不看好蒙特利尔有售的多伦多产“北京老酸奶”
xianren 2014-10-20 10:48
我不看好蒙特利尔有售的多伦多产“北京老酸奶”
提起老北京酸奶,七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华北人都有的美味回忆。不久前勤于创业的中国新移民在多伦多注册了“老北京酸奶”,在多伦多生产试图在加拿大几个华人集中的城市贩卖。从商业上论,这的确是个好点子,但是,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走多久,还是一个大问号。 看到《蒙城华人报》某超市卖老北京酸奶的广告,买回来品尝咋嘛了之后,以为这多伦多产“老北京酸奶”前景并不乐观。 1、 味道不对,价格不菲。如果揭去盖子把盒子的外面遮住,挖出来品尝,没有人会说那是老北京酸奶的味道,口感和味道那简直就是在加拿大到处都在卖的最普通的Yogurt。把加拿大Yogurt装入外面印有“老北京酸奶”的盒子里贩卖,不免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跟加拿大Yogurt不同的是,“老北京酸奶”价格不菲。一盒并没有特殊成份和口感的“老北京酸奶”的价格能买一板加拿大Yogurt。既然口感口味营养价值没有不同,消费者何必买售价不菲的“老北京酸奶”? 2、 时代不对。北京老酸奶诞生于奶制品极其加严重匮乏的八十年代,想吃酸奶,除它以外没得选择,所以给一两代人留下了印记。在当下,不要说在奶制品品种极其丰富和异常充足的加拿大,就是在今天物质丰盛的首都北京,老酸奶跟十年二十年以前相比,早已辉煌不再了。今天还有人买它,或许就是因为念旧。老酸奶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3、 人群不对。可念旧的对老酸奶不能忘怀的人们毕竟多数已经越来越少了,喜欢老酸奶的第一代移民并没有奶品消费的习惯,而已经习惯了喝加冰牛奶嚼奶酪的华人移民第二代,同他们讲“老北京酸奶”跟教他们中文一样难。 尽管我并不看好多伦多产的“老北京酸奶”,但并不影响我对创业者的敬重。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9-20 07:06 , Processed in 0.177244 second(s), 14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