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tag 标签: 蒙特利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投票 蒙特利尔直航中国你怎么看? 凡人常事 admin 2014-3-26 0 816 admin 2014-3-26 23:38
活动 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第32届)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 2014-3-26 0 674 admin 2014-3-26 23:55
15岁华裔少年获蒙特利尔犹太商人创办奖学金 attach_img 学在蒙城 admin 2014-8-20 0 2338 admin 2014-8-20 15:27
活动 2014年蒙特利尔PHENOMENA节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731 Admin5 2014-10-21 13:20
活动 2014蒙特利尔双年展 La Biennale de Montréal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1294 Admin5 2014-10-21 13:23
活动 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梵高作品展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4646 Admin5 2014-10-21 13:33
活动 蒙特利尔植物园万圣节南瓜展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1881 Admin5 2014-10-21 13:37
活动 蒙特利尔国际旅游展览会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1135 Admin5 2014-10-21 14:59
活动 蒙特利尔僵尸大游行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5296 Admin5 2014-10-21 15:04
活动 蒙特利尔僵尸狂欢派对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1 0 946 Admin5 2014-10-21 15:08
活动 2014年蒙特利尔秋季家居展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4 0 1884 Admin5 2014-10-24 09:11
活动 南京10位画家蒙特利尔联展:金陵墨色秋意浓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4 0 2092 Admin5 2014-10-24 16:57
活动 第33届蒙特利尔阿比蒂彼-特米斯卡明国际影节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7 0 827 Admin5 2014-10-27 16:46
活动 第37届蒙特利尔图书展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8 0 3268 Admin5 2014-10-28 21:17
活动 蒙特利尔心灵博览会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8 0 1 Admin5 2014-10-28 21:49
活动 蒙特利尔命理运程与人生博览会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28 0 977 Admin5 2014-10-28 21:57
活动 第55届年度矿石珠宝展[蒙特利尔]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30 1 3458 john88 2014-10-30 23:58
活动 蒙特利尔宠物展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31 0 3447 Admin5 2014-10-31 14:45
活动 私人进口酒品酒会[蒙特利尔]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0-31 0 1460 Admin5 2014-10-31 22:27
活动 圣诞大游行[蒙特利尔] attach_img 同城活动 Admin5 2014-11-5 0 4366 Admin5 2014-11-5 11:53

相关日志

分享 雪松之战(Battle of The Cedars)
亚媒博客 2015-1-13 08:29
在蒙特利尔西面大约45公里处,在圣劳伦斯河北岸,有一个名为“雪松(Les Cèdres)”的小村落。1776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次规模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的战役——雪松之战(Battle of The Cedars)。 雪松之战是北美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入侵魁北克所发生的一系列战役中的一次战役。 1775年9月,大陆军侵入加拿大;同年12月围困魁北克城。英国军队的防御重点大多集中在魁北克省东部地区,而西部驻军相对不足。1775年11月3日,在贝内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将军的指挥下,北美大陆军占领了蒙特利尔。美军在蒙特利尔市实行比较严格的统治,禁止商人到加拿大西部地区经商,以防一部分亲英分子勾结原住民与英军左右夹攻大陆军。这种统治方式激怒了一些蒙特利尔商人,也引起很多市民的反感,认为大陆军来此并非为了抵抗英国暴政,而只是前来盘剥而已。后来经过富兰克林的斡旋,蒙特利尔商人获得了到西部贸易的权利,蒙特利尔市民对大陆军对抗情绪略有缓和之后,但是,亲英商人却并不买账。他们藉此联络原住民武装人员,与戍守西部的一支英军小部队一起四处串联,说服很多部落加入抗美联军。 1776年四月份,在得到这部分英军将要从西面进攻蒙特利尔的情报之后,大陆军分出一部分士兵,驻守雪松村。1776年5月12日,在被乔治·福斯特(George Forster)上尉的率领下,这支所谓的“乌合之众”英军与原住民武装人员向驻扎雪松村的美军发起攻势。在遭到进攻之前,雪松村守将贝德尔前往蒙特利尔求援,而雪松村驻地的防守任务则交到了同袍毕他非特。蒙特利尔守将约翰.伯德逊上校随即从自己的部队分出140人,由哼利.谢尔本少校率领驰援雪松村,但是却遭到英军的监视和骚扰,行动迟缓。 1776年5月18日,在短暂的交火之后,因为并不知道援军已经赶来,守卫雪松村的毕他非特被英军首领说服,在得到属下不被印第安人屠杀的保证之后,雪松村驻军投降,成为人数比自己少得多的敌军的俘虏。5月20日,英军又故技重施,通过短暂的交火与劝降,俘虏了从蒙特利尔赶来增援的北美大陆军士兵。5月23日,阿诺德率领600名援军赶来,同时大造升势,使英军误以为援军人数在1500人至2000人之间,从而吓退了英军。 与此同时,英国方面的印地安武装人员相继撤出战斗,蒙特利尔周边地区英美两方军事实力消长发生了变化。在得知英军撤退的情报之后,阿诺德将军指挥军队发动了追击。5月26日,大陆军方面攻占并且摧毁了Senneville村的城堡要塞。 此战之后,在蒙特利尔地区,大陆军实力并没有减弱,相对于英军要强大许多,但是英军手里却有相当数量的大陆军战俘。因为投鼠忌器,在大陆军的军事会议上,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于是,交战双方开始谈判,随即,英军根据协议释放了全部俘虏。协议还同时规定,大陆军也要释放同等人数的俘虏,但是大陆军方面并没有履行约定,借口是英军曾经虐待大陆军战俘。 战后,阿诺德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给雪松村守将毕他非特,后者又不服,两人于1776年8月同时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双双遭到革职。英军方面,由于主力没有加快向西方向的反攻,福斯特所取得的优势也随之化为乌有。 在过去两百多年之后,雪松村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六千多人的现代化小城镇。在古战场遗址上,加拿大联邦政府又设立了一个国家公园,供大家追思历史,缅怀先烈。 希望了解更多?欢迎访问 亚媒社区介绍
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落雪
蒙城文苑 2014-12-16 20:47
落雪
落雪 作者:锦帆天涯 雪,纷纷扬扬地落下了,无数纯洁的白色花朵,驾着看不见的小伞儿,在风中慢悠悠地旋转着,舞蹈着,扑向大地的怀抱。 鲁迅说,雪是死去的雨,是雨的精魂。而在我看来,雪是升华的雨,是雨的生命形态的更高境界。它超越了雨的重浊而化归轻灵,它扬弃了雨的杂质而臻于纯粹。比之雨的浮躁喧哗,雪更是恬静、含蓄,从不张扬的。即便是北方的漫天飞雪,你也难得听见它的声音。如果在静寂的深夜,它会轻手轻脚地落在你家的屋檐上、楼顶 上、窗棂上,把一阵阵清奇的寒香送入你的梦中,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温柔地看护着自己熟睡中的孩子,静静地守着他甜美的笑靥。 记得小时候,家在南方。 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日子,心中便一个劲儿盼着下雪。常常在睡前许下一个心愿:明天早晨醒来的时候,窗外一定要下好大好厚的雪。那心情,也许跟国外的孩子在圣诞前夜,盼望圣诞老人带着新年礼物突然降临差不多。说来也怪,每一次我诚心的祈祷总能如愿。雪在深夜里悄悄地来了,趁着我熟睡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落了下 来。它带给我一份无比珍美的礼物——一个纯洁无瑕的白玉世界,一个可以用双手捧起的神奇童话。 是啊,经雪装扮后的世界就像一个童话,那么空灵,那么晶莹,仿佛在仙水中浸洗过,一切都显得如此净洁明丽。天地间流逸着雪的芬芳,处处呈现出一种饱含诗意的美。没有杂质,没有污迹,雪以自身的纯洁净化了世界。 来到蒙特利尔后,就有更多的时间面对雪、欣赏雪,感悟雪。这座美丽的北方城市,一年之中有近半年的时光都是纯白的。雪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赋予她生命,赋予她灵性。 我喜欢看覆盖着白雪的教堂尖顶、装饰着白雪的优雅民居、在白雪下酣然沉睡的公园、绿地,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玉树琼枝,以及枝间活泼跳跃的松鼠。在漫长而寂寞的冬天,我总爱站在窗前,久久地、久久地凝望着这一切——雪的安详会安抚我不时躁动和忧郁的心灵,让我把握住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 每当看着雪花漫天飞舞,将大地染白,我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感动,原来无声的时刻是最伟大的时刻,原来无声中创造的奇迹是最动人的奇迹。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像雪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创造着,奉献着,把美带给人间。也许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却很伟大。 雪,无声地飘落着,一朵朵如盛开的花朵,带着无数小小心愿,自由挥洒着她们纯洁而热烈的生命……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19期
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金刚锤 2014-12-5 14:37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蒙特利尔的艺术地图 我们所居住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有各式各样的地图, 有的很老,有些很艺术,这里收集了几张。 蒙特利尔占地4259平方公里,人口410万,即全加拿大(35,540,419人)约1/9人口住在蒙特利尔。那近东西向排列的一个个篮圈,是中生代火山,其排列方向代表大西洋拉分扩张的方向。火山就像邮票边缘的那排小孔, 有利于大陆岩石圈拉张撕裂。市中心的皇家山也是一座死火山。绿色是河流。 蒙特利尔被大河所围,所以是个岛。 每个城区的名字 市中心与黄家山 西岛地区 艺术广场 地铁路线图
个人分类: 自然|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蒙城文苑 2014-11-26 21:44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那个令我难忘的老人 作者:锦帆天涯 在蒙特利尔生活了六年,见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事,我却唯独难以忘记一位在路上偶遇的老人。 那天,我从YMCA做完义工回家,快走到我家附近地铁站的时候,看到一位头发苍白的老人,迎面朝我走来。 “请问Du Collège 地铁站怎样走?”他向我问道。 “啊,就在前面,我带您去。”我热心地回答。 “谢谢,”老人接着解释说:“其实我刚才就是从这个地铁站出来的,要去转乘460路公汽,可我走错了出口,我以为另一个出口在这个方向,就一路走来,但走了很久也没找到,我就知道一定是弄错了。” 我们聊了起来。“听您的口音,不是魁北克人?”老人问道。 “对,我是中国人。” “啊,那您的法语讲得不错。是在这里学的?” “是啊,我喜欢学习法语。” “我也喜欢学习外语,”老人似乎来了兴致,“我会讲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现在我正在学习意大利语,这是我的第四门外语。” “真的吗?您太厉害了!”我由衷地夸赞道。一边在心里想,“看他的年纪,没有八十岁,也起码七十好几了吧,一般人到这岁数,谁还去伤脑筋学外语?在家里看看电视打发时间不就好了?而且他已经懂得那么多国外语了。”我想起自己跟法语和英语的纠缠苦斗,那令我向往的Bilingual境界多么遥不可及,对这位老人就更是佩服有加了。 “呵呵,我喜欢学外语,因为它是一扇窗户,可以让我看到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新奇的世界,我可以通过它感受不同的文化,开阔我的视野。”老人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向我解释道。他又说,“等意大利语学得差不多了,我还想学中文呢,东方文化很神奇,也很有魅力,我相信学中文会给我带来很多新鲜感,很多乐趣。” 老人走得很慢,不长的一段路我们却走了挺长时间,但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听他讲话是一种快乐。我发现他思维活跃,侃侃而谈,对中国的事情也了解不少。他的心态非常年轻,除了学外语,还有很多“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写自传啦,学吹竖笛啦,真如中国古诗里所说的,“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终于我们走到了,我说:“您看,您要去的地铁站就是这里。”老人追问了一句问:“是乘坐460路汽车的那个出口吗?” “是的。”我说。直到这时,我仍然没有发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我竟然愚蠢地、自以为是地说出了这么一句“指教”老人的话:“其实,您下次再乘地铁,出来时只要看看站里的路标,那上面写着哪个出口是转乘哪路公汽的,这样,您就不会弄错出口了。” 老人宽厚地笑了,“谢谢您,Madame,可是,我看不见路标,我是一个盲人。” “什么,您是盲人!”我惊讶地站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我只剩下残留的百分之一的视力,已经符合医学对于盲人的定义,而且,我是盲人协会的成员。”老人说。“再一次谢谢您,再见!” 老人慢慢地朝着460路公共汽车站走去。我依然站在原地,许久,还没回过神来。我看着老人的背影,有些佝偻,有些苍老,但没有一丝一豪的颓唐。秋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他身上,给他的银发镀上一层生动的光彩。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为何始终没有看出他是一位盲人,我对自己说,“他心中装着比别人更多的阳光。” 后来,我将这件事讲给许多人听,他们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而我自己也认为这实在是一次奇遇,或许,它是上天有意送给我的礼物,只为了给我一个启示,告诉我,生活可以是多么开阔和美好,只要你永远张大心灵的眼睛。 原载:《蒙城华人报》第616期
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省贷款及助学金政策详解
热度 6 地平线教育 2014-11-24 13:55
魁北克省贷款及助学金政策详解
魁北克省是很多新移民的避风港湾和读书圣地,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国度来的移民, 蒙特利尔 魅力更大,成为全加第二大吸纳移民城市。法语COFI 学习 、助学金Bursary成了许多新移民在初来咋到期间的必然之选。2012年3月30日魁北克省财政部公布新的财政年度预算,COFI学习补助骤减力度之大令人震惊。接下来的学生贷款及助学金改革带来的学潮冲击波,不仅仅是对读书的中国人,对蒙特利尔华裔族群经济也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帮助新老移民了解此政策,笔者在此试图全面解析一下。 根据魁北克省的教育制度,从学前班、小学到中学都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父母享受家庭补助金与牛奶金等;成人中学、职业培训、预科、大专、大学的学生却要支付少许学费(相比国际留学生), 但 同时可以享受学生贷款与助学金。 很多新移民朋友到了加拿大找工作会面临一个学历认可问题,因为一般而言,都是国内毕业,加拿大公司都不怎么认可。如果上学的话,学费和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对于不少朋友而言也是个负担;好在加拿大福利很好,魁省福利更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魁北克省 贷款 及 助学金 政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简介: 魁北克省 贷款及助学金(Loan Bursary)是“学生财政援助计划”(Aide financie reaux etudes,简称AFE)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于资助那些希望全职学习又暂无足够资金的学生。该计划每年均向超过十五万之众的魁北克居民,发放数以亿计的读书贷款与生活津贴,帮助他们在魁北克教育部(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du Loisir et du Sport)指定的各类型教育机构,顺利完成学业。该计划包括助学金和贷款两部分,贷款需要学生偿还,助学金不需要偿还。 二、基本用度: 魁北克省 贷款及助学金 的发放,除了个人身份、课程、学力与负债度等因素外,也按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进行。 魁省 政府资助学生读书,是按一系列很复杂的计算公式,考虑很多个因素去进行的,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简言之,政府所要资助的是读书所需的费用减去个人与家庭的收入后所不足的部分的钱。这里读书所需的费用根据学制不同而定,计算学制的月数。贷款金额按每月基本费用乘以月数加上学费﹐另加购买电脑等款便可得出年度总额。 所需费用不但包括学费、学习期间的生活费、学生的家庭负担、学习用的电脑、书本文具、医药费、实习费等,还包括孩子的生活费、看护费等。非读书的暑假等期间不计算在内。 除此长期费用外,还有一次性的开销,如学费、用具、电脑、书籍等,均有具体数字, 包括185加币的眼镜报销 。其中学费是实报实销,由学校自动为学生记入账内。 也就是说不同于中国的学生贷款是只针对未婚学生的学费,魁省考虑的很周全,看来是从公民的角度去设计的这个制度,所以连你家庭负担看孩子费用都算进去了,魁省居民真是幸福。大家也可以点击以下AFE官网链接试着做一下 模拟计算 。 三、抵扣因素: 直接影响政府资助发放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及家人的收入,这个收入包括来自于学生个人、学生家长以及学生配偶的收入。本人及各个家庭成员的收入包括: 1.工作收入、实习收入、失业金、退休金、劳保金收入、自雇劳动或经商的收入等; 2.其它收入,包括家庭补助金、牛奶金、死亡津贴、孤儿津贴、继承得到的财产、扶养金收入、投资存款利息、离婚配偶所给的钱等; 3.其它助学金,包括第二语言助学金,私人奖学金等。 学生本人的收入是根据本人当年工作已赚的钱或估计可能得到的钱来计算。而家长与配偶的收入则是看上一年度的收入情况来计算。学生按照家庭经济状况分为三类:无父母资助的学生;有配偶资助的学生;有父母资助的学生。 无父母资助的学生:如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便算无父母资助的学生:已婚、离婚、分居或鰥寡者;生育或领养有孩子者;未婚与人同居并在居所有孩子者;怀孕20周以上者;在魁省就读同一大学超过3年并有90学分者;有残疾就读大学超过45学分者;获得大学学士毕业文凭或有学校就读3年证明者;就读全日制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有过两年工作与收入经历或领取失业金记录者;离开义务教育已有7年者;父母双亡者。此外难民、父母不在加拿大者、配偶找不到者、家庭状况恶化而住收留所者等也属此类,此类申请人仅看自己收入。 有配偶资助的学生:如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便算有配偶资助的学生:已结婚者;与人同居过事实夫妻者;有扶养孩子者。但离婚、法律分居或事实分居者不算。 有父母资助的学生:如学生不属于以上两类情况,便算是有父母资助的学生。 此外移民、难民担保人的待遇也与父母一样,所不同的仅是不计算他配偶的收入。当然如有多个孩子申请资助,父母贡献金额便要平分给多个孩子。如父母已分居离婚或一方亡故,则仅与孩子住的一方的收入计算入内。 四、有效时限和用度上限: 魁北克省 学生贷款与助学金不是无限期的,贷款通常以规定学制 (暑假不算) 外加15个月为限,助学金可以外加6个月。按照最新的AFE标准, 20个月学制的职业培训课程(含小生意班课程),学生最多可享受35个月的贷款,其中包括26个月的助学金; 24个月学制的大学课程,学生最多可享受39个月的贷款,其中包括30个月的助学金;16个月学制的硕士课程, 学生最多可享受 31个月的贷款 ,其中包括22 个月的助学金。 每名学生在负债到一定程度时便不能再享受政府资助,不同学制与年级的负债界线 是不同的。 按照最新的AFE标准, 职业培训 $22,000, 大学学士级28个月以下专业 $30,000, 大学学士级28个月以上专业 $36,000, 大学硕士级20个月以下专业 $42,000, 大学硕士级20个月以上专业 $48,000。 地平线小生意 班的学生均可以申请丰厚的助学金和贷款,地平线职业学院有数名专家免费协助学生申请助学金和贷款,并免费提供相关文件的真实复印及宣誓服务;每周五下午定期安排专题讲座,每周一到周四晚上还有专人服务,联系电话是514-915-8888 、 514-933-0398 ,电子邮件是 info@collegemac.ca
1197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 | 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加德学院 2014-11-21 11:15
蒙特利尔 | 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蒙特利尔位于加拿大的法语区,是一座自由、文艺并且充满爱的城市。 ❏ 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设有供人们和小动物休息、玩耍的公园。 △ 夏天的Parc Lafontaine。人们会带上一本书或是约上几个朋友,带上狗狗、乐器和食物,在公园里一坐就是一天。是的,我们没有夸张,从日出到日落,甚至到午夜。 △ 在公园里练瑜伽的人们。 △ Mont Royal公园里,大raccoon带着baby raccoon搬家。 △ 公园里吃bagel的小松鼠。 △ 虽然这里的冬天很冷,但是贴心的蒙城在Mont Royal设了免费的滑雪道。 △ 免费的溜冰场。充满浪漫的气息。 ❏ 骑自行车依旧是人们喜爱的出行方式。蒙特利尔的街道设计充分地照顾到骑自行车的人和步行者,这也是蒙特利尔的肥胖者比例比其他北美城市小的原因。 △ 蒙城随处可见的专为自行车开设的车道。这在北美地区并不常见。 △ 牵着狗狗的骑车人。 △ 即使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也阻挡不了蒙特利尔人民骑行的热情。 ❏ 这里的人们崇尚健康饮食,人们喜欢买农贸市场里的当地新鲜蔬果胜过逛超市;亦或是在特定的时间直接从当地进城的农户手中买一大篮从农场新鲜采摘的蔬菜。 △ 夏天的Marché Jean-Talon。 △ 蒙特利尔的农民会在固定时间进城为市民送来新鲜的蔬菜。这里的人们叫它“farmers' basket” 或是 “organic basket”。 ❑ 这里的人们热爱艺术。 ► 自2012年起,每一年夏天蒙特利尔都会将近三十架钢琴搬上街头,免费供市民弹奏。 △ 来Mont Royal山顶开一场个人钢琴弹奏会吧! △ 夏天的蒙特利尔,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文艺气息。 ► 每一年的夏天,这里都有多场音乐节,市民们可以享受免费的音乐演出。 △ 每年的国际爵士音乐节现场都是市民们聚集的地方。 ► 每一年,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都会为市民带来数场免费的交响乐演出。 △ 2014年夏天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在奥林匹克公园为市民献上了一场最大型的免费演出。当天万人空巷,音乐响起时,现场却鸦雀无声。 △ 有几百人参加的交响乐演出。 △ 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Kent Nagano。 ► 蒙特利尔的街头艺术。 △ 这样的墙绘随处可见。 △ Place-des-arts,可以随着摆动的频率奏出不同音节的秋千。 ❑ 这里的人们喜欢简单缓慢的生活方式,去咖啡馆和面包店看书、工作、学习或是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是生活在蒙特利尔的人最常做的事。 △ 位于艺术家群集的Mile-end的café club social。这里没有漂亮的器皿,没有奢华的座椅,艺术家们来这里晒晒太阳聊聊天,说不定几天后蒙城就多了一场音乐演出,或是出现一个新的art project。 △ 位于St. Denis上的Mamie Clafoutis面包店。这里有着美味的面包和咖啡,还有舒服的让你做下去就不想起来的沙发。 ❑ 这里的人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任何一个人,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种族;更不会因为你的性别和性取向而歧视你。对移民的高容纳度使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排名第二的最受新移民欢迎的城市,仅次于多伦多。 ► 蒙特利尔每年的同性恋游行活动。 ❖ 没错,蒙特利尔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你是否同样也爱着她? © 加德学院,2014 本文文字部分由加德学院撰写、编辑,版权归加德学院所有。请勿擅自引用。谢谢合作。
个人分类: 蒙城诸事|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城市的名片
蒙城文苑 2014-11-15 20:51
城市的名片
城市的名片 邢建中 人有名片,城市也有。 一个城市的名片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标志性建筑,有人说是著名景点,有人说是最繁华的街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心目中的城市名片,却不是这些。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每到一个城市,在第一时间,产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交通。因为你总得进来,总得出行。所以,交通才是一个城市的正式名片。 初来乍到,无能力全面评价蒙特利尔市的交通状况,只能凭自己耳濡目染获得的一鳞半爪,略陈己见,看能否从这滴水中见到太阳。 加拿大是个汽车王国,号称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大街上川流不息地跑着各种各色汽车,真可谓车流浩荡。相形之下,则显得人流寥寥。一个奇怪的景象是,大天白日,所有的汽车都开着大灯在跑,让人感到他们竟然分不清黑天白日,至少是不知节省,白白地耗费动力和电能。移民到这里的孩子们告诉我,这是加拿大法律的规定。汽车发动,大灯即开。汽车的电路,就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行人的注意力,减少事故的发生。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个多么人性化的法律。 主要街道的大小路口,几乎都装有红绿灯。远远望去,一片红灯或一溜绿灯。街巷里面的小路口没灯,但都有标志。车到这里,不管有无行人、有无车辆,都要减速停车,左盼右顾,看准情况后再起步。开始以为是儿子开车谨慎,后来才知,人人如此。 汽车一旦和行人相遇,司机总是让行人优先通行。按照在国内的习惯,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让着汽车,以防不测,可这里的司机总是打手势让我们先走,执意不肯自己先行。这有点让我们受宠若惊。习惯了开车人对行路人张口即训的社风,对这样的礼遇还真有点不适应。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以为遇到了好人。后来发现,这样的礼让,司空见惯。没人监督,人人自觉。看来,那种开车人对行路人的豪横,只能到加拿大以外的国家去找了。 蒙特利尔市的交通,是自动化管理,所以在大街上几乎看不见警察。我们来这一月,只有一次看见两个警察骑着自行车穿街心公园而过,看样子还不是交通警擦。儿媳告诉我们,这里的警察不在大街上,好像藏在什么地方。一旦有事,便有警察蜂拥而来。如果你行车有问题,会有警车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紧紧跟上你。我有个疑问:大街上没有警察,道路又不是很宽,车又很多,很快,一旦意外停电或红绿灯坏了,岂不“牛犊子拉车——乱了套”?孩子们说,这你放心。这个城市有个很有意思的交通习惯:一旦没有了红绿灯的指挥,四个路口的车会全部停下,然后采用每个路口轮流发一车的办法依次行驶,没有人抢行,决不会乱套。由此可见蒙特利尔社会风气之一斑。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车虽很多,却很少听到喇叭声。他们几乎不用喇叭。儿子的家,就在十字路口。能听见汽车行驶的轰轰声,却几乎没有汽车喇叭声的骚扰。跟儿子开车出去,也没听见他按喇叭。问其缘由,儿子说,有事才按喇叭,没事按啥喇叭?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个多么弱智的问题。可不是,车行路上,不堵车,不抢道,也没有乱穿马路的,鸣什么喇叭?只有在交通混乱的地方,才离不开喇叭。更有甚者,那些故意显示自己有车、有派儿的开车人,才抽风似的乱按喇叭,以示自己的身份和派头。可在这里,小汽车的普及率,几乎达到成人每人一辆的程度。有车、开车,即无可炫耀的份儿,也毫无优越感。儿媳告诉我们,即使需要按喇叭,也就“滴”的一声,声音也不很大。有时结婚的车队过来,会时不时的“滴”一声,以示喜庆;相遇的车也会“滴”一声,以示贺应。总之,开车不乱按喇叭,既反映了当地的交通秩序,也映射了当地人的道德品行。 加拿大的冬季,异常寒冷。这我早有耳闻。但无法想象,在冰雪覆盖的日子,城市的交通,该是如何。巧了,一位网友的帖子,正好解开了我的心疑。“在我的想象中,加拿大这样的高寒国度,漫长的冬季,根本无法出门。的确,从上年的l0月到次年的4月,加拿大经常是漫天飞雪,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漫长的严寒,滴水成冰,道路的积雪有时深达一米,这样的冰雪路,根本无法通行。但在加拿大,你根本无须为行路发愁。昨晚一夜风雪,到第二天你该出门上班了,干线公路和主要街道的积雪,早已铲开,并且撒上能融冰雪的盐粒。汽车行驶在这样冰雪路上,一点儿也不滑,绝不会误了你上班或其他行程。在加拿大90多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没有一处收费站,全年都畅通无阻,也很难见到因风雪阻断交通的报道”。 初来乍到,没有过冬的体会。到时候,我会好好地见证一下。
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热度 6 xianren 2014-11-13 18:45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国内电视剧“爸爸去哪儿?”热播之后,一时间中国电视频道里到处都是“XX去哪儿?”。习总的一句“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又把“去哪儿了”句型推到了极致。最近身边的两则新闻,使我想起了咱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的侨领,想演绎一句“蒙特利尔的侨领去哪儿了?” 一则是说,多伦多大陆社团领袖发起万人签名呼吁中国给10年签证;另一则是目前正在开庭审理的中国人林俊被害案。 海外华人获得中国10年签证,无疑是每一位海外华人的迫切愿望,呼吁了多年,今因北京APEC美国总统宣布给中国人10年签证又在海外掀起波澜。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国人社团都有行动,再次发起呼吁。唯独不见自诩具有十多万华人之众的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的有所表示。 林俊案庭审接近尾声,最近几天辩方的陈述和证人的言辞对已经死于非命无以辩解的林俊极为不利,辩方一直试图以精神疾病来帮凶嫌脱罪以逃避法律制裁。 2009年一魁北克医生因婚姻问题杀死两个孩子,被判因精神疾病“不负刑事责任”而获得保释,判决在魁北克引起了轰动和抗议,孩子的母亲和家庭成员多次组织庭外的示威活动,才致使检方于2013年9月提出上诉,要求法院推翻原判重新审理。 从林俊案发到今天审理从未见华人社区有公开意见的发表和态度的表达。有人或者说,尊重司法判决,是华人的传统美德。但是,当出现证词明显对死者不利或者不公的时候,作为一个受害者社区是否应该有人站出来发布表一下意见,表达一下华人社区的感受,供法官和陪审团“酌情”呢?法官和陪审团也是人,都是有情感的动物。何况,在北美每次牵涉到族裔重要案件判决时,庭外都有大量的人群聚集以形成气场压力,这是“国际惯例”。 是不是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缺乏侨领? 两年跟前本地法文大报La Presse记者聊天时,谈起了她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华人社区那么多“Leader (这个词的中文翻译在这里应该叫“侨领”吧) ”? 她为写一本关于蒙特利尔族裔社区的书,邀了不少华人社区的人士去座谈,当那些前来参加访谈的人们自我介绍的时候都声称自己是“Leader”时,接触过本地很多族裔社区的她困惑了。 我跟她讲了一个笑话,如果某天唐人街的招牌被大风刮下砸死10个华人,验尸的结果是9名是社区Leader,另外1名是正在想成为Leader。 横看欧美亚非拉,海外华人社区素来盛产侨领,因为蒙特利尔华人社区不大,只有区区五六万人,有100多个(据说登记注册,未考证)华人社团组织,有老侨的有新移民的,侨领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它海外华人聚居城市,所以侨领们就格外显得多。 近些年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大陆移民兴办的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但多数无疾而终了。说“兴办”那是高抬了,绝大多数是一个两人想一个动听打人的名字比如“魁北克华人XX协会”,在网上发个帖子,或者在报纸上登一个“社区消息”就是宣告成立了。积极一点儿的,逢年过节组织一两次饭局和野游,算是存在不错的。这样的草台班子很难持久,更何况很多连草台班子都谈不上。 为什么老华侨的堂口会所能几代相传延续至今,除了宗亲的因素以外,就是有利益共享。新移民的组织存活短暂,是因为组织者多数为了沽名钓誉,在回国探亲的名片上印上一个侨领的头衔,给父老乡亲当地各级领导以“成功人士”之印象,并非真正为会员们谋利益,这样的组织不参加也罢。 侨领,不应该是逢人递出名片上的头衔,也不应该是用来当作接受中国使领馆招待会邀请的门票,更不应该是唐人街欢庆晚宴饭局的座上客。你应该,在关乎华人利益问题上能为其请命,在华人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站出来振臂一呼。 这样的侨领,蒙特利尔有吗?如果有,侨领们去哪儿了?
109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我读蓝天白云
蒙城文苑 2014-11-13 00:19
我读蓝天白云
我读蓝天白云 邢建中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阳光下,一爿绿草,青葱翠嫩。这是计算机中微软操作系统典型的桌面图像。原以为,这是电脑高手们借助图像软件的杰作。到了加拿大,才知这是北美最常见的自然景观。只要走到空旷处,就会不期而遇。只是大多规模稍小而已。 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是蒙特利尔给我的最鲜明的印象。 天空的蓝色,不是那种深邃而神秘的瓦蓝,而是呈现一种纯净而透明的淡蓝。记得六、七十年代,国人流行穿毛兰裤子。毛兰的蓝色,就类似于这里天空的颜色。不过,天空的蓝色,显得更清澈,更纯净,更透明。遥望蓝天,清明澄澈,不禁让人的心胸也跟着通透豁亮起来。 大团大团的白云,堆棉垒絮,形态万千;小朵小朵的白云,如丝似纱,洁白耀眼。它们常常并不聚拢在天的哪一边,而是如天女散花般,松散自由地分布在无边的蓝天之下。 眯眼静观,大大小小的云团,都在悠然地飘移着,在广阔的碧空中,自由而舒缓地伸展着自己的腰身。有时,大云团会分化为数个小云团;有时,小云团又会聚拢成大云团。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聚散散,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 这里也有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日子,但比较少见;这里也有阴云密布、雨雾蒙蒙的日子,也比较少见;惟有这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日子,常见常新。这才是这里天气的显著特点。 云团较小而稀疏,阳光会更加灿烂;云团较大而密集,这天就要小心了。说不定哪块云团飘过来,就稀里哗啦地下起雨来。有一次,我们出去购物,小半天的时间,竟下了四场雨。多亏我们随身带伞,才躲过“落汤”之难。蒙城每周都会下雨。这里的雨,独具特色。那就是爽快麻利——来得快,去得也快。阵雨刚过,依然是蓝天白云,白云蓝天。 多雨时节,这里亚赛国内的江南,只不过,这里的雨,有江南雨的勤快,而无江南雨的缠绵。这里的纬度高而污染少,故天空显得格外的澄澈而高远,但白云却显得比较低。这点,又有点像河北家乡的坝上。白云飘来,似乎站在高处就能伸手可摘。一次雨后出门,遥望蒙特利尔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楼的上半身竟然已插入白云之中。 蓝天白云,为什么在这里永驻?从飞机上遥望加拿大广袤的大地,或打开Google Earth搜索加拿大,你就会豁然明白:那朵朵白云,就是加拿大星罗棋布的湖泊;那蔚蓝的天空,就是加拿大浩瀚无边的森林之海啊!可以断言:哪里的水多、树多,哪里就是白云的故乡;哪里的环境保护得好,哪里就享有蓝天的澄澈。 第一次见到加拿大魁北克省以宽阔的白十字分割成四个蓝底白花长方块的省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你熟读这蓝天白云之后,才能真正领会那蓝白相间图案的设计,除了表达其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之外,是不是也表达了当地人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理念?
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蒙城生活感悟-穿越沙漠的自由
蒙城文苑 2014-11-10 23:02
穿越沙漠的自由 作者: 姜帅 又是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骑车到Lachine 运河的尽头。这里,河面变宽了许多,几乎是看不到边际了,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我坐在河岸边的岩石上静静的光看着日落。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河面上,水面跟着最后的太阳光缓缓舞动,美不胜收。 不远处,有几个渔夫悠闲地坐在杂草上,时不时的甩动着手里的钓竿。我站起身来,朝着落日做了一个双臂张开飞翔的姿势,晚风尽情的划过我的脸狭,仿佛穿过了我的身体,我闭起双眼顿时感觉自己轻飘飘的像海鸥一样畅游在我心中无限的辽阔的海面上。正当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耳边出现一个沉重的声音:‘小伙子,你也喜欢看夕阳啊。’我张开眼,一张和蔼可亲的脸笑眯眯的望着我。我打量着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许是刚刚钓完鱼吧,他右手握着的鱼竿还没有收起,左手提着一个小箱子。他见我没有回答便放下手里的东西,坐在我旁边的岩石上。“是啊,我一直都喜欢在这么广阔的河岸边看日落,喜欢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回答说,眼睛一直眺望着远方。和这位老人攀谈了一会我才知道,原来他来自埃及,从小生活在广阔的沙漠中。来到蒙城这个依山傍水的城市后,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就喜欢上了钓鱼。我告诉他我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沙漠,只有在电视电影看到过,或者就是在书本里读到过关于沙漠的描写。他对我说,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沙漠比你眼前的河面,甚至比大海更辽阔,在那里你若是环视四周,看见的也只有沙子。在沙漠中缺的最多的就是水了,找不到水源就好比找不到生命。我小时候多么渴望人们能挖一条水渠,一直通道我所住的村里,这样就不用每天起早贪黑,长途跋涉好几十里地去河边打水了,我的生活就被水束搏着。唉,没有在沙漠中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体会到这些啊”说罢,他拿起东西起身便要走。 我看着他的背影,对他大声的说了句:“你做到了!你不仅仅是成功的穿越了你所居住的沙漠,你更是成功的穿越了你心里的那片沙漠,现在你自由了!”他只是回头对我笑了笑,然后继续赶路并没有多说什么。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沙漠等待着他们去穿越,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被某种有型的或是无形的压力所束搏。人们费了千辛万苦跨越这片沙漠无非就是为了摆脱这种束搏,寻找某种自由。 如今,在我和成功之间隔着一大片沙漠:每天过着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很少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紧绷着的神经就快要爆发,总是忙着应对各种繁琐的考试企图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分数和竞争缠绑住了我的全身,紧的使我喘不过气来。也许,这对某些人来说并不算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也许会列举出一千种例子来证明我所经受的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如果用刚才那位老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在考试与分数中挣扎过的人怎能体会到一个学生的痛苦!”我走在内心的沙漠里,一望无际的沙漠看不到尽头,只能看到在天边时隐时现的海市蜃楼。那些幸福的画面一直显现在我的眼前,美好但却遥不可及,那些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穿梭在沙漠中,试着找到那片让我期待已久的绿洲与河流。想要成功,穿越这片沙漠就在所难免。 虽然我吃力的走在这片沙漠中,虽然有时我会感觉到饥渴,虽然我也会常常感到疲惫,甚至想过放弃,但我想自己也算是自由的,至少我还能选择穿越这片沙漠时自己的心情,就凭这一点我的脚步更加坚定。 回头看看自己踏过的脚印,也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生命中难免会有些绊脚石阻碍着我们前进,要想穿越心里的那片沙漠,只要是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再辽阔的沙漠也会被我们征服! (本文标题系今年中国高考命题之一)
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热度 7 远山的南 2014-11-6 23:17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 图片 :网络。) 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 记得BBC资深记者杰瑞米-帕克斯曼到中国走访,反思西方的自由和中国的发展,感慨之余说了一句话:“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在他看来,中国不管从字面意义上来讲,还是从隐喻角度,都在“动”。这篇“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一文,在BBC新闻网曾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网民,就题发挥,用自己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对加国政府也发了牢骚,一句话,“政棍的话从来就是拿来违诺的”。 从“看看人家中国共产党”也给我了几分联想,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吧。我不想谈中国的共产党怎么样,首先,我出国也都几十年了,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是很赞同帕克斯曼的说法“动”,可惜,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却很少“敢”动。在这里选举季节到了,满 街人头像,老百姓想到的是,这么多标准照要用掉多少纸张啊,又是多少钱呀;接着听到的是满口水的“承诺”,一定这样,肯定那样。最让百姓记住的是那些减税的“狂言”,听多了,也随他去说吧。选举过后,情况变了吗?很快那些承诺就掉脑后了,不守承诺,不用下台,就拿蒙特利尔前任市长来说吧,被评为全国最差的市长,百姓也无奈不得。 在魁省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年过去了,税加上来了,这已经和选举早就无关。作为民主国家的加拿大人,他们都在做什么呢?请看实例:地铁票飞涨,几乎是每年都涨,甚至几个月涨一次,涨价的比例之高,难以置信,原因是什么呢,老百姓不清楚,也懒得问,反正政府要调,需要钱,公司要闹,咬牙顶住的只能是人民。据说,有一个很“酷”的理由,这个价格比之多伦多少了很多,要赶 上去才行呢,才有大都市的“风范”。如果说到公共服务,百姓是最明白的,公车经常晚点已经不是稀罕事,实在是不敢恭维。可惜,可怜的百姓们只是在下面骂上几句,忍受着不断涨价的煎熬,他们的民主精神已经被上面的“压迫”变成了无限忍受。老百姓的忍受已经是变成常态的,牛奶涨价了,面包涨价了,连火柴也涨到了一角,看看我们的加拿大人民,只是默默数着手上的钱,合计着自己能买什么。东西都涨了,能买什么呢?贵的不买了,找便宜的,实在不行,就免了。在底层的百姓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情形。 有时我在想,中国的百姓缺乏民主精神,在大发展的今天,“火气”变大了,也敢起来“动”一下,政府有点害怕,也变得小心谨慎了。为什么我们民主的加拿大百姓,倒变得如此“民主”,大小不公的事全 忍了,变成了政府手下的“奴隶”主义了。
个人分类: 述评,随笔|3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蒙特利尔没有中餐好馆子
热度 9 xianren 2014-11-4 21:43
蒙特利尔的中餐馆在近十年来一直处于衰退状态,这些年关了不少原先还可以去的馆子,比如,南岸的富合、新金华、稻香自助餐;北边St-Laurent区的金丰酒家、富金华海鲜酒楼;西边的东方皇宫;唐人街的中餐馆更是如宿舍楼道里的电灯开了关、关了开。 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不但少,而且都很烂。 每当有国内朋友来访的时候,我都带他们去吃西餐,为了掩盖本市中餐烂的家丑,告诉他们,既然出国了,就要多品尝一下异国风味。 蒙特利尔没有好中餐馆子原因有多方面,华人人口少是首当其冲,这个城市的华人不足六万,按南北口味一分,就更少了。人口少,餐饮市场自然就小,好中餐厨师自然留不住。 有些不错的中餐馆由于先主年届退休,找到了“体面”工作的后代们无人愿意继承“老窦”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后继无人于是转售给新移民。而缺乏经营餐馆经验的新移民很难传承,更谈不上经营得更好。St-Laurent区金丰酒家的关门就是典型的一例,早些年那个餐馆在柬埔寨华人的经营下,有早茶服务再加上附近飞机大厂Bombardier中午员工的帮衬,生意还算不错。后转手给一位天津来的新移民,用餐馆设备和酒楼抵押向银行贷款了40万元,经营不到两个月就关门了。关门的原因不知道因为经营不善,还是成心为了那贷款。 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移民开的馆子,由于来蒙特利尔的新移民多是为上学而来的技术移民,为了生计选择了餐饮业。且不论这些新移民们有无餐馆经验、厨艺和好的厨师,从内心深处轻视服务业的他们,不可能开出好的馆子。一位曾经做IT的新移民,不知什么原因开了个小餐馆,在博客里说自己这是“逆天”,可见其内心深处把从IT白领到经营餐馆的转变看得何等之巨大,内心的挣扎是何等之艰巨与痛苦。 新移民跟老一代移民的心境不同,老一代移民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餐馆上,一家老小的生活和孩子们上私校的学费就靠它了,只有用心经营把生意作旺。而新移民,志存高远,边开餐馆边惦记着读个博士硕士,或者找到一份专业工作,开餐馆只是临时过度的权宜之计。两种目的,必然两种结果。 还有些开餐馆的中国新移民,开馆子目的不是想从餐饮上赚钱。前几年大陆人在唐人街开的“X记小厨”着实火过一阵子,还有跟这“小厨”有密切关系的“渝航”,口碑曾经也还不错。没开几年,这俩馆子都易手换主了。“小厨”的创办人来加拿大前并非做餐饮的,为了开餐馆曾回国拜师学厨艺大半年。就这么一个似乎有志献身蒙城餐饮业的新移民,在几年后跟周围的朋友说,我开餐馆不是为了炒菜而是为了炒馆子。 前些年,每每看到报纸上有新移民新开餐馆的广告,都要前去捧捧场。遗憾的是,去一家失望一家。有不止一家,新开的餐馆用的是二手桌椅。也不止一家,正当吃饭的点儿,点广告上的招牌菜,服务生说“对不起,已经卖完了”。 也有人把蒙特利尔的中餐叶不旺盛归咎于这里的华人新移民多是上学领B/L的,消费力有限。或许。但是,看看周末排队等早茶的,还有那日益增多的消费无顾忌的小留学生们,说这里的华人餐饮消费力不足,未见得对。 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年,蒙特利尔的中餐业呈向下循环( negative spiral )态势是事实。馆子越差越没人去吃,越没人来吃馆子经营得就越差。 有一IT后生曾跟我展示过他做的口碑网,试图让网友给蒙特利尔的餐馆打分以评优劣供食客们选择。我告诉他,兄弟,凭良心讲你这玩意儿真不错,可惜它生错了地方。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中餐馆,口碑好不好你都得去吃,谁让你想吃中餐呢, 冇得选 。 好几年没进过蒙特利尔的中餐馆了,嘴馋了,就开上车6小时南下New York City或着往西Toronto。
1586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法庭判例:$1地产交易无效
SQmedia 2014-10-27 19:52
不久前,魁北克最高法院审结了一起兄弟之间关于一宗房地产交易的激烈纷争。法官最终宣布,蒙特利尔一项价值上百万元的豪华屋顶公寓交易无效。该交易经过公证的交易价格仅为1加币。 诉讼案中的哥哥是这个房地产交易的“买方”。他声称,这笔交易是弟弟出于“良心的行为”,是为了补贴他未能从已故的父亲那里继承遗产。他们的父亲认定哥哥是“家族败类”,是“败家子”,于是,在2007年去世前,将其排除在遗产继承人的行列中。弟弟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这套公寓,随后将其租给哥哥居住。 弟弟此次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取消这笔书面价格仅为1加币的地产交易,称自己被人误导。弟弟指出,2008年,他曾收到一个110万元的出价,但他的哥哥表示自己会出价120万元购买这套公寓。 弟弟告诉法庭,哥哥希望最终的交易价格在文件中显示为1元,由于市政评估价格比出价要低40万元,而欢迎税则是根据交易价格决定 ,这样,他们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他们在公证师面前共同证实,房产销售的实际价格为120万元。该公证师在法庭上出庭作证证实了此事。 然而,哥哥并没有如约支付这笔房款。弟弟随后获悉,就在交易完成后四天,哥哥就准备以125万元的价格出售这套房产,而跟哥哥联系的潜在买家就是最开始向弟弟出价110万元的那个人。弟弟随即采取了法律行动,向法庭提出起诉。 法官Dionysia Zerbisias指出,本案中的哥哥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他虽然一直住在这栋公寓中,但却从未支付相关税费以及公寓管理费,这笔费用目前已经累计超过了67,000元。哥哥在法庭上的陈述前后不一致,且不合逻辑,不令人信服。他自相矛盾的证词并没有对弟弟将一处价值120万的房产送给他的理由做出合理解释。 法官Dionysia Zerbisias除了宣布此项交易无效,还奖励弟弟获哥哥赔偿的282,882元,以补偿哥哥“滥用”法律程序给他带来的损失。
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热度 4 金刚锤 2014-10-26 19:53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与蒙特利尔市政府打官司,我赢了 2012 年 9 月 20 日 , 星期四下午 15:25 左右,我路过St-Laurent区Decarie路边一个名叫Beaudet小广场,在与Rue Beaudet交界的Rue Gohier路边泊车后去买一瓶原浆蜂蜜。回来见一排5辆汽车每车都有一张罚款单, 52 加元,罚单上说每年 3 月到 12 月 期间每星期 4 下午 13:00 到 17:00 时段这条街不能泊车。可是路边同一根柱子上却有两块指示牌,上面一块的内容同于罚单所述,下面那 块又说每周一到周五 8:00 到 17:00 期间都可以泊车。两块牌子的内容相互矛盾。 我与几个老外车主交流了电话号码,准备一起抗争,可是他们在一个月之内都服软,各自都缴纳了罚款,因为他们以为与市政府打官司肯定赢不了,一旦赢不了,还要加倍交惩款。他们还听说,在相互矛盾的路牌同时存在时,应该按照更严格的那块执行。跨种族的联盟垮了,只要我这个中国人不服气不服输,准备继续抗争。 所以,我拒绝向蒙特利尔市政府交此罚款,一年后涨到 87 加元。 等候时间一年零九个月,终于与今年6月3日晚上 19:00 上庭。 当着法官,我用法语问市政府的代表律师: “每周一到周五 ” 是否包括星期四? 如果市政府不允许星期四下午在这里泊车,为啥不在同一块牌子上写明 “ 每周一到周五可以泊车,除周四例外”?这样做,既简单明了,又不会造成误解,还可节约市政开销,何必花纳税人的银子做两块牌子以不同的方向挂在同一根柱子上?许多人会与我一样,仅看到允许泊车的牌子就放心地泊车了,最后却被罚款。市政府无需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标记牌子从公民口袋里掏钱。 市政府的代表律师是位 30 多岁的女士,回答不来我的问话, 尴尬笑着。 法官不得不判我赢了,无须缴纳罚款。在加拿大24年,我一共与市政府打过3次官司, 每一次我都赢了。所以,同胞们,在加拿大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打官司,要会打。 在加拿大这样的法制社会,公民可以与市政府打官司, 保护自己的利益, 钱是小事, 理是大事。我想,市政府今后就会换掉一些街道模棱两可的标记牌子, 这就是与市政府打官司的好处, 许多居民会因此受益。 写到这里, 想起一件事。今年5月,加勒比海特克斯与凯克斯群岛国的总理飞来加拿大,请求其国家并入加拿大,理由是“加拿大是民主法制的典范 ” 。特克斯与凯克斯群岛国有 30 多个岛屿,共 430 平方公里, 36000 多居民。所以,哪一天我的祖国真正成为民主法制的国家, 不仅台湾回归、外蒙回归,恐怕就连琉球群岛都会主动要求合并到中国。所以,实行 民主法制才能把国家做大做强,才是真正的爱国。
个人分类: 小议政治|14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拖车公司无故乱拖车,法庭败诉
SQmedia 2014-10-23 21:19
日前,魁北克法官David Cameron就蒙特利尔Lachine区一对夫妇起诉拖车公司Remorquage Québécois à Vos Frais Inc.一案做出判决。2011年的一天,居住在Lachine某公寓的这对夫妇发现,自己停放在公寓停车场中的汽车被拖走。这对夫妇坚称,他们的汽车是合法停在停车场中的,而且许可证就放在汽车的仪表板上。 这对夫妇表示,当他们发现汽车不见了时候,立即拨打了停车场中标识牌上的电话。然而,接听电话的公司雇员却拒绝告诉他们汽车到底在哪里,除非他们留下信用卡号码,并通过电话全额支付这次的拖车费用。但是,当这对夫妇要求对方提供收据的时候却被告知,如果要收据,他们就必须亲自前往位于Laval市的公司办公室。 Remorquage Québécois拖车公司因为其所经营的业务而不断遭人非议,但按照他们的说法,在蒙特利尔岛上已经有将近1,300多家的客户。该公司表示,在公司与这对夫妇所居住的公寓一方签定的合同中规定,停车场中任何无法看到或有效展示停车许可证的车辆,都将会被拖走。不过,该公司在后来也承认,其雇员仅仅是通过查看汽车后视镜上是否吊挂了许可证的办法,来做出是否进行拖车的判断。 法官David Cameron表示,尽管拖车公司与公寓签订的合同允许他们可以拖车,但公司的雇员在检查停车许可证的时候,应当更加细心。Cameron判令拖车公司向这对夫妇退还95元的拖车费用,以及他们为了取回自己的汽车而不得不乘坐出租车而产生的9.8元费用。法官在判决中还增加了一条给公寓委员会的建议,让他们考虑一下,将公寓承租人的汽车牌照号码列成表格,提供给拖车公司。
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魁北克是全加中国新移民收入最高的地方
热度 2 xianren 2014-10-23 19:48
今天(2014年10月23日)的一篇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 点击请看 )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观点: 魁北克是全加拿大中国新移民(自1996年开始来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收入最高的地区。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最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全国8成自雇人士的经济状况都比做打工仔时优胜”。 从全加拿大看,中国新移民在魁北克从事自雇经商的比例远高于其它省份,这从加拿大专业的地产生意网站 www.iU91.com 上的生意买卖活跃程度可见一斑。看看你周围的中国新移民朋友都在做什么你就知道。 中国新移民在魁北克经过五年以上的努力创业,一般家庭收入在4、50万加币(以下货币单位均为加币元)者比比皆是。而在加拿大其它省份,包括靠石油赚钱人云“工资时薪最高”的卡尔加里,中国新移民靠工资家庭年收入的达到这个数字几乎是不可能。 广东人有句话叫“工字不出头”,意思是打工没有出头天。北方人有句话是“无商不富”。 靠固定工资挣家庭收入,对于中国新移民而言,能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年收入10万加币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无论在温哥华BC省,在多伦多安省,还是在靠石油挣钱的卡尔加里阿省。 而在魁北克这个留给讲普通话的中国新移民创业的一片沃土上,开便利店的,开Sushi店的,开咖啡店、开酒吧、开Motel、开油站、买下几栋大楼做出租物业的中国新移民们,多数在五六年后的收入都达到了10万以上。笔者周围有好几个开Sushi店和开酒吧的朋友,年收入都超过四十万。 更不用说开店者们大量的现金收入抵过多少支票收入。靠工资,年薪10万的支票工,落入自己口袋的有多少,大家自己很清楚。 多伦多作为加拿大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无容置疑,对中国新移民而言是最好找工作的地方,可是,如果能找一份年薪超过7万的,那都是相当不错的啦。卡尔加里都说工资高,如果你能在那个城市找到年薪10万的工作,我祝贺你,你比麟角还稀有。温哥华那是一个没有正经工作,也没有正经生意的地方,在这里没必要赘言。 魁北克近些年经济不景气是事实,新移民工作难找也是事实,工资水平在全加并不高。但是,我这里说的是“收入”( income),没说“工资”( Salary) 如何。 盛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装入口袋里的都是钱,别管嘛收入。 在加拿大其他城市,对中国新移民而言,年收入(注意,不是年“工资”收入)如果能达到三四十万加币,只有“三大顾问”(理财顾问、移民顾问、地产顾问)者,靠上班挣工资达到三四十万,对中国新移民(第一代)那是一生的梦想,即使你在卡尔加里挣石油的钱都不可能。 而在魁北克,除了“三大顾问”,中国新移民家庭年收入达到三四十万,不是梦想不是凤毛麟角,而是很多很多。 “魁北克是全加拿大中国新移民收入最高的地方”,如果你能理解,并且认同这句话,说明你对加拿大算是有个全局的粗浅认识。如果你还是不信,那么,点击这里: http://www.iu91.com/rs/sale/biz/ 买一个生意,只要你不是书生学究书虫、不傻不呆不懒,三五年之后你的年收入也有达到三四十万的可能,而在加拿大其他省,你连梦也别做,可能性是零(“零”前没有“几乎”)。
2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日本之间的差距就是一厕所
热度 2 金刚锤 2014-10-22 19:58
中国日本之间的差距就是一厕所
老是看中国的抗日剧本,能把人看傻了。日本几乎隔两年就有人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中国本土呢, 从来还没有能得诺贝尔科学奖呢。中日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大?请大家读一读旅居日本北海道的学者胡荣桂先生写的文章(如下)—— 中日差距一厕所。中科院某研究所,只有所办及其处机关所在的那层楼面的厕所有纸,而且是有上级领导视察与外宾来访时。据说,中国人有从公共厕所往家偷卫生纸的习惯,所以,厕所不放纸。 厕所不放纸的民族焉能有搞民主选举与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本素质?南方 大学厕所里没有空调, 盛夏进去一趟,汗湿身上衣。我的二个出生于在加拿大的孩子每次回中国, 都为上厕所发愁。问他们对中国最不好的印象是什么, 他们说:“厕所太脏”。真是的, 连每天需要几次的厕所都做不好的国家,还想什么诺贝尔奖? 中日差距一厕所 一 中 国和日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距,有多大差距,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回答。这虽然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要想好好回答清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尽管提的问题大同小异,但不同的提问者对回答的期待是不同的。 由于我对提问者实际上想知道什么常常搞不清楚,经常让提问者觉得我答非所问。虽然是同一问题,不同提问者的关心的重点是不同的,因为有人想知道的是日本女人是否比中国女人漂亮温柔,有人想知道日本料理是否比中国的好吃,有人想知道日本的衣服是不是更时髦,有人想知道的是日本的汽车是不是更便宜,房子是不是更贵,道路是不是更拥挤,上班的时间是不是更短,科学是不是更发达,社会是不是更文明,月亮是不是更圆,狗是不是拿耗子。。。等等,也有很多人并不是想要我回答什么,因为他们脑子里有自己的日本,只想找我印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尽管这样那样的情况都有,我从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思考怎样的回答可以尽量满足不同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对日本到底有多发达多文明方面的提问。 在到过日本不同的大小城市和乡村,并与日本一般市民和农民等交往后,我认为,最便捷地回答中国与日本在文明发达程度上差多远的答案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是一个厕所的距离。 这样的回答不算很雅致,但最能说明问题。虽然在大庭广众、正式场合或课堂上不敢这样答复提问者,但在只有一个或两个人的场合,这是一个通俗易懂且能够很快就让提问者知道自己与日本的差距的回答,也能够减轻了对我刨根问底的追问。 本来我不想将这个味道不怎么好闻的秘密在网上公开,但最近觉得有些观点和看法还是让大家知道更好,特别是不断传来日本人又获得诺贝尔奖后,谈谈厕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 日本的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至少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不仅没有异味,不会有成堆的垃圾,地面上也不会经常湿漉漉的,男士小便器下方也没有一滩由尿液腐蚀出的污迹。这表明,厕所经常有人打扫,且在如厕人少的时候打扫,打扫完后会将地面上的水擦干净;此外,如厕的男士非常注意将小便拉到便器内,如不小心洒在器外,很多人会用自己用手纸擦干净,以保持地面清洁。 在这些干净的卫生间内,所有蹬坑或马桶边一般都配有两圈以上的手纸。如厕的人是不用自带手纸的。不仅在飞机场、火车站、地铁、商场、工厂、学校是这样的,在城市街心公园、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如此;不仅在大城市,在偏僻的乡村,其卫生间里也是配备有厕纸的。可能大部分中国人会说,这很简单,我们有的是钱,往里面放置一些厕纸不就行啦。但是,我们没有人能够保证,放在卫生间里厕纸会不会被人拿走。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的车站,我们也没有办法保证。 十年前,我国大部分飞机场候机楼的卫生间也是没有厕纸的,现在至少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大机场没有这个问题。而什么时候可以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火(汽)车站、地铁和公园的卫生间没有异味,并在其干净的环境里为上卫生间的人准备好手纸而不被人拿走,这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城市、乡镇、社区的公共厕所做个估计,大概与日本有多少年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提车站、公园等人来人往且外地人多的地方,在我们各类大学、这些主要是文明人出没的专司教化之地,在其教学楼,实验楼,或者行政楼的厕所能够做到和日本一样吗?在不同大学工作的人能够给出自己学校还要多少年其卫生间才能达到日本一般乡村小学的水平? 说到这里,我想起某天去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溜达,在与一朋友闲聊时问他,新上任的所长是否带来了什么改变,这个朋友笑着说,有,有,我们所的大楼的卫生间都有卫生纸了,因为我们所长是从日本回来的。今年我还没有拜访这个研究所,不知道他们往卫生间里放手纸的举措还继续存在不? 卫生间有无异味和手纸有无虽然是小事一桩,但它们显示出来的差距是巨大的。 三 日本的公共厕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并没有按照国内某些地方常用的四星级五星级或六星级的规格建造,但它们都是功能完善,简洁朴素,绝非粗制滥造,或用几根木板或防雨布随便拦出一块地,挖一条沟来对付的。 在这些公共厕所里,每块地砖的拼接,从地面到墙壁,到天花板都很精心细心,整齐划一。每个水龙头,以及烘手机或存纸盒都非常精细地制造和安装。很少看见滴漏着水的坏龙头,也很少碰到不出水的龙头,坏着的烘手器,垮掉或破损或涂着各种文字、广告、图案的、关不上门的卫生间,更不可想象你会看到下水路不通,粪便或手纸满地飞的现象。 不仅如此,在所有厕所都有无障碍如厕通道和残障人士专用便器以方便残障人士如厕。而为带孩子的妈妈准备的安放婴儿的小座椅也是常见之物(见附图片)。 从这些精心制造和安装的每块地砖和其他附属物品,我们就可以看出或估计日本人到底是如何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产品。不管这些产品是用在高端地域的高档办公楼写字楼还是在偏僻的乡村厕所,都有品质保证,都是一丝不苟。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会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能够做到为他人着想。而在中国,要每个人、每项工作都一丝不苟的话,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要使我们不同行业的产品,不管是用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够精益求精、保证品质;特别是不管在乡村还在都市、在沿海等发达地域还是在中西部,都能注意残障人士或其他特殊群体的需求,这得要多少年的努力? 四 日本所提供的厕纸用完后直接丢进马桶随水冲走(女性生理用品严禁如此),这不仅减少了清扫的麻烦,还使后来如厕的人不至于见到一堆脏脏的手纸;此外,将厕纸直接丢进马桶也许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是我的臆测:给脱氮微生物提供碳源,加速污水净化)。能让手纸随水冲走主要是日本对其手纸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中国人,甚至在日本留学多年的中国人以为那是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其实不然。 中国人很少有研究手纸的,大概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而有一个日本人为手纸写了一本研究专著。 中国乡村居民如厕,以前用树枝树叶稻草甚至泥巴石头,现在大部分也开始用纸了。但这些纸并没有什么讲究。好一点的用市场上买得到的各种卷纸,更多的是用能够搞到手的各种质量的纸,像白云黑土的乡亲们可以用像《月子 2 》之类的明星出版物。但日本人却在手纸上费了一些功夫,有各种花哨的东西,如,你不喜欢某个人还可以将他的图像印在手纸上。 不管搞什么花样,日本对手纸品质有严格要求的。首先,要求手纸有一定的强度,不易破,特别是不能见水就破,这才不至于在使用的时候弄脏了自己的手;其次,要求手纸在入水后 2 分钟内完全分散成不相互牵连的纤维,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下水道,不会造成下水道的堵塞。这个要求并不是很容易。大部分国内的卷纸是达不到这些要求的,不信你用杯子倒一杯水试试看。 不仅是手纸有质量要求,下水道所用的水管也有特别要求(中国对此类产品有什么要求本人不清楚)。管道大小、强度、耐腐性在这里也不提,对内壁的光洁程度亦有高要求。因为,不光滑的管壁不仅表示所用材料有问题,在使用时可能碰巧挂住一根头发或一根纤维,慢慢地再形成一个阻塞点,进而演变成其他问题。而我们国家会注意管道内壁的这些问题吗?不仅如此,据说(我没有证据)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物的下水道很多是按照某些国家的标准设计制造的,由于那些国家与我国各地的气温和降雨量差异很大,造成我国一些城市或小区下水道经常堵塞,此事不知真假,不管怎么样,我至少是相信曾经有过这样的事。 一张擦屁股的纸可以有科学,日本人可以进行如此精细的研究。尽管有些人会说日本人变态,在一些事情上太过精细认真,但正是这种风格才使得日本是日本不是中国,日本可以有诺贝尔而中国没有。就这张手纸,这根下水管的制作和质量保证等,我们与日本有多少年的差距?而将手纸、下水管的制作质量和使用等与其它行业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一起考虑,我们是否有过这样想法,是否有过类似的先例。如果没人关注,这又是多大的差距。而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用的各种工具日产和国产的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难道这里面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吗? 五 全球的马桶大概长的样子都大同小异,但日本人在满足马桶的主要功能后,也给其添加了一些花哨的东西。 除了在抽水马桶的水箱上安装一个水龙头以节约便后洗手的水外,日本人在马桶上搞的新鲜玩意还要很多,其中最普及的应该是温水冲洗装置(见后面的图片)。它是 1980 年代由东陶( TOTO )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大便完后用水将屁股冲洗干净的装置。如今这玩意儿已经非常智能了,可调水的温度、水量、冲洗位置(前,后)、冲洗方式、强度,以及除臭和洗完后烘干。不同功能只需要依次按动按钮就可以了。这点改动虽然不算什么,但也要人想得到做得出来,更重要的是急人所急,为顾客服务。 本人初到北海道时没有弄清楚对什么食物有过敏反应,常常拉肚子到把屁股擦得要冒火一样的难受,多亏自己在迷宫一样的实验大楼一角的卫生间里发现了可冲洗的马桶,使我减轻了不少痛苦。这段经历也使我对东陶的产品有了更深的印象。虽然我也曾起心买一个这样的玩儿带回中国(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有卖的),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后面你会看到我放弃的原因。 在中国很多高档地方,或者高级一点的酒店所用的马桶、男子便器和浴缸基本上是东陶的产品。东陶在中国大陆是否有加工厂我不知道,但其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说到处都是,最主要的是多年来一直占据着国内该领域的高端市场,估计已经赚了大把的人民币。虽然我们也出产陶瓷,甚至自认为是陶瓷的鼻祖什么的,但这个看似比较低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高端卫生陶瓷用品却是外国人的天下。它的出现和存在一定有它的理由。把看似简单的卫生陶瓷做到占领世界市场,日本人有一套。不说那些高、精、尖的产品,在这些日常的,与卫生陶瓷类似的产品上我们要赶上或超过他们的制作品质、市场占有率要多少年?这个我们还真的不好回答,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六 说到厕所文化现象及研究,日本应该是开先河之地,尽管我国的考古学家可以在地下找到先秦或更早的厕所或模型,但只有日本已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现象,并对世界厕所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如李家正文博士连续著有《厕考》、《厕风土纪》、《西洋与中国厕所文化考》等,从厕所的变迁等研究出文化的差异,社会的发展进程等,可以说开拓了一门不错的学问,虽然有点冷门,但为日本人抢占了先机和世界制高点。 对厕所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日本人开发出避免尴尬的“音姬”,还为世界贡献了厕神。厕神是日本的家神之一,是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是能够开运发财的女神。当我在日本如厕的时候,有时候突然想象一个扎着辫子的女神正在盯着自己,只好下意识地将身子往便池里面靠,把尿拉倒池子里。 厕所研究不仅是文化问题,在日本还是政治问题,更是科技问题。如何开发出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厕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研究并提高厕所科技含量还涉及到太空船和潜水艇安全运行等重大科技问题,国家战略问题,不得不重视。 据说太空飞船的厕所利用了高科技手段,将人的粪便化成极少的一点灰烬,能将尿液反复纯净利用。又据说,我国一些高铁上安装的进口厕所造价超过十万以上。不知道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但不管怎么样,未来的航天、航海事业的发展是需要厕所科技跟着一起进步的。 在生态厕所研究方面,日本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些厕所由于可以移动,所以是在野外活动,或在进行群众集会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些供水不畅的地方无水生态厕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国内也有大量类似的生态厕所,其根多源自日本,但多在一些展会上才会看到。能像日本社会一样,在一些较偏僻的旅游点、公园放置一些类似的厕所则需要多方努力,我们还差得很远。 七 我老家的房子外不远处有一茅厕,从我出生到现在仍一直在那里,其臭烘烘的味道几十年来没有丝毫的变化。而据我的观察,方圆数百里它也绝对不是最臭的古董。虽然有拆掉的动议,但有人建议说它可以作为那些在城市高楼大夏里长大的胡二代、胡三代的教育基地,故仍然完好的保留着。当我领着二代们从喧嚣的都市回到老家,那些臭烘烘的古董的确可以给二代们的视觉和心灵一些颠覆性的洗礼。我认为这种教育基地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因为二代和三代们并没有人认为那是该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正常状态,所以,二代们除了被震撼没有其他效果;但村子里的老人却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就这样,再正常不过了。 我家小孩的外公在一小县城工作了几十年,住的是楼房,退休后在北京、天津与一个他认为是高大上的亿万富豪一起生活了 5 年,按他的说法是什么都吃过什么都见过。 2002 年起除短暂离开我家回他老家看看他的亲戚外一直和我住在一起。十多年来,他上卫生间经常不记得冲水,更为麻烦的是,常在马桶坐垫没有翻起来的时候就小便,弄得我们在家上卫生间时得先冲洗一遍才行,所以我家卫生间的地板总是湿的。最初,我提出要他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时,他说不是他干的;当家里只有他一人没法赖别人时,他却认为我是穷讲究,并特别指出要是我胡老师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仍然在农村会怎么样?只怕臭烘烘的茅厕一样得用。而他在别人面前的抱怨却是年青人和老人的矛盾,是年青人看不惯老人;年青人不尊敬老人;还说老人有老人的一套生活方式和办法,现在改不了,也不想改。 一些习惯若是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上卫生间的习惯要一个人改一下也不容易,而一个简单的卫生间卫生问题在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可以有许多想象不到的矛盾;这些都太超乎我的想象。也一直考验着我的忍耐能力,并使我意识到我们与外国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所以,我们与日本到底有多大差异,不同的人仍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也根本不是诺贝尔级的差距。可能是一个厕所的距离,也可能不止一个厕所的距离。而厕所及其相关的生活卫生习惯最易丈量出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明与进步的程度,比起那些高精尖的玩意儿,它最贴近普通民众,最能够反映个人和公众的生活和精神特质,因而也最易印照出文明和进步程度。所以,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天下大势已定,但由扫屋理论可以演绎的是,一个厕所搞不定的人怎么可能搞得定诺贝尔。
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热度 4 金刚锤 2014-10-22 12:25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蒙特利尔的数学楼梯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去寻找数学楼梯。 本市 Papineau地铁站有个数学楼梯,是 Michel de Broin 的一件艺术作品—— Evolution ,由 500 x 500 x 850 cm 铝做成。 Michel de Broin 正是本市著名的艺术家,出生于 1970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这个雕塑都给人以美感,这是数学之美与对称之美。 这根数学扭结,即一根扭反互串后粘到一起的条带,无始无终,说是演化,其实就是不断转圈,人们常说,历史惊人的相似,正如小小的蚂蚁在 Möbius strip 上爬行,而不自知, 自以为是不断前进,却不断地重复前人的途径。 From any angle, Révolutions is an unexpected pleasure and a treat for mind and eye. 下面这三张照片来自 Michel de Broin的网页: 来去的路上,秋风红叶,美不胜收,于是顺手拍下一些照片。 Park Street Royal Mountain Royal Mountain West Mount West Mount
个人分类: 自然|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冷雨后的秋
热度 2 SQmedia 2014-10-21 21:16
冷雨后的秋
如果说蒙特利尔的夏是一位性感的女郎,热力四射,随着爵士乐的强劲节拍起舞摇摆;那么它的秋就一定是位绅士了,一位纯粹的中年绅士,A Typical Straight Man,散发着成熟的魅力,优雅,沉静,却又性感魅惑。 低头疾行在Sherbrook,这条在九十年代聚集了全加拿大80%财富的街道上,辉煌已逝,可昔日繁盛时期留下的物证还在:博物馆,画廊,咖啡馆,面包店,雕塑,精品店,……他们的色调是灰暗的,一如今天的阴霾。可那坚实的石头壁磊,精致的雕花镂刻,仍旧一袭不肯放弃的昂然。 听着风雨,踩踏着落叶。本不是个欣赏佳景的天气。可当那些大衣风衣雨伞礼帽一夜之间出现在街头,却把我疾走的脚步也拖缓,冷雨中自有一番风景值得去窥探。 灰蒙蒙的天空中有乌云在移动,街道两旁是冰冷的古老城堡。秋雨中的男人迎风走来,大风掀起了衣角,步伐里是镇定与从容。性感的唇角微微上翘,线条分明的脸上写着坚毅与豪迈。满树的红枫在风雨中飘摇,赤黄的叶子洒落满地,和着湿漉漉的雨水,绘出水粉的图画。这样叶自飘零雨自流的日子,是男人披着大衣,扛着风雨的日子。 绅士的蒙特利尔,似怀旧电影中的某个片段,黑白的,却给抹上了几点橘红和赭黄。 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鲜活的画面,即便近在咫尺,我也仍旧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总似恍惚活在影片中。对我而言,那些风度翩翩,潇洒俊朗,只能是来自影片里的臆想,不像是活生生的现实情节。 十月底的最后几天,空气里分明隐约嗅到了暴风雪来临之前的气息。然而此刻,它是如此安宁。谁都知道,它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我们无法把它左右,只有宿命,静静等待。 想想好像就是昨天,人们还在忙碌着,倾城而出,无目地地奔波游走,空气里弥漫着一条暗语,大家秘而不宣,都莫名兴奋着,都疾走徐行着。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走出户外,站在阳光底下,枫树林中,就不怕错过什么了。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繁茂,如今已经酝酿成熟。台阶上铺满了缤纷的落叶,旋转楼梯上缠绕的藤蔓已经红透。一切的致美都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地出现在眼前,告诉你,辉煌就要匆匆落幕了。雪暴来临之前的恐慌与兴奋,使人们更加忙碌,忙着把这最后的璀璨用眼睛摄下,用心思装满。 这一刻终于来到。湿冷的雨水弥漫了一整天,这灿烂的秋日小阳春将在一两场冷雨后,渐渐隐去,喧嚣了一整个的夏,也终于肯了归于沉寂。当枝头最后一片叶子滑落,算是尘埃落定,灿烂远逝了。 冷雨后的秋,格子围巾,薄呢大衣,或考究的礼帽将粉墨登场。那些笔直的身材更加挺拔,优雅的笑魇更加从容。蒙特利尔的深秋已经来临。 摘自:《蒙城华人报》 作者:YING
6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我不看好蒙特利尔有售的多伦多产“北京老酸奶”
xianren 2014-10-20 10:48
我不看好蒙特利尔有售的多伦多产“北京老酸奶”
提起老北京酸奶,七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华北人都有的美味回忆。不久前勤于创业的中国新移民在多伦多注册了“老北京酸奶”,在多伦多生产试图在加拿大几个华人集中的城市贩卖。从商业上论,这的确是个好点子,但是,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走多久,还是一个大问号。 看到《蒙城华人报》某超市卖老北京酸奶的广告,买回来品尝咋嘛了之后,以为这多伦多产“老北京酸奶”前景并不乐观。 1、 味道不对,价格不菲。如果揭去盖子把盒子的外面遮住,挖出来品尝,没有人会说那是老北京酸奶的味道,口感和味道那简直就是在加拿大到处都在卖的最普通的Yogurt。把加拿大Yogurt装入外面印有“老北京酸奶”的盒子里贩卖,不免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跟加拿大Yogurt不同的是,“老北京酸奶”价格不菲。一盒并没有特殊成份和口感的“老北京酸奶”的价格能买一板加拿大Yogurt。既然口感口味营养价值没有不同,消费者何必买售价不菲的“老北京酸奶”? 2、 时代不对。北京老酸奶诞生于奶制品极其加严重匮乏的八十年代,想吃酸奶,除它以外没得选择,所以给一两代人留下了印记。在当下,不要说在奶制品品种极其丰富和异常充足的加拿大,就是在今天物质丰盛的首都北京,老酸奶跟十年二十年以前相比,早已辉煌不再了。今天还有人买它,或许就是因为念旧。老酸奶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3、 人群不对。可念旧的对老酸奶不能忘怀的人们毕竟多数已经越来越少了,喜欢老酸奶的第一代移民并没有奶品消费的习惯,而已经习惯了喝加冰牛奶嚼奶酪的华人移民第二代,同他们讲“老北京酸奶”跟教他们中文一样难。 尽管我并不看好多伦多产的“老北京酸奶”,但并不影响我对创业者的敬重。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4-23 11:14 , Processed in 0.043410 second(s), 35 queries .

返回顶部