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蒙城华人网 标签 魁北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魁北克

相关日志

分享 我家小城故事多
蒙城文苑 2018-7-16 22:42
我家小城故事多
我家小城故事多 文/叶琦 如果与中国相比,加拿大几乎任何事情都是很小的,更不要说我家所在的小城。 我们居住的小城位于蒙特利尔郊外的一个小岛上。虽然是岛,你要是真的开车路过,也许并不一定会有岛的感觉,因为连接岛两端的大桥是在水道的最窄处,也就几十米宽。但是,如果你从桥上向两边瞥上一眼,那有着几十里宽阔水面的双山湖和圣劳伦斯湖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它的确是个岛。 说起来可能不好相信,这个岛上竟然还有四个城市!虽然它们彼此房连房,地挨地,而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热衷于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就好像蒙特利尔曾经尝试过的“一岛一市”计划,结果历时几年,花钱无数,最后无疾而终。这在我们华人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喜欢大城市,像我国内老家就因为并入了城市而欢呼。但在我的西人邻居们看来,城市就是为人们修路,铲雪,收垃圾等服务的,合并以后“衙门”大了不方便。这样,属于我们的小城很小,居民大约有两万左右。但是,小城虽小,故事不少。回想起来,也很有趣。 首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小城有自己的图书馆,中小学,消防队,运动中心,Shopping Mall, 当然更有自己的市政府。我记得第一次去市政府是刚搬来新房,去了解情况顺便交税。开车两分钟就到了,小城方便此为一例。市政府的建筑有两个集装箱货柜般大小,彼此呈九十度的一个“L”型平房。里面工作人员很是和善,只记得我为了要了解院子里种树的规定,他们给我叫来了一位管事的中年男子,详细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依据我的院子大小,必须中三棵树,灌木不算,藤蔓如葡萄等不算,我问果树呢?他笑着说,“果树可以”……首次的市政府造访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城市小不要紧,诚心服务很贴心。 刚住下,就遇上了选举,街道旁的灯柱上就被挂上了一个个头像的看板。一日门铃响,开门一看,是个小伙,二十岁上下。他和我握手,自我介绍是一名读城市规划的硕士研究生,要竞选市议员,希望我能支持,得知我就工作在他就读的同一间大学,他显出了更高的热情。他快速的向我述说着他计划要做的事情,并询问我有什么要求。当听到我说保持双语城市和旁边高尔夫球场不能做房产开发时,他都给了我肯定的答复……然后,看着他又跑向隔壁邻居们一家一家的敲门,我似乎看到了这位年轻人的毅力,也可感到到从政的不易,即便是在我们这座小城市。 我在社区菜园有一块地,每年开春我们都有例行的开会,大家聚在一起,喝着咖啡,吃着甜点,在彼此的问候和寒暄中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种菜生涯”,会后第一件事就是整治菜园。市政府已经拉来了一卡车木屑,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把它铺到各块菜地之间的走道上。正干间,走来了一对夫妇,先是握手问好,然后挽起袖子装车推车干了起来。但是,在我们一个个“菜农”的“职业装”背景中,他们的装束明显的“不合群”——男子衣服笔挺,女士也是整整齐齐,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很和善的和每一个人交谈。看着这男的一脸灿烂的笑容和一口洁白的牙齿,“好像在哪见过?”我想。他很快也和我谈了起来,“问寒问暖”,噢,想起来了,他是市长。在选举的海报上和市政府的杂志上见到过他的照片。而与他同行的是市长夫人。“小城市长真亲民”,我笑着说。我们“菜农”朋友都笑了。 每年春秋两季,我们都会在邮箱里收到市政府寄来的杂志。杂志为十六开,英法双语。首页有“市长的话”,告诉市民这半年的市政工作,包括各项老百姓甘心的议题,下面是市议员及服务的区域,以后是各项工程通知,像是那条路要修,那块地要盖房等等;再后是小城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游泳,舞蹈,球类,健走,钓鱼,读书会,话剧,绘画等等,当然还包括我们所衷情的公共菜园。所有活动都列有联系人,时间安排等详细讯息。这无疑是小城生活的小小“百科全书”。 一到年底,市长就会寄来一封信,除了对全年市政府各项工作的详细说明和交代,比如说哪项工程完成了,哪项需要跨年度等等,更重要的是,信后附有小城一年所有钱财收支细则,包括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等,其细致程度,令人称奇。而这些收支数目都是经过独立的审计机构审核过的。下面还有公市民查询的电话等信息。通过这些,我可以了解到我们交给市政府的税都是怎么花的,其中还可看到譬如给我们公共菜园的“拨款”,以及在菜园旁边的空地上盖凉棚,铺地板,添置室外的沙发桌椅等供我们这些老年人休闲的开销。一笔笔,一项项,钱数很小,但是清晰透明。最后,还有魁北克省同等城市财政收支状况评比报告,我们小城已连续多年荣登三甲。看来城市虽小,做得很好。作为居民不免有一点小小的自豪。 当然,市民的资讯不光是书面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市民会议更是当面的沟通。各种市民关心的议题都会在会上的到市长和议员的解释和说明,尤其是市长要听取市民的意见,取得老百姓的支持。例如,曾经有一欲作房产开发的地块,因为是一种稀有青蛙的栖息地,市民不同意盖房,市政府只好作罢。此外,任何时间都可以打电话,或者上网提意见,性子急的直接去市政府,也就几分钟的事。总之,虽然事情都不大,看出小城谁当家。 夏季小城的“狂欢节”里,你可以再穿着黄背心的义工队伍里看到市长的身影,它忙不迭给老百姓“端茶倒水”,笑起来一样的雪白牙齿。而本选区的加拿大国会议员也会在夏日里为市民BBQ. 我们去时,见他的助手们在“打下手”,而议员本人则系着围裙,一面用烧烤叉不停的翻腾着烤炉上的香肠,肉块和面包,一面为大家加好汉堡和热狗,放到盘子里,再递给市民的手中。看着公园草地上长长的排队,在看看议员满头汗水却笑容满面,一个一个的“伺候”着老百姓,“这也真算是小城一景”,我想。 这里当官的为什么这么“乖”呢?因为他们想要老百姓选他们。他们知道自己是老百姓“雇来的”,是老百姓给了他们“饭碗”,下一届老百姓不选他们了,他们就要“失业”了,就要找工作了。这些对于西人是司空见惯,而对于我们则是有不同感触在心间……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再见,三河!
红叶园地 2018-6-19 22:06
再见,三河!
再见,三河! 文/ 陈怡龄 住了五年的地方要分别,还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不仅累积五年的全家大小的家当要一一审核,留下需要的,淘汰不需要的,一个个的打包,开了五年的小店,更是让我忙得焦头烂额,和新来的租客协商再协商,该办的手续一个接着一个办妥,清点所有商品,准时地把店交给新店主。 就在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心情也沉重不已,虽然这辈子搬了不少次的家,挥别过很多邻居、朋友,但这次不一样。我的孩子一个在这上学上了五年,另外一个孩子几乎在三河长大,他们都舍不得离开,我在三河也有固定的交友圈,还有许多店里的老顾客,离开这些和蔼可亲的人们也令我难受。更不用说三河的碧如茵的草地、清澈如少女般的河流,绿色神秘的河中岛等等,曾经给予了我大量的养分,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这些景色的可爱。更重要的是我们那位于山丘上的家,每每爬上那山坡,看到我们自家店的招牌,仿佛像个亲切的手招呼着我,告诉我回家了。我每天要顾店、招呼客人、照顾孩子、办货、闲暇时骑脚踏车乱逛,就要离开这样的一成不变的日子,仿佛不像是真的。新的生活固然令人期待,但挥别老习惯也不是这么容易。 就在搬家前,我看到三河的新移民服务中心(SANA Trois-Rivières)的一则消息,第一届Lise Durand文学奖向新移民招手,我那惆怅的心像是得到了救赎。文学奖的主题是「韧性」,刚好和我在三河这五年来的生活不谋而合。不是吗? 我和先生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独自开了这一小店,养大了两个孩子,没发大财也没赚大钱,天天为了帐目、供应商、税务忙得不可开交,想家乡想的紧,但在这偏远的小镇也没什么让我可以解乡愁之道,只好常常看看风景、逛逛树林解忧,偶尔读读写写浇浇心中块垒。就这样过了五年,这小店平平安安地交到新店主手上。看似平凡不过的过程,但没有韧性,怎么度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五年一千八百二十五天、每天开店的日子,又何来这一趟自我发掘内心力量的过程? 当时每天都为交屋和搬家忙得团团转,但这完全不妨碍我写作的动力,没多久就完成了一篇约八百字的散文《我在三河的岁月》,当我按下送出键时,内心杂乱不安的心仿佛已经有人帮我扶起似的,我可以把自己的惶恐和不舍说给这小镇听,把我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留给这里的山与河,就在这一刹那间所有的事情都可放下,内心深处有了一口小小平静的井水,让我在这繁忙的日子中得到一些自在的空间。 没想到这不只是一小口井,而是流奶与蜜的允诺之地,搬家后,我收到三河新移民中心的通知,我有幸得到这文学奖的第二名。这天我又驱车回到三河,和新移民服务中心与两位得奖者见面,三河真的很小,原来第一名得主我也认识,他原本是波士尼亚人,十岁那年和母亲还有哥哥为逃避战火而来到加拿大,现在是诗人和政坛新秀,一位优秀的年轻人,也可想见他与母亲受过战争的洗礼,其韧性更令人印象深刻,能和这样杰出的创作者一同分享这文学奖真的很荣幸。我们高兴地聊着,和主办单位的人一起拍照留念,我们的欢乐和户外难得一见的温暖阳光相互辉映。 我刚来三河时,非常不习惯小镇单调的生活和一成不变的开店生活,但这里人的和善让我渐渐地改变了想法,小镇老街和森林步道更是让我有源源不绝的灵感,甚至在我离开前,送给我这样一个大礼。感谢三河新移民服务中心,感谢先前指导我写作的Olivier Gamelin老师,也感谢合办单位Gazette报社和报社记者Steve Roy Cullen先生,感谢我在三河的好友们与我们店里善良的老主顾们。最后我更感谢位于圣罗伦和和圣莫理斯河交接处,这风光明媚小镇,让我在这里度过了不平凡的五年。不论往后我在何处,那淡蓝和深蓝交错的河水,仍然会在我心里深处不断地流淌。
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尼克母亲的故事
蒙城文苑 2018-3-29 10:56
尼克母亲的故事
尼克母亲的故事 文/秦月 我的同事尼克是一个在蒙特利尔出生的“魁北瓜”。他比我大两岁,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主要是母亲把他养大。他的母亲已经年过八十,喜爱独立的她选择住进了一家很好的养老院,而尼克经常去看她。一个周末,我们两人一同去探访老人。他母亲虽然满头华发,步履已显缓慢,但依然腰板硬朗,慈祥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只是因为轻度的老年痴呆,身边的事情不时的遗忘,刚说过的话常常不记得了,反复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这个年龄常有的唠叨。除此之外,那敦厚的英语,不紧不慢的述说,坐在她的身边,听着听着,有时仿佛和自己的妈妈一样。很容易发现,尼克是她的骄傲。也是她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从小到大,成长的脚步产生了一个个故事。而其中尼克讲述的一件事则使我印象深刻。 那是尼克上完初中时,朦胧加上少年的叛逆,他没有了方向,留上了长发,交了几个爱玩的朋友,整天背着吉他疯。高中他是不想上了,但要做什么,倒还从来没想过。当时在他看来,有吃有喝,没有压力,也不需要干什么,就是有得玩就好。尼克的这些表现自然让妈妈看在眼里,当然,他根本就没有想瞒着她----我的生活,用她管! 一直在做labor工的妈妈终于在一个夜晚严肃的和他谈起上学的问题。在听了他的想法并规劝无效后,“孩子,”母亲问,“那你靠什么生活?”尼克瞪大着眼睛,“我又不花钱!”他几乎是在吼叫着,对着母亲。“奥,我知道了,你是想这水是自动的,电是每天就有的,房子是不要钱的,那----吃的喝的呢?”母亲轻轻的问他。“我能吃多少?我能花几个钱?” 尼克不仅满不在乎,而且更是理直气壮的喊着。痛楚迅速占据了母亲的脸庞,但这些丝毫不可能改变尼克的态度----恰恰相反,正在火头上的他狠狠的做出了一脸的不屑。 短暂的沉默以后,“那好”,母亲说,“儿子,如果你继续上学,我供你。” 母亲看着他,“如果你决定不上学,你就要自己养活自己”。“还想住在家里,”母亲一字一板的说,“你就要交房租,水电……” “什么?” 尼克叫道,“住在自己家里还要钱?” “是的,孩子,”母亲说,“Nothing is free” 尼克的火大了,“我搬出去,我自己住!我自己挣钱,这学,反正就是不上了!”拿起自己的行囊,起身就出了家门,随手“叭”的一声,狠狠的甩了一下门板,扬长而去。 随手就来到了他的一个“哥儿们”家,说明了情况,“就住我这儿,没问题!”小兄弟拍了拍胸脯,搂着他进了屋。“真是铁哥们!” 尼克有着几分自豪。不知道这哥儿们是怎么给家长说的,好吃好喝的供着,请来劲。他毫不费力的在一家杂货店找到了一份给现金的零工,心中更是得意。不几天,哥们一脸的不自在,尼克知道,这儿住不下去了。“这儿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尼克毫不在乎的领起背包,大踏步的走了出去。他拿着打工的收入,又加上从包里翻出早先从家里捣腾出的钱,在一条烂街的拐角,找到了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下室,信誓旦旦的向房东保证绝不拖欠房租。不知是那位老太太出于心底的怜悯,抑或是对他看上去诚实的信赖,地下室就租给了他。转眼间,到了月底,是该交房租的时候了,尼克翻开了所有的衣服口袋,也凑不够房钱,有一天没一天的零工收入,除去吃喝用的——这些他从来没认为是要花‘钱’的东西,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纵然是曾经温和的房东老太太这时也不再能容忍他了——尼克没了自己的住处。 他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的口气一样的坚定。他跑回家敲门没人开,想起来自己还有钥匙,掏出来却怎么也打不开,原来钥匙已经换了。自尊使他没有再敲门,又到了另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知道了他的“事迹”,早先很铁的哥们,却也只答应让他睡一晚。 接下来的时间里,尼克很快就‘消耗’完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储蓄”。而他打工的“本领”和老板们在尼克看来近乎“刻薄”的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他的“收入”连自己的三餐都难以为继。“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尼克走投无路了。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你要上学了吗?”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嗯”,尼克的回答轻微到连他自己都不能确认是否能听到。但是,妈妈听到了。“回来吧,我的儿子。”妈妈的声音充满了深情。 就这样,尼克回到了家里,妈妈又换回了原来的门锁。尼克也就回到了依旧的校园,但是,那段极其短暂的“休学”经历已经使尼克不再是原来的尼克,社会的课堂显然给了他远多于课本上能得来的知识。他没有了曾经的浮躁和轻狂,他拥有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沉稳和理性。他知道了单身母亲的不易,更多了和妈妈的交流,也自觉的帮妈妈料理家务,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他的转变使母亲感到了温暖,笑容重新爬上了她那疲惫的眉梢。当尼克捧回全“A”的成绩单时,他看到了妈妈那满脸的幸福。 在那以后,尼克一路走来,上完大学,念了博士,成家立业,在国立研究所工作,并在一间大学当兼职教授。“如果没有妈妈当初的坚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尼克看着母亲对我说道。一直似乎在听着儿子讲故事的老人一手轻轻的拍打着她儿子的手背,一边说:“秦先生,你知道,换门锁那次是我一生中做过的心里最痛的一件事!”她拍拍自己的心口,好像还又回到多年前的夜晚。“他在敲门,一声声,就像一记记重拳砸在我的心上!”她喃喃的说着…… 是啊,普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爱法就因每位母亲的不同而异,这不仅反映了母亲的人生态度,它更是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惟其如此,正确的母爱更显珍贵。我心里说。
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五月的生死场
红叶园地 2017-6-8 11:52
五月的生死场
五月的生死场 文/陆蔚青 五月的魁北克,是一个植物的生死场,因为在北纬45度以上,魁北克的树,是五月里才开始发芽长叶的,尤其是那些高达十几丈的黄杨树,大概因为尾大不掉的原因,就像远古时期身材高大的恐龙,尾巴的痛感到达大脑神经,需要一个时间段一样,老树们的绿叶绽放的要比小树晚十几天甚至一个月,而有些老树先开来细小的花,先脱落下来的,才长出绿芽。绿芽嫩嫩的,初开放时,就像一朵朵绒绒的绿花,湛青碧绿的招摇,在树枝的顶端,煞是好看。还有许多的花,比如迎春花玉兰花,都以树为单位,一簇簇的开着,尤其是玉兰花,硕大的花瓣有成人的手掌那么长,肥白粉红的落在地上,好像一只只童话里的小船。草是一点点茂盛起来的,在枯干发白的旧草上慢慢的繁延开去。有阳光和雨水的日子,绿的极快,好像只一眨眼的功夫就成了片,就成了群,再看绿草之下,那干枯的旧草,就那样无望的萎顿下去,越来越无力,最后只能铺在地上,最后,变成了土地的一部分,而青草则灼灼然的成长,逶迤连片,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气势。 当然不只是青草,芦苇也是依次如此,一墩墩的芦苇,即使在冬天里也是挺拔的,它们生长在河边,路边,只要有土地的地方,芦苇都会生长。冬天,驰骋在高速公路上,芦苇几乎是最好的风景,在黝黑的貌似沉睡的山脉上,干枯的树枝,宛如单调的线条也沉睡着,然而高速旁边的芦苇则不同,它们直立着,灵动着,淡黄色的颜色,仿佛是为了让单调的旅程眼前一亮,它们在风中轻灵摇曳,一阵风过,仿佛能听到细细碎碎的耳语------芦苇,魁北克大地上冬天的精灵,它与黝黑的树枝相生相依,当白雪覆盖大地时,芦苇就像飘动起伏的白雪,在这大地上形成版画一样的黑与白的双色。 那时芦苇是不是完全忘记了它出生时的模样呢?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这个问题。 五月时,芦苇也开始了生命的交替,绿色是在这土地的底部开始长大的,绿成长时,淡黄色的芦苇还挺拔着,我不知道它的体内还有多少水分,它看起来那么干燥,只有当你伸出手去抚摸时,才能感到它的柔韧,它的坚持着的生命力。 绿色从芦苇的根部生长出来,慢慢的成长,它一寸寸,一尺尺的高起来,有一段时间,浅黄色的老枝与嫩绿而茁壮的绿枝是相互交融的,但是,耀眼的新绿很快就盖住了老一代,浅黄色的芦苇越来越白,好像被阳光过滤了一样,又像被时光漂白了一样,它们越来越暗淡了,终于有一天,它们匍匐下身体,变成了新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到最后,当绿的芦苇挺拔独立在风中吟唱青春之歌时,浅黄色的芦苇全然的化成了春泥。 我在这五月的生死场中,观看春天的成长和冬天的消失,看到去年植物的衰老与新生命的长大,广袤的大地上,每年都传递着这样的生生不息,它让我们在新生命面前,来不及感叹衰老,因为新生是如此光芒耀眼,永不失望,就像倔强的郝思嘉,在擦干眼泪之后说出的那句话------ 明天,是新的一天。 而那青春的芦苇,新近生长的芦苇,其实它有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蒹葭,就是《诗经 蒹葭》中的优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优美的画面,青色初生的蒹葭茫茫一片,清晨的白露浸润心脾的清凉,而美丽的心上人,正在水的那一方,它将青春蓬勃的幻想,朦胧的爱情的瑕疵,描绘的美妙梦幻,这大概就是蒹葭给予我们千古不变的隐喻和象征吧! 所谓物语,所谓情思,所谓情境,所谓物我两忘,或万物齐一,其实都是内心的涌动。美是主观的。 我知道,绿正一天天占据大地,占据这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落,行人脚下的每一步。过了五月,进入初夏,绿将全部的掩盖起泥土,那些去年的芦苇和草,经冬的种子和风雨中飘零的花朵,柳絮,小船一样的花瓣,都将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轮回,生命战胜了死亡。
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幼儿园厕所的性别教
蒙城文苑 2017-4-17 11:04
魁北克幼儿园厕所的性别教
魁北克幼儿园厕所的性别教 文/小雨人 早上送儿子去幼儿园,陪他去洗手间洗手时,恰巧一位老师领着两个2-3岁的小女孩和小男孩来上厕所。 加拿大幼儿园跟国内幼儿园不同的是,有些幼儿园是男女分厕,有些是男女同厕,这间幼儿园的厕所是两个坐便器并排挨着,另外有一个带门的小隔间供成人或孩子使用。 只见老师先教小女孩褪下裤子坐在一个坐便器上嘘嘘,然后教小男孩把并排挨着的另一个坐便器的坐板放下来, 褪下裤子站着嘘嘘。有意思的是小女孩马上站起来,凑过去看着小男孩站着嘘嘘,脸上的表情是好奇而疑惑的。这位老师是一位在这家幼儿园工作了17 年的资深幼教,自己有两个成年的孩子,只见她很自然轻松地对小女孩说:“他是个男孩,可以站着嘘嘘,你是个女孩,如果也站着嘘嘘,会弄得满地满身都是一团糟的,不信,你可以试试”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看着小女孩。 最终,小女孩选择还是坐着嘘嘘。 看到这一幕, 我忍俊不住笑了。这位老师正色对我说:“我们这儿没有规定男孩和女孩必须分开上厕所,这样孩子们可以了解男女的性别差异,而不是觉得男女不同是件很神秘的事情,见怪不怪的,这样他们可以在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麦地里认识小麦,在果园里认识苹果,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你看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看见动物门交配,繁衍后代,这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告诉她这个理念很有趣,我们从小在中国长大,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似乎有些回避,不是那么自然,开诚布公的。记得小时候很多孩子喜欢问父母自己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成人给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例如土里挖的,河里捞的,路边捡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充话费送的,吃儿童套餐送的等等。或者干脆就说你问这个做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这反映了众多父母面对性别问题跟孩子“捉迷藏”的应答和教育方式。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和妈妈生出来的。就像花儿也会开花结果,你就是爸爸和妈妈结下的果实。” 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生宝宝是一件非常艰辛的过程,培养孩子爱惜生命、关爱父母的品德。这个问题其实是孩子在学龄前大脑发育的一个阶段的必然问题,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在他提问之前,他可能已经知道些什么,所以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编出是“捡来的”类似答案。否则,孩子可能会信以为真,觉得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会令使孩子缺乏最初的归属感,也会伤害孩子与父母的自然归属关系。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整个社会对孩子性别教育的观念都很透明,公开。这样的态度反而更有利于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性别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别教育小儿书。记得芬兰有一本叫《我的身体》的书,当书中的小女孩拉西问爸爸她是怎么来的时,他爸爸是这么回答的:“夏天在郊外你不是也看到两只蝴蝶趴在一起吗?动物这样做是为了生小宝宝,可是爸爸妈妈是因为相爱。有一天,妈妈躺在床上说,我们制造一个小宝宝吧。爸爸的精子钻到妈妈的卵细胞中,这就是你!当然那时你只有针尖那么大,开始你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后来钻了出来,我们就有了一个宝宝。”文字段落之间,一幅幅相配的插图形像地解释着文字的内容:有爸爸妈妈在相拥相爱,有常见的昆虫交尾,有精子冲击卵细胞的画面,有怀孕大肚皮的妈妈,还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胎儿,最后是在父亲呐喊下母亲分娩出带脐带婴儿的欢腾场面。文字和画面纯朴自然地讲述着孩子们经常看到但不理解的生活现像。这段故事只是《我的身体》中“出生”一章,书中还有“细胞”、“皮肤”、“视觉”、“听觉”、“呼吸”、“骨骼”、“消化”等章节,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每天给孩子讲一节,而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就这样自然地进行了。 幼儿时候男女合厕,是早期性教育一个很好的过渡期。2-6岁的幼儿,心理都很单纯,对性别差异有所意识,但非常朦胧。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性意识。对于男孩和女孩生理特征的不同,有的孩子只是好奇,刚开始的时候经常问老师一些奇怪的问题,但是看上两三次问上几次,好奇心一过,也就不再理睬这个问题了。在幼儿园男女幼儿一同用厕可以使他们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了解到男女身体特征的差异,使得他们对于异性身体的好奇有一个逐渐”脱敏”的过程。如果从小没有见过异性的身体,到了青春期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成长都有不良影响。当然大一些的孩子也会因为了解了男女有别而感到难为情,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大班后期的儿童还是分厕比较好。
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向左,往右>?2017魁北克移民政策盘点+前瞻
canjourney1 2017-3-23 15:02
<向左,往右>?2017魁北克移民政策盘点+前瞻
又到了魁北克商业移民的常规开放时间,尤其面对去年年底以来 PEQ 申请人的面试和最近技术移民计分规则的变化,每天都有客人咨询有关 2017 年魁省移民政策的问题。而各种流言及非专业的评论有可能造成错误的导引,有必要进行相对系统地梳理,以下是加程移民专家团队对 2017 魁北克移民政策的盘点和前瞻。参与讨论的专家成员:加拿大联邦和魁省移民部持牌移民顾问 Rossana 、 Christophe, 资深移民律师 Michael, 资深移民文案总监 Yvette ,移民咨询专家 Lex 。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法律意见。 Ø 魁北克移民 魁北克省是加拿大最大的省,语言的独立性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她的高度自治。 魁省拥有独立于加拿大联邦的移民挑选准则。加拿大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分别于 1978 年和 1991 年签署了移民协议。 通过该协议,魁北克有权根据本省的经济、社会及劳动力市场情况制定本省 移民政策、配额和甄选标准 。 近年来,加拿大移民政策总体趋紧,门槛不断提高。联邦投资移民、企业家移民关闭,技术移民和经验类移民则通过快速通道系统的人才“池子”择优邀请。由于在接收移民的指导思想和遴选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魁省的移民政策确实比联邦要相对宽松一些。不符合联邦甄选条件的申请人,确有可能成功地通过魁省甄选标准到加拿大来。魁省投资移民、企业家移民照常开放,技术移民和经验类移民也通过规则的不断调整,每年吸纳为数不少的各方面人才。从下表的数据看, 2013-2015 年经济类移民(含商业、技术等)实际接收人数比 2012 年有所下降,但总额基本稳定在 30,000 以上。 Ø 2017 魁省移民计划 2016 年 10 月 27 日,加拿大魁北克移民部公布了 2017 年移民计划,依惯例,计划中并没有 2017 年各移民项目的政策细节,但可以看出移民政策的规划方向。从配额上看, 2017 年比 2016 年人数小幅度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结构上看,其中技术类别(主要是 PEQ )比例提高, 2017 年计划人数最高达 41,000 。同时计划中还重申了近几年魁北克各类移民的改革方向。 1 、将 2017 年和 2018 年的移民接收人数保持在 51,000 人 / 年,并将 2019 年的移民接收人数提高到 52,500 人 ; 2 、加拿大魁北克移民配额,逐步提高经济类移民人数比例,在 2019 年年底达到 63%; 3 、将提高魁省技术移民中 18 岁以上魁省留学生和外国临时劳工的比例,于 2019 年至少达到 40% ( 2015 年该比例为 23% ) ; 4 、加拿大魁北克移民配额,将魁省技术移民中会法语的成年人比例稳定在 85% 以上 ; 5 、永久居民和临时居民为魁省做贡献 ; 6 、将 35 岁以下的移民人数比例控制在 65% 以上 ; 7 、加拿大魁北克移民配额,重申魁省对难民和其它需要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收容的承诺 ; 8 、继续支持魁北克移民的多元化,推动魁省经济和法语生命力 ; 9 、确保在魁省技术移民中,高需求受训领域的申请人达到 70% 以上。 Ø 魁省投资移民( Investor ) 魁北克投资移民计划因其较为合理,一直颇受世界各地商业人士的欢迎。当然,这两年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投资风险:魁省面试(或免面试)通过后才将资金投向政府指定基金,且投资方式灵活,申请人只需以贷款方式一次性支付 22 万加币贷款利息,即可获得魁省政府颁发的移民甄选证书( CSQ )。申请人全家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后无须在加拿大投资经营生意。 享受福利:联邦通过后,申请人全家获得无附加条件的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与加拿大公民一样享受加拿大全部福利。申请人及其家人可选择在加拿大任何地方居住,除了保持枫叶卡的时间要求,申请人可以自由居住往来。 申请要求:个人净资产总计不少于 160 万加币,资产形式可包括现金、存款、股票、房产、公司股份等,可包含配偶资产。申请人在五年内有三年以上高层管理经验,可说明其资产和收入来源,对语言、学历、年龄无硬性要求。 审理周期:自 2015 年起,魁北克政府明显加快审理速度,目前从递交资料到安排面试的正常时间是 1 年左右。 申请配额: 2014 年以后,魁省投资移民名额改为基金分配制,即由魁省政府指定的移民基金公司指定配额。中国大陆(含港澳台)每年的配额为 1,200-1,300 名,有实力的移民基金和专业的移民公司一起,预先评估和挑选候选人的申请资格。经筛选的个案质量大幅提高,通过率也大幅提高。 根据魁省移民部例会的通报,今年投资移民名额、政策及开放时间即将公布。移民部已长期考虑大幅提高资产额和投资额要求,甚至翻倍, 2017 年很可能是申请条件提升前的最后一年。在配额制下,每个名额都特别宝贵,申请人经过评估筛选而得到申请配额,相当于踏上了低价投资移民的末班车。由于僧多粥少,预计移民部公布即额满, 4 月 1 日之前的两周,是争取名额的最后时机。而委托一个专业、有经验且与基金有良好沟通的移民公司办理移民申请,成为申请人申请成功的关键。 Ø 魁省企业家移民 (Entrepreneur) 魁北克移民部对企业家移民的定义是能够成功地经营管理一个企业,有能力、有计划在魁省建立、购买或投资一个生意,并对魁北克作出经济贡献。 申请条件:条件宽松,资产和投资要求低,堪称加拿大条件最低的商业移民。净资产不少于 30 万加元,资产来源为申请人及其配偶合法所得,申请人过去 5 年间至少 2 年拥有过,控制过或管理过企业的经验并持有 25% 以上的企业股份,愿意在魁北克投资 10 万加币以上建立或购买生意,有详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无硬性语言和学历要求。 解除条件:申请人须在获得移民纸赴加登陆后的三年之内,至少有一年要在魁北克省内投资 10 万以上建立一个企业,或购买相当于此价值的占 25% 以上股份的生意,至少雇用一个加拿大的公民或永久居民。 项目特点:与一些省提名项目不同,申请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投资,无需缴纳居住和投资担保金;不用先拿工签经营生意,一步到位获得永久居民签证。 享受福利:联邦通过后,申请人全家获得有附加条件的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申请人需要按照提交的商业计划书承诺在登陆后投资生意,但享受一样的福利。 申请周期:历史积案已经清理得差不多,魁省审理进度明显加快,正常一年半左右参加面试。 申请配额:和投资移民项目不同,魁省企业家移民的配额是先到先得。 由于魁省商业移民政策的框架已经多年未变,魁省企业家移民目前的申请条件过低,已经不适合现实的需要,因此 2017 年对于企业家移民资产额和投资额的调整势在必行。调整后项目会重新得到魁省移民局的重视,配额亦恢复至正常水平。 Ø 魁省经验类移民( PEQ ) 魁北克经验类移民项目(简称 PEQ ),是加拿大魁北克移民局推出的旨在加快留学生申请移民到魁北克的移民计划。该项目于 2010 年 2 月 14 日生效,旨在鼓励在魁省毕业的国际学生或者在魁省有工作经验的海外劳工优先移民。留学生在魁北克教育机构完成博士、硕士、本科、学院或 1800 学时紧缺专业职业培训的课程并获得文凭 , 同时通过相应的法语考试后,即可申请该项目移民。跟常规技术移民项目不同, PEQ 申请不计分,无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要求,周期短,花钱少。在商业移民名额稀缺、技术移民门槛提高的背景下,该项目是目前最经济快捷的移民加拿大途径。每年数以万计的魁省移民申请人,通过 PEQ 项目成功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PEQ 项目持续升温,特别是职业教育招生红火,危机也开始显现。某些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唯利是图,不规范的操作屡屡突破下限,小旅馆里的老板娘也做起 PEQ 咨询,一些语言学校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通过 B2 认证考试。市场的混乱也诱导了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终于移民局开始下手了, 2016 年 9 月起大规模的移民申请被待定进而要求面试,面试以调查的方式展开,学术水平、代理资质、移民动机皆被列入菜单,而重点中的重点则指向法语水平。 洗洗更健康。阶段性的非常规面试不久将告一段落,新的规则呼之欲出,对法语七级或 B2 水平的认定将出台新的规定。按照移民计划纲要, PEQ 是 2017-2019 年魁省移民部举足轻重的项目,占了移民配额的半壁江山。自 2017 年 2 月起,移民部就开始在各大高校推介 PEQ 移民,吸引优秀的学生留下。现任魁省移民部长 Kathleen Weil 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非常认可 PEQ 移民项目对魁省的贡献。诚然,投资移民投了钱可能去了其他省份,技术移民未能找到工作者持续享受政府福利,而在魁省接受本地教育的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无语言障碍,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有意向走 PEQ 留学移民之路的,须注意以下几点: 1、委托专业的移民中介机构提供建议和办理申请。可以合法办理魁省移民的,必须是加拿大联邦和魁省移民部同时持牌的移民顾问或移民律师,可以合法办理魁省移民的中介机构,必须拥有联邦及魁省同时持牌的移民顾问或移民律师作为全职雇员。 2、选择正规的教育机构和规范的语言机构就读。下一步移民部将和教育部联合加强对教育机构、语言机构的学术计划、学术规范、学术进度和学术成绩的考查。 3、选择符合移民要求的专业,符合个人特点的移民通道,提前做好移民规划,使风险最小化。 Ø 魁省技术移民(Worker) 魁省技术移民指不依靠雇主担保,凭借自己的分数移民魁北克。魁省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强调职业受训领域和法语能力。配偶、子女、学历、英语、在魁省停留或有亲属关系等因素均可加分。作为计分移民,魁省技术移民评分标准和审核门槛上要比联邦的移民政策( EE 快速通道)宽松。各方面比较优秀的申请人,没有法语成绩也可达到申请要求。 魁省技术移民 2016 年采用了在线申请系统( mon project ),配额提高到了 10,000 个,分 2 次开放。总体思路应该是跟 EE 的择优邀请靠拢,但实际系统的设计不完善,导致不合乎申请要求的很可能抢占了大量名额。移民部迄今未通知去年获得名额的申请人所需提交的文件清单。 2017 年 3 月 8 日,魁省移民部公布和实施新的技术移民评分规则:教育分减少,受训在 12 分以上的学历不再有额外的加分;受训分减少, 16 分的受训专业基本改成了 12 分,而 12 分的受训专业基本改成了 9 分,其他受训基本没有变化;通过分数线提高,单身提高了 1 分,从 49 分到 50 分,家庭提高了 2 分,从 57 分到 59 分。与 2015 年相比,主要的变化是总分降低,初选分和甄选分提高,申请难度增加。 本次变化不仅影响尚未递交的申请,也追溯影响已经递交但初审尚未开始的申请人。未来公布新一期开放前仍有可能改变申请方式。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还是要及早准备,方能抢占先机。 如需帮助或咨询详情,请致电加程移民留学1-5146000116,1-5146000466或加微信canjourney,hzrossana网址:www.canjourney.com。 加拿大联邦及魁省移民部持牌顾问、移民律师、资深文案总监亲自办理、交叉审核,有效确保移民留学申请的高成功率。
个人分类: 魁北克移民|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蒙城文苑 2017-2-13 16:40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花甲老人的情人节 文/秦月 魁北克的二月依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月在蒙特利尔更是一片冰天雪地,然而,寒冷的气候并不能抵挡人们心中的火热——那是因为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Valentine‘ Day)。 有关情人节的传说源于公元三世纪,那时,古罗马暴君Claudius当政,为固其王权,连连征战,烽火连天,狼烟遍地,一时多少生命,化为累累白骨。但使君王意,哪管生民苦。为补兵员,暴君下令,不许谈情,禁止结婚,凡是青年男子,都须从军作战,以效君王。自此,夫妻生离别,情侣俩分开,君王“三宫六院”日,百姓生离死别时。然而,暴政难禁爱情。德高望重的修士Valentine,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生胜拆散,于是勇敢的轻身而出,违抗君命,为求助的情侣秘密的主持结婚典礼。消息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求助。 很快,被暴君知晓,将Valentine修士打入大牢,最终折磨致死,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对抗暴政,献身爱情的Valentine修士,每年的2月14日就成了追求真爱的情人节。 情人节在我们年轻时没听说过,那时国内是极权政治时期,独裁者指鹿为马,翻云覆雨,不断开展各种政治“运动”,整天“不断革命”,日日“思想斗争”。升斗小民,为人所驱,唯有小心谨慎,以求平安,任何与“资产阶级”有关的可都是弥天大罪-----光“情人” 这两个字就足以有牢狱之灾,遑论过情人节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出国了。美国欧洲一路走来,几十年就过去了,转眼间到加拿大也已十几年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也已经成了花甲老人,当上爷爷奶奶了。 人闲了,有了更多的时间,以前有些不曾顾及的而在身边滑过的事情,现在就有了机会去留意,去体验,比如这情人节。 这几天,蒙特利尔可以说是满城飞红——大到shopping mall,小到便利店,都增加了玫瑰鲜花的销售。大街上,巴士里,地铁旁随处可见手持玫瑰的年轻人。在白雪的映照下,手中火红的玫瑰,与他们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交相辉映。一束玫瑰,在人海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红点。但是,这被持在手中的红点,随着人的行走在移动,在跳动。而且点点成丛,透过巴士及地铁窗户,点点殷红似乎被车辆的快速行进拉成了长长的红线,在裹着一身厚厚冬装的人群里,在白雪皑皑的大街上,它们显得是那么的鲜艳夺目。 情人节的玫瑰,是冬天里一颗颗跳动的心,是严寒中一丛丛燃烧的情,一束束,一行行,一片片。在它们面前,寒风似乎停止了呼啸,立即变得柔和;冰雪似乎开始了消融,马上化为春水。也许,玫瑰的数量并不重要——一枝,一叶,一束,一丛;红色的浓淡也没那么要紧——殷红,鲜红,粉红,甚至于淡红,有这份情就有了一切,有这份心就足够了。看着这些手持玫瑰的年轻人,真为他们的幸福而高兴,而感动。 看见他们,回首以往。老两口几十年携手相伴,经历了大半生 的人生旅途,从中国到美国,从欧洲到加拿大,几十年的忙碌,已经修成正果----儿子成家立业,作专科医生,儿媳如女,子贤女孝,孙辈绕膝,其乐融融。现在有了闲暇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能坐下来,第一次过老两口的“情人节”。 人老了,就不再有年轻人的浓烈。“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之间已经不需用太多的语言, 而更多的是一种心心相印。所以,老两口的情人节是宁静的守望,是双眸的交融,是饭后递过来的一杯热水,是出门前帮你扣上的一个纽扣,是散步时双手十指的相握,是踩空时腋下的一个搀扶,是开车时前后左右的观察照应…… 是的,光阴如水,我们老了-----我们已经从曾经的中流击水变成了岸边的静海观潮;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群中匆匆的行进者,变成了街道旁休闲椅上坐着的悠闲观望客。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的责任,不再有那一个一个的deadline ,虽然我们仍会为他们的努力加油,为他们的成功喝彩,为他们的挫折惋惜,更为他们的相爱默默的献上情人节的深深祝福。 情人节是一个两心相悦,相爱的有情人的节日,是一个向所爱的人表达一份情,一份意,一份牵挂,一丝温暖的节日。我们送上衷心地希望——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美梦成真;望所有青年佳偶都情意绵绵,生活美满,望每对中年夫妻都情投意合,夫唱妇随;望每对老年伴侣都情深依旧,相濡以沫。 人之间多份情意是好事。对父母有骨肉之情;对兄妹有手足之情;对配偶有恩爱之情;对子女有舔犊之情。对生活经历中的每一位人,茫茫人海,相遇是缘,有情有义,幸福美满。可惜,我们人生的前半部生活在畸形政治下的不断“斗争”中,几千年中华文化教人为善,培养情意的优良传统被蹂躏,被批判,致使善抑恶杨,灵魂荼毒,贻害后世。好在万恶终有尽,神州扫雾霾,浩劫过后,情回人间。更可喜我们负笈海外,安度晚年,也有暇回首体味这情人节的感受。
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蒙城文苑 2017-2-9 12:09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文/枫叶 圣诞节过后的冬日里,宁静得叫人沉闷。窗外,雪在纷纷扬扬的下着,从楼上的卧室的窗户下去,地上已经积雪盈尺,而这雪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街道上,市政的铲雪车不时呼啸而过,发出隆隆的声响。对面邻居门前停车位上的车,已经被雪完全覆盖,连窗户也看不见了。远处的田野也是一片洁白,这正是一幅典型的魁北克冬天的画面。 在魁北克漫长的冬天中,雪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一般年份,到十月过后,落叶秋风,气候逐渐变冷,早来的薄雪就开始降临,虽然大多落地不久即被融化,但它却是冬天开始的宣告。同时,伴随着昼短黑长的变化,时钟调后一个小时——冬季时间也就开始了。在蒙特利尔,进入十二月后,一场场大雪就会接踵而至,不多久,整个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花。 我喜欢雪。喜欢它的无声无息——不像雨点击打屋顶的噼啪作响,喜欢它的轻盈缠绵----不似雨点伴着重力加速度的急促。我喜欢在下雪时仰面朝天,去看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去迎着那悄然而下的雪花,看着他在我眼前飞舞,在我身后飘落;去体验它在我脸上融化时的一丝凉爽。我想,雪是上苍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它装点了原本萧瑟的原野,它更给了我们内心的宁静…… 我爱铲雪。在蒙特利尔,因为入冬后不再溶化的雪不断的蓄积起来,越来越厚。街道两旁,家家门口停车位两侧的高高积雪成为这里冬天特有的风景。而铲雪也就成了蒙特利尔冬季里每家每户的主要工作之一。有的付费给专业铲雪公司,有的装备有铲雪机,而我,就喜欢用雪铲自己铲。几年前,儿子和儿媳就张罗着要给我买个铲雪机,只怕把我累着,孩子们的好心让我倍感温暖,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对于我来说,铲雪不像是劳动,而更像是休闲。 雪后的夜晚似乎总是非常的安静。晚饭过后,少有人迹,如梦似幻,这是我最惬意的铲雪时间。伴随着雪铲嚓嚓的声响,我的全身得到锻炼,血脉更加流畅,浑身变得温暖,而吸入的冷气馨人肺腑。铲完雪后,感觉到好像把一整天坐办公室蓄积的污秽都随着呼吸和汗水排到了体外。 我爱踏雪。蒙特利尔冬季的郊外,大雪覆盖了一望无际的田野,一片片树林,一座座小山。挑个晴朗的日子,穿上雪鞋(snow shoe),戴上墨镜,无拘无束,信马由缰,除了雪鞋和雪的摩擦声,安静的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我爱看滑雪。冬天里,蒙特利尔周边的众多滑雪场,摩肩接踵,人头涌动,很多是阖家出动。长短不等的滑雪道,或陡峭,或平坦,给滑雪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高手沿高山滑雪道如行云流水般的飞驰而下,初学者在练习场战战兢兢的蹒跚而动。而我们最喜欢看的是孩童,那幼小的身躯,踩上贝贝滑雪板,裹上厚厚的滑雪服,在爸爸妈妈的引导和呵护下,像大熊猫般憨态可掬。不过,偶尔会见到小小的“高人”,他们也敢从大人们的高山滑雪道上飘然而下,收放自如,正是艺高人胆大,英雄出少年。虽然我们并不滑雪,但是每年冬天必去滑雪场,只喜欢坐在山下的大厅里,捧上一杯热咖啡,透过那巨大的玻璃窗,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幅幅充满亲情的画面——是我们冬天最感惬意的事情之一。 此外,公园里,房屋旁,一切有斜坡的地方,大雪都都会使它成为冬天的乐园。大人们领着孩子,在洁白而柔软的雪地上,牵着五颜六色的滑板蹒跚而上,然后坐上滑板顺坡而下,欢声笑语回荡在天空。在我们家旁边,就有几处斜坡,坐在房子里,看着这些场景,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我爱看滑冰。冬天的蒙城,大大小小的溜冰场是另外一些个好去处,耀眼的灯光下,溜冰场上挤满了人,各种姿势,各种花样,令人目不暇接,像一场活生生的冰上芭蕾。 我爱冰钓。在蒙特利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冬天也派生了一项特有的冬季休闲活动——…… 是的,蒙特利尔的冬天是寒冷的,但更是多姿多彩的,是充满活力的。我爱蒙城的冬天,蒙城的雪。
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的秋色
缘在魁北克 2016-10-18 11:49
魁北克的秋色
秋天到,枫叶红,人在归途。
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雨中的幻想
红叶园地 2016-8-17 12:14
大雨中的幻想
大雨中的幻想 文/陈怡龄 夜晚大雨中,我开着车在(魁北克)四十号高速公路上前进,准备回到三河。后座的孩子们都睡了,只有不停摆动的雨刷、车灯和发光的仪表板陪着我在黑暗中前进。 一路上大雨啪啦啪啦的打着车顶,雨滴在我的车顶上爆开,如由天而降的豌豆一颗颗无情地打在那钣金上。但在这漫长无光的路上,我只能留意路况,小心翼翼地开车。有时大型车从我身旁经过,溅起大量的水,向挡风玻璃袭来,前方车辆的后照灯雾花花的映在我的眼底,心揪了一下,刹那间雨刷快速转动,急着帮我清理挡住我的视线,过一下我的前方又出现远照灯所及的道路,让我能安心继续前进。 红色的车灯,漆黑又有水汽的夜晚,不知怎地,想起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团The Doors的那首歌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中,那超长的间奏,混合着黑暗、疲惫、迷幻的旋律;那电吉他独奏像是游走在疲劳和幻觉中的音符,而电子琴则是暗示着漫长无尽的黑夜,这音乐像催眠般疏通人的神经,交织成我现在独自在黑暗中开车的氛围。虽然疲倦,但我空出一只手来,拿起身旁早已冷掉的咖啡喝下去,才能应付这漫长又黑暗的路程。路旁的田野、树丛、平原与河流,都沉浸在黑夜中,在大雨中我分不清楚他们的轮廓,大雨把天地之间形体的边界洗糊了,这就是早春的大雨!偶尔看到高耸的加油站T霸,以及连锁餐厅的招牌,和沿着交流道而亮的路灯,四周又明亮了起来,才知道我又经过了某个小镇。但没多久,这条漫长的路又陷入了黑暗中,而我又孤独地,在自己车灯的陪伴下,在风雨中继续开车前进。 风向转变,大雨朝着挡风玻璃正面敲打,像是从远处一个点释放出无数的白色粒子,直接朝着我飞来,撞击到玻璃后发出令人难以想像的巨响,那些白色的颗粒越来越大,我就像在电影星际大战般,驾驶着太空船在陨石阵中冒险犯难。我想起那个脸颊微宽的女太空人,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少女时代画出来的一个人物。在我想像中,那个脸颊微宽、近乎扁平的女生,没有动人的外表,却有很亲切的笑容,她遨游在宇宙间星际间,英勇地执行艰难的任务,有胆识,有才智,能在危机之际运用灵巧的心思解除困境。我在白纸上画出她在太空舱工作时的笑容,以及她各式各样的表情。小时候的我,一天到晚只会做公主梦,画出各式各样、靠着丈夫的权势而荣华富贵、等待王子求婚而幸福美满的王后公主贵妇,这太空女英豪是我画纸上最不一样的人物。现在想想,我梦想的那些公主,大概是如西蒙-波娃所谓的「第二性」教育薰染之下所使然,只有那脸颊微宽智勇双全的女太空人,才是我真正梦想的投射。然而快三十个年头过去了,我从未,也没有那勇气,去扮演那脸颊微宽的太空女战士、拥有完整人格的角色;我只是个靠着丈夫、带着两个小孩,旅居在加拿大的普通家庭主妇。若年轻时的我,看到现在的我,她会怎麽想? 豌豆般的雨滴无情地下着。那打在玻璃上的雨滴敲击猛烈,连座车行进的声音都盖过了,瞬时间我的引擎哑然无声。外面的风雨越来越猛烈,雨滴已如陨石般大冲着我来,打在我面前的挡风玻璃上,如同阻挡我前进的敌人般,我仿佛在这无尽的黑暗宇宙中失去动力,只能尽全力的排除这令人迷惑的陨石阵。明明仪表板上的指针仍然指着每小时一百上下的速度,即便我踩足了油门,车子却仿佛「鬼打墙」般,挨着飞来的卵石阻挡而滞留住了。雨刷疯狂似的扫荡玻璃上的水,我却只能看到雾茫茫的黑夜。我如同在迷魂阵里难以自拔,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狂风豪雨正在削弱我的意志力,我不禁心慌起来。 想起台湾民间口耳相传的「魔神仔」,传说这精怪喜欢捉弄人,把人骗到山林荒郊野外,使其迷路,找不到出口。难道魁北克的田野间也有「魔神仔」? 在这文明的高速公路上,我不信邪,但在四周只剩下伸手不见十指的黑暗,以及如白色霰弹般飞来的大雨,我的车子感觉就像一动也不动似的接受这种魔法的催眠,是幻觉? 是魔咒? 我游走在星辰和高速公路之间,在幻象与现实间,我到底身在何处? 迷惘中,我看到两道红色的光芒从我身旁经过,在我前方闪耀着,那是另外一台车,我的爱车似乎又复活了,立刻跟上去。这辆车像个危难中相救的超人般,指引我下了高速公路末端的引道,不久后我在有路灯的高架桥上和其他车辆一起前进,雨势转小了,我的引擎声又复活了。 这一切果然只是我的幻觉,一场如宇宙探险般的开车经历,混合了冷却的咖啡味、漫长而迷幻的摇滚音乐、儿时女太空人的梦想、陨石般的雨打声、下咒似的黑暗,「魔神仔」以及黑暗中两道红光的记忆。毕竟,我还不是从宇宙间冒险而归的战士,只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菜鸟驾驶,在暗夜风雨中幸而遇到同行的车辆,如英雄般指引了我,才能平安地载着两个熟睡的孩子回到平凡的家。
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雨中的幻想
蒙城文苑 2016-8-17 12:11
大雨中的幻想
大雨中的幻想 文/陈怡龄 夜晚大雨中,我开着车在(魁北克)四十号高速公路上前进,准备回到三河。后座的孩子们都睡了,只有不停摆动的雨刷、车灯和发光的仪表板陪着我在黑暗中前进。 一路上大雨啪啦啪啦的打着车顶,雨滴在我的车顶上爆开,如由天而降的豌豆一颗颗无情地打在那钣金上。但在这漫长无光的路上,我只能留意路况,小心翼翼地开车。有时大型车从我身旁经过,溅起大量的水,向挡风玻璃袭来,前方车辆的后照灯雾花花的映在我的眼底,心揪了一下,刹那间雨刷快速转动,急着帮我清理挡住我的视线,过一下我的前方又出现远照灯所及的道路,让我能安心继续前进。 红色的车灯,漆黑又有水汽的夜晚,不知怎地,想起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团The Doors的那首歌Come on baby light my fire中,那超长的间奏,混合着黑暗、疲惫、迷幻的旋律;那电吉他独奏像是游走在疲劳和幻觉中的音符,而电子琴则是暗示着漫长无尽的黑夜,这音乐像催眠般疏通人的神经,交织成我现在独自在黑暗中开车的氛围。虽然疲倦,但我空出一只手来,拿起身旁早已冷掉的咖啡喝下去,才能应付这漫长又黑暗的路程。路旁的田野、树丛、平原与河流,都沉浸在黑夜中,在大雨中我分不清楚他们的轮廓,大雨把天地之间形体的边界洗糊了,这就是早春的大雨!偶尔看到高耸的加油站T霸,以及连锁餐厅的招牌,和沿着交流道而亮的路灯,四周又明亮了起来,才知道我又经过了某个小镇。但没多久,这条漫长的路又陷入了黑暗中,而我又孤独地,在自己车灯的陪伴下,在风雨中继续开车前进。 风向转变,大雨朝着挡风玻璃正面敲打,像是从远处一个点释放出无数的白色粒子,直接朝着我飞来,撞击到玻璃后发出令人难以想像的巨响,那些白色的颗粒越来越大,我就像在电影星际大战般,驾驶着太空船在陨石阵中冒险犯难。我想起那个脸颊微宽的女太空人,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少女时代画出来的一个人物。在我想像中,那个脸颊微宽、近乎扁平的女生,没有动人的外表,却有很亲切的笑容,她遨游在宇宙间星际间,英勇地执行艰难的任务,有胆识,有才智,能在危机之际运用灵巧的心思解除困境。我在白纸上画出她在太空舱工作时的笑容,以及她各式各样的表情。小时候的我,一天到晚只会做公主梦,画出各式各样、靠着丈夫的权势而荣华富贵、等待王子求婚而幸福美满的王后公主贵妇,这太空女英豪是我画纸上最不一样的人物。现在想想,我梦想的那些公主,大概是如西蒙-波娃所谓的「第二性」教育薰染之下所使然,只有那脸颊微宽智勇双全的女太空人,才是我真正梦想的投射。然而快三十个年头过去了,我从未,也没有那勇气,去扮演那脸颊微宽的太空女战士、拥有完整人格的角色;我只是个靠着丈夫、带着两个小孩,旅居在加拿大的普通家庭主妇。若年轻时的我,看到现在的我,她会怎麽想? 豌豆般的雨滴无情地下着。那打在玻璃上的雨滴敲击猛烈,连座车行进的声音都盖过了,瞬时间我的引擎哑然无声。外面的风雨越来越猛烈,雨滴已如陨石般大冲着我来,打在我面前的挡风玻璃上,如同阻挡我前进的敌人般,我仿佛在这无尽的黑暗宇宙中失去动力,只能尽全力的排除这令人迷惑的陨石阵。明明仪表板上的指针仍然指着每小时一百上下的速度,即便我踩足了油门,车子却仿佛「鬼打墙」般,挨着飞来的卵石阻挡而滞留住了。雨刷疯狂似的扫荡玻璃上的水,我却只能看到雾茫茫的黑夜。我如同在迷魂阵里难以自拔,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狂风豪雨正在削弱我的意志力,我不禁心慌起来。 想起台湾民间口耳相传的「魔神仔」,传说这精怪喜欢捉弄人,把人骗到山林荒郊野外,使其迷路,找不到出口。难道魁北克的田野间也有「魔神仔」? 在这文明的高速公路上,我不信邪,但在四周只剩下伸手不见十指的黑暗,以及如白色霰弹般飞来的大雨,我的车子感觉就像一动也不动似的接受这种魔法的催眠,是幻觉? 是魔咒? 我游走在星辰和高速公路之间,在幻象与现实间,我到底身在何处? 迷惘中,我看到两道红色的光芒从我身旁经过,在我前方闪耀着,那是另外一台车,我的爱车似乎又复活了,立刻跟上去。这辆车像个危难中相救的超人般,指引我下了高速公路末端的引道,不久后我在有路灯的高架桥上和其他车辆一起前进,雨势转小了,我的引擎声又复活了。 这一切果然只是我的幻觉,一场如宇宙探险般的开车经历,混合了冷却的咖啡味、漫长而迷幻的摇滚音乐、儿时女太空人的梦想、陨石般的雨打声、下咒似的黑暗,「魔神仔」以及黑暗中两道红光的记忆。毕竟,我还不是从宇宙间冒险而归的战士,只是一个爱胡思乱想的菜鸟驾驶,在暗夜风雨中幸而遇到同行的车辆,如英雄般指引了我,才能平安地载着两个熟睡的孩子回到平凡的家。
0 个评论
分享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散论
远山的南 2015-8-30 08:31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散论
编辑出版: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杂志编辑部 主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中文 ;ISSN : 1008-0163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 年 2 期 发表了郑南川,陈涵平 * 合作论文 华人报业的出现,开辟华人文学园地,显示了华人文学的特征 华人报业的支持,为本地华人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散论 郑南川 陈涵平 内容摘要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在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华人进入魁北克,已经有了零碎的文学记录, 1980 年代华人报业的出现,开辟华人文学园地,显示了华人文学的特征)发生于 1980 年代,主要以当地华文报刊为发表园地。 1997 年, “ 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成立,该区域华文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 30 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魁北克华文文学逐渐呈现出群体性、草根性、本土性等特点。 关键词: 魁北克华文文学;群体性;草根性;本土性 一 魁北克是加拿大东部的一个大省, 面积 170 万平方公里,人口有 790 余万。从 19 世纪中后期起,华人开始进入魁北克。 据记载, 1870 年至 1885 年期间,加拿大政府修建横贯东西岸的太平洋铁路,因为缺乏劳动力,便从中国招来大批廉价劳工。从 1880 年起,部分华工开始向东部大城市迁徙,进入魁北克省,这是华人移民魁北克的开始。到 1901 年,魁北克省总共有 1037 名华人。后经百余年的兴衰变迁,至 2013 年,魁北克省大约有 13 万华人,主要生活在蒙特利尔及魁北克城。 尽管与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相比,魁北克的华人数量较少,居住也比较分散,但该地方的华文文学创作依然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群,以日渐丰盈的实绩逐步展示出自身的姿态,并体现出一些值得称道的特色。 魁北克华文文学的起源,(在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华人进入魁北克,已经有了零碎的文学记录, 1980 年代华人报业的出现,开辟华人文学园地,显示了华人文学的特征)追溯到该地区最早的华文报纸。 1980 年,来自香港的华人移民创办了魁北克地区的第一份华文报——《华侨时报 》,该报(转载和选登了一些华人移民的方块散文随笔小品)设有版面专门刊登华人移民的散文随笔小品。可以说,这是魁北克地区华文文学创作的开端。 随后,来自台湾的华人移民在魁北克创办了专门服务于华人的移民公司,并发行了一份带有广告性质的宣传小报 ——《路比华讯 》。该报定期刊登一些华文作品,因而也成为魁北克较早的华文文学发表园地。到目前为止,这两份报纸依然还在发行,并且版面较早期扩展很多,已成为魁北克省较有影响的华人社区报纸,自然也是该地区华文文学产生与发展的平台和见证。 2000 年以后, 魁北克华人报业更加发达,仅蒙特利尔就有七家,这些规模不一的报纸都热衷开设文学专栏,选登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以地方中文报业为平台开展文学创作,是魁北克华文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天”条件。 不过,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毕竟是零散的、个体化的行为,很难产生规模和群体效应。 1990 年代,随着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日渐增多,文友之间相互交流也日渐频密,大家感觉到将各方文学创作力量凝聚起来的时机来临了。于是在 一九九七年初,一群文友相聚于蒙特利尔,商讨创办该地区的第一个华人文学团体。当时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在蒙特利尔一家华文报社担任编辑工作的董淼先生。他出国前曾经是剧作家,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参加筹办的还有翻译作家高嘉贺,诗人白墨等。经过商议,大家决定成立“ 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 l’Association des Écrivains chinois du Québec au Canada )。 当年 3 月 7 日,协会正式注册,参加会员有 30 余人,并确定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宣布了协会的宗旨是“以文会友,磋商文学”。可以说,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协会成立后,立刻与蒙特利尔最大的华文报《路比华讯》签订协议,创办文学专版《笔缘》。协议约定,文学专版由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办,报社参加编辑,每周出版一期,占报纸的两个版面,由协会向报社支付加币 60 元(不含税)。 1997 年 2 月 28 日,《笔缘》创刊号出版。在发刊词中编者写到:“以文会友,与‘笔’结‘缘’,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唯一的宗旨。定期出版《笔缘》,将为广大同仁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同时提出发表文稿的原则:以讲述移民生活为主,生动展示移民生活的辛酸苦辣,形象叙说移民的艰苦创业和成长经历。迄今为止,《笔缘》已出版九百余期。 17 年来,由社长张亚一领衔的《路比华讯》,始终全力支持和帮助《笔缘》文学专栏的开设与发展,除了对专栏内容不时提出有益建议外,还始终向《笔缘》作者支付稿酬。该报与协会的有效合作,大大推动了魁北克华文文学的发展。 2002 年 4 月 5 日,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第二个文学园地《红叶》被开辟出来。和《笔缘》的诞生模式一样,《红叶》也是和蒙特利尔的大型华文报纸——《蒙城华人报》合作的产物。该文学专栏之所以取名“红叶”,是因为它寄寓着多重含义:红红的枫叶既是加拿大的独特风景,也是加拿大的国家象征,还是一种浪漫情怀的体现,更是移民飘零命运的隐喻。以此为题,是期望该园地更能涵盖华人移民作家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身份。专栏开辟后,协会派出骨干成员陈丽霞担任《红叶》专栏的主编。《红叶》至今已经出版一百二十五期,另外有九期特刊,专门选登各类文学奖获奖作品。 2009 年 3 月 4 日,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开设了第三个文学专栏——《北往》。《北往》是与当地华人周报《七天》联手打造的文学专版,迄今已出版 35 期。《北往》是在协会的成员愈来愈多、文学创作愈来愈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当时对如何打造一个更为文学化的专栏,协会理事会专门进行了讨论,并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最终理事会采纳了现任会长郑南川的提议,将该文学专栏命名为“北往”。在发刊词中郑南川这样解释:“有一句话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北风洬洬的夜晚,怎么留着那群年轻人的影子,那是我的路吗?’一条北往的路,一条通往魁北克的路,着实在感召我们,也着实地让我们感叹。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是‘香蕉人’,‘鸡蛋人’,还是‘边缘人’,我们需要回答我们的归属。《北往》于是成了我们思考生活走向的园地,那就让我们做《北往》的主人吧。”《北往》面世以后,就以较高质量的内容和排版吸引了众多的作者和读者,成为魁北克华人喜爱的又一文学园地。 在借助纸质媒体不断开辟文学园地的同时,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文学创作的空间、扩大文学活动的影响。 2008 年 5 月,协会创办了《电子月刊》,并逐渐将其培育成为协会的专业“会刊”。目前该刊已出版 80 多期。《电子月刊》以内部交流的形式,通过邮件发送所有会员。内容包括文学信息的交流,诸如征文、讲座消息等,会员作品选登,创作情况通报,会员新出作品情况,文学评论,名家作品欣赏,创作体会谈等;另外,还有协会相关信息,诸如新会员入会消息、会员心声和意见等等。《电子月刊》的发布受到了广大会员的欢迎,成了大家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流平台”。(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文学博客“文萃”,也在同年开通。) 2014 年,协会的官方网页正式开通。(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文学博客“文萃”,也在同年开通。) 除此之外,协会还开展了一些文学活动。 2001 年 5 月,协会举办了面向全加拿大的大型华文文学奖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受邀参加了评选工作并派出代表参加颁奖; 2012 年,协会首次设立了“魁北克华文文学奖”,并举办了相应的评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大大扩展了魁北克华文文学的影响。( 论文部分选登 。) * 陈涵平, 湖南汨罗人, 1964 年生。中山大学文艺学硕士,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在高校从教近十年间,在《学术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北美新华文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是他三年在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心血结晶。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春雪飘逸的日子
蒙城文苑 2015-4-20 15:19
春雪飘逸的日子
春雪飘逸的日子 文/秦月 刚从国内过年回来,老家里三月份的时节就已是草长莺飞,不要说早发的如迎春花已是盛开,近几年植入的各色樱花也是花开满园,倘若走出城外,果园里大片的桃花,梨花或含苞待放,或争奇斗艳,近20 多度的气温下,阵阵暖风裹挟着浓浓的春意扑面恶来。飞回魁北克,大地白雪依然,蓝天白云下,山长水阔,风却还是冷。春天,在这里还只是开始萌动,也许更多的是在人们期盼的心里。 时差使人无法入睡,聆听着蒙特利尔黑夜的寂静。等睁开眼时已是日出三竿,经过白雪折射的阳光,靓丽的有些刺眼,就这么在床上懒洋洋的躺着,享受着这份宁静。半醒半睡似的“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再看窗外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这是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 雪在加拿大是毫不稀奇的,或许更应该说是难以回避的——一年之中就有大半年的时光要与它为伍,不管你喜欢与否。然而,春雪是不同的。正如唐代韩愈古诗“春雪”所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啊,白雪尚解人意,穿庭化作飞花,在这魁北克的早春,驱除阵阵春寒料峭,带来丝丝春意欣然。 春雪是轻盈的。它不再像冬雪那样浓密,那样厚重,那样铺天盖地,那样纷纷扬扬。春雪是稀疏的,它依然是雪,但却不再一意“孤”行,而更多的是与丝丝春雨相伴,垂直而下的一根根雨线,更加衬托出片片春雪的委婉,它在春风的“鼓舞”下,与雨点中翻转,飞扬,舞动的雪片夹杂在直直的雨线中,真好像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它似乎是那纤纤素手,在拨动着琴弦般的雨线,奏响着北国雪域里呼唤春天的交响曲。 春雪是短暂的。它不再像隆冬里的雪那样,沉沉的扑向大地后,便做好了“常驻”的准备,一层复一层,厚厚的堆起,漫漫长冬,积而不化。偶尔,“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但是,更多的时候,春雪似乎早就做好了打算,一旦完成了这早春里空中芭蕾般的“舞动”,归向大地的不仅是了无声息,而且是化而无形,它的洁白无暇,它的晶莹剔透,它那具有几何图案的娇美身影,在他亲吻大地的那一瞬间,就害羞似的消弭在这早春的季节,润泽着这大地万物,供养着这春天的气息。 行走在飘逸的春雪里,你不用担心它会蓄积在你身上,头上,你不需要再像隆冬里雪天行走时那样,要不时的拍打,以避免它会“包裹”了你,而把你变成了一个“雪人”。它最多给你带来一丝报春的湿润。 春雪是欢快的。早已不再犀利的春风,像是秋千后母亲那一双温暖的大手,而每一片春雪就好像是秋千上嬉耍的孩童,随着母亲的推力而高高的“荡”起。经历过了初冬的“前奏”,隆冬的“高潮”,跨过了冬末的“缠绵”,三四月份的春雪似乎已经知道这将是它在这个年度的“告别”之旅,它好像十分珍惜这段 “旅途”的短暂,因而在尽情地享受着这空中的分分秒秒,并不急于要奔向它的终点。 当你看着眼前划过的雪花,以为它要飘落时,它却借助春风,以一个华丽的转身,扶摇而上,飞的更高更远,快速的离你而去,“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望着那片片春雪舞动的身影,追随着它在春风里飘逸的轨迹,你的心也会跟着它在这春天里荡漾,飞向这魁北克的山山水水。 是啊,经过了漫长的冬天,我们已经开始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沐浴到了春雨的滋润,已经开始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早春里飞舞的片片春雪。也许,魁北克早春里的雪花还不及“凌寒独自开”的冬梅,但它却更像是一朵朵迎风初绽的报春花,给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人带来春天的希冀和愉悦。 春雪飘逸的日子,对于我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我小孙女出生的时节。伴随着阵阵春风春雨和天空中跳跃的片片春雪,看着小孙女日日成长的脚步,这每一年的早春注定是我们最欢快的日子。
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蒙城文苑 2015-4-9 22:07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魁北克的小村庄-诺顿 文/Paige 周末的清晨,广播里正在采访一个魁北克的小村庄, 诺顿(Knowlton), 这个曾被评为魁北克最美丽的小村庄, 当天晚上将迎来一年一次的”疯狂到午夜”的节日。 蒙特利尔和诺顿, 往返200多公里, 可行。 我们决定晚上去疯狂一下。 一路上,车逐渐稀少,路也变地窄起来。我们开始犯嘀咕,大半夜的,最好不要迷了路。好在,有一辆车固执地跟在我们后面, 这也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没准儿这也是去参加午夜疯狂的吧。 至少,我们是往有人烟的方向去。这辆车跟了很长一段儿,地上的双黄线刚一消失,这车就一溜烟越过我们,蒸发在黑夜里,不见了踪影。原来,人家一直是苦于无法超车啊。 老公打趣到: 这车估计也在犯嘀咕,冰天雪地的,怎么还会有外地人到村儿里来?也是,这毕竟是一个村子的活动, 天寒地冻的, 除了村民, 有谁会大老远的从别的城市赶来? 这让我想起,有一年夏天, 我们在一个很偏远的国家公园露营,晚上从一个小镇返回营地的途中, 经过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村子, 汽车一不小心就会转回原点。当时,车子就像在一个黑洞里, 茫然地跟着车灯走,其实,完全找不到方向。这次, 不会又重来了吧. 应该不会. 倘若”午夜疯狂”到一片漆黑, 那将是什么境界. 果不其然, 柳岸花明。 竟然连停车位都不好找. 整个小村子,在五彩的橱窗地映衬下,即使在雪夜,却感觉暖暖的. 人们都在这里啊。每一个小店里,都备有招待客人的红酒,或是热的苹果酒,还有各式的小饼干。在街上走,也有风景:有姑娘在自家的甜点店前炒栗子。也有女孩子卖一元一个的棉花糖沾巧克力酱。一根细棍儿顶着白白的棉花糖,在浓浓的巧克力酱里滚一下,吃在嘴里,又软又暖。街边还有火堆。背靠着火堆,欣赏着小屋里老人演奏团的圣诞音乐表演。过节的气氛和那巧克力酱一样浓。 几乎所有的小店都由老人经营,即使是这样,这个小村庄,仍然有它特殊的活力。很让我意外,这个嵌在魁北克某个旮旯的小地方,居然是一个英法双语村。英裔的确要活跃很多。事实上,由于这里决大多数人讲英文的缘故,给我一种在欧洲小镇旅游的错觉。 在最个性的小店里,我买了一顶皮质的雷锋帽。与其说这是个小商店,倒不如说是个展览厅得当。一进门,是一套以黑色为主体带白色和浅灰线条的高椅小桌,高雅不在话下。屋角日本的玩偶,丝质的鞋,和日本瓷器。另一角,是欧洲的风格。法国的披肩,一小竹筐各式的帽子和围巾。旁边码着一排衣服和连身的裙装。再有一角,是旧书,还有项链和各种饰品。屋子的中央,一套现代风格的低矮的白色方桌和方凳,边缘几条别色的线条点缀。店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由主人设计,包括门边挂着的衣服夹子,被漆成了各式精致的图案。小店主人是一位留着灰白短发的妇人,递过两杯红酒,和我们聊起来,个性开朗。店里除了客人,还有一对可爱的银发“模特”,两位老人穿着同样款式的天蓝色套头毛衣,一高一矮坐着,估计是店主人的一对夫妻朋友,悠闲地和小店主人聊着天儿。听说我们从蒙特利尔来,午夜过后打算折回去,倒觉得我们新奇。 经营甜点的小店不少。有一个小女孩,在柜台里,笑的妩媚,俨然就是一个少女。
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12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16 17:45 , Processed in 0.047836 second(s), 2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